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

蛊之初六言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九二言干母之蛊.不可贞.九三言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六四言裕父之蛊.往见吝.六五言干父之蛊.用裕.此五爻皆言干蛊之事.至上九则曰不事王侯.髙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后人往往引四皓子陵解此一爻.窃以为大不然.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不事王侯.髙尚其事.此素隐行怪者之所为也.礼曰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上九处卦之终.当父母耄期之时.不出从政.非所以邀誉于郷党朋友.非恶干禄而然.盖知尊尚孝徳者也.曾子居鲁.齐欲聘以为卿.曾子曰吾父母老.不忍逺亲以为人役.斯人也.真百世之师.故其象曰志可则也

易曰健而说.决而和.以言君子之于小人.可去则去之.可杀则杀之.未尝有心以胜之也.方其去之杀之之时.人见其为健且决.而不知君子之心本未尝动健.固无损于吾之说.决亦无损于吾之和也.昔韩魏公镇北门.有一兵骂朝城令事上公府.公问信否.曰当时乘忿实有言.公即于解状判处斩.从容平和.略不变色.衆见其投笔方知有异.若魏公者可谓能合大易之旨矣

作文须要鍊意.鍊意而后鍊句.鍊句而后鍊字.不可轻易拈出.顷见东坡梅花辞槁.涂抹殆尽.天才尚如此.况强勉学为文章者哉

事之究竟处.只一箇是字.道理既是.看如何也扑不破.杨子曰学者审其是而已.若不是便不可做

舜察于人伦者谓举动之间.须是子细推寻这道理.若差了一丝毫.便壊了天来大事

礼记三十卷.首言毋不敬.佛氏五百大戒.只此三字尽之.毋不云者十二时中行住坐卧皆能敬.其事如乡党一篇便是

道非事不形.事非道不行

传注之学有利有害.须是自做主张方可

小人无知但要胜人.君子则不然.使之不能胜己便是胜人

圣即是狂.狂即是圣.念否之间耳

道理之学.口头说得不济事.故孟子曰必有事焉

前辈谓胷中无藻鉴.不可读书

鬼神之心便是我之心.我做处若善.必隂隲黙相.做处若不善.神必悔怒.故曰聪明正直.依人而行

庄子理学既好.文章又好

人须是规模广

唐史谓宪宗任裴度为难.吾以为不然.宪宗与裴度心志契合.一旦用之以责成功.其事甚易.史臣视之以为难耳

释氏称无量寿佛.佛在甚处.自家一念不动.在太极之下不为深.先天地生不为久.长于上玄不为老.此外更有甚无量寿佛

空之说须当子细体解.若世间所有之事.皆离而不亲.世间所有之物.皆弃而不欲.以此为空.则谓之顽空.当事物纷扰之中.能一念不动即便空了.岂待勉强与物哉

吕吉甫读庄子.至叅万歳而一成纯遂顿悟

中庸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周礼曰至德以道为本.不以德言道.非儒家说也

禹.大圣人也.方治水之时尚不能究河之所从来.但曰导河积石.而不言其自.张骞乃欲穷河源.何哉

书言上帝降衷于民.若有常性.荀卿乃以为恶.礼运言礼本于天.荀卿乃以为伪

前辈读书甚刻苦.范文正公就学南都时.昼夜观书不絶.以粥一器.画而四之.饥则取食.日以为常.钱明逸妙年中制科.始学于山房.遇天寒.取其所为槁爇之.俟其气稍温.即就寑.今之学者岂能如此

前辈谓作文如家书.但责平易.何尝作急造语.昔王岐公作元宵应制诗.章子厚问使甚事.公曰使鳌山鳯辇事.章意以为陈腐.且疑为所绐.诗成.果用此二语.所谓双鳯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是也.章叹服.以为不可改.事虽平易.只是安排得好.此作文之法也

王刚中尝言士之为学.当如商贾治财.入者多.出者少.此语最妙.若不务读书.而専意作文字.有甚意味

文章以意为主.亦以诚为主.茍不出于诚意.便是乱道.且如做诗.老便说老.贫便说贫.若未老说老.不贫说贫.便不是诚意

张子韶.樊茂实.论作时文云每得一题.先于一篇中求之.一篇中求之不得.又于上下文求之.上下文求之又不得.廼就一句上生意

作文须要悟入处.无悟入处.一辞不能措.虽能措辞.亦无意义

战国之时.杨墨塞路.唐之时.佛老害道.民生斯时如坠涂炭.莫有举而出之者.孟韩二公.不忍天下之人坐困如此.是以卓然揭仁义之道.举而出之涂炭之中.其有功于名教.多矣.故曰举天下于仁义.莫若儒

有诸巳之谓信.此一句.孟子说得分晓.须是自家能省得我所固有者如此.然后信得.及若无知之人.谓圣人别是箇人.孰肯自信我与圣人同此.下士闻之.所以大笑也

父子因縁不偶然.须是前生曾结得来.其间有好者.是结得好因縁.有不好者.乃是一时相爱更不曾子细契勘.如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岂是尧舜不积德.当时结了这因縁.便来作父子.且如人家养婢仆.有得心力底.主人必爱之.下至猫犬.主人亦有爱者.彼此若一念动.便来作眷属无疑.好人亦如此.马忠肃公居维扬时.近居有一禅剎.公尝于诸僧中择其年老而能自修者一二辈.与之交逰甚宻.公初无子.俄自喜曰今得之矣.未久有二僧死.遂与公为父子.这箇道理甚显然

人之为善.不可出于有心.有心于为善.则与为不善同.昔人有嫁女者曰尔行矣.谨毋为善.曰将为不善耶.曰善且不为.况不善乎.处心到这里方可 

正文 卷五

或人问地狱之说果有否.先生曰不可谓有.亦不可谓无.皆由心之所生.一念善处便是天堂.一念恶处便是地狱.且如人问崑山县有狱否.告之曰无.你若杀了人便有狱矣.地狱之说只是这箇道理

人以生老病死为苦.何其愚哉.既寓形于宇宙间.岂能免此.且以瞿昙言之.亦免生老病死不得.只是不为他纒缚定着.生亦恁么.死亦恁么.所易者形骸耳.一点真性元不曾动.又何苦之有

大凡作事.须是见事而不见人.若但见人而不见事.则轻重予夺.皆不在我矣

尧舜之世.野无遗贤.先朝说书.谓贤者皆在朝.若只恁地说.则田野间不复有贤.唐虞之盛.风俗醇厚.虽樵夫莫不谈王道.虽执耒耜者亦知歌颂圣人之盛徳.以是知田野间往往皆贤者.尧舜岂能尽用之.今曰野无遗贤.乃是不遗其大者.如臯夔稷契诸公是也.若其余如何収拾得尽

六经之作.皆可以书名.惟易不可以书名.诗寓美刺.书纪政事.春秋正名分之常.礼乐究中和之本.皆可目之以书.至于易则窈无定名.随寓随在.故有一身之易.有万物之易.有天地之易.道在一身即一身之易.道在万物即万物之易.道在天地即天地之易.虽书而实非书

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架不同.巾栉不亲授.男女不杂是一句.若如此读.则下文皆通.坐不同.男女之坐不同也.椸架不同.男女之椸架不同也.巾栉不亲授.男女之巾栉不亲授也

老氏言圣人处无为之事.事须是处置得下.方可无为.如舜命九官.咨四岳.天下事皆一一处置了.然后能恭已南面

孟子曰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如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孟子谓万锺之禄于我何加.使其富贵过人尚如此.况不及于人.必无忧愁愤郁之叹

四科非夫子自立.夫子平日称门弟子皆以名.如回也.赐也.商也.师也.由也.求也之类.惟四科尽以字称.而曾子独不与.诸弟子中自顔渊之外.惟曾子能心传夫子之道.况夫子平日未尝与羣弟子终日说一段话.孝经十八章终始皆为曾子说.四科之目恐是曾子品题耳

或问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次第果何如.先生曰有志于学者可与共学.见善眀者可与适道.用心刚者可与立.至于权则变动不居.周流六虚.非造乎时中之地者则不可

荘子言人相忘于道术.道喻大事.术喻小事.事之大小虽不同.皆当相忘于无心.相忘者.不去计较.触着便做

老氏言慈故能勇.如舜孳孳为善.想其气象必是箇温良恭顺底人.乃能诛四凶.夫子乡党一篇分眀在春风和气中.忽然便去诛少正卯.慈而不能勇.只是姑息.不知姑息害事

前辈言莅官处有三莫之说.事来莫放.事去莫寻.事多莫怕

尧舜自信于为善.桀纣自信于为恶.以名论之.相去甚逺.若一念纯正.反为恶之心为善.桀纣便是尧舜

大凡做事疑则勿为.为则勿疑

司马温公清修寡欲.家无曳绮之妾.而婢仆之禁甚严.一日有客自轮盘隙中窥见一婢.蓬首垢面.形状疙瘦如鬼.不觉惊叹.乃知前辈持家.严内外之分如此

有门人侍坐.因论熈丰间事.极口诋毁王介甫.至不以人类待之.先生徐谓之曰荆公长处甚多.亦不易得.方其执政时.岂有意壊乱天下.第所见有不到处.故温公曰介甫无他.但执抝耳.此言正中荆公之病.可谓公论.诸公尚论前辈.止可辩是非.不当斥骂如此.宜戒之

先生一日读老子.至出生入死章.大悟游戏生死之道.因自言曰所谓生之徒十有三.此畏死而欲长年者.死之徒十有三.此轻生而乐寂灭者.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此不学冥行而颠顿于生死之涂者.是三者皆非中道.彼善于此则有之矣.易论天地之数自一而至十.则十者阴阳之成数.老氏独缺其一.此何意也.盖道生一.一者形变之始.干元用九.妙万物而不役于物者也.故天得之而清.地得之而宁.老氏阙之者.圣人之得一者也.圣人得此则翕张造化.游戱生死

今州县但患财赋不足.更不去政事上理会.孟子曰无政事则财用不足.此语最是理财之策

绍兴间官不至冗者.盖得所以省官之术.五府恩例甚大.除一人则恩赏可及十数人.当时五府之官未尝备.下至侍从及卿监郎官之属.亦不尽置.至有一人兼数职者.故除授不至猥滥.毎路监司多阙.而职司亦罕除.故改秩者自难.凡此皆省官之要术

人之敬.心不可须臾离.前辈虽平居无事.犹俨然危坐.对家人妇子亦如此.今人习于惰慢.见乡里长上犹且不敬.其在闺门之内可知矣

髙才之士易得.纯徳之士难得

或言冠婚丧葬不可外隂阳之说.先生曰吉人吉其凶.凶人凶其吉 

猜你喜欢
  居卫第七·孔鲋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苏舆
  中庸纂疏卷一·赵顺孙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卷首下·汪克宽
  第九章 3·辜鸿铭
  卷十一·库勒纳
  仲冬纪第十一·吕不韦
  卷十·佚名
  卷一·佚名
  卷第二十六·道宣
  卷四十八·赜藏主
  中国是否有僧伽问题之辩论·太虚
  人性可善可恶·太虚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讲录·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三十九·彭定求

        卷439_1 【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窦七校书】白居易   南去经三楚,东来过五湖。山头看候馆,水面问征途。   地远穷江界,天低极海隅。飘零同落叶,浩荡似乘桴。   渐觉乡原异,深知土产殊

  • 大帅(战歌之一)·徐志摩

    “大帅有命令以后打死了的尸体再不用往回挪(叫人看了挫气),就往前边儿挖一个大坑,拿瘪了的弟兄们住里扔, 掷满了给平上土, 给它一个大糊涂, 也不用给做记认, 管他是姓贾姓曾!也好,省得他们家里人见了伤心: 娘抱着个烂

  • 65.张继:枫桥夜泊·施蜇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盐铁判官。刘长卿有《哭张

  • 帝纪第四 炀帝下·魏徵

    八年春正月辛巳,大军集于涿郡。以兵部尚书段文振为左候卫大将军。壬午,下诏曰: 天地大德,降繁霜于秋令;圣哲至仁,着甲兵于刑典。故知造化之有肃杀,义在无私;帝王之用干戈,盖非获已。版泉、丹浦,莫匪龚行,取乱覆昏,咸由顺动。况乎

  • 外篇 惑经第四·刘知几

      昔孔宣父以大圣之德,应运而生,生人以来,未之有也。故使三千弟子、七十门人,钻仰不及,请益无倦。然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间切磋酬对,颇亦互闻得失。何者?睹仲由之不悦,则矢天厌以自明;答言偃之弦歌,则称戏言以释难。斯则圣人

  • 上谕·张廷玉

    乾隆四十年五月十八日内阁奉上谕昨因明纪纲目考核未为精当命军机大臣将原书另行改辑候朕鉴定因思纲目三编虽亦曾经披览但从前所进呈之书朕鉴閲尚不及近时之详审若通监辑览一书其中軆例书法皆朕亲加折衷一本大公至正为

  • 卷之九十三·佚名

    成化七年秋七月壬申朔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门之神○祭历代帝王陵寝遣太常寺乐舞生赍香祝付所在有司行礼○代府潞城王逊<火宁>薨王简王之第三子也母妃徐氏永乐丁亥生甲辰册封为潞城王至是薨年六十有五讣闻辍朝一日遣官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九·佚名

    万历二十年六月己丑朔以湖巡抚李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协理院事○以泗州水灾改折漕粮三年每石银五钱后不为例○升副总兵萧如薰为署都督佥事克宁夏讨贼总兵官○革横海卫指挥秦嘉谟职与坐营徐大宾方规等俱着南京刑部提问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佚名

    万历十七年正月己酉朔日食○元旦节免群臣朝贺○赐三辅臣上尊珍馔○庚戌大学士申时行许国王锡爵上言恭遇元旦礼当庆贺 皇上克勤天戒特免常仪臣等备员辅弼与在廷诸臣不同谨诣会极门行五拜三叩头礼○辛亥 宣宗章皇帝忌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纪昀

    独行传辽○辽萧扎拉 耶律官努【萧斡】 萧都勒斡萧普尔普萧扎拉耶律官努 【萧斡】萧都勒斡萧普尔普△萧扎拉萧扎拉字实讷北府宰相巴雅尔之弟性介特不事生业保宁闲以戚属进累迁宁远军节度使秩满里居淡泊自适统和末召

  • 卷十一上 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孙奭

    (告子者,告,姓也;子,男子之通称也;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论语》曰:“子罕言命。”谓性命难言也。以告子能执弟子之问,故以题篇。)[疏]正义曰:此篇首论告子言性,所以次于《万章》问孝之篇者,以其

  • 卷二十八·严粲

    <经部,诗类,诗缉>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二十八 宋 严粲 撰 公刘召康公戒成王也成王将涖政【涖音利】戒以民事美公刘之厚於民【笺曰公刘后稷之曾孙】而献是诗也【笺曰成王始幼少周公居摄政及归之成王将涖政召公惧成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九·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五分地獄品第八   [一]時舍利子便白佛言.如是無倒隨喜迴向皆由般若波羅蜜多威力成辦。爾時佛告舍   利子言.如是如是。[二]時舍利子復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能作照明皆應敬禮.

  • 任孤儿教育者应具性格之商榷·太虚

    所谓孤儿者,即丧其所抚养之父亲之赤子,而其母亲又穷困不能养育之,于是有孤儿院者代为收容,鞠教育诲而加之保护焉。但考查现代各国所被收容于孤儿院之孤,其死亡率比较常高,大都为不能使孤儿享受其所最不可缺离之母亲的爱抚,致

  • 佛说睒子经·佚名

    西秦沙门圣坚奉 诏译闻如是。一时佛在比罗勒国。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及众菩萨国王大臣人民。长者居士清信士女不可称计一时来会。佛告诸比丘。皆悉寂静定意听。我念前世初求得菩萨道时。戒行普慈精进一心智慧善权方

  • 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八思巴

    原夫赡部嘉运。至四佛释迦文如来遗教利见也。大元御世第五主。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登极也。天资福慧。谛信内乘。普使万邦。咸归一化。虽敷天垂拱。而至治无垠。眷支那弘道。而在躬不息。欲以自佛相承。师

  • 国清百录 第三卷·灌顶

    国清百录 第三卷隋沙门灌顶纂王谢义疏书第五十一弟子总持和南。逮旨送初卷义疏。跪承法宝。粗览纲宗。悉檀内外耳未曾闻。故知龙树代佛不可思议。今所著述肉眼未睹明闇。谨复研寻迟此觐接。谨和南王论荆州诸寺

  • 甄正论卷下·玄嶷

    大白马寺僧玄嶷撰公子曰。先生纵谈天之辩。震掷地之音。恩吻所诠。寒谷湛其春露。励言所被。汤池结其冬。冰以仆爝火之末光。对曦景之层曜。自可销声叠足噏气敛肩。沉疑未祛仍希妙释。但灵宝所诠咸归伪妄。老子事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