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集义精要卷二十八  元 刘因 撰孟子三

公孙丑下

首章【天时不如地利】

孤虚以方位言如俗言向某方利某方不利之类王相指日时【僴】

二章【孟子将朝王】

问将朝而止岂以齐王不当托疾乎曰未説不当托疾观孟子之意但言其不当来召耳召之则有自尊之意故不往见也【僴】○孟子之时时君重士为士者不得不自重故必待人君致敬尽礼而后见自是当时做得个规模如此定了如史记中列国之君拥篲先驱之类却非当时轻士而孟子有意于矫世以自髙也【同上】

七章【孟子自齐葬于鲁】

或问不以天下俭其亲如子之説其有稽乎曰王氏中説记太原府君之门曰一布衣二十年不易曰无为费天下也文意正与此同

十一章【孟子去齐宿于昼】

或问泄柳申详无人乎穆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二子之贤其心果如是乎曰非谓二子之心为然也语其势则然耳若二子之心如此则与世之回面污行而事君侧便嬖之人者何以异乎

十二章【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

或问十二章之説曰杨氏尝梦人问王由足用为善何以见语之曰【云云】今集注之説是也其説有味且其发于梦寐者如此益可见其所存之正矣○问所引李氏説未知何如曰孟子与荷蒉皆是忧则违之但荷蒉果于去不若孟子之迟迟吾行盖得时行道者圣人之本心不遇而去者圣人之不得已此与孔子去鲁之心同盖圣贤忧世济时之诚心非若荷蒉之果于去也【时举】

十三章【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

或问孟子既曰忧天下之忧矣又曰何为不豫何也曰或问文中子曰圣人有忧乎曰天下皆忧吾独得不忧圣人有疑乎曰天下皆疑吾独得不疑或人退文中子曰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若孟子不忘天下之忧而亦不害其乐天知命之乐其几是乎

十四章【孟子去齐居休】

或问张子此章之説有曰古之人亦有仕而不受禄者仕者未尝遽受其禄以观可否在上者亦不欲便臣使之为道为禄此所以同出而异致其説何如曰礼有之曰仕而未有禄者君有馈焉曰献使焉曰寡君违而君薨弗为服也张子之言盖取此云耳

滕文公上

首章【滕文公为世子】

或问孟子道性善而言必称尧舜者何也曰性善者以理言之称尧舜者质其事以实之所以互相发也其言盖曰知性善则有以知圣人之必可为矣知圣人之可为则其于性善也信之益笃而守之益固矣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子贡犹有不得而闻者而孟子之言性善乃以语夫未尝学问之人得无陵节之甚耶曰性命之理若究其所以然而论之则诚有不易言者若其大体之已然则学者固不可以不知也盖必知此然后知天理人欲有賔主之分趣善从恶有顺逆之殊董子所谓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然后能知仁义知仁义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程子所谓知性善以忠信为本此先立其大者皆谓此也曰世子疑孟子之言而孟子不之拒何也曰孟子之言非当时之所常闻者故闻者非徒不之信也而亦莫之疑也是其漠然如飘风之过耳亦不可复兾其思绎而信从矣世子复来则岂其思之未得而不舎于心与故孟子之言虽若怪之实则喜其能思而将有以进乎此也曰胡文定公父子之学谓孟子之言性善非与恶对之善也特赞美之辞耳信乎曰此亦异乎吾所闻矣夫孟子性善之论至矣而荀韩氏或以为恶或以为混或以为有三品最后释氏者出然后复有无善无恶之论焉儒者虽习闻乎孟子之説然未知性之所以为性于是悦于彼説之髙而反羞吾説为不及则牵孟子之説以附焉而造为是説以文之盖推性于善恶之前而置孟子于异同之外自以为得性之真而有功于孟氏之门矣而不知其实陷于释氏之余直以精神魂魄至粗之质而论仁义礼智至防之理也且又不究秉彛之实德而指为赞美之空言不察至善之本然而别立无对之虚位推而言之至以天理人欲为同体特因其发之中节与否而后有善恶之名焉则亦劳力费辞而无复彷佛孟子之遗意矣惜乎吾不得从事于其门以质其説庶乎其有相长之益也○胡氏赞美之説其源出自山【贺孙】○须常自问云人之性善而已之性郤不见其善人皆可以为圣人而已之身即未见其所以为圣人者何故常常自问知所愧耻则勇猛奋发而志立矣【璘】

二章【滕定公薨】

或问二章之説曰孟子生于战国纷争之际不得见先王之全经矣然其学得孔氏之正传而于文武之道则既识其大者故其考论制度虽若疎阔而于大本大经之际则毫厘之间有不可得而乱者以是为主而酌乎人情世变以文之则礼虽先王未之有者亦可以义起矣后世议礼者不明乎此故常以其节文度数之小不备而不敢为卒以就夫大不备而后已此刘向所以深叹之也然无孟子之学而强欲为之如叔孙通曹褒之流是又不免乎私意之凿而已矣○古宗法如周公兄弟之为诸侯者则皆以鲁国为宗故至战国时滕犹称鲁为宗国也【广】

三章【滕文公问为国】

或问所言井地之法以周礼诸説考之亦有未悉合者何也曰吾于前章固己论之矣大抵孟子之言虽曰推本三代之遗制然常举其大而不必尽于其细也师其意而不必泥于其文也盖其疏通简易自成一家乃经纶之活法而岂拘儒曲士牵制文义者之所能知哉曰三代授田之多少不同陈氏徐氏有説焉陈氏曰夏时洪水方平可耕之地少至商而浸广及周而大备也徐氏曰古者民质用约故田少而用足后世弥文而用广故授田之际亦随时而加焉此其为説如何曰然皆若有可疑者盖田制既定则其沟涂畛域亦必有一定而不可易者今以易代更制毎有增加则其劳民动众废坏已成之业使民不得服先畴田畆其烦扰亦已甚矣不知孟子之言其所以若此者果何耶而张子又别为一説谓夏殷周因其所兴之国以立法盖夏后氏以五十里而王殷以七十里而王周以百里而王则又未知其説之必然否也曰贡法大禹之遗制而其不善若此何也曰苏氏林氏尝言之矣作法必始于粗终于精古之不为此非不智也势未及也方其未有贡也以贡为善矣及其既贡而后知其有不善也此苏氏説也禹贡之法九州之赋有错出于他等者不以为歳之常数又因游豫则视其丰凶而补助之周制乡遂用贡法亦有司稼之官廵野观稼视年之上下以出敛法则其弊未至如龙子之言乃当时诸侯用贡之耳此林氏説也曰先王之学敎民其效如此后世学校固未尝废而独未覩其效何耶曰先生之学以明人伦为本故自其咏歌诵之间洒扫应对之际所以渐摩诱掖劝励作成之者无非有以养其爱亲敬长之心而敎之以修己治人之术是以当是之时百姓亲睦风俗淳厚而圣贤出焉后世学校虽存而不复此意所以敎之者不过趋时干禄之枝而其所以劝勉程督之者又适所以作其躁竞无耻之心虽有长材美质可与入于圣贤之域者亦往往反为俗学頽风驱诱破坏而不得有所成就尚何望其能致化民成俗之效如先王之时哉古之君子盖有忧之故程夫子兄弟皆尝建言欲以渐变流俗之缪而复于先王之意顾皆屈于俗儒之陋説而不得有所施行也后之君子有能深考其説而申明之其亦庶几矣乎○问周制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乡遂用贡法十夫有沟乡遂所以不为井者何故曰都鄙以四起数五六家始出一人故甸出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乡遂以五起数家出一人为兵以守卫王畿役次必简故周礼惟挽匶则用之此役之最轻者近郊之民王之内地也共辇之事职无虚月近胥之比无时无之其受廛为民者固与畿外之民异也七尺之征六十之舎王非姑息于迩民也远郊之民王之外地也其沟洫之治各有司存野役之起不及其羡其受廛为氓者固与内地之民异也六尺之征六十五之舎王非荼毒于遐民也园廛二十而一若轻于近郊也而草木之毓夫家之聚不可以扰扰则不能以寜居是故二十而税一漆林二十而五若重于远郊也而器用之末作商贾以资利不可以为则必至于忘本是故二十而五系近郊远郊劳逸不同○问耕则通力而作收则计畆而分何以考之也曰此亦不可详知但因洛阳议论中道彻而耕之説【张子説也】推之耳或但畊则通力而耕收则各得畆亦未可知也【荅呉伯丰】○问士于农隙而学孰与敎之曰卿大夫有德行而致其仕者俾敎之【德明】○孟子只把雨我公田证周亦有公田读书亦不必须究尽细防因论永嘉之学于制度名物上致详故有此语【方子】

四章【有为神农之言者】

或问许行为神农之言而有君民并耕市不贰贾之説何耶曰程子之言尽矣然以易考之二者皆神农之所为也当时民淳事简容或有如许行之説者及乎世变风移至于唐虞之际则虽神农复生亦当随时以立政而不容固守其旧矣况许行之妄乃欲以是而行于战国之时乎○问许行之説如此鄙陋当时亦有数十人从之何也曰不特此尔如庄子所言惠施邓析之徒与夫坚白异同之论歴举其説是何等问学然亦自名家【广】○有忧之有读为又古字通用当补之

五章【墨者夷之】

或问夷之请见者再而孟子不许何也曰孟子虽以辟邪説为己任然不过讲明其説传之当世使闻者有以发寤于心而自得之耳固不轻接其人交口竞辩以屈吾道之尊也譬如蛮夷冦贼之害圣人固欲去之然岂肯被甲执兵而亲与之角哉曰天之生物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何也曰天之生物有血气者本于父母无血气者本于根荄皆出于一而无二者也惟其本出于一故其爱亦主于一焉盖一体而分血气连属眷恋之情自不能己固非他人之可比也自是之外则因其分之亲疎远近而所以为爱者有差焉此儒者之道所以亲亲仁民以至于爱物而无不各得其所也今夷之乃谓爱无差等则是不知此身之所从出而视其父母无以异于路人也虽其施之先后稍不悖于正理然于亲而谓之施焉则亦不知爱之所由立矣而説者乃或谓其施由亲始之言暗合于吾儒之一本者愚窃以为差之毫厘缪以千里为是説者亦自不知一本之所以为一本矣又有以爱有差等为一本者虽无大失而于文义有所未尽盖谓其一本故爱有差等则可真以爱有差等为一本则不可也曰夷子既学于墨矣而必推其説以求合于儒者何也曰天下之理其本有正而无邪其始有顺而无逆故天下之势正而顺者常重而无待于外邪而逆者常轻而不得不资诸人此理势之必然也且胡不以近世之佛学观之乎夫吾所以拒彼者至矣而彼未尝不求自附于吾儒也虽其阴离阳合有不可信要不如是则吾知其反侧而无以自安也其理之悖説之穷于此亦可槩见惜乎世无孟子无能因其所明以诱之者是以卒于漂荡而不反也○问二本曰事他人之亲如己之亲则是两个一様重了如一木有两根也【焘】○人只是一父母所生如木只是一根株若爱无差等便是二本何止二本盖千万本也【德明】○夷之所以卒能感动而自知其非盖因孟子极言非为人泚之心有以切中其病耳此是要处当着眼目也【荅张敬夫】○命之矣之字作夷子名防方成句法【至】

四书集义精要卷二十八

猜你喜欢
  卷二 诸侯章第三·邢昺
  门人薛侃录·王守仁
  ●《物犹如此》简体标点本校后记·徐谦
  卷十六·刘因
  古乐经传卷三·李光地
  提要·任启运
  第十三章 22·辜鸿铭
  春秋说卷八·洪咨夔
  禹贡指南卷一·毛晃
  道行品第一·佚名
  般若伽陀现世品第十二·佚名
  答觉非问(十三则)·太虚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佚名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五·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二十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跋宦遊偶記後·陈惟彦

    右仲兄劭吾先生所為宦遊偶記二卷總其目凡二十二皆追述宦遊黔滇蘇湘政績之作也惟□幼侍先君子宮津門兄則居京師從黃岡洪右臣先生學時伯兄已早卒兄長惟壬十四歲每來津輒課讀至夜分不倦光緒甲申乙酉間迭遭先父母大故時惟

  • 第四三九谕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一二二二三--四·佚名

    新竹县正堂周,发给谕戳与九芎林庄总理卢保安钦加五品衔、代理新竹县正堂周为给发谕戳奉公事。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据竹北一保九芎林庄廪生陈叔宝等禀称:「缘宝等九芎林庄,原有总理林焕荣、即施前宪任

  • 九五 浙江巡抚三宝奏续获遗书并进呈书目折·佚名

    九五 浙江巡抚三宝奏续获遗书并进呈书目折乾隆三十八年七月二十日浙江巡抚臣三宝谨奏,为续获遗书,恭折奏闻事。窃臣遵旨购觅遗书,业将历次觅得各书,开具书目,节经具奏在案。伏思浙省书籍素多,自奉谕旨征求,凡有藏书之家,无不

  • 吕蒙正传·脱脱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其祖父吕梦奇,是户部侍郎。其父吕龟图,是起居郎。吕蒙正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录取为进士第一名,任命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向皇上辞行时,皇上命令,政事如果有不便处理的,允许骑驿马前来上告,赐给他钱二

  • 卷一百三十八·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八王礼考【十四】巡幸乾隆三十年正月上奉皇太后南巡先是二十八年十二月谕曰两江总督尹继善等合辞具奏请於乾隆乙酉年再举南巡之典以慰臣

  • 卷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十四钱币考【二】康熙元年颁行康熙通宝钱先是顺治十八年八月户工二部以圣祖仁皇帝御极定於明年改元康熙请将宝泉宝源二局钱改铸康熙通宝轻重如旧制发各省局依式铸造与顺治通宝钱相兼行使寻

  • 张子语录跋·张载

    右张子语录三卷,后录二卷,无纂辑人姓氏,宋史艺文志、马氏经籍考、陈氏书录解题均不载,独晁氏读书志附志有横渠先生语录,卷数同,无后录。是本卷上首叶缺前九行,旧藏汲古阁毛氏。艺芸书舍汪氏迄铁琴铜剑楼瞿氏均未补得。余闻滂

  • 卷十一·柯尚迁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全经释原钦定四库全书周礼全经释原卷十一明 柯尚迁 撰秋官上大司冦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诘起吉反】释曰典常也法也民失

  • 卷九·佚名

    △檀波罗蜜品第五之二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助菩提法清净之门。善男子,布施即是助菩提法化众生故。持戒即是助菩提法。具足善愿故。忍辱即是助菩提法。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精进即是助菩提法。於诸众生勤教化故。

  • 法海观澜卷第五(目录)·智旭

    【净土要典】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二卷)佛说阿弥陀经(四纸)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三纸)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无量寿经优波提舍(七纸欠)佛说阿弥陀经疏(七纸)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六卷)十疑论(一卷)往生净土忏

  • 生经卷第三·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佛说总持经第二十二  闻如是。一时世尊游于摩竭。在法闲居。佛之道树初成道时。与万菩萨俱。一切成就。普贤菩萨。行于无愿。其行无余。及空无菩萨。莲花藏菩萨。宝藏菩萨。行藏菩萨。妙曜菩萨

  • 卷第九(外化菩萨部第二)·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九(外化菩萨部第二)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middot;文殊变金光首女令成丑坏一&middot;文殊现身诸刹取钵弘教二&middot;普贤誓护五种法师三&middot;净精进化功德财久忍众苦四  &middot;树提摩纳手出龙象

  • 卷第三十四·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三十四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挽辞 礼寿昌先和尚塔(四首) 旧年今日礼师颜。今日重来塔已关。谩道藏身无觅处。淡云疎雨满人寰。 百尺凌霄一夜霜。爪瓶犹挂烂藤床。来时古道

  • 第十四卷·圆瑛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寅三 六识圆通 分六  卯初 鹙子眼识  二 普贤耳识  三 难陀鼻识  四 满慈舌识  五 波离身识  六 目莲意识  今初舍利弗,即从座起,

  • 银湖宝藏·卡尔·麦

    《卡尔·麦异域探险小说系列:银湖宝藏》一个古老的印第安部落收集了无尽的珍宝,为了守卫这些珍宝,他们精心构筑了防御工事。这个民族曾拥无数金银做的神像和金属器皿,而这些财宝现在都在一个湖泊底下,银湖之名也是由此而来

  • 鄮峰真隐漫录·史浩

    宋代诗文别集。50卷。史浩撰。此集凡诗5卷,杂文39卷,词曲4卷。末2卷为《童丱须知》,分30章,内容都是治家修身之道,语言通俗易懂而且押韵,是作者用来教导子孙的,首有小序,署“淳熙辛丑下元,真隐居士书于清凉境界”,故

  • 正红旗下·老舍

    当代长篇小说。老舍著。初载《人民文学》1979年第3至5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6月初版;1987年5月又将《正红旗下》与作者的另一作品《小人物自述》合为一册再版。两个版本的正文前面均有胡絜青写的代序《写在〈正红

  • 分别论·佚名

    亦称《毗婆崩伽论》。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全论分十八品:第一品蕴分别;第二品处分别;第三品界分别;第四品圣谛分别;第五品根分别;第六品缘分别;第七品念处分别;第八品正勤分别;第九品神足分别;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