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尧曰篇

一 

小注云“理之在事而无过不及之地也”,乃自已用中后见得恰好如此,非天下事理本有此三条路,一过、一中、一不及,却撇下两头,拿住中闲做之谓。中者,天之德也,天德那有不周遍处!无过者,消镕著世之所谓过而皆无之也。无不及者,本皆至极,自无不及也。 

中庸言择,但云“择善”,不云择中。俗儒不省,便向者里捏怪义,分中、过、不及为三涂,直儿戏不成道理。看中庸说择之之功,只学、问、辨、思、笃行,己千己百而弗措,何曾有拣选不错,孤孤另另一条蓦直去意!朱子云“凡物剖判之初,且当论其善不善,‘ 惟精惟一’,所以审其善不善”,非精一以求中也。又云“精则察夫二者之闲而不杂也”。所云“察夫二者”,人心、道心之分而已,岂择于过、不及与中三者之闲哉?无已,则将云过不及便是人心。夫不及者,亦从事乎理而不逮,既非人心之陷溺者比。抑既为人心矣,其视道心有云泥之隔,而安能有过于道心者乎?圣贤于此,只在人欲净处得天理之流行,原不曾审量彼此,截过补不及,而作一不长不短、不粗不细之则。朱子云:“后面说‘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皆是恰好的事。”如此数者,岂有过在一头,不及在一头,而此居其中者乎? 

盈天下只是个中,更无东西南北。盈目前只是个中,更无前后左右。河图中宫十、五,已括尽一、六,二、七,三、八,四、九在内。帝王用之,大而大宜,小而小宜,精而精宜,粗而粗宜;贤者亦做不到,不肖者亦做不到;知者亦知不彻,愚者亦知不彻;参天地,质鬼神,继前王,俟后圣,恰恰好好,天理纯至,而无毫发之闲缺,使私意私欲得以相参用事而不足于大公至正之天则。故曰“皇极”,曰“至善”,胥此中也。不及者自画于半涂,而过者岂能越之!非圣人之独为其难,以理本应尔,更无过、不及旁开之辙迹也。 

特自后人观之,而以小康之世、中材之主较之,则有不及者焉,因有过夫不及者焉;有过夫不及者焉,因有不及夫过者焉。是以可即其类而名之曰过、曰不及。而帝王之所执以用于天下者无是也。故既无不及也,而抑非过夫不及者也,因可赞之曰此无过、不及之德也。而乃以恰称乎理,则亦以知理之在事者,固有此无过、不及之地,而非过、不及者之所得企而及也。俯而就,但以情言,不以理言。 

“无过、不及”一“无”字,是尽情之词,非本有而为无之,亦非此无而彼有,只是从来没有意。既无其实,即无其名。无其名又说个过、不及,是从世俗上借来反勘底。若大中之为道,其无过、不及也,犹人之无角无尾,更不待言也。先儒缘不为之文句以反形之,则初学不知,故就其从来所本无,向后所必无,而斯道不行不明之世,则有此两种互相讥非之名,因取而形之曰无此也。如以禽兽拟人,而谓无角与尾,虚立之名以彰其不然尔。 

过者谓不及者不及,不及者谓过者过,故夫子亦就师、商二子所互相非者以言之。其实,则只是差错了。无论道必无可过,过者终未尝已经过乎道而又越之;即不及者之于道,亦全未有分在。如访人于百里之外,至五十里见似其人者,而遽谓得遇焉,既终非所访之人,则并此所已行之五十里,都成枉步,只如一步也不曾行得相似。云峰诸子固未足以解此。 

猜你喜欢
  卷十八 微子第十八·邢昺
  雍也第六·朱熹
  审分览第五·吕不韦
  东溪日谈録序·周琦
  心动了,行进的方向就变了·李叔同
  卷三十九·王道焜
  卷十二·梁益
  第5章 八佾篇第三(1)·孔子
  卷十二·范家相
  附︰佛法為今時所必需·欧阳竟无
  诸法妙化品第八十七·佚名
  答刘遗民书·僧肇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九·唐慧琳
  中国之佛教·太虚
  佛说文殊师利巡行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马致远

    (柳改扮郭马儿引旦儿上。诗云)龙团凤饼不寻常,百草前头早占芳。采处未消顶峰雪,烹时犹带建溪香。自家郭马儿是也。这是我浑家贺腊梅。在这岳阳楼下开着一座茶坊,但是南来北往经商客旅,都来我这茶坊中吃茶。我听得老的曾说

  • 提要·孙默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十十五家词        词曲类二【词选之属】提要【臣】等谨案十五家词三十七卷国朝孙默编默字无言休宁人是编所辑国朝词共十五家吴伟业梅村词二卷梁清标棠村词三卷宋琬二乡亭词二卷

  • 卷四十八·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四十八李俊民五谒秦呉二主庙三月十八日与马子温郭谦甫杨茂之叔侄刘济之君祥仲防姚子昻邢文炳同行頽垣陊殿夕阳中血食须同事不同揖譲干戈两陈迹酹觞抛与落花风杖藜行处记曾过草草杯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良吏·刘昫

    ○韦仁寿 陈君宾 张允济 李桐客 李素立  孙至远 至远子畲薛大鼎 贾敦颐  弟敦实 李君球 崔知温 高智周 田仁会子归道 韦机孙岳 岳子景骏 权怀恩  叔祖万纪 冯元常弟元淑 蒋俨 王方翼 薛季昶 裴

  • 曾静、张熙供词二条 一、我曾静这个文弱书生是怎样成·雍正

      【原文】  曾静供:弥天重犯幼承父训读书,粗知仰体朝廷作养人材之意,不肯虚度岁月,自了其生。平常有志于圣贤《大学》之道,期勉强躬行实践,以副朝廷之望。无奈身处幽僻山谷,名人文士足迹不到,而慈父弃世又早,且家贫力单,势

  • 第十一册 崇德元年五月·佚名

    第十一册 崇德元年五月初七日,曾命希福领国史院事,四载考绩,以不负委任,克尽厥职,勤勉可嘉,升三等甲喇章京为二等甲喇章京,世袭照旧。曾命范文程领秘书院事,七载考绩,以不负委任,克尽厥职,忠直可嘉,升三等甲喇章京为二等甲喇章京

  • 李格非传·脱脱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他幼时,非常清秀聪明机灵。当时官府正以诗赋取士,李格非却独自一人用心于经学,写有《礼记说》数十万言,遂登上了进士第。他被委任为冀州司户参军,又参加了学官考试,担任了郓州的教授,郡守因为他很贫困,就

  • 张纑传·张廷玉

    张籨,字仲明,慈溪人,都御史张阶的孙子。他考中成化八年(1472)进士,被授予铅山县知县。他性格刚直明断,善于判案。有人嫁女儿,到女婿家门口时却发现不见了女儿,两家都到官府控告对方,长官无法断案。张籨巡行县境,见到有一棵大树

  • 卷之二十  革除遺事一(明)黃佐 撰·邓士龙

    (革除遺事六卷,明黃佐撰。佐,字才伯,號泰泉,嶺南香山人。正德十六年進士,官至少詹事。事蹟具明史文苑傳。正德十五年,黃佐自序稱:「是編也,本莆田宋君端儀革除錄、清江張君芹備遺錄,旁采諸家傳記,稍增飭之。」(見北京大學圖書館明

  • 卷一百三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三十四刑部九比科诸司职掌律令户役    田宅    仓库课程    钱债    市?  户役明律脱漏户口凡一户全不附籍有赋役者家长杖一百无赋役者杖八十附籍当差 若将他人隐蔽在户

  • 卷四十二·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四十二钱塘程川撰书二统论小序大序尚书小序不知何人作大序亦不是孔安国作怕只是撰孔丛子底人作文字软善西汉文字则麤大【林夔孙録字子武三山人丁巳以后所闻先生六十八嵗池録卅四卷中】书序

  • 卷二·陈栎

      钦定四库全书书集传纂疏卷二     元 陈栎 撰朱子订定蔡氏集传夏书【夏禹有天下之号也书凡四篇禹贡作於虞时而系之夏书者禹之王以是功也】禹贡【上之所取谓之赋下之所供谓之贡是篇有贡有赋而独以贡名篇者孟

  • 首楞严经义疏注经卷第五(之二)·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二旋根归性证五。一阿那律三。一叙悟因由。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或阿泥

  • 四分尼戒本(并序)·怀素

    后秦 佛陀耶舍译西太原寺沙门怀素集夫戒者。乃是定慧之宏基。圣贤之妙趾。穷八正之道。尽七觉之源。然既树五制之良规。传须获实。扬六和之清训。学者知诠。窃寻流行。总有四本。据其理虽复同。会其文则有异。致使弘

  • 印章要论·朱简

    印学论著。明朱简撰。凡四十四则。其中部分并见于作者所著《印经》中,为作者摘录前人有关印学的札记,并申述其美学思想。认为“印始于商、周,盛于汉,沿于晋,滥觞于六朝,废弛于唐、宋,元复变体,亦词曲之于诗,似诗而非

  • 敕议或问·朱厚熜

    朕惟孔子之道王者之道也德王者之德也功王者之功也事王者之事也特其位非王者之位焉昨辅臣少傅张璁再疏请正其号称服章等事已命礼官集翰林诸臣议正外惟号与服章二事所关者重亦关于朕者不得不为言之朕惟我

  • 朝鲜王朝实录[正祖实录]·佚名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英

  • 菩提行经·龙树

    梵名Bodhicarya^vata^ra 或 Bodhisattva-carya^vata^ra。凡四卷。龙树菩萨集颂,宋代天息灾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经述说成菩提之道行。内容共有偈颂八品:(一)赞菩提心品(梵Bodhicitta^nus/am!sa^ ),(二)菩提心施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