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三      明 湛若水 撰

立志上

易临初九咸临贞吉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臣若水通曰临卦初九阳明居正徧临四阴君子临照小人之情状故有咸临之象以其阳刚居正故云贞吉象又发明爻辞之义以为咸临所以贞吉者以其志行正也以刚徳得正位以正为志者也又上与六四近君柔中之人相应则又志于行己之正以正乎小人之不正而其志可大行也临则羣邪去而大道斯行矣非君子之志之正其能不惑于小人者乎孟子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是故人君大臣之志莫大于至正以正朝廷正百官正万民而王道毕矣

恒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臣若水通曰雷风相与有恒之象君子观此以常乆其徳立者中立不倚三十而立之立有立者道也不易者志也道无定方感而发于事然后义形而方义无穷而志有定吾志之道应万变之义而不变与天道常运日月常明悠乆而无疆何易之有故君子定其志而道义出矣

兊九二孚兊吉悔亡象曰孚兊之吉信志也

臣若水通曰兊説也以九阳刚居二中为以孚信自守而説者虽比阴柔小人和而不同説而不失刚中故吉而悔亡也于是象又发明爻义云所谓孚兊之吉者盖九阳刚为孚信二在中为志以孚信存于中心为志存天理之正也故于小人説之以正小人感而説之何悔之有君志莫贵于至诚诚则天下小人革面君子革心而皆我説矣

书商书太甲王懋乃徳视乃烈祖无时豫怠

臣若水通曰此乃伊尹告太甲之言也懋勉怠惰皆谓有志无志也徳者心所得之理也烈祖有功之祖谓成汤也伊尹言太甲亦当勉于其徳视烈祖之所为所谓日新又新者不可顷刻而逸豫怠惰也夫人之为善在于立志豫怠则其志荒矣其志荒则天理灭而徳亡矣故人君当以法祖为志法祖当以懋徳为志洪惟我太祖丰功茂烈徳庇万世诚今日圣明之所当法以勉徳不可豫怠者也

周官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臣若水通曰此成王申戒卿士果于立志以广功业之言也事之所成为功心之所存为志志于王者则王矣志于道徳者则道徳矣志于圣贤者则圣贤矣夫志气之帅也志之所至气必至焉岂有志于是而事之所成有不至于是者邪故言功崇者在于志也业广者在于勤也若能果断则无后艰之患矣宋儒程颢曰义理不先定则多聴而易惑志意不先定则守善而或移其示人立志之説尤深切矣故果断则志立志立则勤勤则功崇业广而可以裕后于无穷矣何后艰之有哉后之圣君贤相欲图悠乆之治者必先自立志始

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臣若水通曰此诗人言伐檀者之励志也坎坎伐斧之声言用力伐檀将以为车今乃寘之河干而无所用不得自食其力矣如不耕则不可以得禾不猎则不可以得兽是以寜甘心穷饿而不素餐也然其励志何以能若此哉原其志之所存必有在矣非真有以见夫天理之本体富贵贫贱处之一而不少易其志者能之乎志定则守定守定则非其道一介不取非其力一食不受也呜呼贤哉伐檀之志乎由此推之立此志于学则必为先难而后获矣立此志于仕则必为先事而后食矣立此志于天下则必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故曰不患志之不立惟患心之无见故君子之学必先求见大而后可

周颂敬之维予小子不聦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熈于光明

臣若水通曰此成王既受羣臣之戒乃自为答之之言也小子成王自谓也熈亦明也成王言我不聪而未能敬也然当自勉于学庶几日有所就月有所将续而明之廓清昏蔽使吾心光大髙明之本体以复可也夫圣学莫先于立志立志莫先于见大见大者非他即天理也天理者非他即吾心之本体也心体本自广大本自髙明人惟不见此体则志无定向而学有间断广大髙明之体失矣成王言学而以缉熈光明为志盖有以见大矣岂非尧舜禹汤文武心学之传乎呜呼贤哉人主诚志乎成王之所志而自求本体之光明则聦明圣智皆由此出何忧乎徳不如唐虞治不如三代哉

春秋庄公十二年春王正月纪叔归于酅

臣若水通曰叔姫归酅者何明志也曰归者何明所天也叔姫纪侯之媵妾也酅者纪国之属邑也叔者以宗庙在酅归奉其祀也夫仁不以盛衰改节义不以存亡易心志定故也天一而已故也叔姫以一妇人尚能全节守义立纲常于万世其志亦可壮也诗曰髧彼两髦誓弗二天殆与共姜之节同垂不朽后之卖国降虏奄奄出妇人下其志亦可悲夫

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臣若水通曰大道之行谓上古道洽之时也三代之英谓名世之臣也当时君臣皆以天下为一身者也未逮而有志谓慕而愿学之也慕之故志之志之故学之学之故身有之故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懐之其夫子慕大道之志乎

孔子闲居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

臣若水通曰五至一而已矣何以曰一志而已矣夫志心之之也心有所之而不已焉必形诸言而诗成矣由诗之所至而不已焉必将加于民而礼以动之矣由礼之所至而不已焉必将乐民之乐而乐以和之矣由乐民之乐而不已焉必将忧其将壊而哀思民勤至矣夫由哀以遡于诗而卒本之志焉则人君之志诚万事之本而不可不立焉者由是推之凡志于正者必无往而不正志于邪者必无往而不邪邪正公私立乎中而以类应于外者若影响焉人君之志可不慎欤是故格物之道审几要矣立志急焉

儒行曰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臣若水通曰危起居谓比党者因事伤之也所谓身危也竟终信不屈也所谓志不可夺也夫立志至身危矣而不可夺焉夫然后谓之志志也者志于道也伸志则伸道矣

射义曰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

臣若水通曰上下四方曰宇古今往来曰宙宇宙内事即已性分内事也此性道浑沦之体也志也者志于此而已矣故男子之生必先悬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而后乃使母食之所以示志也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臣若水通曰此章圣人自言其进徳之序而始之以此也然以此而始亦以此而终夫学莫先于立志而所志莫大乎道志于学即志于道也人之志道如木之有根然株榦花实皆与根一贯者也三十而立志之立也四十不惑志之不惑也五十而知天命穷知此志之蕴也耳顺从心则极其变化而所志始毕矣然则志也者其圣学始终之要乎故世之学者未有不先定其志能任重而道逺者也然而持志有要焉忘则不及助则过皆非善学也勿忘勿助此孟子之所以善持其志而为学者之所当从事欤

子曰茍志于仁矣无恶也

臣若水通曰仁与不仁之间不能以髪者也入乎此则出乎彼恶者非仁也吾心之邪念也仁者天理也吾心之中正也人于顷刻之间邪念生焉则为恶而不仁矣顷刻之间而正念生焉则为天理而不仁逺矣故其心诚在于仁随时随处体认天理一毫私意亦退聴矣恶念何自而生哉故曰无恶也然则如是何以至于圣乎曰系乎诚否何如耳诚则不已不已则变变则化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有志于仁者其可以不勉乎

顔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顔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懐之臣若水通曰此章记圣贤言志大小不同而同有所志也子路之车裘共敝乃以物公共于人者也且其仁及朋友耳顔渊之不伐善施劳乃以善公共于人者也其仁所及稍广矣至于夫子所言之志则物各付物又有以尽天下之人矣其仁盖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故程頥曰夫子安仁顔渊不违仁子路求仁由此观之则孔门之学志于仁而已矣学者欲求圣贤之志同物之仁必先忘子路之车裘乃可以忘顔子之劳善然后圣人天地之志可造矣

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

臣若水通曰此章圣人言为学进修之序道徳仁艺四者名虽异而实则同天理一而已矣自其天理浑沦而言谓之道志则心之所存惟在乎此而已矣志而后有得自其得天理而言谓之徳据则常守之不失据而后有仁自其纯于天理而言谓之仁依则与之一而不违自其天理之散殊而言谓之艺游则涵养吾心之天理而已要之始终惟用力于天理耳盖天理二字乃千圣千贤之大头脑学者之学圣贤舎此宜无用力者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臣若水通曰志者心之所主也三军之勇其帅可夺者以其机非在己者匹夫虽微其志不可夺者以其机非在人者一成于志天地不能夺而况于人乎使其可夺则不可谓之志矣然其所志必如所谓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斯有实体乃能坚定确乎其不可拔若无所见而徒执守以为志所志者何事邪春秋传曰吾志其目言有所主也然则欲立其志者又不可无见道之明学问涵养之功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诸侯将盟于宋西门之外楚人衷甲伯州犂曰合诸侯之师以为不信无乃不可乎夫诸侯望信于楚是以来服若不信是弃其所以服诸侯也固请释甲子木曰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已茍得志焉焉用有信太宰退告人曰令尹将死矣不及三年求逞志而弃信志将逞乎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信亡何以及三

臣若水通曰志也者信之主也信也者志之成也楚欲弃信刼盟而求逞志楚诚夷狄也言忠信虽蛮貊之邦行矣民无信不立弃信是弃志也其能有逞乎志立而信行孚及豚鱼而况于人乎虽得志行乎中国可也故信者人君之大寳志者行信之大本君天下者可不知所务乎

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子展赋草虫赵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曰牀第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得闻也子西赋黍苖之四章赵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子产赋隰桑赵孟曰武请受其卒章子大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曰吾子之恵也印叚赋蟋蟀赵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公孙叚赋桑扈赵孟曰匪交匪敖福将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辞福禄得乎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賔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叔向曰然已侈所谓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谓矣文子曰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乐而不荒乐以安民不滛以使之后亡不亦可乎

臣若水通曰七子之赋一时之事也然而其志不可掩矣观其志而吉凶不可逃矣然则君子之于志岂可不立而养之于素也哉

昭公二十年齐侯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进公使执之辞曰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乃舎之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

臣若水通曰器与道一道与官一者也故有官守者尽其职有言责者尽其忠是亦道而已矣守其官则与道而俱得判官与道而二之非圣人之所谓道也夫子官道之论圣门合一之防也虞人其亦志道之士隐于下位者邪孟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虞人以之

格物通卷三

猜你喜欢
  泰鸿第十·鹖冠子
  积善之方·袁黄
  卷八·湛若水
  卷五·程端学
  竟山乐录卷三·毛奇龄
  春秋地理考实原序·江永
  春秋集传详説卷十九·家铉翁
  卷三十五·李光地
  卷一 士冠礼第一·李如圭
  目录·李光地
  解老·韩非
  西归直指卷二·周梦颜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全文·佚名
  碧岩录卷第五·圆悟克勤
  大云轮请雨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李寿卿

    (净扮老人、丑扮里正同上)(老人诗云)段段田苗接远村,醉来携手弄儿孙。虽然只得刨锄力,托赖天公雨露恩。老汉是这丹阳县老人便是。喜遇连年清平无事,多收米麦,广种桑麻,俺庄农们好生快活。我这丹阳县中有个牛王庙儿,秋收之后

  • 提要·林同

    (臣)等谨案孝诗一巻宋林同撰同字子真号空斋福清人祖瑑直宝章阁父公遇字养正荫补宁化尉以不忍违亲乞奉祠服阕调户曺不就自营精舎以居扁曰寒斋同其长子也与弟合字子常俱有隠操后元兵至福州抗节死之林希逸鬳斋续集中与其兄

  • 列传第二十四 申徽 陆通 弟逞 柳敏 卢柔 唐瑾·令狐德棻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六世祖钟,为后赵司徒。冉闵末,中原丧乱,钟子邃避地江左。曾祖爽仕宋,位雍州刺史。祖隆道,宋北兖州刺史。父明仁,郡功曹,早卒。徽少与母居,尽心孝养。及长,好经史。性审慎,不妄交游。遭母忧,丧毕,乃归于魏。元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刘昫

    ○李光进 弟光颜 乌重胤 王沛 子逢 李珙 李祐 董重质 杨元卿 子延宗 刘悟 子从谏 孙稹 刘沔 石雄 李光进,本河曲部落稽阿跌之族也。父良臣,袭鸡田州刺史,隶朔方军。光进姊适舍利葛旃,杀仆固玚而事河东节度使辛

  • 宋史全文卷十三中·佚名

    宋哲宗二丁卯元祐二年春正月壬戌,王觌言:『朱光庭之论策题,言者既以为因苏轼与光庭之师程颐有隙而发矣,吕陶之言朱光庭,论者又谓陶与苏轼同是蜀人,而遂言光庭也。陛下若置而不问,惟详察策题之是非,而有罪无罪专论苏轼,即党名不

  • 卷之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藁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三百二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一八○ 两江总督高晋奏江宁书局拣存不解书籍已经发还折·佚名

    一八○ 两江总督高晋奏江宁书局拣存不解书籍已经发还折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十日窃臣接到办理四库全书处咨开,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初二日奉上谕:各省购办遗书,其节经开单解送者,现已付馆,别择校录,并令将原书盖以翰林院印,书面钤

  • 卷三十二·鄂尔泰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国朝宫史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三十二书籍十一类纂御制资政要览一部世祖章皇帝采集经史子集中关於政事者为三十章曰君道曰臣道曰父道曰子道曰夫道曰妇道曰兄弟曰体仁曰弘义曰敦礼曰察微曰昭信

  • 第四十二章 编遣会议的纠纷·李宗仁

    一在北平方面的事务已粗告结束,蒋总司令便于7月25日启节南旋。冯玉祥与吴敬恒旋亦联袂离平。吴先生是冯玉祥约他到其军中小住的。冯氏素以刻苦耐劳、粗衣淡食出名,吴氏此次特地随冯前去,尝试其“苦生活”。 7月

  • 十三年·佚名

    (壬子)十三年清康熙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朔日戊申,正言任相元啓曰:「蔭官之爲州府,苟非歷試著廉能者,不可濫授。淮陽府使權世經,始自郞官,直除郡守,別無治聲,移拜名府。密陽府使任允錫,性本纖巧,文筆俱短,超授雄府,物情大駭。請權世

  • 卷二上·余萧客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沉卷二上长洲余萧客撰周易上五经晋太宁元年撰钩经传之沉义著论难以起滞杨方五经钩沉序【玉海四十二】六经传称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

  • 卷十四·李光坡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述注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述注卷十四安溪 李光坡 撰士虞礼第十四郑目録云虞犹安也士既葬其父母迎精而反日中祭之于殡宫以安之○疏曰案此经及记皆云庙目录云祭之于殡宫者庙则殡宫也故郑注士丧礼

  • 卷一百一十二·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十庆喜当知。以独觉菩提无二为方便。无生为方便。无所得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习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庆喜当知。以独觉菩提无二为方便。无生为方便。无所得为方便。回向一

  • 卷第二十七·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二十七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洞上古辙卷上 序曰。道无今古。而有今古者。世之变也。道无辙迹。而有辙迹者。世之防也。少林之道。六传而至曹溪。曹溪之门。嗣法者众。而青原思称为得髓。后五传而至

  • 听月楼·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人情小说,属才子佳人小说之后期作品。不分卷二十回。未署作者姓名别号。有无名氏序,语气为自序,作于嘉庆十七年(1812),作品当完成于此时,今存忠恕堂及积秀堂初刊本均梓于嘉庆二十年,此外尚有文奎堂、同文

  • 出家缘经·佚名

    全一卷。东汉安世高译。又作出家因缘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旨在说明毁犯五戒之罪报,即:(一)杀生,若犯此罪,则有恒常痛苦、怨怨不息、思虑多恶、见者怖惧等十恶报。(二)偷盗,若犯此罪,则有恒为众疑、亲友恶逆等十恶报

  • 五灯会元续略·远门净柱

    凡四卷或八卷。另有卷首一卷。明代远门净柱撰于崇祯十七年(1644)。略称五灯续略。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八册。本书集录五灯会元以后禅门诸大德之语录。所收录者,曹洞宗自华藏慧祚、天童如净至觉浪道盛;临济宗自慈化印肃至天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