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善真身与用行舍藏
【原文】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①,见不善如探汤②;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注释】
①如不及:好象赶不上似的,形容急切追求。②探汤:探,用手试;汤,滚烫的热水。
【译文】
孔子说:“见到善就如同赶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见到不善就如同用手试开水一样急忙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隐居以保持自己的志向,行仁义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到过这样的话,但没有看到这样的人。”
【读解】
这里展示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处世哲学:前一种是独善其身的人;后一种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的人,或者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叫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发两种人都不错。但孔子认为前一种还比较容易做到,所以说他不仅听到过这种说法,也确实见到过这种人。后一种则不容易做到,所以说他只听到过这种说法,但却没有真的见到过这种人。其实,孔子也不是完全没有见到过这种人。在《公治长》篇里,他曾评论南容时:“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并把自己的侄女儿嫁给了他。在《卫灵公》篇里,他又评论卫国大夫蘧伯玉,说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些人都是他见过的。甚至在与颜渊谈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态度时,他还说“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认为只有他和得意弟子颜渊能做到这样。当然,所有这些人,包括他自己和颜渊,都有做的程度不同,尤其是,往往是有这种处世态度,但不一定真正实现了,特别是关于“达则兼善天下”,也就是“行义以达其道”的方面,无论是颜渊还是他自己都没能够做到,南容和蘧伯玉也成就不大,所以,朱嘉认为只有伊尹、姜大公一流的人才真正州了“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伊尹、姜大公都只是孔子听到过而没有见到过的人。
为什么独善其身还比较容易做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就非常难做到呢?这是因为,独善其身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起很大的作用,不外呼是自己管住自己罢了。而“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其道”,尤其是“行义以达其道,,不只是靠主观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还必须有客观的条件,也就是时势和机遇才行。
所以,没有时势和机遇,你也就不必苦苦追求,‘行义以达其道”了,能够做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独善其身、洁身自好也就算不错了罢。
猜你喜欢 周颂·臣工之什·佚名 卷三·朱熹 孝经纪事·陈澧 第三章 纵欲则学业无成·佚名 书蔡氏传旁通卷四上·陈师凯 卷二十八下·朱熹 不苟论第四 博志·吕不韦 序·钱穆 地狱名号品第五·佚名 修持与研究·太虚 人心所缘有为现行境之本质与影像关系·太虚 为瓶沙王说法品第十四·佚名 入楞伽经卷第五·佚名 念佛三昧不易得·印光 明对治习气·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