首页 / 正文

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二      明 湛若水 撰

审几下

班彪王命论曰昔陈婴之母以婴家世贫贱卒富贵不祥止婴勿王王陵之母知汉王必得天下伏劒而死以固勉陵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至探祸福之几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是故穷逹有命吉凶由人婴母知废陵母知兴审此二者帝王之分决矣

臣若水通曰安危存亡之几甚着也惟明者知之明者非他以虚而无累则明也陈王二母一妇人耳尚知国家兴亡之大几岂其智之过人哉以虚而无累耳以隗嚣之智反二母之不若则欲累之也徒使班彪之论托之空言惜哉

唐太宗贞观六年上谓侍臣曰朕比来决事或不能皆如律令公辈以为事小不复执奏夫事无不由小而致大此乃危亡之端也昔关龙逢忠谏而死朕每痛之炀帝骄暴而亡公辈所亲见也公辈常宜为朕思炀帝之亡朕常为公辈念关龙逢之死何患君臣不相保乎臣若水通曰太宗之言其知几乎易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古之善治者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极而至于危亡不可救也故炀帝之亡几之兆于身也龙逢之死几之兆于君也君不自知而灭其身臣不及防君之微而死于忠谏无补也宜太宗以此自警而警其臣可谓至矣虽然几之动于事者臣得而谏止之也几之萌于一念者非臣之知也君能自察尔人君可不谨欤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夏四月魏徴上疏以为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盖以殷忧则竭诚以尽下安逸则骄恣而轻物尽下则胡越同心轻物则六亲离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髙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壅蔽则思延纳疾防邪则思正已行爵赏则思喜而僣施刑罸则思怒而滥

臣若水通曰魏徴之言可谓知几矣何也天下之从违存乎君君心之好恶存乎志君志之邪正存乎思思也者其人君治乱安危之几也人君可不思乎哉然不知事虽十而欲则一也诸欲同根随触而发绵绵不絶遂折斧柯其始也甚微而终至于不可止极惟思可以止之尔思也者其人君安危治乱之几欤

贾谊新书曰语曰弗灭炎炎柰何萌芽弗伐且折斧柯

臣若水通曰天下之事起于微而成于大此其几也知几者于其微而救之易为力也故曰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此之谓也噫治乱安危之几非夫天下之聪明神圣其孰能与于此

陆贽奏议曰上以造塔役费微小非宰臣所论之事下臣愚戆窃谓不然当论理之是非岂论事之大小若造塔为是役虽大而作之何伤若造塔为非费虽小而言者何罪夫小者大之渐微者着之萌故君子慎初圣人存戒知几者所贵乎不逺而复制理者必在于未乱之前本立辅臣置之左右朝夕纳诲意在防微而弼之乃其职也防防不遏终变桑田焰焰靡除即燎原野流煽已甚祸灾已成虽欲救之固无及矣书曰不矜细行终累大徳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然则小之不可不慎也如此陛下安得使之勿论乎虞书咎繇之言曰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兢兢慎也业业危也几者动之微也唐虞之际主圣臣贤庻绩咸熈万邦已恊而犹上下相戒既慎且危虑事之微日至万数然则微之不可不重也如此陛下又安可忽而勿念乎臣若水通曰徳宗以造塔为微小而责姜公辅以过言可谓昧于几事者矣夫人主当以虚心而察天下之几几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显而在微微小之不谨则将显大而不可遏且不忍其区区公主之小爱以至为之造塔一念既萌一令既出糜费万金剥虐万姓得罪万方贻讥万世岂微小云乎甚矣徳宗之不智也幸有陆贽之忠言证以圣人之训曾不克念而何几之能察乎

宋哲宗元祐三年以吕公着为司空同平章军国事鸿胪丞常安民遗公著书曰善观天下之势犹良医之视疾方安寜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故不忧于可忧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今日天下之势可为大忧虽登进忠良而不能搜致海内之英才使皆萃于朝以胜小人恐端人正士未得安枕而卧也故去小人为不难而胜小人为难

臣若水通曰观常安民告公着之言谓忧于未可忧之前盖以进君子胜小人以决治乱安危之几庻乎所谓识微见几豪杰矣惜其未知君子小人之进退盛衰系于君相一心之公私其几尤微也故古之贤相必先正己以格君心之非君心正则公而明真知君子之可亲则不得不进真知小人之可逺则不得不退故定天下之大几者必先正其本岂可以强为之哉

宋儒周惇頥曰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臣若水通曰秀灵者天地之中性之本体也形神者气质之禀性之感动也此善恶之所以几乎于此存本体以立其大则形神不挠善恶有定而天地之性复矣故曰知几其神乎

周惇頥通书曰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邪动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动

臣若水通曰善者吾性之本也动者善恶之几也辱害者恶几之成也知其几而亟反之则中正之本体复矣复者非亡矣反不亟不复也易曰顔子不逺复有不善未甞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其知几乎其慎动乎

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臣若水通曰孟子云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思者心之神也洪范五事于思属土土之通乎四行犹思之通乎四徳聪明睿智心思之神也故曰聪明圣智逹天徳夫思也者潜天而天潜地而地潜人而人潜神而神天地神犹无不通而况于人乎而况于心之徳乎书曰惟圣防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思之于人其大矣哉

周惇頥曰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

臣若水通曰几者善恶之端而吉凶之判也故君子一念而善焉知吉之所由生也一念而不善焉知凶之所由生也一念而正焉知善之所由生也一念而邪焉知恶之所由生也所以考其正不正者于心取之而已辨之不可不早者也记曰戒慎乎其所不覩恐惧乎其所不闻盖言谨也噫非天下之大智其孰能与于此

周惇頥曰几善恶

臣若水通曰几者动之微也动之微何以有善恶也人之心虚明中正此其本体非有善恶以为对者也一念之动而正焉善也一念之动而邪焉恶也方其始也间不容髪及其成也莫大之祸滔天之恶皆由于此矣故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见之可不早乎夫惟体认天理为能豫养之于未发焉

程颢劄子有云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也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若履大路而行无复囬曲霸者﨑岖反侧于曲径之中而卒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诚心而王则王矣假之而霸则霸矣二者其道不同在审其初而已

臣若水通曰天下诚伪而已矣人心邪正而已矣心正则诚诚则王而已矣心邪则伪伪则霸而已矣夫邪正诚伪系于一念之间其几甚微也而王霸之分由之为人君有志于行王道者盍于几而谨之哉

程颢曰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

臣若水通曰先儒张栻云义利霄壤之判夫义利相去虽逺甚也实始于一念之间尔一念之义利非难辨也一心邪正之间耳茍能知其为义而充之则凡可以福天下者无不至也茍知其为利而充之则凡可以祸天下者无不至也而国家之废兴存亡见矣故人君不可不学学莫先于义利之辨

杨时经筵讲义有云谗人之言常巧矣故能变乱是非之实中伤善类以蔽人主之聴不可不察也

臣若水通曰防言者惑心之几心惑则乱亡之几由之矣然天下之言非者不足以惑人而惑人者皆似是而非者也所谓防人之言是也人君茍或不察为其言之入则善人受其毒而流祸于无穷矣书曰朕堲防说殄行诗云乱之又生君子信防故有天下者盍亦审其聴言之几矣

朱熹曰一念之萌则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为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扩之而不使其少有壅阏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滞

臣若水通曰一念者邪正之几也邪正者理欲之几也君子之学在随处体认而已干知太始则正念恒见坤作成物则邪念不生圣学之要尽于是矣舜告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帝王相传治天下之法如是而已矣为人君者其可不讲求之哉

张栻作雷州学记有云舜蹠之分善与利之间而已矣譬之途焉善则天下之正道而利则山径之邪曲也人頋舎其路而弗由以自防于﨑岖荆棘之间独何与物欲蔽之而不知善之所以为善故尔

臣若水通曰蹠天下之大恶人也舜天下之大圣人也非天之赋性尔殊也判于一念邪正之间耳正则善心生邪则利心生先儒陆九渊曰念虑之不正顷刻知之即正念虑之正者顷刻忘之即不正夫反其不正以为正岂人之所不能哉弗知尔矣

国朝皇祖与诸儒臣论学术翰林院学士陶安对曰道之不明邪説害之也皇祖曰邪説之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目人鲜不为惑自非有豪杰之见不能决去之也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説游説当时诸侯急于功利者多从其説往往事不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夫邪説不去则正道不兴正道不兴天下乌得而治安对曰陛下所言深探其本皇祖曰仁义治天下之本也贾生论秦之亡不行仁义之过夫秦袭战国之弊又安得如此

臣若水通曰尧舜之道正道也孔孟之学正学也杨墨佛老苏张之説邪説也正者天理之公仁义是己邪者人欲之私功利是已天理人欲之判邪正之分初非甚相逺也萌于一念中正与过不及之间耳茍体认于二者之间慎存乎中正之体则正道明邪道息而万化成矣我皇祖因儒臣之对而知正邪之分逹治平之本诚万世圣学之心法也此所以用夏变夷拨乱反治肇造不防之洪基耶圣明茍念之于心则兴道致治不难矣

壬子皇祖谓丞相汪广洋曰观前代人君多喜謟谀以饰虚名甚至臣下诈为瑞应以恣矫诬至于天灾垂戒厌闻于耳如宋真宗亦号贤主初相李沆日闻灾异其心犹存警惕厥后澶渊既盟大臣首啓天书以侈其心羣下曲意迎合茍图媚説致使言祥瑞者日相继于途芝草三万余本朕思凡事惟在于诚况为天下国家而可亦伪乎尔中书自今凡祥瑞不必奏如灾异及蝗旱之事即时报闻

臣若水通曰孔子称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感应之机同也人君处臣民之上能全此心之实理而勿忘涵养之功感下以实则下应以实謟谀欺诈者逺矣若宋真宗之始敬终肆辅相非人而无养心之功故尔我皇祖灼见其几示臣下以诚实而戒其诈伪其亦逺佞防微之念深矣乎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徳臣端有颙望焉

皇祖御武英殿观书至恵迪吉从逆凶顾谓学士刘三吾曰凡人遭罹凶咎皆已有以致之及事穷势迫则侥幸百端兾求茍免于患害何益也三吾对曰如此者亦当聴于天上曰心无所愧可聴之于天若其自取于天何预

臣若水通曰人之吉凶生于动也心之本体未有不善动而后有善恶吉凶也然而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人君于独知之地察其几微而分别之扩充其善念遏絶其恶念则治平之本于是乎立而丰亨豫大之福于是臻矣皇祖心纯乎天理故能达吉凶祸福之故契恵迪从逆之防髙出于三吾之见如此此所以致国祚之隆而佑啓之规也欤

有道士以道书献者皇祖却之侍臣请留观之或有可取上曰彼所献书非存神固气之道即炼丹烧药之説朕乌用此朕所用者圣贤之道所需者治术将跻天下生民于夀域岂独一己之长生乆世哉茍一受其献则迂诞恠妄之士必争来矣故却之毋为所惑

臣若水通曰孟子称四端四端者异发而同体也人心之端一而已矣二之则异端矣是故体认扩充以济一世者天理之公也修炼吐纳以利一己者人欲之私也公则一私则二公私之辨一念之间尔以秦皇汉武之雄才犹不能不惑于方术我皇祖之心精一于隐微因道士以道书献即禁斥之惟恐不逺其防微杜渐之意宻矣人君茍于此惑焉寜不为圣明之累也哉

格物通卷二

猜你喜欢
  君子有三变·孔子
  卷三十一·程公说
  卷二十八·郑玉
  礼记纂言原序·吴澄
  卷五十二·康熙
  卷二百五十二·秦蕙田
  小毖·佚名
  卷一百一·佚名
  卷一·佚名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覆显荫法师书(三通)·太虚
  卷第十一·佚名
  正法华经卷第九·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二·佚名
  虔诚的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八十三·彭定求

        卷583_1 【春日雨】温庭筠   细雨濛濛入绛纱,湖亭寒食孟珠家。   南朝漫自称流品,宫体何曾为杏花。   卷583_2 【细雨】温庭筠   凭轩望秋雨,凉入暑衣清。极目鸟频没,片时云复轻。   沼萍开更敛,山叶

  • 卷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胡文恭集胡宿字武平晋陵人天圣中登第累官通判宣州既而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僚吏疑其欺不肯书厯宿曰滕有过曷不早正去而非之岂昔人

  • 松陵集巻七·陆龟蒙

    今体七言诗九十首开元寺佛鉢诗【并序】皮日休按释法显传云佛鉢本在毗舍离今在干陀卫竟若干百年当复至西月支国若干百年至于阗国若干百年当至屈茨国若干百年当复来汉地晋建兴二年二圣像浮海而至沪渎僧尼辈取之以归今存

  • 卷四百七十九·列传第二百三十八·世家二·脱脱

        ◎世家二   ○西蜀孟氏   西蜀孟昶,初名仁赞,及僣位改焉。其先邢州龙冈人。父知祥,事后唐武皇,武皇以弟之子妻之,是为琼华长公主。同光初,知祥为太原尹、知留守事。三年,平蜀。四年,以知祥为剑南西川节度

  • 元明事类钞卷十六·姚之骃

    人品门【二】聪敏一览千言 元史许有壬幼頴悟一目五行尝阅滦州净居寺碑文近千言一览輙背诵无遗诵彻秘书 玉堂丛话景清逰国学时同舎生有秘书公假之约明旦即还生旦往索公谬曰吾未尝假也生忿讼于祭酒公即持所假书往见曰

  • 一九二 闽浙总督钟音等奏不解遗书查无关碍字迹暨再派妥员查办折·佚名

    一九二 闽浙总督钟音等奏不解遗书查无关碍字迹暨再派妥员查办折乾隆三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闽浙总督臣钟音、福建巡抚臣余文仪谨奏,为钦奉上谕事。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初十日准浙江抚臣三宝札开,承准大学士于<敏中>字寄,乾隆

  • 吴沉传·张廷玉

    吴沉,字..仲,兰溪人。元朝国子博士师道的儿子,以学问品行而闻名。太祖攻下婺州,征召吴沉及同郡的许元、叶瓒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吴履、张起敬等人会食省中,每天命二人进讲经史。不久,任命吴

  • 学而篇·孔子

      子曰:&ldquo;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dquo;  有子曰:&ldquo;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rdquo;

  • 卷三十九·林之奇

    <经部,书类,尚书全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三十九宋 林之奇 撰吕刑        周书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吕刑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冦贼鸱义奸宄夺攘

  • 卷十五·欧阳修

    钦定四库全书诗本义卷十五     宋 欧阳修 撰诗解统序五经之书世人号为难通者易与春秋夫岂然乎经皆圣人之言固无难易系人之所得有深浅今考于诗其难亦不让二经然世人反不难而易之用是通者亦罕使其存心一则人人皆

  • 卷八·何楷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世本古义卷八 明 何楷 撰 殷帝辛之世诗二十篇 采蘩美太姒亲蚕也【朱子云古者后夫人有亲蚕之礼此诗亦犹周南之有葛覃也子贡传亦以为诸侯之夫人勤于亲蚕国人美之申培说同愚谓夫人即太姒也何以证之

  • 荐福古禅师·惠洪

    禅师名承古。西州人。传失其氏。少为书生。博学有声。及壮。以乡选至礼部。议论不合。有司怒裂其冠。从山水中来。客潭州丫山。见敬玄禅师。断发从之游。已而又谒南岳雅禅师。雅洞山之子。知见甚高。容以入室。后游庐

  • 维摩经略疏卷第十·智顗

    释香积品香是离秽之名。而有宣芬散馥馨香之用。故无量义经道风德香熏一切。理中无上戒定慧香芬芳叵竭。故名为香。积是聚集为义。积诸功德集成法身无所积集乃名为藏。若从佛题品称为香积。从国以标目应号众香。今依正

  • 最后的微笑·蒋光慈

    现代中篇小说。蒋光慈著。1928年9月上海现代书局初版。作品运用梦境和幻觉的表现手法,描写一个青年工人为复仇而自杀身亡的故事。16岁的王阿贵聪明、好学,他在S纱厂做小工时,报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秘密开设的平民

  • 在寒风里·郁达夫

    现代短篇小说、散文合集。郁达夫著。厦门世界文艺书社1929年6月初版。收入本集的有《自序》和短篇小说3篇:《在寒风里》(原载《大众文艺》月刊第4期)、《蚂蜂的毒刺》(原载《大众文艺》月刊第5期)、《逃走》(原载《大

  • 查东山先生年录·沈起

    一卷。清沈起辑。沈起字仲方,明清之际浙江嘉兴人,为谱主弟子。谱主查继佐(1601—1676),字伊璜,号兴斋,学者称东山先生。浙江海宁人。明崇祯六年 (1633年)举人,曾任南明鲁王政权兵部职方主事。明亡后从事讲学著述,弟子逾千人

  • 佛藏经·佚名

    又名《选择诸法经》、《奉入龙华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或四卷。鸠摩罗什(344~413)译于姚秦弘始七年(405)。又称奉入龙华经、选择诸法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属于大乘律之经典。内分十品:诸法实相

  • 摩达国王经·佚名

    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有罗汉比丘,以宿业故,养视官马。七日后,现神通化王,使归于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