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疑节卷十

元 袁俊翁 撰

论语大学

二书言君子骄防同异

圣贤之所谓防者有二义有出于天理之公者有生于人欲之私者当观其所以言之者何如耳论语尝两谓君子防而不骄及大学论君子有大道则又并谓骄防以失之彼此皆以君子言而何其言防之有不同欤吁论语所谓防者以舒防而言出于天理之公也大学所谓防者以侈防而言生于人欲之私也要之防与骄相对而言则防与骄正相反此其为舒防之防防与骄相贯而言则防与骄实相因此其为侈防之防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也舒防之防不可无骄防之防不可有亦惟辨诸公私之间而已

论语中庸

二书言中庸至矣详略且不知所谓至矣者何欤

中庸二字鲁论仅是于此一语之间不得不明指其为徳使学者知所用力处至于中庸之书自以中庸名篇矣上章歴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此章乃承上章言之正不必指其为徳可也况中庸一书其间言徳者不一何徃而非中庸之徳哉要之鲁论明举其为徳者仅指其略耳中庸此语虽不言徳而书中论其为徳者最详鲁论一语盖因中庸一书而大明论者果何疑于中庸之略于鲁论乎又至矣云者惟求诸中庸之书斯可矣至徳至道至圣至诚何徃不以至言君子之道及其至也圣人有所不知不能是即至矣之徳矣篇末有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于此可观中庸之徳至矣者若此

二书所言仁知勇不同

中庸言天下达徳三以人心同得之理言也鲁论言君子道者三以人事已试之效言也夫以人心同得之理言之人既有此生也孰不有此徳也本夫人之所同得也此之谓天下之达徳以人事已试之效言之人莫不有此道也鲜能行此道也必君子而后能也此之谓君子之道或曰知仁勇同一理耳在中庸则以为夫人之所同得在鲁论则圣人且以为无能何欤盖中庸所谓天下之达徳者特以其理言之本夫人之所同得也鲁论所谓君子之道者直以其效言之必君子而后能之也至若圣人且以为无能者圣人岂真无能哉姑自责以勉人耳故有谓夫子自道之语此章正与中庸君子之道未能一焉同一防也

二书言仁知勇之序何以不同

按中庸三达徳上文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盖指入徳之序言也论语直谓君子道者三盖指君子之成徳言也故三者之目虽同而三者之序则异是以鲁论以不忧不惑不惧论仁知勇者凡二一以仁为先一以知为先尹氏尝论成徳以仁为先进学以知为先斯言得之论者知鲁论两章所言之同异则可知鲁论中庸二书所言之同异矣况中庸虽明指知仁勇三者为达徳而书中所言知仁勇之事亦自有先后之不同且如明善知也诚勇仁也是先知而后仁成已仁也成物知也又先仁而后知如以三知三行三近分论三徳固皆以知为先如学问思辨即择善之知笃行即固执之仁五者弗措又即力行之勇此皆论入徳之序则以知为先也厥后至诚尽性者仁之至至诚前知者知之至至诚无息者勇之至章内言博厚者即尽性之仁髙明者即前知之知悠乆者即无息之勇此皆论成徳之事则以仁为先也

中庸专以诚言鲁论何不言诚

诚者实理而已圣门教人一言一行无徃非实理之所寓且如天何言哉可以见天道之诚吾无隐尔可以见圣人之诚吾道一以贯之尤可以见圣人体天道之诚似此数者虽不言诚诚在其中矣果何待明以诚言而后谓之诚哉况中庸之所谓正出于夫子告哀公之问政夫子曷尝不言诚邪中庸鲁论均为孔氏之遗书既载之中庸则论语不复载固其所也或谓子思之作中庸在门人防集论语之后谓之二书互见不可也岂知哀公问政一章固尝载孔氏之家语矣论语所载与家语多不重出尤见其出一家之书也不特此也大学诚意意诚之説文言存诚立诚之説是皆夫子之格言既载之昜与大学则论语亦不重载议者夫何疑

二书所谓忠恕同异

忠恕之理一也在圣人有圣人之用在学者有学者之用如中庸所言乃学者之忠恕也曾子所言乃圣人之忠恕也正犹孟子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之别耳孟子所言仁义非以仁义为有二此二书之谓忠恕亦非以忠恕为有二盖曾子专为圣人发明一贯之防所谓由忠恕行者也中庸专为指示学者入徳之方所谓行忠恕者也昔孟子尝谓曽子所言与违道不逺异者动以天尔然则曾子之所谓忠恕动以天中庸之所谓忠恕犹未免动以人也动以天者安而行之也动以人者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也及究其忠恕之所以为忠恕大率忠是尽于已恕是及于人忠者体而恕者用其理一而已矣程子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至此则又指天地之忠恕云尔先儒尝论天地是一介无心底忠恕圣人是一个无为底忠恕学者是一个着力底忠恕后之学者观天地则见圣人观圣人则见学者浅深髙下固自不侔然下学而上达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夫奚难

夫以尽已推已乃忠恕之所以名而正为学者之事中庸所谓达道不逺是也至于圣人之一贯则不待尽已而至诚自无息不待推已而万物各得其所矣当时曽子有见于圣道之妙而难为言故借学者尽已推已之目以着明之欲人之所昜晓也朱子尝论曾子盖指其不可名之妙而借其可名之粗以明之斯言为得之矣昔程子尝论一贯之忠恕与违道不逺异者动以天耳此语最为明白盖一贯之忠恕天也自然而然诚者之事也此其为圣人之忠恕中庸之忠恕人也使然而然诚之者之事也此其为学者之忠恕学者之忠恕去斯道之全体犹有间故谓其违道不逺者实宜圣人之忠怒备斯道之全体实无间故谓之而已矣者亦宜二书大防各有攸在忠恕二字迹虽同而心实异也

回得一善服膺弗失而论语又曰其心三月不违仁何欤

自中庸服膺之论而观则其善固无时而或失自鲁论三月之论而观则其仁似有时而或违二説得无异耶吁论天理之名义有小大论学力之工夫有浅深天理积小以成大学力由浅而深大而深者或有所未至于其浅而小者初无所未及也夫仁者万善之长足为万善之总名中庸所谓得一善者不过一事之善特仁中一小目耳此仁之于善其名义固有小大之间至于弗失去者犹待于守之固不违云者直将有化之渐此不违之与弗失其功夫不无浅深之殊况三月之乆而不违仁其造道之功亦至矣安可因其大者之或有所未至遂疑小者亦有所未及也耶

中庸论顔子得善而弗失此其入道之始条理也鲁论论顔子三月不违仁【阙】

<经部,四书类,四书疑节,卷十

<经部,四书类,四书疑节,卷十

鲁论中庸载夫子所言皆有吾从周之说周岂有二乎哉然夫子尝曰我观周道幽厉伤之是则幽厉以后夫子固有不慊于中者今观鲁论之说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此盖正指成周盛时言之参今酌古制作大偹其气象尚可想见及观中庸之说曰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是盖生今反古有所不可不得不从今日之所用则其所谓从周者盖从时王之制而已矣合而言之鲁论之所谓从周者出于圣人中心之所乐从中庸之所谓从周者出于圣人一时之所强然究周礼之所为礼者三代相因虽百代所不能改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之间小过不及耳议者亦未可谓时王之制度皆善也独尝援中庸以证鲁论则鲁论从周之说不能不疑其简编之有错乱何则中庸之言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徴也吾说毁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合三代而并论防意盖自贯彻今鲁论夏毁杞宋之说与从周之说乃有三四章之间自必简编之有错乱故尔倘取此二章防去后子曰字合为一章防仍举子曰字析而相承则周监二代云者正指上之夏毁而言可谓文从而字顺举此质诸中庸而益信

舜无为文王无何与

鲁论称大舜以无为岂诚块然无所为耶虽有所为而人不见其有为也中庸称文王以无岂诚恝然无所邪虽有所而人不见其有也何也圣人之徳妙与天合为所当为人莫知其有为所当人莫知其有此其所以为圣人也自今观之大舜之世绍尧致治而守其成得人任职而观其成于大舜诚若无为矣然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防在我所当为之事果何限特为所当为人莫知其有为耳文王之世王季为父而作于前武王为子而述于后在文王诚若无矣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毁当时所可之事又何限特有所耳惟圣知里吾夫子岂不知舜文圣人之心哉而论语中庸之论若是者喜之深幸之至不如是不足以形容圣徳之盛也在论语则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在中庸则曰无者其惟文王乎絶无仅有之羙隠然偹见于于言外賛羙舜文之徳可谓至矣尽矣虽然曰哉曰乎似亦有賛而未决之意曰无为者未可真以为无为曰无者未可真以为无善知言者要亦有见于此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然夫子文不在兹之论止称文王不复夣见周公之论止称周公何邪

中庸兼举尧舜文武者后世賛圣人传道之统也鲁论专指文武周公者圣人自称其行道之志也惟其中庸出于后世賛圣人传道之统故兼举列圣道统之夲末而包言之鲁论出于圣人自称其行道之志故特举先圣时世之切近而谦言之也何也古者道统之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孔昌黎之语信有见矣祖述宪章之论正所以賛羙圣人传道之统上举尧舜下及文武盖自仲尼之上而推之此乃兼举列圣道之夲末包言之禹汤固在其中矣岂止尧舜文武而已哉至于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之云吾不复梦见周公之叹盖皆圣人自称其行道之志故特举先圣时世之切近者而谦言之耳况文王父也武王子也周公弟也武王兄也既举文王周公则武王固在其间矣然则宪章文武之称岂不信哉若曰祖述尧舜而鲁论不及者不惟时世之既渺亦且圣人之谦辞不敢以尧舜自况耳他日孟子见知闻知之论则尧舜禹汤文武孔子同一揆也宰我则曰夫子贤于尧舜逺矣子贡则曰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至此则中庸祖述宪章之论为益信

中庸言夏礼杞不足徴毁礼有宋存焉然论语及礼运又言杞宋皆不足徴何欤

观圣人之书者不必疑其所言之辞有异同要当辨其所言之时有先后中庸之説在于先故虽絶望于杞而犹有望于宋论语及礼运之说在于后故杞与宋俱絶望矣且中庸下文有吾从周之说至于礼运下文我观周道幽厉伤之舍鲁谁适而直有周公其衰之云圣人之心益可感已然则三说之次第中庸为先论语次之礼运又次之论者倘审乎所言之时有先后则其所言之辞有同异者夫何疑

先王之礼未闻其止于杞不足徴也抑杞与宋皆不足徴耶当究其所以不足徴者何也中庸礼运皆不之及论语明谓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徴之矣试以文籍论之夏得夏时毁得坤干本二国之所均也当夫子定书时夏书仅存四篇商书凢四十萹遭秦火而后散夫子删诗时夏诗皆无闻焉商颂则因正考父得于周太师犹有存者及以贤才论之自入春秋杞之君皆贬其爵或子或伯或侯而竟不得以公书宋之君则终书以公爵杞之大夫竟无一人见于经传而宋之大夫见之经传者尤多焉此杞之不及宋者逺矣故中庸扵杞宋之有异论者固宜然当春秋之末编残简防存者无几且如正考父之得商颂本十一篇至此亦存其五他可知矣宋之大夫虽曰能贤昭定之后求其如左师简而礼者不复见而惟见夫桐门右师之无礼者焉况欲求如老苌师防軰之可质问者亦难已然则宋之于杞不过彼善于此而已故论语及礼运于杞宋之无异论者亦宜

或问禘之说之于天下如指诸掌中庸又言郊社禘尝治国如示诸掌则岂特于禘为然哉

圣经贤传之间其有章防同而事目异者惟当究其理之同而不必较其事之异也

鲁论集注谓先王诚敬之至意莫深于禘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故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裕而治天下不难已即莫深于禘一语观之似专指禘之祭为然也及参中庸而论则又何止于禘为然乎吁祭之为礼莫不皆然中庸歴举郊社禘尝四者亦岂足以尽之哉自郊社而推之类禋望偏之类自禘尝而推之禴祀蒸祫之类莫不同此道也中庸泛论祭祀故于祭神祭先各举二者而槩言之他可知已至于鲁论所载乃或人止于问禘之说夫子直以此而荅之反而证诸中庸正足见圣人之言无不合也要之二书所指之事虽有详畧究其理则一而已矣虽然中庸于郊社禘尝一以礼言一以义言先儒尝谓礼必有义对举之互文也鲁论所谓知其説者其説即指礼义是已先儒所谓理无不明诚无不格及夫仁孝诚敬之至皆此礼与义也究而言之祭神主于敬祭先主于孝礼义各有所主然皆一出于诚议者不可不察

论语四非四勿而中庸止言非礼不动何欤

视听言动四非四勿此夫子之说也非礼不动所以脩身亦夫子之说也非礼之戒本同而何其有详畧之间哉吁目之于视耳之于听口之于言无徃非动与物接而后见其凝然寂然静而不动则何所视何所听而亦何所言哉所以人之一身其事有五皆生于动是以鲁论之所谓动者是视听言之外包貎与思而言之貎者身之动思者心之动也至若中庸之专言动者盖包五事皆在其内中庸尝谓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言而世为天下法行而世为天下则先儒尝谓动兼言行而言道兼法则而言以是知中庸之所谓动者所包岂不广哉是以濂溪周子専以慎动名篇动必以礼是所谓动而正者曰道是也其或非礼而动是所谓邪动辱也甚矣哉动之不可不慎也合二书而论之四言非多一言非寡究其寔者则慎夫动而已矣

子不语神而曰祭神如神在中庸又曰鬼神之为徳何邪

朱子集注尝谓荅述曰语自言曰言按此章语字盖亦荅述云耳故鲁论有所谓不语又有所谓罕言雅言言语二字有不容于无辨且如祭神如神在是乃门人记夫子祭祀之诚意初非夫子荅述之语亦非夫子自言之辞姑勿论至如中庸鬼神盛徳之说正与易系所谓鬼神神明之说本皆指言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特明其理而已初未始显言其事且皆圣人著作之辞初非荅述之语与子不语神之说初何戾哉他日季路问事鬼神直拒之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即此一节而观则夫子之不语神其不见于荅述者为益信

子不语怪力乱神鲁论有是言也然四者之中惟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故圣人所不语至若鬼神造化之迹初非有害于道者其理幽深故圣人有不轻以语人愚尝以子所不语合子所罕言论之计利则害义非理之正故夫子所罕言犹夫子之不语怪力乱也子之不语神者正犹命之理微仁之道大而夫子之所罕言也然则夫子之不语神者正以其不易语也不易语而或一二言之庸何伤

四书疑节巻十

猜你喜欢
  戒子通录卷五·刘清之
  卷一三一·邱濬
  问辨録卷七·高拱
  卷十八·孙奇逢
  卷八十六·程公说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九章 知所属·林语堂
  卷八·赵鹏飞
  卷首下·张廷玉
  卷七·朱熹
  卷二百六十一·佚名
  卷二十四·道世
  缘起·智旭
  卷十一·佚名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上·佚名
  不可著外境相·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唐子西文录 全文·强行父

      古乐府命题皆有主意,后之人用乐府为题者,直当代其人而措词,如《公无渡河》须作妻止其夫之词,太白辈或失之,惟退之《琴操》得体。  六经已后,便有司马迁,三百五篇之后,便有杜子美。六经不可学,亦不须学,故作文当学司马迁,作

  • 一个厌世人的墓志铭·徐志摩

    太阳往西边落, 我跟着他赛跑, 看谁先赶下地, 到地里去躲好。 那时他赶上我前, 但胜利还是我的, 因为他,还得出现, 我从此躲在地底。

  • 野古集巻中·龚诩

    (明)龚诩 撰○七言古诗甲戌乡中民情长句寄彦文布政景泰五年甲戌歳正当南亩耕耘际忽然骤水涨江湖汹涌浩漫良可畏更堪滂沛雨兼旬大岸小塍俱决溃田家男妇犇救忙力竭气穷无术备沈灶产蛙虽古闻今实见之非漫记东邻西舎咫尺间

  • 卷二O八 唐紀二十四·司马光

      起旃蒙大荒落(乙巳)二月,盡強圉協洽(丁未),凡二年有奇。   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神龍元年(乙巳,公元七O五年)   二月,辛亥,帝帥百官詣上陽宮問太后起居;自是每十日一往。   甲寅,復國號曰唐。郊廟、社稷、陵寢、百官、

  • ◎刑法一·徐天麟

    ○刑制夷三族。(高纪,如淳曰,父族母族妻族也。)要斩。(隽不疑传,张延年自称卫太子,诬罔要斩。)磔。(景纪,谓张其尸。)弃市。(师古曰,取刑人于市与众弃之。)腐刑。(如淳曰,宫刑也,丈夫割势不能生子,如腐木不生宝,又曰,诸服宫刑者下蚕室。)髡

  • 卷之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葛从周传·欧阳修

    葛从周字通美,濮州甄城县人。年少时跟随黄巢,失败后降梁。跟随太祖进攻蔡州,太祖坠落马下,从周扶太祖上马,自己与敌步斗伤了面部,身上数处受伤,偏将张延寿从旁边出击,从周与太祖才都走脱。太祖贬黜诸将,独升从周、延寿为大将。

  • 张庭珍、张庭瑞传·宋濂

    张庭珍、张庭瑞兄弟二人,临潢全州人。其父张楫,曾任金朝商州南仓使。太宗四年(1232),归降蒙古,太宗命他监收北京路赋税,后任命为北京(大宁路)都转运使,因此安家于北京。庭珍字国宝,宪宗即位(1251),任命他为必..赤。高丽不请示

  •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六·佚名

    丙、其它(下)福德爷建置香田碑记柴头港载福祠捐建右畔护室碑记修本庙边沟路碑记重修北极殿官绅铺户各姓名碑记台郡天公坛捐题碑记普济殿重兴碑记天后宫捐题重修芳名碑记井碑台郡天公坛捐缘碑记船户公约佛祖碑记重修城隍

  • 卷八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八十九明 俞汝楫 编钦天备考考选天文生成化十五年钦天监奏选官民子弟肄习天文历法已历三年本监据正统年例经奏得旨考中收充天文生事下礼部查成化六年近例复奏得旨会监官覆考得一百七十命俱收

  •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吕思勉

    历史事实,前后相衔。强欲分之,本如“抽刀断流,不可得断”。但是为明了变迁大势起见,把历史划分做几个时期,也是史家常用的法子。中国的历史,当分几期,这是显而易见的。三代以前,我国还是个列国并立的世界,当划为一期。自秦以后

  • 雍也篇第六·钱穆

    (一)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筒。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南面:人君听政之位。言冉雍之才德,可使任诸侯也。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桑伯子,鲁人,疑即《庄子》书

  •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七·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七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总嗢拖南曰体显现初门差别后 问何等为处。答于彼彼事理无相违。问何等非处。答于彼彼事理有相违。是名

  • 跋 檐 葡 集·太虚

    慧心居士诗境清俊,上追太白;书法尤劲秀,深得北海神髓。为人作书,每喜书己诗,故获之者莫不叹为双绝。民七之秋,陈君元白等邀余至汉皋说法,居士自是专意学佛,不复为酬应之作。然是年余留鄂月余,次年秋讲经故都,居士又相随二三月。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脉·太虚

       一 释经题目   二 解经义脉    甲 序分    乙 正宗分     1 赞请印允     2 示教解释      (一) 就菩萨所度众生明      (二) 从度生所求佛果明      (三) 从佛

  • 苏磨呼渐近悉地持诵相分第六卷下·佚名

    复次如法念诵。即便当获意乐成就。譬如师子饥饿所逼。以大势力杀害大象。若杀野干及诸小兽。所施势力与彼杀象。一无有异。行者成就上中下事。所发精勤亦复如是。行者若住阓闹之处。即蚊虻冷热诸苦逼身。及闻种种鼓乐

  • 观心诵经法记·智顗

      天台大师 说  荆溪尊者 述大师以无碍辩力。无缘慈力。随机益物使不空过。故於诵习。别施方便纲格。虽即不逾大旨。而於别行网目还殊。故更寄之以具诸行。余霟承宗匠。颇揽异同。以理冠之事无不可。但根缘不等

  • 行在阳秋·戴笠

    二卷。清戴笠(1614—1682)撰。笠字耘野,初名鼎,字则之,吴江(今属江苏)人。明末诸生。明亡后入秀峰山为僧,后还俗,以教授自资,勤于著述。著有《流寇长编》、《永陵传信录》、《甲申剩事》、《鲁春秋》、《行在阳秋》等。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