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二十  革除遺事一(明)黃佐 撰

(革除遺事六卷,明黃佐撰。佐,字才伯,號泰泉,嶺南香山人。正德十六年進士,官至少詹事。事蹟具明史文苑傳。正德十五年,黃佐自序稱:「是編也,本莆田宋君端儀革除錄、清江張君芹備遺錄,旁采諸家傳記,稍增飭之。」(見北京大學圖書館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今世傳黃佐有另本革除遺事六卷,收入明金聲玉振集、清借月山房彙鈔等叢書。稽覈兩書,大不相合。一、體例不同。是書六卷均為建文朝臣列傳,另本卷一革除君紀,卷二闔宮傳,卷三至卷六建文朝臣列傳。二、所收列傳多少不同。是書載建文朝臣一0九人事,另本僅錄七十五人。三、列傳詳略不同。是書詳于另本,且紀事亦間有異同。)

革除遺事一

方孝孺

黃子澄

齊泰

謝貴

張昺

葛誠

盧振

宋忠

馬宣

朱鑑

彭聚

鐵鉉

鄭華

陳彥回

葉惠仲

姚善

鄭恕

宋徵

戴德彛

盧原質

林嘉猷

程通

○方孝孺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台州寧海人。世家侯城,里族甚蕃。父克勤,洪武初為濟寧守,學行政事,名聞一時。至正丁酉,孝孺始生之夕,有大星墮其所。自幼精敏絕倫, (「自幼精敏絕倫」,「精」原作「清」,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雙眸炳炯如電,日讀書積寸,

(「日讀書積寸」,「寸」原作「學」,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人以為善屬文,呼其為「小韓子」。十五六時,侍父宦游齊魯,歷覽周公、孔子之廟宅,問陋巷舞雩所在,慨然有願學之志。洪武八年,父被誣逮獄,上書政府,願以身代,不報。明年,以文謁宋濂,濂深驚器之,名流先進如胡翰、蘇伯衡、葉見泰輩皆讓不敢及。會父坐「空印」事,草疏將詣闕申理,而父沒,扶喪歸葬。又明年,濂致仕還浦陽,復往卒業,四載辭歸。濂尋徙蜀,孝孺欲往省,不可,為文籲天,願輸壽以延之。濂嘗欲甥之而不果,亟稱其文,至曰:「歐陽少師、蘇長公姑置勿論,其餘諸子與之角逐文場,不知孰為後先也?」然孝孺末視文藝,恒以明王道、闢異端為己任,進修所謂月異而歲不同,世咸以為程、朱復出。嘗臥病絕糧,家人以告,笑曰:「古人有三旬九食、甑無儲粟者,窮乏豈獨我哉?」其不為貧寠所動如此。

洪武十五年,上用吳沉、揭樞等薦,聘至,陳說多稱旨。上謂樞曰:「孝孺孰與汝?」對曰:「十倍於臣。」錫之宴,几稍欹,必正之而後坐。上使人覘之,喜其舉動端肅,謂皇太孫曰:「此莊士也,當老其才,以輔汝。」試靈芝甘露論,稱旨,諭遣還家。二十五年,復辟至,上方重賞罰,以其志存教化,謂左右曰:「今非用孝孺時。」乃擢將仕郎、漢中府學教授。明年閏四月抵任,漢中水土暴惡,病癭瘻者十人而五,孝孺安之,甘蔬糲,與諸生談道不倦,視其色若飽萬鍾者。二十七年春,蜀獻王延之,處以賓師,恒曰:「方先生古之賢者也。」孝孺每見,必以仁義道德之言陳於前,王喜甚,使之講經論文無虛晷,為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蓋以聖賢待之也。久于蜀,因得訪宋濂墓,卹其孤遺。癸酉、丙子,校文天府。

三十一年,太孫即位,用交薦召為翰林侍讀,日侍左右,備顧問,德望眷隆,一時倚重,凡將相所行,惟孝孺之咨。尋定官制,改侍讀學士為文學博士,以孝孺為之。靖難師起,日召之謀議,詔檄皆出孝孺手。及將敗。畫策守,誓死社稷。

嗣君既亡,文廟納姚廣孝言,召用之。孝孺不屈,繫獄。遣人諭旨,終不從。尋詔天下,廣孝舉代草者,曰:「必須方孝孺。」召出,自獄斬縗而見,命草詔,曰:「有死而已。」遂就戮。臨絕,為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時年四十六。宗族坐死者八百四十七人。孝孺學術蓋源流於伊洛,文章大類蘇氏而正論過之,四方夷裔得一字寶於金璧,實一代之宗工也。嘗與郭濬、鄭居貞、林右、劉剛、王紳、王琦、鄭楷、趙象、王叔英相友善,皆海內名儒,每以書往來,切劘道誼,聞風者莫不興起,禮文為之復振。 自號遜志,有遜志齋集四十卷。 (「自號遜志有遜志齋集四十卷」,原作「自號遜志齋有集四十卷」,據明金聲玉振集本、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所著又有周禮考次、大易技辭、武王戒書註、帝王基命錄、文統、宋史要言諸書,皆逸不傳。洪熙初,仁廟嘗謂羣臣曰:「若孝孺輩,皆忠臣也。」詔奸臣黨與從寬典,方氏遺族因立祠堂以祠孝孺,後知縣郭紳從而新之。成化初,郡人謝鐸蒐輯其遺文,梓行於世。

謹按:孝孺在洪武、建文間,卓為一世儒宗。洪武末,太祖大漸,遺命必先召孝孺。孝孺固曠世異才,而我太祖所以待之者亦異矣。語曰:「知臣莫若君。」若我太祖深知孝孺哉!

○黃子澄

黃子澄,名湜,以字行,袁州分宜人。少從邑人歐陽貞受易,周與學受尚書,清江梁寅受春秋,博學負俊聲,游鄉校,同舍避席,推為高等。嘗賦寒江把釣圖及枯梅詩,人爭傳誦之。洪武癸亥,膺貢入太學。明年,定科舉之制,中京闈鄉試第二。乙丑,會試第一,進士及第第三人,授翰林修撰。尋兼春坊官,侍東宮講讀。累遷太常寺卿。

皇太孫立,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服。一日皇太孫坐東角門,召子澄告曰:「諸王尊屬各擁重兵,何以制之?」澄以漢平七國事為對。太孫喜曰:「得先生謀,吾無慮矣。」及即位時,周、齊、湘、代、岷五府相繼煽動。 (「時周齊湘代岷五府相繼煽動」,原脫「相」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上朝罷,召子澄謂曰:「先生憶昔者東角門之言乎?」子澄曰:「不敢忘也。然須密。」退與齊泰謀之,泰欲先燕。子澄曰:「周,燕母弟,取周即剪燕之手足,而燕固可圖也。」入白之。上遂遣曹國公李景隆圍河南,迫周王橚至京師,遷之雲南;徙代王桂於邊;湘王柏聞討狼狽,闔宮焚死;執齊王榑囚之京師;岷王楩降為庶人;雖聖德如燕王,亦捃摭其事加譙讓。 (「亦捃摭其事加譙讓」,「捃」原作「招」,「譙」原作「謙」,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改。) 朝廷以子澄為功,褒賞之。燕王於是上書救周,罪子澄,指為連坐,決意討之。

元年三月,命都督宋忠等北征。七月,靖難師起,移檄大意言:「上崇信奸回,離間骨肉,遵太祖高皇帝遺訓,奉天征討,罪人既得,則法周公以輔成王。」首以誅齊泰及子澄為名,遂破懷來、雄縣。遣長興侯耿炳文禦之,互有勝負。子澄慮師老,遂言於上班師,詔以李景隆為征虜大將軍,率諸將兵凡百萬以往。景隆自負有文武才,子澄亦薦,上寵信特深,甫行,餞之江滸,賜犀玉帶諸將各一,齎賫無算。子澄授以指畫,景隆亦唯唯而已。子澄甚憂之。未幾,景隆攻北平城,累戰俱大敗,奔還京師,上赦不誅。子澄泣諫曰:「景隆出師,無紀律,意在觀望,不誅之以謝宗社,何以懲將士?」不聽。已而,徐凱、盛庸繼踵敗衄,顧成等皆降。子澄拊膺大慟曰:「大事去矣,萬死不足贖誤國之罪矣。」乃賦一詩以志痛憤,詩曰:「仗鉞曾登大將壇,貂裘遂賜朔方寒。出師無律真兒戲,負國全身獨汝安。論將每時悲趙括,攘夷何日見齊桓。尚方有劍憑誰借,哭向蒼天幾墮冠。」聞者哀之。尋用侍臣議,詔謫子澄及齊泰于遠方,以快敵意,其實使之募兵也。時諸將猶守淮南,而文廟忽已渡江矣。景隆開門迎謁,尋有詔執子澄等,責問不服,子澄等死之。上命赤其族,一子逃難,易姓為田經, (「易姓為田經」,「田」原作「囚」,據明金聲玉振集本及明史卷一四一黃子澄傳改。) 宥赦,乃復姓,家湖廣之咸寧,至今不絕。近有登進士科者,袁州人,祀子澄于鄉賢祠。倡其事者,推官陳輅也。

○齊泰

齊泰,應天府溧水人。洪武甲子,鄉貢。明年,舉進土。 (「洪武甲子鄉貢明年舉進士」,原脫「明年」,「甲子」作「丁卯」,據明史卷一四一齊泰傳及明進士題名碑錄補、改。) 始名德, (「始名得」,「得」原作「德」,據明史卷一四一齊泰傳及明進士題名碑錄改。) 後受知于高廟,改賜今名。筮仕禮部主事。一日雷震謹身殿,上躬禱于天,得九年無過官員陪祀,泰與焉。乙亥,為兵部左侍郎。戊寅,進本部尚書。嘗被召問邊將姓名,泰歷數無遺。又欲考諸圖籍,泰出袖中手冊以進,甚悉。自是益承眷遇。及上棄羣臣,泰預受顧命輔嗣君。親藩將入臨淮安,泰言于上,令人齎敕符勒使歸國。

及靖難師起,泰主征討之策,命將出師,多其籌畫。嗣君惟召學士輩討論周官法度,處便殿弄柔翰而已。詔閫外事,一以付泰。泰遂移檄指斥親藩。或難之,泰怒曰:「名正言順,敵乃可服,是何言耶?」語聞,太宗遂首以誅泰為名。泰以谷王漏師遁還,慮遼、寧二府為變,召還京師。惟遼王至,遂留之,於是天下勤王兵稍集。始戰猶有勝負,及勢不可支,朝廷乃謫其官,以求兵解,尋召還。嗣君出走,泰追之不及,至廣德州,語在王叔英傳。既而被執,泰抗辭不屈,遂族誅。

○謝貴

謝貴,□□□人。洪武末,黃子澄、齊泰建削奪諸王之策。 (「黃子澄齊泰建削奪諸王之策」,「削」、「諸」原作「成」、「懷」,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改。) 時燕藩稱病,泰謀以備虜為名,乃以貴為北平都指揮使,張昺為布政使,俾計誘王府官屬,覘察王府動靜。

元年三月,朝廷師至燕,約貴先發。六月,貴等以在城七衞并屯田軍士布於城內,填溢街巷,迫圍王城外牆,久以木柵斷端禮等四門。燕王聞之曰:「我病不出,雖塞可也。」已而,軍士登城,擐甲執兵,飛矢入王城,四面鼓噪,震動城內。七月,王不得已命指揮張玉、朱能等帥護衞勇士八百餘人應之。能請先擒謝貴、張昺,王曰:「彼防守既嚴,猝爾難擒,須以計致之可也。今奸臣遣中貴人來逮護衞官屬,宜悉依所坐名收之,就令中貴人召貴、昺付所逮者,則貴、昺必來矣。來則縛之,一夫之力爾。」乃匿壯士端禮門內,遣人召貴、昺。久之乃至,衞從甚眾。至王門,門者呵止其衞從,惟貴、昺得入。至端禮門,壯士出擒之。其從者猶未知,移時貴、昺不出,稍稍散去。將士聞二人被擒,皆散走。玉等率勇士捕之。是夜,玉等攻九門,黎明已克其八,惟西直門未下。王命指揮唐雲單騎往諭, (「王命指揮唐雲單騎往諭」,「單」原作「軍」,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改。) 守者皆散,乃盡克九門。上親問貴、昺,乃知其謀出於齊、黃,遂上書請誅之。於是靖難師出矣。貴等遂被誅死。

○張昺

張昺,山西澤州人。革除年間,諸藩不靖,廷臣建議「凡藩國所在,悉更置守臣,必素負重望者使居其地。」乃擢昺為北平布政司左布政使。昺至,日求王府細事,將為不利。其司吏李友直密聞於太宗,遂命燕山右護衞副千戶潭淵於端禮門執昺及都指揮謝貴等,隨攻奪九門,己卯七月六日也。昺不屈而死,其親族皆坐焚如之刑。

○葛誠

葛誠,字□□,人不知其所以進仕。為燕府長史。靖難師未起,王常病瘧,暑中四圍皆着火爐,猶自言寒。三司官入視疾,皆懼危篤,獨誠知之以不得于上之故,因令人告變。會王遣人至京奏事,齊泰等言于上,執之鍜鍊成獄。即發符逮王府官屬,且約謝貴先舉兵,誠許為內應,王府人無大小,誠皆籍以聞。後謀不密,見戮其家。

○盧振

盧振,字□□,□□人。嘗與魏國公徐輝祖同謀抗禦靖難之師,事見輝祖傳。

○宋忠

宋忠,始為鳳陽衞指揮使,以智勇聞。洪武三十一年,都督齊讓討西南夷無功,以忠代為參將,以虜功奏,革除君尤任之。

元年三月,詔忠調緣邊各衞馬步官軍三萬屯開平,燕府護衞精壯官軍悉選隸忠麾下,護衞胡騎指揮門童等悉召入京。調北平永清左衞官軍於彰德,永清右衞官軍於順德,以都督徐凱練兵臨清,都督耿瓛練兵山海,諸將防於外,張昺、謝貴防於內,約期俱發。時世子及二郡王高煦、三郡王高燧皆在京。齊泰曰:「三人在此,宜先收之。」黃子澄曰:「不可,事覺則彼先發有名,且得為備。莫若遣歸,使坦懷無疑也。」遂遣歸,尋悔,遣人追之不及。已而,齊泰傳檄使約謝貴先發,長史葛誠為內應,盡拘親藩官屬。七月甲戌,貴與張昺敗露,見執。靖難兵起。忠守懷來,大將俞頊守居庸關,相為聲援。己卯,靖難將指揮徐安等敗頊,拔其城。頊走依忠,而居庸為燕將所守。太宗嘗語諸將曰:「宋忠擁兵懷來,則居庸有必爭之理。伺其未至,可先擊之。」諸將皆曰:「敵眾我寡,難與爭鋒,擊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太宗曰:「此非爾等所知,當以智勝,難以力論,論力則不足,以智則有餘。彼眾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輕躁寡謀,狠愎自用。乘其未定,擊之必破矣。」癸未,太宗率馬雲、徐祥等馬步精銳八千捲甲倍道而進。甲午,至懷來。先是,獲敵諜者言:「宋忠誑其將士云,爾等家在北平城中,皆為親藩所殺,委屍積滿道路,宜為報讐。將士聞之或信或否。」太宗聞之,乃命其家人張其舊用旗幟為先鋒,眾遙識其幟,又識其父兄子弟無恙, (「為先鋒眾遙識其幟又識其父兄無恙」,原脫「為先鋒眾遙識其幟又識」十字,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補。) 相呼輒應,喜曰:「我家固安,幾為宋都督所誤。」皆倒戈來歸。及戰,忠餘眾倉惶,列陣未成,而太宗麾師渡河,鼓譟直衝其陣,忠大敗,奔入城。我師乘之而入,忠急匿于廁,搜獲之。諸將以得忠頗有喜色,太宗笑曰:「忠庸才爾,得之不足為喜,喜則驕,驕則不戒,不戒則禍敗之機萌矣。爾曹戒之。」遂誅。

忠子謙,鎮南衞指揮使,始猶編伍,繼而賜死,年十六。

○馬宣

馬宣者,革除中都指揮也。守薊州。戊寅七月, (「戊寅七月」,不確。按戊寅即洪武三十一年,與下文「靖難兵起」不合。明金聲玉振集作「己卯」,即建文元年。) 靖難兵起,宣謀起兵禦之。已而,張玉、朱能來戰,宣與鎮撫曾濬等閉城堅守,反復諭之不下。玉擁眾急攻,宣率兵出拒,玉遣精銳衝入其陣,執而殺之,並殺濬。事聞,革除君褒卹之。

○朱鑑

朱鑑,都指揮也。提兵守大寧。戊寅十月, (「戊寅十月」,不確。同前。) 靖難師至,與戰,死之。事聞,革除君重加卹典。傳馬宣與朱鑑之死,嘗嫚駡不絕口云。

○彭聚

彭聚以都指揮與同官孫太副、宋忠等守懷來,忠之敗也,與都督指揮俞頊皆見執,聚與太宗力戰,死之。

先為靖難師所俘獲者不可勝計,獨都指揮莊得遁走得脫。 (「獨都指揮莊得遁走得脫」,「莊得」下原衍「一」,據明史卷一四二莊得傳刪。) 其後反間得行,卜萬、吳高皆見疑,而耿炳文、李景隆相繼敗績,雖大將陳暉、平安,歷城侯盛庸,皆不能用兵,而亡勢成矣。

初卜萬將陳亨謀欲降燕,而為萬所制。太宗渡江,設奇以敗之。乃作書貽卜萬,盛稱獎萬,而極毀詆亨,緘識牢密,召一卒飲之酒,且厚賫之,而置書其衣中,俾歸與萬。其同獲之卒竊窺之,問守者曰:「彼何為者?」守者曰:「遣歸通意,故得厚賫。」卒跪告守者曰:「能為我請得偕行,惟命是從,不敢望賫。」守者如所言為請,遂俱遣而不與賫。不得賫者終不喜,至即發其事。劉真、陳亨搜卒衣得與卜萬書,遂疑萬,執下獄,籍其家。其間吳高亦用此策,高遂見疑,有詔削江陰侯爵,安置廣西。乃專命楊文守遼東,文用兵無紀律,太宗素知之者云云。

○鐵鉉

鐵鉉,河南鄧州和豐鄉人。 (「河南鄧州和豐鄉人」,「南」原作「內」,據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洪武間,由國子監生授禮科給事中。一云初為都督府斷事,奏對詳明,高廟喜之,字之曰「鼎石」。凡遇法司有疑獄未能決者,必以屬鉉。文廟潛邸時,有訴違法狀者,召至所屬法司問之,數日獄未具,高皇帝怒,命鉉鞫之,片時而成,以此益愛重之。未幾,擢山東布政司參政。

庚辰,靖難兵起,曹國公李景隆駐師德州,鉉督漕運,飛芻輓粟,水陸並進,未嘗乏缺。既而軍敗南奔,與參贊高巍相遇於臨邑,遂協謀募兵固守濟南,被圍月餘不下,城有被攻破者輒完之。以計詐開門降,用板候其入下之,幾中其計。靖難師知不能克,越三月乃棄去。事聞,遣使賜以白金綵幣,封及三代,鉉入謝。上賜宴,陞右布政使,尋陞兵部尚書,佐大將軍、歷城侯盛庸統天下兵。太宗踐祚,用計擒至,正言不屈。令其一顧,終不可得,去其耳鼻,亦不顧,乃碎分其體,至死駡方已。壬午十月十七日也。時年三十七。

父仲名,母薛氏,皆壽八袠餘,並海南安置。子福安,年十二,發配編伍,康七歲,鞍轡局充匠,尋皆死。

按:建文諸將,北向拒戰,如耿、盛及平安、何福、景隆輩,初雖以歸附,一時獲宥,而後來俱不得其□。噫,諸人之死,視鉄鉉之死僅遲歲月間耳,而易若鉉輩之為能自靖而無愧者。

○鄭華

鄭華,台州之臨海人。洪武丙子,由貢士任行人,坐詿誤謫東平州判官。將赴任,聞靖難師至。時鄉人趙坎進丞無錫,華以妻託之。馳至東平,力疾戰死,壬午正月也。

○陳彥回

陳彥回,字士淵,號訥齋,興化莆田人。父立誠,洪武間歷仕州縣,後以非辜罹重刑,彥回與弟彥國俱被遣, (「彥回與弟彥國俱被遣」,「彥國」,清借月山房彙鈔本及明史卷一四二陳彥回傳皆作「彥囦」。) 一戍滇南,一戍遼東。比入滇,家屬數人多道亡,至蜀,惟彥回與祖母郭氏存焉。既而遇赦,不及彥回,監送者哀而釋之。無所資以還,乃依鄉人定遠縣尹黃積良以居,遂從其姓,更名禮。未几,積良去位,乃依南充縣丞于仲和。其後,閬中教諭嚴德政以明經薦,為保寧府學訓導。九載考績至京,侍殿陛承顧問者四十日。高廟悅之,擢平江知縣。蒞任事甫十三日,高廟晏駕,彥回捧香入臨,給事中楊惟康等以文學廉幹薦,遂陞知徽州府。彥回下車甫數月,政教一新,士民感悅。明年為革除己卯,以考覈稱職,蒙賞賫甚厚。其年冬,郭氏卒,當承重持服,徽民詣闕,奏乞奪情終任,不報。彥回衰絰赴京,疏其改姓歷官情罪,乞正明籍。疏入,報可。仍從徽民前請,留治郡事,釋彥國遼東之役。彥回復上疏終制,不許,詔喪事畢即蒞郡供職。乃奉郭氏柩葬郡北十里北山之陽,搆堂數楹為羞饋所。事竣,始蒞郡視事,每旦必哀奠如禮,士民因名其山曰「太守山」。彥回自歷官,以避難亡命更易姓為非禮,每悒悒不自安, (「每悒悒不自安」,「每」原作「相」,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屢欲陳首,輒自籌曰:「祖母年既高,萬一蹉跌,將托之何所?」隱忍二十餘年,至是始得行其志,識者韙之。

後靖難師起,彥回奉命召募義勇至京,適彥國至,自遼東邂逅旅邸,悲喜交集。郡中土人曰曹從善者,偶聞而往駕焉,彥回顧謂曹曰:「予荷朝廷再造之恩,此生再生不足以報萬一,予固有以處之矣。到郡遣弟歸以治家事,予身許國,死不卹也。子其為我述一詞,以道吾家顛未,仍為索名,筆書「務本」二字以遣之,俾知孝弟為修身克家之道。」曹唯唯,固已知彥回之必殉身矣。未幾復蒞郡,會靖難師將渡江,彥回率義勇赴援,而勢已不支。太宗入繼統,械至京師,不屈而死,壬午十月十五日,時年四十七。

○葉惠仲

葉惠仲,台州臨海人。兄刑部主事夷仲,嘗雅為方孝孺所知,有文名。惠仲亦不愧其兄,時稱「二葉」。惠仲嘗以知縣充修史官,考革除二年會試,後陞知府。永樂元年二月二十二日,被戮。時六十四,妻蕭氏為奴。

○姚善

姚善,字克一,湖廣安陸州人。初姓李,後復今姓。家居魚寨,為人志行淳實,學識高遠。為諸生時,扁讀書所曰「待旦軒」,會稽唐之淳為之銘。善工詩,與唐相倡和。

洪武中,由鄉舉歷祁門丞,同知廬州、重慶,所至有能聲。三十年,擢知蘇州府。初上以吳民薰染夷俗,習為僣靡,明法以齊之,囂者或更籍持短長,譎詐蜂起, (「譎詐蜂起」,「譎詐蜂」處原空白,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補。) 號難理。善洞達政體,周悉人情,張弛寬密,各協事宜,每數造請郡賢。考求治道,商略民生,休戚俗尚,淳漓以施,消息因革,由是吏民顧尚禮義,轉稱大治,為列郡最。隱士王賓,獨居陋巷,善往候見,舍車躬詣門,賓問為誰,應曰「姚善」,乃開門延語。及賓報謁見面府門,再拜而返,善自邀還,辭曰:「非公事不敢入也。」又將候韓奕,奕遜入太湖,善歎曰:「韓先生,所謂名可得聞面不可得見也。」錢芹自守甚高,善願見不可得,將往候,乃使人先道意。芹對使者曰:「芹誠幸見公,然芹民也,禮不可往見于庭。苟明公弘下士之風,請伺月朔晉會于學宮。」善如對至,迎芹置上坐,請質經義。芹曰:「公今有官守,請姑舍是事,有急於此者。」善問何事,芹出一簡以授善,竟不一言而去。視之,則守禦制勝之策也。善心嘉之。後為行軍司馬。

革除己卯,靖難師起,善畫策勤王,與有勞焉。壬午,京師平。時黃子澄朝廷索之甚急,避匿善所,約與航海。善曰:「在公則可,在善則不可。善守土之臣,當與城存亡。」子澄去,善竟仗節而死。其見危授命,節義可稱云。長子節發戍賀千戶所, (「長子節發戍賀千戶所」,疑「賀」下脫「縣」字。) 幼子繼兒蘇洲隨母給配,保兒、項兒送工部習匠。善以壬午六月二十一日送問,七月十日受戮,時年四十三。

又考之太宗實錄云:「燕師日迫,建文與方孝孺用漢破七國之策,貶齊、黃于外。善言于朝曰:『有文武才略可以扶顛濟危者反置之散地而不用,今事勢狼狽。』急召之,詢其姓名,不對,再三詢之,則曰:『於今人才豈有過於黃太卿哉?』遂復召二人,皆不至。」則是善嘗在朝也,然其詳不可聞矣。正德丙子,巡撫都御史秦金祀之鄉賢祠。

○鄭恕

鄭恕,台州仙居人。由訓導陞任直隸徐州蕭縣知縣。靖難師至,力拒焉。被擒,死時年五十六。二女當配,亦死之。子源、湜,姪韞汲,皆從坐恕之戮也,在壬午八月十七日云。今仙居建祠,祀恕及其二女,春秋祭之。

○宋徵

宋徵,□□□□人。宗人府經歷。嘗建議削親藩屬籍,故靖難之師討焉,事平就戮。其詳不可考。

○戴德彛

戴德彛,寧波奉化人。洪武甲戌進士第三,入翰林為編修,甫三載陞侍講。上諭之曰:「官翰林者,雖以論思為職,然既列近侍,且多在朕左右,凡國家政治得失,生民利病,當知無不言者。唐陸贄、崔羣、李絳之徒在翰林,皆能正言讜論,補益當時,顯聞後世,爾盍以古人自期待哉!」德彝與侍讀張信皆頓首謝。由是感舊恩,所以稱上意,拾遺補闕,以直聲震于朝。後改監察御史,益善於其職。

革除年間,改左拾遺。靖難之師既迫,與太常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禮部侍郎黃觀、戶部侍郎郭任、刑部尚書侯泰、御史大夫練子寧、大理少卿胡閏、宗人府經歷宋徵、戶科給事中韓永等,日夕籌畫防禦,後死難。

○盧原質

盧原質,字希魯,台州寧海人。世家桑洲,為巨族。父中,鄉稱善人,母方氏,孝孺之姑也。原質於孝孺為外兄,而問學得於方門為多。洪武戊辰,由縣學諸生登進士第三人,授承事郎、翰林院編修。二年庚午,聞父喪,詔賜驛舟楮幣遣歸。又四年,乙亥四月,陞中順大夫、太常寺少卿。革除間,多所建明。文廟登極,詔族其家。原質與其弟原朴等皆死於難。

○林嘉猷

林昇,字嘉猷,台州寧海人。始師事同邑王琦。琦坐累,家徙雲南,姻族無一人顧恤者,嘉猷徒步千里追送,泣涕與之訣別,人高其誼。後復行數千里至漢中,求方孝孺而師焉。方氏之門嗜學之士至者無虛席,而孝孺獨以得嘉猷及鄭叔貞為善,曰:「助之使進乎?聖賢之道。」且曰:「匡我者,二子也。」洪武丙子,以儒士校文四川。蜀獻王訝其名字不相承,乃賜之名,曰:「良。」顧後以字行。由薦辟入史館為文官,累遷至陝西按察司僉事。嘗被燕邸召入,居處最久,得其隱情,以告孝孺。建文君以靖難師迫,遣錦衣千戶張安齎書詣燕,許世子襲王位,本嘉猷之言也。內難平,坐孝孺之黨,逮至京師,壬午九月丁亥被戮。

○程通

程通,字彥亨,徽州績溪人。少有至性,動必遵禮,嗜學不倦,鄉先生奇之。年十四,補縣學生員。 (「年十四補縣學生員」,原脫「十四」二字,據明鈔佚名國朝典故本補。) 洪武己丑,以貢入太學,時年二十二。丙寅,遭父喪歸廬墓下,三年哀慟毀形,妻子至不相識。戊辰,復上太學。時祖平謫戍延安,年已耄耋,通乃上書言:「臣壯而無父,祖猶父也。臣祖老而無子,孫猶子也。更相為命,今邊徼戍卒如林,顧豈少臣祖者。」辭極懇切。書奏上,高皇帝憐之,持其章不下,私命兵部驛召平。既至,乃並召通東西立玉陛下,顧通曰:「汝識此人否?」祖孫相哽噎,不能仰視。高皇帝嘆曰:「孝哉,若人!」命兵部除其籍,驛送平還鄉。庚午秋,通以尚書舉應天府鄉試。時遣諸王將兵行邊,以封建策諸貢士於廷,獨所對稱旨,親擢第一。授遼王府紀善。辛未,隨王閱武臨清。壬申,從之國遼西。時王府未建,以祖喪免,歸復廬墓,三年服闋。復任未幾,高皇帝上賓。庚辰,從王渡海南還。辛巳,進左長史。明年,始從之國荊州,悉心輔導,王敬禮之,凡一國之事咨焉。

府中有衞士紀綱者,用詗事得幸,通每召笞戒之。會文皇帝舉兵靖難,遣人至荊州。通草上封事數千言。文皇帝既正大統,紀綱者以入賀留侍,歷官錦衣指揮使,被顧問,因乘間及封事,遂有詔械通京師。簿錄其家,得確田數十畝,遺書千百卷,牯皮數張。時黃希范者,洪武末先出知徽州府,雅與通善,至是亦為衞卒所捕,并籍其家,同赴京師。而績溪程姓最多,幸望使者仁恕,罪止一房,餘獲免焉。文稿百餘卷悉毀于官。

【王天有點校】

猜你喜欢
  本纪第五 宣帝·姚思廉
  外篇 古今正史第二·刘知几
  第二十九回 闻寇警发兵平藏卫 苦苛政倡乱据台湾·蔡东藩
  西南纪事卷三·邵廷采
  路史卷四十四·罗泌
  卷之一千四百二十六·佚名
  前言·恽逸群
  史记集解卷二十八·裴骃
  孝文本纪第十·司马迁
  李宪传·欧阳修
  丘和传·欧阳修
  秦纪一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255)·司马光
  卷八十一·佚名
  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司马迁
  卓镛诗·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幕·老舍

    时 间 杨先生所说的十二号——初六,午饭前。地 点 杨宅客厅,现改为寿堂。象一般的寿堂一样,有红烛,寿字,红幛,长短不齐的寿联,铺着红垫的椅,围着绣裙的桌,黑白瓜子,香烟,贺客……寿堂之后,隔窗可见:男女或围桌竹战,或来往嘻笑。

  • 第四折·佚名

    (李克用上,云)帅鼓铜锣一两敲,辕门里外列英豪。三军唱罢平安喏,紧卷旗幡不动摇。某乃李克用是也。今有李存孝孩儿与黄巢交战去了,未知输赢胜败,(差了一具能行快走的探子去了,这早晚敢待来也。(正末扮探子上,云)一场好厮杀也

  • 卷四百六十四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起哲宗元祐六年八月癸巳盡其月   八月癸巳,新差提點河東路刑獄陳次升仍舊為刑部員外郎。(初二日除河東憲,今復為刑外。)   中書舍人孫升言:「左朝議大夫王彭除刑部郎中。按彭舊為刑部郎中日,御史林旦言其閨門不肅,緣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四·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八年十有二月按是月癸丑朔甲寅检校少傅奉国军节度使知绍兴府赵鼎充醴泉观使免奉朝请从所请也 中卫大夫贵州防御使京东淮东宣抚处置使司右军统制杜琳降横行遥郡二官琳擅遣士卒过淮采薪为敌人掩执以去

  • 第一百十二回 领事官袒凶调舰队 特别区归附进呈文·蔡东藩

      却说各省抵制日货,一致进行,再接再厉。闽省学生,亦常至各商家调查货品,见有日货,便即毁去。日本曾与前清订约,有福建全省,不得让与外人的条文,因此日人视全闽为势力范围,格外注意。侨居闽中的日商,因来货趸积,不能销售,已是

  • 资治通鉴后编巻五十八·徐乾学

    宋纪五十八【起彊圉大渊献正月尽着雍困敦三月凡一年有三月】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徳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七年春正月丙子朔御大庆殿受朝 甲申知大宗正事允让请自今宗室辄有面祈恩泽者罚一月俸仍停朝谒从之 丁亥诏河北

  • 卷之一百五十九·佚名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夏。四月。甲戌朔。享太庙遣领侍卫内大臣公舅舅佟国维行礼  ○己卯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壬午毛明安多罗贝勒图巴故。遣官致祭  ○调广东琼州总兵官吴启爵、为直隶天津总兵官。升福建台

  • 第二四八四柱细册光绪八年五月一一六○四--二·佚名

    抄发台北府属各县光绪六年分额征供栗收支四柱册式抄发台北府属各县光绪六年分,额征供栗收支四柱细册(注一)印 台北府印台北府总光绪六年分旧管额征台湾府属,划归管理,应征正供,并奇武■〈老〉庄谷共

  • 卷之五十六·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五十六 传第四十 扎萨克多罗贝勒车布登列传 车布登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车臣汗乌默客族叔父祖巴特玛达什为硕垒汗第八子有子二长丹巴嗣父达赉珲台吉号子一即车布登次齐

  • 王纯传·张廷玉

    王纯,字士鲁,太康人。元朝末年任猗氏县尹。洪武年间,征召他为礼部主事,历任福建参政,以廉洁谨慎而闻名。皇上派他谕告麓川,王纯不接受当地的馈赠。有人说:“不接受,恐怕远方之人会有疑虑。”王纯这才收下。回到云南时,他将所赠

  • 卷之一·朱克敬

    嘉庆己卯湘潭朋殴之狱,其起甚微。湘潭居交广江湖间,商贾汇集,而江西人尤多。江西会馆曰万寿宫,岁时演剧饮宴。是岁,首士以江西优人来,登场歌舞,皆诘屈嗷碻不可听。台下人大笑,或以芒鞋土块掷之曰:“犒汝远来!”笑者益

  • 名教·方以智

    好名而畏死,人诚无奈其情何。然圣人之所以补救天地,使万世安生,正惟恐天下之不好名而畏死也。明知好名之末流,故又使好“不好名之名”,自立忠信、廉知、退让、仁勇诸名;其救世也,利十之九,弊十之一。而又以无上之名救之,放光动

  • 十二、尘世是唯一的天堂·林语堂

    我们的生命总有一日会灭绝的,这种省悟,使那些深爱人生的人,在感觉上增添了悲哀的诗意情调。然而这种悲感却反使中国的学者更热切深刻地要去领略人生的乐趣。这看来是很奇怪的。我们的尘世人生因为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必须趁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五七六)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天子说偈白佛。不处难陀林终不得快乐忉利

  • 第四卷·佚名

    秘密印三昧耶品第四之二成就印二手合掌大虚掌内。二头指二无名指。平屈头相拄。二中指微曲竖合头。出二头指二无名指头上一节。二大拇指相并微屈竖。头去二头指侧面一寸四分。二小指各竖。搏无名指侧相去二寸印真言唵

  •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佚名

    一 我见第一无病净 由彼之见有正净 斯续知解第一知 净观者见智为解(七八八)“我见第一无病净”[之句中],我见净者,是我见净、睹净、眺净、省思净、普观净[云义]。第一无病者,是达第一之无病,达于安隐,达于救护所,达

  • 菊与刀·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6年。全书并不长,共十三章,附一些日本词的注释和全书索引。除前述首尾两章外,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

  • 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吕洞宾

    文所以载道也,余闻世间是文久矣。忆自弱冠时,得侍东篱老师于桐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