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观心诵经法记

  天台大师 说

  荆溪尊者 述

大师以无碍辩力。无缘慈力。随机益物使不空过。故於诵习。别施方便纲格。虽即不逾大旨。而於别行网目还殊。故更寄之以具诸行。余霟承宗匠。颇揽异同。以理冠之事无不可。但根缘不等。修习者希。故略指方隅以拟行事。然一家行旨必藉十乘。此中义求於理以足。的辨相状或未分明。故今先於当文节目指示谛境。义立十乘。次揽广文以点宗要。先分节文者。文中自三。初示身口仪则。即序分也。义兼自他。次第二下。正示观。当自行。三第三下。即流通也。义当化他。於正观中分之为二。先法次义。法谓观法。义具众行。初文境也。二次须下即观智也。此中亦二。先释次结。释中为三。初文假观。二次观下空观。三虽无下中观。次能作下总结。次虽无下明具诸行。於中又二。初正明具法。次从三世下称叹抑扬。初具法中四。初具六度。次自行下判权实。三若能下具三因。四若观下具三德。於三德中有修有性。

夫欲诵经灭罪。第一先须盥漱整肃威仪。别座跏趺而坐。

第二入观。观所坐之座高广严好。次观座下皆有天龙八部四众围绕听法。

次须运心作观。观我能为法师。传佛正教。为四众说。想所出声。非但此一席众。乃至十方皆得听受。名为假观。

次观能说之人所诵之经。何者是经。为经卷是。为纸墨是。为标轴是。诵音为口出。为龈腭和合而出。为有我身。为无我身。谁是诵者。为心是诵。为口是诵。为和合出。观此四众。为是实有。为从想生。四众非有。无我能诵。是名空观。

虽无所诵之经而有经卷纸墨文字。虽无能诵之人而有我身为四众宣说。虽非内外不离内外。虽非经卷不离经卷。虽非身口不离身口。从始至终必无差谬。名不可思议。能作此解能作此观。名为三观於一心中得。不前不后三观宛然。

虽无施者而有法施。虽无受者四众炳然。虽无法座登座宣说。非一二三而一二三。名为法施檀波罗蜜。专心诵持无诸遮碍。名为持戒。忍耐恶觉。名闻财利皆不能恼。名之为忍。一心不息。从始至终无有懈怠。名为精进。专念此经无有爱味。名之为禅。分别无谬。序正流通无不谛了。句文分明。名为般若。是名六波罗蜜具足。

自行此经名之为实。传授外人名之为权。若能一生。以此成辨功德。

於无始心名为正因。仍有观心名为了因。高座为四众说授名为缘因。

三因具足。若观未明但是性德。研之不已观心相应名托圣胎。以胎业成就名为修德。中间四十一位亦修亦性。至於极果名为种智。伊字三点不纵不横。名大涅盘。名到彼岸。名第一义空。平等大慧是名诵经。正观三世诸佛。无不从此而生。信者可施。无信莫施。第三流通者。若自调度不名为慈。见苦不救不名为悲。既修正观现前。复应庄岩法界。所诵经竟出观之后。以此运观功德。已登正觉者愿广度众生。入位之人悉登上地。未入位者即运慈悲二法。愿未来世共成正觉。

次义立十法者。如向观境即妙境也。修观义当心。次修空观。义当止观。次修中观。义当破徧。次总结束。义当通塞。次具六度。义当道品。权实三因。义当正助。次辨修性。义当次位。第一义空。义当安忍及以无着。但依之修行。於理略足。於心中法而未甚分明。故更授广文以助行者。使十乘观法不出于诵持。所观十境徧通乎声色。故复重明以先先辙。一者。了向观境。心性界如。具三谛。即妙也。二者。依斯妙境。发誓而诵。求三德果。利十界生。三者。一一文句。念念无遗。心性皎然。寂照双运。四者。寂照而诵。圆融徧破。总摄横竖无生教门。五者。观诵心性。念念虽着。尚无无着岂有於着。六者。晓诵心色。念处宛然。寂均调试。诸品具足。七者。於诵习。弊念起。事理合然而兼治。八者。应知诵心虽具。寂照自达已。位六即途。九者。於诵习时违顺境起。专以寂照安之。十。依观诵功。已得相似。六根爱此似位。名为顶堕。若修离爱进入铜轮○於业魔王禅见慢二乘诸动者。即当移观勤而观之。随境观成。依前习观。若不亏所诵而兼治之。弥为胜术。最为高尚。诵经既尔。诸行亦复。然但得名随行十乘。委悉终须具依大部。问。大部令观阴.界.入境。与此诵经同异何别。答。义同事异。言事异者。诵持之即善阴故。故诵身口即色阴也。领纳文句即受阴也。想缘义味即想阴也。作是诵持即行阴也。了别分明即识阴也。阴与界.入合不同。若能於兹体达色心。使具十观十境无遗息。何减大部之行。但有融今古会释教理以为异耳。

观心诵经法记(终)

猜你喜欢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欧阳竟无
  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佚名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住分第三·佚名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欧阳竟无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一卷·一行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四·子璇
  卷第十·佚名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序·法藏
  卷第六十·佚名
  释迦氏谱·道宣
  卷第十九·费隐通容
  无极宝三昧经卷上·佚名
  卷第三十六·佚名
  卷第四十一·佚名
  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任翔龙·唐圭璋

      沁园春   赠谈命许丈   客有问余,号曰汝水,逸民者谁。是胸罗星斗,熟知天命,口分造化,妙泄天机。百十日前,再三地说,端的秋来攀桂枝。那时节,果鳌头高跨,鹗首横飞。   君休说是谈非。是则是干支带得来。也要他有个、

  • 荆南倡和诗集后序·周砥

    荆南倡和诗若干首句吴吴履道毘陵马孝常所共作者也二君常客阳羡荆溪之南故以名编庚子春余始识履道于吴门相与论诗甚契因以一帙示余曰此野人之辞也恐世之嗜好者少故未敢出子今为我评之予读之爱其清粹雅淡有古作者之意因

  • 卷五百四十一·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一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一作向】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赠赵协律晳俱识孙公与谢公二年歌哭处还【一作皆

  • 卷七十四·志第五十·职官三·张廷玉

        ◎职官三   ○太常寺附提督四夷馆 光禄寺 太仆寺 鸿胪寺 尚宝司 六科中书舍人 行人司 钦天监 太医院 上林苑监 五城兵马司 顺天府附宛平大兴二县 武学 僧道录司 教坊司 宦官 女官   太常寺。卿一

  •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柯劭忞

      ○英宗   英宗睿圣文孝皇帝,讳硕德八剌,仁宗长子也。母日庄懿慈圣皇后宏吉刺氏。以大德七年二月甲子生。   仁宗延祐三年,议立皇太子,兴圣太后属意于帝。帝入见太后固辞日:“臣幼,宜立臣兄和世王束。”太后不从。

  • 卷六十四·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六十四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丁酉阿克苏办事舒赫德疏奏将军兆惠等信息舒赫德奏言十月二十日酉刻将军兆惠差索伦领催阿勒丹察披甲扎奇勒图来至阿克

  • 第三十九章 豫北大战·冯玉祥

    经过十六年前后豫东、豫北的几次血战,河南局面,虽暂告安定,但长江流域和冀、晋原野,都燃起了连天的烽火。宁汉间的局面时弛时张,意见迄不消释,而亲痛仇快的战幕不免终于揭开。幸而变化微妙,急转直下,干戈忽又化为玉帛;跟着是要

  • 第二节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蒋廷黻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国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又假使我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

  • 卷20·吴缜

    昔班固为《汉书》,其间存用古字,使后世兼见古人文字之学,且又不妨本书,而馀光施及后人,斯可谓一举而两得,在小学家不为无助。故其叙传,自云正文字维学林。此实史家之一美,而后世修书者之所宜法也。今《新书》则不然,不惟失一举

  • 孟子通卷三·胡炳文

    <经部,四书类,四书通__孟子通>钦定四库全书孟子通卷三      元 胡炳文 撰朱子集注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复扶又反】公孙丒孟子弟子齐人也当路居要地也管仲齐大夫名

  • 左传折诸卷二十二·张尚瑗

    <经部,春秋类,三传折诸__左传折诸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折诸卷二十二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昭公赂以甲父之鼎杜注甲父古国名昌邑有甲父亭按宣和博古图绍兴古器评皆云十干为商号凡彞器有甲父父乙者皆为商器然周召公作父乙

  • 卷三·王昭禹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三宋 王昭禹 撰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宫刑施于王宫中者之刑杜子春云宫当为官而后郑不从其説盖见下文以宫刑宪禁于王宫故知宫刑明矣夫

  • 嘱累品第十五·佚名

    尔时持人菩萨前白佛言:愿佛建吾以转法者不求名利。最后末世闻是正典。显发忻悦受微妙义。以是之故疾解诸法。逮分别慧速得意力。剖判诸法晓了道慧。所生之处识念不忘。以大法光照于十方。佛言:持人。若有菩萨观是法品。

  • 鸠摩罗什译·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

  • 茨威格短篇小说集·茨威格

    本书中收录的是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短篇小说,茨威格初登文坛时,是以抒情诗人的面貌出现的,接着又进行戏剧创作。奥地利作家,不少是诗人、小说家兼剧作家,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尔和茨威格均是如此。早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已先

  • 续齐谐记·吴均

    志怪小说集。梁吴均撰。一卷。均有《吴朝请集》已著录。此集收民间传说故事十七则,其中有著名的田真兄弟共议分财,紫荆树枯。兄弟相感,不复解树,荆应声荣茂,兄弟合财,遂为孝门故事。其他如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九月九

  • 述异记·祖冲之

    南朝齐·祖冲之撰。志怪小说集。十卷。《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均著录。《新唐书》入小说家类。宋后史志不载,当佚于宋。古无辑本,《旧小说》甲集辑八条。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九十条。内容以记述晋宋间鬼怪妖

  • 宋文宪公护法录·宋濂

    《宋文宪公护法录》(简称《护法录》),是宋濂佛教作品的选集。凡十卷。明代宋濂着,云栖袾宏辑录,钱谦益校订。宋濂曾三度阅大藏,儒门中以多闻总持著称。本录即辑录其所作‘金华文集’中有关护持三宝之文章,计收有塔铭、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