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平书订卷八 制田第五下

平书曰:从来治田未有不通水利者,南方水利之兴已久,但修其弊举其废,强而理之,易易耳[水田饶沃,人授四十亩三十亩俱可。三十者公田六十,四十者八十。皆岁种,可不用代田法]。北方则不知以为利,而惟苦其害。徐贞明[万历时科臣]徐光启[崇祯时辅臣]言之详矣,谨摘其概而存之。贞明潞水客谈云:雨旸在天,而时其蓄泄以待旱潦者,人也。乃北方旱则赤地千里,潦则洪流万顷,惟寄命于天,岂可以常恃哉!惟水利兴而后旱潦有备,其利一也。神京北拱,财赋取给于东南,谋国者怀杞人之忧,惟水利兴而储蓄,近取常裕,视东南为外府,其利二也。东南转输,每以数石而致一石,民力竭矣,惟北有一石之入,则南省数石之输,其利三也。西北之地平原千里,寇骑得以长驱,若沟浍尽举,则田野之间皆金汤之险,而田间植以榆柳枣栗,既资民用,又可以设险而备敌,其利四也。往者刘六刘七之乱,持竿一呼,从者数万,则游惰归之也。水利兴则旷土可垦,而游民有归,销衅弭乱,其利五也。南则生齿日繁,北则蓬蒿满野,若招南人修水利,则民均而田亦均,其利六也。南赋繁而役减,北赋省而徭重,使田垦而民聚,民聚则赋增而北徭可轻,其利七也。近边田垦,转输不烦,其利八也。京东负山控海,负山则泉深而土泽,控海则潮淤而壤沃,水利尤宜,今蓬萑弥望,若如吴越田而耕之,则利十倍。先之京东以兆其端,而畿内列郡皆可渐而行也;先之畿内,而西北皆可渐而行也。边陲则先之蓟镇,而诸镇皆可渐而行也;濒海则先之豊润,而辽海以东、青徐以南皆可渐而行也。盖水聚之则害,散之则利,弃之则害,用之则利。自三代以后,史起、白公诸人兴水利者,皆在西北,岂古以为利而今以为害乎?夫水利之法,高则开渠,卑则筑围,急则激取,缓则疏引,其最下者则以为受水之区,因其势不可强也。然致力当先于水之源,源分则流微而易制,田渐成则水渐杀,水无泛滥之虞,田无冲激之患矣。光启垦田用水议曰:用水之源,法有六:其一源来处高于田,则开沟引入于田。其二源之来处甚高,则为梯田以递受之,盖泉在山上,其下有土,寻丈以上俱治为田,节级受水,下入于川。其三溪涧傍田而卑于田,急则用龙骨翻车龙尾车之属[西法取水器],以水力激器,以器转水升于田也。水缓不能转器,则以人力畜力风力[今南方水车]运器转水于田也。其四溪涧远田而卑于田,缓则引至田侧车升之,急则用激法起水于岸,开沟入田也。其五泉在此、用在彼、中有溪涧隔焉,则溪涧为槽而引之也。其六平地仰泉,盛则疏引而用之,微则为池塘其侧,积而用之。若池塘易涸者,筑土椎泥以实之,或为水库而畜之。筑土者,土筑其底。椎泥者以椎椎地作孔,胶泥实之,令勿漏也。水库者以石沙瓦屑和石灰为剂涂其底与旁,而筑平之,令涓滴不漏也。用水之流法有六:其一江河傍田则车升之,远则疏导而车升之。其二江河之流自非盈涸无常者,为之闸坝,洒而分之为渠,引入田。田高车升之,其下流复为闸坝以合于江河,欲盈则上开下闭而受之,欲减则上闭下开而泄之。其三江河塘浦之水,溢入于田则圩以卫之,水积其中则车升出之。其四江河塘浦源高而流卑,易涸也,则于下流多为闸坝以节宣之,为水则以准之。水则者,为水平之碑置水中,刻识深浅之数以知启闭之宜也。其五江河之中洲渚可田者,堤以固之,渠以引之,闸坝以节宣之。其六通流近海迎得潮汐者,淡水迎而用之,咸水闸坝以遏之也。用水之潴法有五:其一荡湖之傍田者,田高则车升之,低则堤岸以固之,水有余车升而出之,不足决堤引之。荡湖远于田者,疏导而车升之,与用流之法略相似。其二荡湖有源而易盈易涸、可为害可为利者,疏导以泄之,闸坝以节宣之。其三荡湖之上不能来者,疏而来之,下不能去者疏而去之。来之者免上流之害,去之者免下流之害,且资其利也。其四荡湖之潴太广而害于下流者,从其上源分之。其五荡湖之易盈易涸者,当其涸时际水而艺之麦,艺麦以秋,秋必涸也。否则必涸于冬,则艺之春麦,麦秋以前无大水无大蝗,但苦旱耳。故用水者必稔也。用水之委法有二:其一海潮之淡可灌者迎之,易涸则池塘以蓄之,闸坝堤堰以留之。潮不淡也,入海之水迎而反之则淡,禹贡所谓逆河也。其二海潮入而泥沙淤垫,则为闸为坝为窦,以遏浑潮而节宣之也。为源为潴以用水法有三:其一地高无水,掘深数尺而得水者,为池塘,蓄雨雪之水与之合而车升之。其二掘深丈以上而得水者,为井以汲之,有起法:有桔槔、有辘轳、有龙骨木斗、有恒升筩,用人用畜。高山旷野或用风轮也。其三井深数丈以上难汲而易竭者,为水库以蓄雨雪之水也。二公之言俱确有经画,但所祖虞集募人垦地因为其业者,固救敝之策,而与吾收田之策相背,故无取焉。又其意全在水田,夫北方旱田多,禹开沟洫治旱田耳,观诗书所载五谷率旱种可知。扬州厥土惟涂泥,田乃下下,夫水田则涂泥固上上矣。非以其不宜于旱种乎?今于北方可为水田者为之,不可为者开沟洫以治旱田而已。总之有川者利于通,无川者利于蓄。通之在沟洫,蓄之在陂塘。故治田宜先治水,相其形势,去川之远近高下而为之浍,上有受下有泄,以地广狭为多寡,浍成矣,然后因之为洫为田,甚高甚下者不用也。宁弃之乎?高者建屋庐、种桑果,下者为塘,塘欲多,雨潦则水有归,而蓄之以为利。山有水口则塘益重,深且广,水发收之,溢者入于川,无害矣。凡非产沙之地之沙,则山水所致也,山之土多沙,随水下于地,水去而沙留,故地多废。此法行则沙渐涤而地可田。予又闻沙地筑土围之,使雨潦蓄其中如池,无论广狭,刈青草投满其中,使腐烂,水干耕之,即变为涂泥,而亦可田矣。水利尽于此。 

平书所谓旱田,谓陆田也。田有三:一曰水田下地,日浸水其中,艺稻者也。故周礼有稻人一官,司稼下田。诗曰: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是也。北方下田少则稻亦少,故孔子言居丧食稻不甘,少而美之也。一曰有水旱田,旁有河或池塘,而种旱种其上,如黍稷粱麦之属。旱则用水灌之,不旱则不必用水,惟平土而种艺之。一曰无水旱田,旁无河塘可灌,惟恃天泽。诗言「霢霂雨雪,以生百谷」是也。今水田既有水可灌者,沟洫不待言矣,即无水旱田而夏停潦者,亦宜以沟洫泄水。郑康成注周礼云:沟洫为除水害也。尚书益稷云:浚畎浍距川,是泄田之水以除害也。不然,如今六七月间淫雨积潦,行路不通,禾苗渰损,岂细故哉!但不必多耳。

恽皋闻曰:南方水田,虽强有力,不能一手一足之烈治二十亩也,则一夫授十余亩可耳。

猜你喜欢
  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第一·晏婴
  卷一百三十二·陈祥道
  孟子纂疏卷一·赵顺孙
  古文尚书冤词卷二·毛奇龄
  卷八十一·山井鼎
  卷十九·孔颖达
  卷十三·乾隆
  卷一·范家相
  目录·李光地
  卷三百二十五·佚名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四·欧阳竟无
  征求佛生年考·太虚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佚名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四·法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二·彭定求

        卷32_1 【祈谷乐章·肃和】褚亮   履艮斯绳,居中体正。龙运垂祉,昭符启圣。   式事严禋,聿怀嘉庆。惟帝永锡,时皇休命。   卷32_2 【祈谷乐章·雍和】褚亮   殷荐乘春,太坛临曙。八簋盈和,六瑚登御。  

  • 卷五·丁复

    ●钦定四库全书 桧亭集卷五 (元)丁复 撰 ○近体【五言律诗】 送秦元之赴太禧同佥【前集】 君家好兄弟圣主自知之周爵推秦仲虞官举伯夷万方天浩荡五彩凤威蕤宣室虚前席苍生属论思 金陵送人还武昌 相送白鹭洲因思黄鹤楼

  • 卷三百二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二十二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受氏自有殷树功缅前秦圭田接土宇侯籍相纷纶【十二代祖秦仆射安丘敬公事具十六国春秋及晋书八代祖周宜昌公七代祖隋鄜城公六代祖皇朝封平

  • 卷二 七言古·佚名

    元好问游黄华山黄华水帘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丹霞翠壁高欢宫,银河下濯青芙蓉。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

  • 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五·赵尔巽

      杨芳胡超 齐慎 郭继昌 段永福 武隆阿哈哴阿 巴哈布 长清达凌阿 哈丰阿 庆祥舒尔哈善 乌凌阿 穆克登布 多隆武 壁昌恒敬   杨芳,字诚斋,贵州松桃人。少有干略,读书通大义。应试不售,入伍,充书识。杨遇春一见奇之,荐补

  • ●卷一百六十·徐梦莘

      炎兴下帙六十。   起绍兴四年七月,尽其月。   臣窃见迩者宦寺这权太盛其非所谓澄本正末明理安分欤夫本既不澄末将。若之何理既不明分将。若之何则侵上陵下之蘖渐萌而不可制也。然上之设是职也。同谓是哉!陛下必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九·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佚名

    万历三十三年五月甲戌朔升国子监祭酒萧云举为詹事府詹事兼侍读学士清理贴黄左庶子全天叙右庶子王图俱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纂修 玉牒○丙子赠原任兵部左侍郎许守谦为兵部尚书○准伏羌伯毛国器给假省墓命驰驿去仍戒毋生事

  • 卷之三百三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二十·高士奇

    <史部,纪事本末类,左传纪事本末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二十詹事府詹事高士竒撰灵景经略小国【晏子相齐附】襄公二年春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君子是以知齐灵公之为灵也夏齐姜薨

  • 六二 吴一斋·周作人

    我们进学堂的时候,只考了一篇汉文,虽然很难,但是只此一关,过了这关便没事了。到北京练兵处考试,没有这样简单了,学科繁多倒还没有多大关系,问题是在于体格检查,在这关上我们里边就有两个通不过,因为都是眼睛近视。一个是我,一个

  • 卷九 太宗嗣立·李有棠

    太祖天赞元年冬十一月壬寅,命皇次子耀库济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略地蓟北。本讳德光,字德谨。母舒噜后。唐天复二年生。生时黑云覆帐,神光异常。错者获白鹿、白鹰,人以为瑞。及长,雄杰有大志,貌严重而性宽仁,军国之务多所取决。尤

  • 卷07·陈邦瞻

    太祖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卯,遣使分赈诸州。是月,视学。诏增葺祠宇,塑绘先圣、先贤像,自为赞,书于孔、颜座端,令文臣分撰馀赞,屡临视焉。尝谓侍臣曰:“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为治之道。”于是臣庶始贵文学。帝尝讲求辅弼,谓左右曰:“朕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双品第一(有五经)(第五日诵名后诵)(有三品半合有三十六经)说智阿夷那拘楼明圣道东园论小空大空最在后(一八七)中阿含双品说智经第一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

  • 卷第十二·箬庵通问

    续灯存稿卷第十二 明 嗣祖沙门东吴 通问 编定 笠泽居士华亭 施沛 汇集 未详法嗣 青州佛觉禅师(系云门宗) 颂仰山师子曰。一色无过指示人。白银世界里嚬呻。超然推倒还扶起。争似东风照日新。 圆通善国师(系云门

  • 读禅阅世·苏曼殊

    天才诗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苏曼殊经典名篇结集,著名学者章太炎、陈独秀高度评价苏曼殊并对其推崇备至。苏曼殊文学艺术造诣极高,与弘一大师李叔同并称“南社二僧”,诗人柳亚子盛赞其为“灵界诗翁”“千秋绝笔

  • 名公书判清明集·佚名

    简称《清明集》。宋代诉讼判决书和官府公文分类汇编。十四卷。编印者没有署姓名,只题了“幔亭曾孙”的别号。这个别号的意思是“武夷乡人”。可以确定《清明集》的编印者是福建崇安人。本书约成于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

  • 大悲忏法·知礼

    全一卷。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礼编集。又作出像大悲忏法、大悲心咒忏法、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乃知礼依据伽梵达磨所译之大悲心陀罗尼经而作,内容叙述千手观音之忏法。系以天台宗教义指导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