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禮書卷六十七

宋 陳祥道 撰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六十七>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六十七>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六十七>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六十七>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六十七>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六十七>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六十七>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六十七>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六十七>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六十七>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六十七>

廟制

書舜典曰禋于六宗【張髦曰六宗三昭三穆】商書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周禮小宗伯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辨廟祧之昭穆守祧掌守先王先公之廟祧其遺衣服藏焉其廟則有司修除之其祧則守祧黝堊之祭僕大喪復于小廟【始祖曰大廟高祖以下曰小廟】考工記匠人營國左祖右社廟門容大扃七个闈門容小扃三个禮記王制曰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此周制七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與親廟四太祖后稷商則六廟契及湯與二昭二穆夏則五廟無大祖禹與二昭二穆而已正義曰鄭氏之意天子立七廟唯謂周也鄭必知然者案禮緯稽命徵云唐虞五廟親廟四始祖廟一夏四廟至子孫五商五廟至子孫六鉤命決云唐堯五廟親廟四為始祖五禹四廟至子孫五商五廟至子孫六周六廟至子孫七鄭據此為說故謂七廟周制也周所以七者以文王武王受命其廟不毀以為二祧并始祖后稷及高祖以下親廟四故為七也若王肅則以為天子七廟者謂高祖之父及高祖之祖廟為二祧并始祖及親廟四為七故聖證論肅難鄭云周文武受命之王不遷之廟權禮所施非常廟之數商之三宗宗其德而存其廟亦不以為數凡七廟者皆不稱周室禮器云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孫卿云有天下者事七世又云自上以下降殺以兩今使天子諸侯立廟並親廟四而止則君臣同制尊卑不别名位不同禮亦異數況其君臣乎又祭法云王下祭殤五及五世來孫則下及無親之孫而祭上不及無親之祖不亦詭哉穀梁傳曰天子七廟諸侯五家語云子羔問尊卑立廟制孔子云禮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又曰遠廟為祧有二祧焉又儒者難鄭云祭法遠廟為祧鄭注周禮云遷主所藏曰祧違經正文鄭又云先公之遷主藏於后稷之廟先王之遷主藏於文武之廟便有三祧何得祭法云有二祧難鄭之義凡有數條大略如此不能具載鄭必為天子七廟唯周制者馬昭難正義云案喪服小記王者立四廟又引禮緯夏無太祖宗禹而已則五廟商人祖契而宗湯則六廟周尊后稷宗文王武王則七廟自夏及周少不減五多不過七禮器云周旅酬六尸一人爵則周七尸七廟明矣今使文武不在七數既不同祭又不享嘗豈禮也哉漢侍中盧植說云二祧謂文武曾子問當太廟無虚主禮器天子七廟堂九尺王制七廟盧植云皆據周言也穀梁傳天子七廟尹更始說天子七廟據周也漢書韋玄成四十八人議皆云周以后稷始封文武受命石渠論白虎通云周以后稷文武特七廟又張融謹案周禮守祧職奄八人女祧每廟二人自大祖以下與文武及親廟四用七人姜嫄用一人適盡若除文武則奄少二人曾子問孔子說周事而云七廟無虚主若王肅數高祖之父高祖之祖廟與文武而九主當有九孔子何云七廟無虚主乎故云以周禮孔子之言為本穀梁說及小記為枝葉韋玄成白虎通為證驗七廟并言玄說為長是融申鄭之意且天子七廟者有其人則七無其人則五若諸侯廟制雖有其人不得過五此天子諸侯七五之異也王肅云君臣同制尊卑不别其義非也又王下祭殤五者非是别立殤廟七廟外親盡之祖禘祫猶當祀之而王肅云下祭無親之孫上不及無親之祖又非通論且家語云先儒以為肅之所作未足可依案周禮唯存后稷之廟不毁案昭七年傳云余敢忘高圉亞圉注云周人不毀其廟報祭之似高圉亞圉廟亦不毁者此是不合鄭說故馬融說立周人所報而不云廟】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祖始封之君王者之後不為始封之君廟】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大祖别子始爵者大傳曰别子為祖謂此雖非别子始爵者亦然】士一廟【謂諸侯之中士下士名曰官師者上士二廟】禮器曰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祭法曰王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有二祧享嘗乃止去祧為壇去壇為墠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曰鬼諸侯立五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嘗乃止去祖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為鬼大夫立三廟一壇適士二廟一壇官師一廟小記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廟庶子王亦如之曾子問曰非禘則七廟五廟無虚主又曰諸侯相見祝史告于五廟荀子曰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廟所以表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春秋書震夷伯之廟穀梁曰夷伯魯大夫也因此以見天子至于士皆有廟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蓋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是以貴始德之本也始封必為祖書世室屋壞公羊曰周公稱太廟魯公稱世室羣公稱宫世室猶世室也世世不毁也記曰魯公之廟文世室武公之廟武世室家語曰衛將軍文子將立先君之廟於其家使子羔訪於孔子孔子曰公廟設於私家非古禮之所及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庶人無廟四時祭於寢自虞至周所不變也

天子七廟

廟所以象生之有朝也寢所以象生之有寢也建之觀門之内不敢遠其親也位之觀門之左不忍死其親也家語曰天子七廟諸侯五廟自虞至周之所不變也是故虞書禋于六宗以見大祖周官守祧八人以兼姜嫄之宫則虞周七廟可知矣伊尹言七世之廟商禮也禮記荀卿穀梁皆言天子七廟不特周制也則自虞至周七廟又可知矣然存親立廟親親之至恩祖功宗德尊尊之大義古之人思其人而愛其樹尊其人則敬其位况廟乎法施於民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况祖宗乎於是禮以義起而商之三宗周之文武漢之孝文孝武唐之神堯文皇其廟皆在三昭三穆之外歷世不毁此所謂不遷之廟非謂祧也鄭康成之徒以喪服小記言王者立四廟則謂周制七廟文武為二祧親四廟而已則文武不遷之廟在七廟内是臆說也王肅聖證論曰禮自上以下降殺以兩使天子諸侯皆親廟四則是君臣同等尊卑不别也又王祭殤五而下及無親之孫上不及無親之祖不亦詭哉王舜中劉歆論之於漢韓退之論之於唐其言皆與肅同盖理之所在者無異致也諸侯五廟

王制曰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鄭氏曰太祖始封之君王者之後不為始封之君廟盖諸侯不敢祖天子故王之子弟始為諸侯不得立出王之廟後世子孫祖其始封者而已其或有大功德特命祀其祖先則立廟可也魯有姜嫄文王之廟鄭祖厲王是也若王者之後始封之君非有功德不可為祖則祖其先代之王者宋祖帝乙是也孔穎達曰若異姓始封如太祖之屬得立五廟從諸侯禮然王者始受命所立不過四廟諸侯初封蓋亦廟止高祖而已謂得立五廟無是理也玉藻曰皮弁以聽朔於太廟而朔祭有牲是月祭及太祖也祭法謂王考皇考月祭之顯考祖考享嘗乃止非禮意也穀梁曰諸侯受朔于禰廟其說無據

附庸五廟

公侯伯子男其衣服宫室車旗等衰雖殊其立五廟一也附庸之封雖不能五十里亦國君爾故亦五廟春秋書紀季以酅入于齊公羊傳曰紀季請復五廟以存姑娣妹則附庸之廟與諸侯同可知也

大夫三廟

王制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鄭氏曰太祖别子始爵者雖非别子始爵者亦然鄭志答趙商謂王制商制故雖非諸侯之别子亦得立太祖之廟周制别子為太祖若非别子之後雖為大夫但立父祖曾祖三廟隨時而遷不得立始爵者為太祖也然左氏曰大夫有二宗荀卿曰大夫士有常宗則大夫有百世不遷之大宗有五世則遷之小宗是大祖之廟常不遷也特祭法曰大夫三廟考與王考皇考有廟顯考祖考無廟而鄭氏遂以為周大夫之制誤也孔穎達曰大夫三廟天子諸侯之大夫同卿即大夫也故春秋殺卿皆曰大夫其三公之廟與諸侯同於理或然

適士二廟

官師一廟

王制士一廟祭法適士二廟一壇曰考廟曰王考廟享嘗乃止顯考無廟【鄭氏謂考當作皇考】有禱焉為壇祭之去壇為鬼官師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而祭之去王考為鬼鄭氏謂官師中士下士也上士異廟中士下士祖禰同廟然喪服傳曰都邑之士則知尊禰學士大夫則知尊祖是都邑之士立一禰廟而已其曰禰祖共廟非所聞也賈公彥曰鄭氏言諸侯之中士下士一廟則天子之士皆二廟禮言八十一元士而不别上下是以知其皆二廟也

禮書卷六十七

猜你喜欢
  卷三 庶人章第六·邢昺
  实行富民政策·孔子
  圣人未能免俗·孔子
  卷六·卫湜
  卷十一·程川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目录·李琪
  卷二十八·乾隆
  书经集传卷一·蔡沈
  卷十二·顾镇
  大悲经舍利品第七·佚名
  卷二十·佚名
  净戒品第五之一·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六·欧阳竟无
  卷二十一·赜藏主
  重刻古尊宿语录序·赜藏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十七·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三十七 解 缙 题吴山伍子胥庙 朝驱下越坂夕饭当吴门停车吊古迹霭霭林烟昏青山海上来势若游龙奔星临斗牛域气与东南吞九折排怒涛壮哉天地根落日见海色

  • 石湖诗钞·吴之振

    范成大河豚叹鲰生藜苋肠,食事一饱足。腥腐色所难,况乃衷酖毒。膨亨强名鱼,杀气孕惨黩。既非养生具,宜谢砧几酷。吴侬真差事,网索不遗育。捐生决下箸,缩手汗童仆。朝来里中子,馋吻不待熟。浓睡唤不应,已落新鬼录。百年三寸咽,水

  • 卷四十二·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増补中州集卷四十二郝天挺【一首 补五首】天挺字晋卿陵川人家世儒素伯父子飏有诗名号东轩老人先生少日有赋声早衰多疾厌于名塲遂不复就举贞祐之兵避于河南往来淇卫间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寜落薄

  •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赵尔巽

      ◎疆臣年表十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表略

  • 卷之十四·佚名

    成化元年二月戊寅朔○己卯脩理先农坛并具服殿及脩饰国子监大成门彝伦堂以将有事于耤田并视学故也○内官监请佥补旧所省香烛军匠一百八十六人以应工役兵部尚书王竑言军匠自宣德十年减省已经三十年之久何可复佥工部尚书

  • 卷之一百二十八·佚名

      顺治十六年。己亥。九月。己未朔。江宁巡抚蒋国柱疏言、镇江失守之时。文官知府戴可进等六员。武官副将高谦等十四员皆失身从逆独巡江营守备罗明昇、守谭家洲阵亡应从优恤下所司察议  ○庚申。增设温州左右两

  • 卷之一百九十九·佚名

    光绪十年。甲申、十二月。辛未朔。上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庚子皆如之。记注  ○陕西巡抚边宝泉奏、遵谕轻减陕省差徭。仿照山西章程变通核办。得旨、所奏尚为周密。有局处所。必选正绅。要

  • 第二七八函同治十二年六月二十一日一一七○三--二·佚名

    蚶江分府潘,请淡水分府何,将难妇递交其家属径启者:顷接惠安县来信称:「敝邑生员陈宝书呈,有台湾、竹堑所辖乡民之女黄富娘,被县民林三元等拐骗到惠,旋经逃逸,遇见该生员,哭诉,代为函知伊父母,恳请拿究等情。

  • 钦定兰州纪略卷二·阿桂

    丙午上命军机大臣传谕阿桂和珅曰现在逆回占据河州州民畏其杀害势必胁从伊等本系愚民猝遇贼众凌逼其罪可寛至生监等从贼草茅防末尚可稍贷若本身在京及在各省出仕者或其家属从贼情亦稍有可原惟曾经出仕回籍人员如有甘心

  • 张士衡传·刘昫

    张士衡,瀛州乐寿县人。父亲张之庆,为齐朝国子助教。士衡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哀悼思慕超过礼仪,父亲的朋友齐朝国子博士刘轨思见到他,常常掩面而泣,对他父亲说:“从前伯饶号‘张曾子’,又岂能远过于此!我听说君子不亲自持教,我当为

  • 陈纪八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太建十二年(庚子、580)·司马光

    陈纪八 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庚子,公元580年) [1]春,正月,癸巳,周天元祠太庙。 [1]春季,正月,癸巳(初七),北周天元皇帝到太庙癸祀祖先。 [2]戊戌,以左卫将军任忠为南豫州刺史,督缘江军防事。 [2]戊戌(十二日),陈朝任命左卫将军任忠为南豫

  • 大学·朱熹

    大学〈大旧音泰今读如字〉 宋 朱子 章句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大学之道在明明徳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程子曰亲当作新

  • 卷第二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二十一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分别三摩跋提品第八由依止智慧一切功德。谓智慧种类分别说已。别性类功德今当分别说。是故最初依定应作分别说。由一切功德依止彼故。偈曰。四定有二种。释曰。

  • 于清端公政书·于成龙

    清于成龙著,蔡方炳、诸匡鼎辑,八卷,康熙二十二年(1683)刊印,“清端”为著者卒后之谥号。本书辑著者于广西、四川、浙江、湖北、两江、安徽、直隶等地历任诸职时所作之禀谕、奏议、檄文、书信等各类政牍文书230余篇。

  • 严复文集·严复

    《严复文集》收录了严复政论、演讲稿、译作二十一篇等。

  • 兰丛诗话·方世举

    诗话著作。清方世举撰。方世举(1675—1759),字扶南,号息翁,安徽桐城人。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科,不就。有《春及堂集》。方世举为方苞之弟,少从朱彝尊游,“泛览唐诗”,即作有诗话,未及成而弃去。中年在都下与翰苑诸同事“谈诗为

  • 风骚要式·徐衍

    五代或宋初诗论著作。1卷。徐衍著。书中分“君臣”、“物象”、“兴题”、“创意”、“琢磨”5“门”论诗,往往以类刺讽颂、事父事君解诗。认为诗歌创作“言虽容易,理必求险;句忌凡俗,意便质厚”,反对“情奢”、“怒

  • 大学古本质言·刘沅

    清刘沅撰。沅著有《四书恒解》,认为文字简略,学者拘泥于常说,不能遽通其义,故又作此书,朴实说理,期在人人可知,故名《质言》。是书大旨多主义理,唯不宗宋儒。如谓“明明德”三字,“明明”二字相连,明而又明之意。德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