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九章 知所属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 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语译

聪明和智巧伤害自然,所以弃绝它人民反而得到百倍的益处;仁和义束缚天性,所以弃绝它人民反而能恢复孝慈的天性;机巧和货利能使人产生盗心,所以弃绝了它盗贼自然就绝迹。这三者都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弃绝它们,而使人有所专属。这便是外在表现纯真,内在保持质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知识是一切忧愁烦恼的根源,弃绝一切知识,就不会再有忧愁烦恼。

以下两篇精选包含了庄子怒斥教化的言辞,他特别引用了老子的两句话:“绝学,弃智。”在第二篇精选中,虽然他的驳斥稍嫌夸张,但确实也包含了深邃的哲理。当这些哲理被文明生活的物质条件取代时,人类心灵平静的本质就已丧失。

本章第一篇精选是《庄子》外篇《胠箧》的精华,谈论的主题是“圣人生,大盗起”。第二精选则取自《在宥》。

《胠箧》(开箱)

《庄子》之《胠箧》

为防备开箱、探囊、倒柜的小偷偷窃,必定要将东西用绳子捆好,用锁锁好的人,便是世上所谓的聪明人。但是大盗来了,背着柜,提起箱,挑着行囊而逃,还唯恐你绳子捆得不紧,钥匙锁得不牢呢!这样看起来,所谓的聪明人不就替大盗做了预备工作吗?

姑且针对此事谈论一下:试看世上的聪明人有哪个不替大盗做铺路工作?有哪个圣人不替大盗看守的?何以见得呢?举个例子说吧!

从前齐国人口众多,城市相接,邻里相连,鸡和狗的叫声各地都可听到;捕鱼的范围和耕种的地区合起来不下两千余里;全国境内,凡是建立宗庙社稷,实施地方行政等事,无不以圣人的法则为主。

但是自从田成子杀了齐君夺得齐国 后,竟连齐国取法于圣人治理国家的法度也一并“偷窃”了。所以田成子虽名为盗贼,却能身居尧、舜的地位。当时小国不敢向他抗议,大国不敢对他讨伐,竟使他的子孙传到十二代 ,这不是以圣人之法,来保护盗贼的安全吗?

再进一步说吧!试看世上有哪个最聪明的人不替大盗积蓄货财?有哪个大圣人不为大盗防守赃物的?何以见得呢?

今且以龙逢被杀、比干被挖心、苌弘被破肠、伍子胥的尸体被投在江里任其腐烂等事来看,这四人是那么贤能,还不免被杀被弃,圣人法度的祸害也就可想见一斑了。

所以盗跖的徒弟问他说:“强盗也有道吗?”

盗跖说:“怎么会没有道?譬如:起意偷人家屋里的东西,先要推测里面的虚实,如果能算得准确,就是圣德;先进去就是勇;后出来就是义;知道见机行事就是智;分赃公平就是仁。没有这五种德行而能成为大盗的,可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事。”

这样看来,行善的人若未获圣人的道,就不能立身;盗贼没有圣人的道也无法行盗。但是由于天下的好人少、坏人多,所以也使得圣人之道为天下谋利的少,祸害天下的反而多了。因此有人说:“把嘴唇掀起来,牙齿就觉得寒冷;鲁国的酒薄了,赵国的京城就被围 。”圣人和大盗原是彼此相连的。世人只要有圣人,便少不了大盗。

就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要天下大治,必得打倒圣人,释放盗贼才行。这跟泉水干了,山谷才空虚,高山平了,深泽才能填平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圣人一死,大盗平息,天下方能太平无事。

如果圣人不死,大盗不能肃清,即使借重圣人治理天下,也不过是替盗贼增加利益罢了。这就好像有了斗斛来量米谷,就有利用斗斛来做诈伪的事;有了杆秤来称东西,就有利用杆秤来做欺骗的事;有了官印作为信物,就有假造官印图利的事;有了仁义来纠正人的行为,就有假借仁义来做虚伪的事。怎么会这样呢?

且看:那偷窃别人腰带钩子的小贼,捉到了就被杀死,而那偷窃君国的人反倒做了诸侯。并且在诸侯的府第内,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仁义之教频传,这不是假仁义来为非作歹吗?

这种放任大盗强夺诸侯的地位,和利用仁义、斗斛、秤锤、官印求取私利的事,虽有官方的重赏与酷刑,却都无法禁绝,这实在是圣人的过失啊!

因此有人说:“鱼不可以离开深渊,国家的名器不可明告人。” 那些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绝不可公开让天下人知道的。

所以只有摒弃圣智,大盗方可肃清;摔毁珠玉,小盗才不会产生;烧毁印信,人民自会诚实;击破升斗,折断秤杆,百姓自不争执;毁尽天下圣人的法度,人民才有资格和在上的议论……废除六律,消绝竽瑟,塞住师旷的耳朵,而后天下人方能恢复真正的听觉。

若能毁去文章,舍弃五色,粘上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才能恢复真正的视觉;毁坏钩子、绳索,弃去规矩,折断工倕的手指,而后天下人才有真正的巧艺,俗语说“大巧的人反似笨拙” ,就是这个道理。除去曾参、史鳅的忠信行为,封锁杨朱、墨翟的言论,抛弃仁义之说,而后天下人的道德才能和玄妙的大道 一致。

如果人人不自显他的视觉,天下就不会被“光芒的气焰”烧坏;人人不显露自己的听觉,天下就没有忧患;人人不显露自己的智慧,天下就不会惑乱;人人不显露自己的德行,天下就没有淫邪的行为。

师旷、工倕、离朱等人,都是标榜自己的德行以扰乱天下,于法来说,这是毫无用处可言的。

小心不要伤害到人的本心

《庄子》之《在宥》

崔瞿问老聃:“如果天下不必治理,如何使人心向善呢?”

老子回答说:“小心,不要伤害到人的本心就可以了。人心是很容易动摇的,不得志则居下,得志就在上位了,上下不已,因此自暴自弃,得不到丝毫的安适。”

“温和的时候,柔弱的心可以制伏刚强;顺心时,人心热如焦火;失志时则又寒如冰雪。心情的变化快速无比,一眨眼的工夫,它可以越过四海之外。平稳的时候,像是寂静的深渊;心念突起,又像悬于天上一样。有如脱缰的野马无法控制的,恐怕就是人心了。”

从前,黄帝首先以仁义鼓舞人心,尧、舜竞相模仿,以至于瘦骨嶙峋,腿上无毛来求天下人形体的安适。他们苦心施行仁义和经营法度,却仍不能改变天下人的心志,作乱的人相继而起。由尧驱逐欢兜至崇山、放逐三苗于三峗、流放共工到幽都这些事看来就可明白了。

到了三代 ,这种情形更为严重:一方面有夏桀的残暴,一方面有曾参、史鳅的德行,因而儒墨的学说纷纷而起。于是乎喜怒是非互相猜疑;愚者智者,互相欺侮;善恶互相攻讦;虚伪诚实,自相讥讽;天下的风气自此大坏。

由于道德的分裂,使得人们的生活散乱不堪;又由于好求无涯的知识,使得天下百姓智穷才尽,随之而来产生了斧钺刀锯的刑具,天下岂有不乱之理?这都是鼓动人心造成的祸患啊!

所以贤能的人隐居在高山深岩中,万乘的国君却坐在朝廷上恐惧忧虑。而今,儒墨之流看到死刑的尸体狼藉遍地;服刑役的相拥互挤;受刑劳的到处皆是,才开始奋力挽救当世的弊政。唉!他们也太不知耻了。

就因为我知道圣者是刑罚产生的根源,仁义是桎梏的凭借,相对也就知道曾参、史鳅的行为是夏桀依恃的准则了。所以:“只有断绝圣贤,抛弃智慧,天下才可以得到太平。”

猜你喜欢
  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臣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晏婴
  世范卷中·袁采
  卷二·刘因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孔子
  第五章 5·辜鸿铭
  春秋輯傳卷七·王樵
  卷四十五·沈廷芳
  卷一·魏了翁
  条例·严粲
  卷二十·王昭禹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佚名
  卷三十八·佚名
  卷二百一十一·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七·玄奘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谭苑醍醐卷六·杨慎

    易字説説文引秘书説云日月为易象隂阳也参同契之説亦与此同罗泌云日月为易而文正为勿勿者月彩之散者也故曰散于日下则为易散于日上为曶相对为明对而亏为昒易者朔也所谓朔易昒者晦也明者望也昒者望而食者也是故西曰昒谷

  • 提要·郭翼

    (臣)等谨案林外野言二卷元郭翼撰翼字熙仲昆山人少从卫培学精于易义尝献策张士诚不能用归耕娄上老得训导官竟与时忤偃蹇以没卢熊为作墓志见朱珪名迹録中翼明敏博学不屑为举子业専意作古文词尤工于诗尝自号东郭生又称野

  • 卷137 ·佚名

    黄庭坚 送贤师往泸州为两驱乌乞度牒钱颂 一凤将两雏,往乞五色羽。 谁有大势力,成此拮据心。 若无出家心,勤苦难成就。 但令发弘誓,谁不起慈悲 黄庭坚 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 谢公文章如虎豹,至今

  • 卷八十六·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八十六江类五言古江皐曲         【齐】王 融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云峰帝乡起水源桐柏来赴荆州泊三江口     【梁】元 帝渉江望行旅金钲间防斿水际含天色虹光入浪浮

  • 卷之二百三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四十七·苏辙

    <史部,别史类,古史>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四十七      宋 苏辙 撰魏公子列传第二十四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安厘王异母弟也安厘王即位封为信陵君是时范雎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

  • 唐史论断卷中·孙甫

    (宋)孙甫 撰○睿宗景云年论曰古之人君即位必踰年而改元者先君之年不可不终也继大位不可无始也一年不可二君也先君之年不终则后嗣急于为君而忘孝心矣继大位无始则布政立事无以正本矣一年二君则国统不一而民听惑矣典法如

  • 战国策卷一·鲍彪

    宋 鲍彪 注西周【汉志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皆周地也】安王【威烈王子此类并以事见纪表世家新出】严氏为贼【严仲杀韩相傀列侯三年书杀侠累是也杀人不以道曰贼于此为五年】而阳竖与焉【鸿烈人间训注竖小使也韩

  • 重刻任子遗书书后·任不齐

    圣门弟子,自记其言论,《曾子》以外不多见。虽文学专家如游夏,惟杂见传记,而未尝别著为书。焦氏《国史经籍志》有《颜子》、《子思子》、《言子》、《漆雕子》,多后人所辑。乃今于古任城,忽得任子子选之遗书而读之,篇帙不多,而

  •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三·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布施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布施故。起安慰心。有言布施者。谓如所闻法如是

  • 卷第四·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四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问分四圣谛品第四问曰。几圣谛。答曰四。何等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云何苦圣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不爱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

  • 美丽的青春·黑塞

    本书收集了抒情诗人黑塞的中短篇小说中最脍炙人口的五篇名作。《秋之旅》描写一个在流浪和怀念之间徘徊的心灵。《忆童年》刻画缅怀往昔盘旋在脑海的天使、奇迹和童话。《婚事》表现出黑塞写作风格的另一面,描述一个常

  • 汤子遗书·汤斌

    清初学者汤斌所撰杂著。斌之学源出孙奇逢,治程朱理学,也不废陆王之说,虽以宋儒为主,亦不废汉唐儒者之所长。主张“身体力行” ,以正心诚意,讲求实用为本。尝谓: “圣贤义理,载于五经四书,而其要在于吾身,若舍目前各人

  • 东北舆地释略·景方昶

    卷一是金上京会宁府考 ;卷二是金史上京路属地释略 ,包括蒲与路,合嬾路 ,恤品路 ,曷苏馆路 ,胡里改路 ,窝谋罕 ,长白山 青岭 乌纪岭 ,米里迷石罕城 留可城 盆搦岭, 钝恩城,阿苏城 ,活剌浑 ,陶温水 ,海古水, 会平州, 斡论泺, 纳邻淀

  • 画史会要·朱谋垔

    五卷。明朱谋垔撰。朱谋垔曾续陶宗仪《书史会要》,于是联想及画,便采上古至明能画之人姓名及事迹,而作《画史会要》。书仿陶宗仪之体例,所以名也仿其而起。《书史会要》是止于元代,《画史会要》也于元代止,所录明代画

  • 中阿含经·佚名

    佛教经典。汉译四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六十卷。共收阿含部经典十八品二百二十二部。因每部经的篇幅适中,故名;一说因其所述义理合乎中道,故称之为“中”。主要论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论

  •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佚名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略称法华经观智仪轨、成就法华仪轨、法华观智轨、法华仪轨。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书属密教经典之秘密部,系说明法华经之供养法。初有归命法华经二十八品之赞偈,又列举成就此法者应具备之四缘,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