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刘遗民书
不面在昔。伫想用劳。慧明道人至得去年十二月疏。并问披寻返覆。欣若暂对。凉风届节。顷常如何。贫道劳疾多不佳耳。信南返不悉。八月十五日。释僧肇疏答。服像虽殊。妙期不二。江山虽缅。理契则邻。所以望途致想。虚襟有寄。君既遂嘉遯之志。标越俗之美。独恬事外。欢足方寸。每一言集。何尝不远喻林下之雅咏。高致悠然。清散未期。厚自保爱。每因行李。数有承问。愿彼山僧无恙。道俗通佳。承远法师之胜常。以为欣慰。虽未清承。然服膺高轨。企伫之勤。为日久矣。公以过顺之年。湛气弥厉。养徒幽岩。抱一冲谷。遐迩仰咏。何美如之。每亦翘想一隅。悬庇霄岸。无由写敬。致慨良深。君清对终日。快有悟心之欢也。即此大众寻常。什法师如宜。秦王道性自然。天机迈俗。城堑三宝。弘道是务。由使异典胜僧方远而至。灵鹫之风萃于兹士。硕公远举乃千载之津梁也。于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余部。请大乘禅师一人。三藏法师一人。毗婆沙法师二人。什法师于大石寺出新至诸经。法藏渊旷。日有异闻。禅师于瓦官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夙夜匪懈。邕邕萧萧。致可欣乐。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藏。本末精悉。若睹初制。毗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阿毗昙胡本。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新奇。贫道一生。猥参嘉运。遇兹盛化。自恨不睹释迦祇桓之集。余复何恨。而慨不得与清胜君子同斯法集耳。生上人顷在此。同止数年。至于言话之际。常相称咏。中途还南。君得与相见。未更近问惘悒何言。威道人至。得君念佛三昧咏。并得远法师三昧咏及序。此作兴寄既高。辞致清婉。能文之士。率称其美。可谓游涉圣门。扣玄关之唱也。君与法师当数有文集。因来何少。什法师以午年。出维摩经。贫道时预听次。参承之瑕。辄复条记成言。以为注解。辞虽不文。然义承有本。今因信持一本往南。君闲详试可取看。来问婉切。难为郢人。贫道思不关微。兼拙于笔语。且至趣无言。言必乖趣。云云不已。竟何所辨。聊以狂言。示詶来旨耳。疏云。称圣心冥寂。理极同无。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与无名同。斯理之玄。固常弥昧者。以此为怀。自可忘言内得。取定方寸。复何足以人情之所异。而求圣心之异乎。疏曰。谈者谓穷灵极数。妙尽冥符。别寂照之名。故是定慧之体耳。若心体自然。灵怕独感。则群数之应。固以几乎息矣。意谓妙尽冥符不可以定慧为名。灵怕独感不可称群数以息。两言虽殊。妙用常一。迹我而乖。在圣不殊也。何者。夫圣人玄心默照。理极同无。既曰为同。同无不极。何有同无之极。而有定慧之名。定慧之名。非同外之称也。若称生同内。有称非同。若称生同外。称非我也。又圣心虚微。妙绝常境。感无不应。会无不通。冥机潜运。其用不勤。群数之应。亦何为而息耶。且夫心之有也。以其有有。有不自有。故圣心不有有。不有有故有无有。有无有故。则无无无无故。圣人不有不无。不有不无。其神乃虚。何者。夫有也无也。心之影响也。言也象也。影响之所攀豫也。有无既废。则心无影响。影响既沦。则言象莫测。言象莫测则道绝群方。道绝群方故能穷灵极数。穷灵极数乃曰妙尽。妙尽之道本乎无寄。夫无寄在乎冥寂。冥绝故虚以通之。妙尽存乎极数。极数故数以应之。数以应之故动与事会。虚以通之故道超名外。道超名外。因谓之无。动与事会。因谓之有。因谓之有者。应夫真有。强谓之然耳。彼何然哉。故经云。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此无言无相寂灭之道。岂曰有而为有。无而为无。动而乖静。静而废用耶。而今谈者。多即言以定旨。寻大方而征隅。怀前识以标玄。存所存之必当。是以闻圣有知。谓之有心。闻圣无知。谓等大虚。有无之境。边见所存。岂是处中莫二之道乎。何者。万物虽殊。然性本常一。不可而物。然非不物。可物于物。则名相异陈。不物于物。则物而即真。是以圣人不物于物。不非物于物。不物于物。物非有也。不非物于物。物非无也。非有所以不取。非无所以不舍。不舍故妙存即真。不取故名相靡因。名相靡因。非有知也。妙存即真。非无知也。故经云。般若于诸法。无取无舍。无知无不知。此攀缘之外。绝心之域。而欲以有无诘者。不亦远乎。请诘夫陈有无者。夫智之生也。极于相内。法本无相。圣智何知。世称无知者。谓等木石太虚燕情之流。灵鉴幽烛。形于未兆。道无隐机。宁曰无知。且无知生于无知。无无知也。无有知也。无有知也。谓之非有。无无知也。谓之非无。所以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怕然永寂。靡执靡拘。孰能动之令有。静之使无耶。故经云。真般若者。非有非无。无起无灭。不可说示于人。何则。言其非有者。言其非是有。非谓是非有。言其非无者。言其非是无。非谓是非无。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是以须菩提终日说般若。而云无所说。此绝言之道。知何以传。庶参玄君子。有以曾之耳。又云。宜先定圣心。所以应会之道。为当唯照无相耶。为当咸睹其变耶。谈者似谓无相与变。其旨不一。睹变则异乎无相。照无相则失于抚会。然则即真之义或有滞也。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如来旨。观色空时。应一心见色。一心见空。若一心见色。则唯色非空。若一心见空。则唯空非色。然则空色两陈。莫定其本也。是以经云非色者。诚以非色于色。不非色于非色。若非色于非色。太虚则非色。非色何所明。若以非色于色。即非色不异色。非色不异色。色即为非色。故知变即无相。无相即变。群情不同。故教迹有异耳。考之玄籍。本之圣意。岂复真伪殊心。空有异照耶。是以照无相。不失抚会之功。睹变动不乖无相之旨。造有不异无。造无不异有。未尝不有。未尝不无。故曰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以此而推。寂用何妨。如之何谓睹变之知。异无相之照乎。恐谈者脱。谓空有两心。静躁殊用。故言睹变之知。不可谓之不有耳。若能舍已心于封内。寻玄机于事外。齐万有于一虚。晓至虚之非无者。当言至人终日应会。与物推移。乘运抚化。末始为有也。圣心若此。何有可取。而曰未释不取之理。又云。无是乃所以为真是。无当乃所以为至当。亦可如来言耳。若能无心于为是。而是于无是。无心于为当。而当于无当者。则终日是。不乖于无是。终日当。不乖于无当。但恐有是于无是。有当于无当。所以为患耳。何者。若真是可是。至当可当。则名相以形。美恶是生。生生奔竞。孰与止之。是以圣人空洞其怀。无识无知。然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宅绝言之乡。寂寥虚旷。莫可以形名得。若斯而已矣。乃曰真是可是。至当可当。未喻雅旨也。恐是当之生。物谓之然。彼自不然。何足以然耳。夫言迹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而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至理虚玄。拟心已差。况乃有言。恐所示转远。庶通心君子。有以相期于文外耳。
猜你喜欢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六·从义 金刚錍显性录卷第一·智圆 还重吗?·佚名 覆梅埔六属佛学院筹备处书·太虚 卷十一·佚名 刘东青居士汉慧常字说·太虚 卷第三·佚名 重订西方公据发凡·彭绍升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佚名 四分比丘戒本疏卷下·定宾 卷四百七·佚名 答日僧荻原虚问(四则)·太虚 卷第七十二·李通玄 序·野竹福慧 四分律卷第十二(初分之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