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七瓶金施缘品第二十八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诸比丘。各各异国。随意安居。经九十日。安居[安居: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已竟。各诣佛所。咨受圣教。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众比丘都在其他国家,随意安居。经过九十天安居圆满后,他们纷纷前往佛处,请问法义,接受佛陀的教诲。

【古文】

尔时世尊。与诸比丘。隔别经久。慈心愍伤。即举千辐相轮神手。而慰喻之。下意问讯。汝等诸人。住在僻远。饮食供养。得无乏耶。如来功德。世无俦[俦:chóu辈,同类。]类。今乃下意。瞻诸比丘。特怀谦敬。

【白话】

世尊与众比丘分开了很长时间,非常慈爱关怀他们,便伸出千辐轮相的神手安慰他们。并和蔼地问候道:“你们居住在僻远地方,饮食供养不缺乏吧。”如来的功德世上无与伦比,现今却怀着谦敬之心瞻望众比丘。

【古文】

阿难见之。甚怪所以。即白佛言。世尊出世。最为殊特。功德智慧。世之希有。今乃下意。慰谕问讯诸比丘众。何其善耶。不审世尊。兴发如是谦卑之言为远近耶。世尊告曰。欲知不乎。明听善思。当为汝说。奉教善听。

【白话】

阿难见此情景,感到非常希奇,不知其所以然。于是向佛请问:“世尊出世最为殊胜罕见,功德智慧也是世所希有。如今却如此谦卑问讯众比丘,何其善哉!不知世尊说如此谦卑的话,是从何时开始的?”世尊说道:“你想知道吗?谛听善思,我会为你宣说。”阿难依佛所教认真地听闻。

【古文】

佛告阿难。过去久远。无数无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奈。时有一人。好修家业。意偏爱金。勤力积聚。作役其身。四方治生。所得钱财。尽用买金。因得一瓶。于其舍内。掘地藏之。如是种种。勤身苦体。经积年岁。终不衣食。聚之不休。乃得七瓶。悉取埋之。

【白话】

佛对阿难说:“过去久远无数无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以前,此阎浮提有一个大国,名叫波罗奈。当时有一个人勤俭持家,特别喜爱黄金,孜孜不倦地积聚。他不怕劳累身体,到处谋生,所挣得的钱全部用来买金子,积累了一瓶后,在他屋内挖坑埋藏起来。就这样年复一年辛辛苦苦地积攒,节衣缩食,不断地积累,才得到七瓶金子,都埋藏在地下。

【古文】

其人后时。遇疾命终。由其爱金。转身作一毒蛇之身。还其舍内。守此金瓶。经积年岁。其舍磨灭。无人住止。蛇守金瓶。寿命年岁。已复向尽。舍其身已。爱心不息。复受本形。自以其身。缠诸金瓶。

【白话】

后来这个人患病死去,由于贪爱金子,转世变为一条毒蛇,返回到他曾经居住的房内,看守那七个金瓶。经过若干年以后,屋舍颓废,无人居住。看守金瓶的毒蛇寿命也到了尽头,死后由于爱金的心不息,所以又投生为蛇,用身体缠绕这些金瓶。

【古文】

如是展转。经数万岁。最后受身。厌心复生。自计由来。为是金瓶。而受恶形。无有什已。今当用施快福田中。使我世世蒙其福报。思惟计定。往至道边。窜身草中。匿身而看。设有人来。我当语之。

【白话】

就这样辗转经过了数万年,最后一次受生为蛇时,它对自身萌生了厌恶心。自己想到:长久以来为了金瓶的缘故,而投生为丑恶的身形,没有尽头。如今应该把金子布施给善妙福田,使自己世世感受布施的福报。’思惟决定后就来到路边,窜入草丛中,藏身探头四处张望,如果有人过来,我就告诉他这件事。

【古文】

尔时毒蛇见有一人顺道而过。蛇便呼之。人闻呼声。左右顾望。不见有人。但闻其声。复道而行。蛇复现形。唤言咄人可来近我。人答蛇言。汝身毒恶。唤我用为。我若近汝。傥为伤害。蛇答人言。我苟怀恶。设汝不来。亦能作害。其人恐惧。往至其所。蛇语人言。吾今此处。有一瓶金。欲用相托供养作福。能为之不。若不为者。我当害汝。其人答蛇。我能为之。

【白话】

这时毒蛇见到一人恰好顺道而过,蛇便呼唤他。那个人听到呼唤之声,左顾右盼,不见人影,只听到声音,于是又继续向前走。蛇只好从草丛里爬了出来,说道:喂,那个人,到我跟前来。那人回答蛇说:‘你身体有恶毒,叫我干什么?我如果靠近你,或许被你伤害。’蛇答道:‘我如果怀有恶心,即便你不过来,我也能伤害你。’那人感到恐惧,只好来到蛇旁。蛇对那个人说:‘如今我这里有一瓶金子。想托付你帮我供养积福,你能做到吗?如果不做,我就伤害你。’那人就说:‘我能做到。’

【古文】

时蛇将人。共至金所。出金与之。又告之曰。卿持此金。供养众僧。设食之日。好捻[捻:niē,同“捏”。]持一阿翰提来。取我轝去。其人担金。至僧伽蓝。付僧维那。具以上事。向僧说之。云其毒蛇。欲设供养。克作食日。僧受其金为设美饍。作食日至。其人持一小阿翰提。往至蛇所。蛇见其人。心怀欢喜。慰喻问讯。即盘其身。上阿翰提。于是其人。以氎覆上。担向佛图。

【白话】

这时蛇将那人带到藏金瓶的地方,示出一瓶金给那个人。又对那个人说:‘你拿着这瓶金子供养僧众。设斋那一天,你好好提一个篮子来,把我带过去。’那人担着金子来到寺院,交付给维那师。

将上面所发生的事向僧众说明:那条毒蛇想作供养,请定下供斋的日期。僧众接受了这个瓶金,开始筹办美食斋饭。斋会的那天,那个人拿着一个小篮子来到蛇那里。蛇看到那个人如约而至,非常欢喜,安慰问讯他,并爬入篮子里盘起身。于是那个人就用布盖上,担着它向寺院走去。

【古文】

道逢一人。问担蛇人。汝从何来。体履佳不。其人默然不答彼问。再三问之不出一言。所持毒蛇。即便嗔恚。含毒炽盛。欲杀其人。还自遏折。复自思念。云何此人。不知时宜。他以好意。问讯进止。郑重三问。无一言答。何可痴耶。作是念已。毒心复兴。隆猛内发。复欲害之。临当吐毒。复自思惟。此人为我作福。未有恩报。如是再三。还自奄伏。此人于我。已有大恩。虽复作罪。事宜忍之。

【白话】

路上遇到一个人,他问担蛇人:‘你从哪来?身体累不累?’担蛇人默然不答。那个人又再三问询,他仍然一声不吭。毒蛇见此十分恼怒,口中毒液炽盛,想咬死担蛇人,不过它强忍住了。过一会儿又想:‘此人为何如此不通情理,人家好心好意向你问候,郑重再三地问候,你却一声不吭,真是太可恶了。’想到这儿,毒心又萌发,猛烈炽盛,又想再次咬死担蛇人,正要吐毒,心中又想:‘此人为我作功德,我还没有报答他的恩德。’如是反复三次,还是在篮子里未动。它心想:‘这个人对自己有大恩德,虽然他有过失,但还是容忍为好。’

【古文】

前到空处。蛇语其人。下我着地。穷责极切。嘱诫以法。其人于是。便自悔责。生谦下心。垂矜一切。蛇重嘱及。莫更尔耶。

【白话】

当走到前面的空旷处时,蛇对担蛇人说:‘把我放到地上。’然后非常严厉地呵斥那个人,并告诫他应如何做。担蛇人于是心中悔恨自责,萌生谦逊心,敬重怜悯一切。蛇又反复叮嘱他说:‘再也不要这样做了。’

【古文】

其人担蛇。至僧伽蓝。着众僧前。于时众僧。食时已到。住街而立。蛇令彼人次第付香。自以信心。视受香者。如是尽底。熟看不移。众僧引街。绕塔周匝。其人捉水。洗众僧手。蛇怀敬意。观洗手人。无有厌心。众僧食讫。重为其蛇。广为说法。蛇倍欢喜。更增施心。将僧维那。到本金所。残金六瓶。尽用施僧。作福已讫。便取命终。由其福德。生忉利天。

【白话】

那个人担蛇来到寺院里,把蛇放在僧众面前。吃饭时间已到,僧众们排队站立。蛇让那个人依次献香,自己以信心看着那些受香者,就这样一直注视到最后,目不转睛。接着在僧众的带领下转绕佛塔。之后那个人拿水为僧众洗手,蛇怀着无限敬意看着洗手者,无有厌倦心。僧众用食后,又为那条蛇广说佛法,蛇倍加欢喜,更增加了布施心。于是带着维那师到原来藏金子的地方,把剩下的六瓶金子全部布施给僧众。做完这个福德后,蛇便死去了,依靠其福德转生到忉利天。”

【古文】

佛告阿难。欲知尔时持蛇人者。岂异人乎。则我身是。尔时毒蛇者。今舍利弗是。我乃往日担蛇之时。为蛇见责。惭愧立誓。生谦下心。等视一切。未曾中退。乃至今日。时诸比丘。阿难之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白话】

佛告诉阿难:“要知道当时的那个担蛇人,并非别人,就是我自己;当时的毒蛇,就是现在的舍利弗。我在往昔担蛇的时候,被蛇责备,惭愧之下立下誓愿:一定要生起谦下之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此愿从来没有退失,一直到今天。”阿难等众位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猜你喜欢
  大雲初分勇力健度第二十八·佚名
  心 之 研 究·太虚
  佛说妙好宝车经·佚名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一·佚名
  水鉴海和尚六会录序·水鉴慧海
  卷第一百六十七·佚名
  卷一百三十三·佚名
  俱舍论疏 第二十四卷·法宝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三·欧阳竟无
  摄大乘论章卷第一·佚名
  卷第十九(声闻不测浅深僧部第八)·宝唱
  卷第十五·佚名
  卷九·佚名
  一休与五休·佚名
  卷第六十六·霁仑超永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二十三·彭定求

        卷523_1 【怀钟陵旧游四首】杜牧   一谒征南最少年,虞卿双璧截肪鲜。歌谣千里春长暖,   丝管高台月正圆。玉帐军筹罗俊彦,绛帷环珮立神仙。   陆公馀德机云在,如我酬恩合执鞭。   滕阁中春绮席开,柘枝蛮

  • 卷一百八十九·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八十九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六十六 张 栻 熙熙阳春诗 熙熙阳春既发既舒翼翼南亩是展是图嗟尔农夫各敬乃事往利尔器诫尔妇子惟生在勤勤则及时惟时之趋时不尔违淅淅甘雨膏我下土习习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五十六·佚名

    万历二十九年二月庚午朔天津河御用监少监马堂解进大西洋利玛窦进贡土物并行李礼部曾典止有西洋国及西洋琐里国而无大西洋其真伪不可知又寄住二十年方行进贡则与远方慕义特来献琛者不同且其所贡天主天主母图既属不经而

  • 卷之一千一百六十五·佚名

    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一千一百六十六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

  • 卷之八百六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一八一具领状光绪九年十一月十五日一一四○三—五·佚名

    新竹县斗级郑升,具领光绪九年秋冬两季工食银具领状台下斗级郑升,今当大老爷台前,承领得光绪九年分秋、冬两季工食银壹拾贰两肆钱,除扣减平外,实应领银壹拾壹两陆钱伍分陆厘,中间不敢冒领。合具领状是实

  • 七〇 结论·周作人

    刚才说到了东京,就说上这一大堆话,总论日本的衣食住,也可以说是结论,这是什么缘故呢?总之这似乎不是说初到时最初的印象吧?是的,这的确是结论,是我多年之后观察所得的结果,如今说在起头的地方,实在有点倒果为因的毛病。不过这有

  • 有凤来仪:思凡·胡兰成

    有凤来仪:思凡三嫂嫂一次叫我小官人,我一笑,她也笑了,说:“你笑什麽?难道我叫错了?太陽未出总是早,老婆未讨总是小,况且包皮文正称嫂嫂为嫂娘,我不比你大?”是年我已十八,正议亲事,是前冈芦田进去,离胡 村五十里里山地方,

  • 广宁王高孝珩传·李延寿

    广宁王高孝珩,文襄帝的第二个儿子。历任司州牧、尚书令、司空、司徒、录尚书、大将军、大司马。他爱评价人物,学习涉猎经史典籍,好写文章,精通各种技艺。曾在大厅的墙壁上自己画了一只苍鹰,看见的人都以为是真的。又画了一

  • 卷九十九·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九十九明 俞汝楫 编诏条备考登极恩诏嘉靖改元恩诏例【节録五条】以明年为嘉靖元年大赦天下与民更始一王府册封朝廷大礼今後该部务照旧例一年一次举行一各王

  • 第一章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中国史之开始虞夏时代】·钱穆

    上古史为全部历史之起点,应须求一明了之知解,然人类历史总可推溯到无人可说之一境,则上古探索,终不免于只成为一种比较近理之测想。一、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索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索,可分两途述说:一、史前遗物之发掘。二、传说神

  • 卷十·纪昀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十乐部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十<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十乐部国朝官制总理乐部事务礼部满洲尚书一人各部院内务府大臣无定员乾隆七年始置乐部凡郊

  • 祖逖·苏辙

    敌国相图,必审于彼己。将强敌弱,则利于进取;将弱敌强,则利于自守。违此二者,而求成功,难矣。东晋渡江,以江淮为境,中原虽屡有变,而南兵不出,出亦无功,皆夷狄自相屠灭而已。石勒之死也,庾亮为北伐之计,石虎之老也,庾翼为徙镇之役,皆无

  • 卷十三·黄道周

    <子部,儒家类,榕坛问业钦定四库全书榕坛问业卷十三明 黄道周 撰乙亥歳秋天下方敦辟雍之典以拔贡比乡书奋厉甚盛会中得隽者游鳞长刘赓美并为领袖柯鲁生自省试归复修诸业因问古今急计莫重理财管子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

  • 卷七·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要义卷七宋魏了翁 撰【原阙】

  • 人本欲生经序·道安

    人本欲生经者。照于十二因缘而成四谛也本痴也。欲爱也。生生死也。略举十二之三以为因也。人在生死。莫不浪滞于三世飘萦于九止稠缪八缚者也。十二因缘于九止。则第一人亦天也。四谛所鉴鉴乎九止。八解所正正于八邪。

  • 卷第三·佚名

    嘉兴大藏经 百痴禅师语录 百痴禅师语录卷第三 嗣法门人超宣等编 浙江杭州皇岗太平禅寺语录 崇祯甲申夏师在金粟首座寮受请于七月二十七日入院指山门云无钥无封八达七通为什么有人到这里一似撞墙磕壁良久云随我来也

  • 折疑论卷第五·佚名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师子比丘述注言符第十九(此篇。吻合三教之理。故曰言符)客曰。夫孔佛二教其殊合之道。或得其梗概矣(梗概者大略也。儒佛二教其殊别合同之道或得其大略矣)。未审。老氏之言与夫儒佛之语。敢问亦有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