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
(一)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筒。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南面:人君听政之位。言冉雍之才德,可使任诸侯也。
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桑伯子,鲁人,疑即《庄子》书中之子桑户,与琴张为友者。仲弓之问,问伯子亦可使南面否,非泛问其为人。仲弓问以下,或别为一章,今不从。
可也,简:简,不烦义。子桑伯子能简,故曰可,亦指可使南面。可者,仅可而未尽之义。
居敬而行简:上不烦则民不扰,如汉初除秦苛法,与民休息,遂至平安,故治道贵简。然须居心敬,始有一段精神贯舏。
居简而行筒:其行简,其心亦简,则有苛且率略之弊,如庄子之言治道即是。
本篇自十四章以前,亦多讨论人物贤否得失,与上篇相同。
十五章以下,多泛论人生。
白话试译
先生说:雍呀!可使他南面当一国君之位。仲弓问道:子桑伯子如何呢?先生说:可呀!他能简。仲弓说:若居心敬而行事简,由那样的人来临居民上,岂不好吗!若居心简而行事简,下就太简了吗?先生说:雍说得对。
(二)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迁怒:如怒于甲,迁及乙。怒在食,迁及衣。
贰过:贰,复义。偶犯有过,后不复犯,是不贰过。一说《易传》称颜子有过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是只在念虑间有过,心即觉察, 立加止绝, 不复见之行事: 今按:此似深一层末之,就本章言,怒与过皆已见在外,应从前解为允。
又说: 不贰过, 非谓今日有过, 后不更犯。明日又有过,后复不犯。当知见一不善,一番改时,即猛进一番,此类之过即永绝。故不迁怒如镜悬水止,不贰过如冰消冻释,养心至此,始见工夫,此说不贰过,亦似深一层说之,而较前第一二解为胜。读《论语》,于通解本文后,仍贵能博参众说,多方体究,斯能智慧日进,道义日开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亡同无,两句意相重复,盖深惜颜子之死,又叹好学之难得,又一说,本当作今也则未闻好学者也,误多一亡字。
本章孔子称颜渊为好学,而特举不迁怒不贰过二事。可见孔门之学,主要在何以修心,何以为人,此为学的。读者当取此章与颜渊子路各言尔志章对参。志之所在,即学之所在。若不得孔门之所志与所学,而仅在言辞问求解,则乌足贵矣!
白话试译
鲁哀公问孔子道:你的学生们,哪个是好学的呀?孔子对道:有颜回是好学的,他有怒能不迁向别处,有过失能不再犯。
可惜短寿死了,目下则没有听到好学的了。
(三)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华:公西赤字,孔子早年弟子。
使于齐:孔子使之也。
冉子:《论语》有子、曾子、闵子皆称子, 此外冉求亦称子,此冉子当是冉求。或疑为冉伯牛,今不从。或说:此章乃冉求门人所记,故称冉子。然此章连记两事,因记冉子之与粟,而并记原思之辞禄, 以形见冉子之失, 不应是冉求门人所记。
《论语》何以独于此四人称子,未能得确解,但当存疑。
为其母请粟:冉求以子华有母为辞,代为之请也。粟米对文,粟有壳,米无壳。若单用粟字,则粟即为米。
釜:六斗四升为一釜。古量约合今量之半,三斗二升,仅一人终月之食。盖孔子以子华家甚富,特因冉求之请而少与之。
请益:冉求更为之请增。
庚:二斗四升为一庾。谓于一釜外再增一庾,非以庾易釜。
或说:一庾十六斗,然孔子本不欲多与,不应骤加十六斗,今不从。
五秉:十六斛为一秉,五秉合八十斛。一斛十斗。
周急不继富:急,穷迫义。周,补其不足。继,续其有余。
子华之去,乘肥马,衣轻裘。虽有母在家,固不待别有给养。
故冉求虽再请,孔子终不多与。乃冉求以私意多与之,故孔子直告之如此。
原思:孔子弟子原宪,字思。
为之宰:为孔子家宰当在孔子为鲁司空司寇时。或本以此下为另一章。
与之粟九百: 家宰有常禄, 原思家贫, 孔子与之粟九百。
当是九百斛。古制大夫家宰,用上士为之,原思所得,盖略当一上七之禄。以斛合石,一石百二十斤,二斛约重一石又半。
汉制田一亩收粟一石又半,百亩收百五十石,舍二百斛。上士当得四百亩之粟,即八百斛,又加圭田五十亩,共一百斛,则为九百斛。略当其时四百五十亩耕田之收益。
辞:原思嫌孔子多与,故请辞。
毋:毋,禁止辞,孔子命原思勿辞。
以与尔邻里乡党:谓若嫌多,不妨以之周济尔之邻里乡党。
本章孔子当冉有之请,不直言拒绝,当原思之辞,亦未责其不当。虽于授与之间,斟酌尽善而极严。而其教导弟子,宏裕宽大,而崇奖廉隅之义,亦略可见。学者从此等处深参之,可知古人之所谓义,非不计财利,亦非不近人情。
白话试译
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子代他母亲请养米。先生说:给她一釜吧!冉子再请增,先生说:加庾吧!冉子给了米五秉。先生说:赤这次去齐国,车前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袭。吾听说,君子遇穷急人该周济,遇富有的便不必再帮助。原思当先生的家宰,先生给他俸米九百斛。原思辞多了。先生说:不要辞,可给些你的邻里乡党呀!
(四)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谓仲弓曰:《论语》与某言, 皆称子谓某曰, 此处应是孔子告仲弓语。或说:此章乃孔子论仲弓之辞,非是与仲弓语,否则下文岂有面其子而以犁牛喻其父之理?或又疑仲弓父冉伯牛,纵谓此章非孔子与仲弓言,孔子亦不当论仲弓之美而暗刺其父之名,比之为犁牛。故谓此章乃是泛论古今人而特与仲弓言之,不必即指仲弓也。子谓仲弓可使南面,仲弓为季氏宰,问焉知贤才而举之,或仲弓于选贤举才取择太严,故孔子以此晓而广之耳。按子罕篇,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未见其止。正是评论颜子之辞,与此章句法相似。本篇前十四章,均是评论人物贤否得失,则谓此章论仲弓更合,惟以犁牛暗刺其父之名则可疑。
犁牛之子: 犁牛, 耕牛。古者耕牛不以为牲供祭祀。子,指犊言。
骍且角:骍,赤色。周人尚赤,祭牲用骍。角谓其角周正,合于牺牲之选。或说:童牛无角,今言角,谓其及时可用。
勿用:用,谓用以祭。
山川其舍诸:山川,指山川之神言。周礼,用骍牲者三事:一,祭天南郊。二,宗庙。三,望祀四方山川。耕牛之子骍且角,纵不用之郊庙,山川次祀宜可用。《淮南子》曰:犁牛生子而牺,以沈诸河。河伯岂羞其所从出,辞而不享哉?即运用《论语》此章义。故曰山川之神不舍也。此言父虽不善,不害其子之美,终将见用于世。
《史记》言仲弓父贱,不言是伯牛子。惟王充《论衡》有云:母犁犊骍,无害牺牲,祖浊裔清,不妨奇人。鲧恶禹圣,叟顽舜神。伯牛寝疾,仲弓洁全,颜路庸固,回杰超伦。始谓仲弓父乃冉伯牛,伯牛名耕,正是犁牛。王充汉人近古,博通坟典,所言宜有据,然孔子何竞暗刺其父名而以语其子,此终可疑。或母犁犊骍之喻,古自有之,孔子偶尔运用,而《论衡》缘此误据耳。是孔子只言才德不系于世类,固非斥父称子也。
白话试译
先生评论仲弓说:一头耕牛,生着一头通身赤色而又两角圆满端正的小牛,人们虽想不用它来当祭牛,但山川之神会肯舍它吗?
(五)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其心三月不违仁: 仁指心言,亦指德言。违,离义。心不违仁,谓其心合于是德也。三月,言其久。三月一季,气候将变,其心偶一违仁,亦可谓心不离仁矣。
其余:他人也。
日月至焉: 至,即不违。违言其由此他去,至言其由彼来至。如人在屋,间有出时,是违。如屋外人,间一来人,是至。
不违,是居仁也。至焉,是欲仁也。颜渊已能以仁为安宅,余人则欲仁而屡至。日月至,谓一日来至,一月来至。所异在尚不能安。
而已矣:如此而止,望其再进也。
今按:孟子曰:仁,人心也。然有此心,未必即成此德,其要在能好学。浅譬之,心犹薪,仁犹火。薪无有不燃,然亦有湿燥之分。颜子之心,犹燥薪。学者试反就己心,于其宾主出入违至之间,仔细体会,日循月勉,庶乎进德之几有不能自已之乐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回呀!其心能三月不违离于仁了。余人只是每日每月来至于仁就罢了。
(六)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使从政:指使为大夫言。
果:有决断。
何有:何难义。
达:通达。
艺:多才能。
此章见孔子因材设教,故能因材致用。
白话试译
季康子问道:仲由可使管理政事吗?先生说:由能决断,对于管理政事何难呀!季康子再问:赐可使管理政事吗?先生说:赐心通达,对于管理政事何难呀。季康子又问:求可使管理政事吗?先生说:求多才艺,对于管理政事何难呀?
(七)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氏:此季氏不知是桓子,抑康子。
闵子骞:孔子早年弟子,名损。
费:季氏家邑。季氏不臣于鲁,而其邑宰亦屡叛季氏,故欲使闵子为费宰。
辞: 推辞。闵子不欲臣于季氏也,故告使者善为我推辞。
复:再义。谓重来召我。
汶上:汶,水名,在齐南鲁北境上。水以北为阳,凡言某水上,皆谓水之北。言若季氏再来召,我将北之齐,不居鲁。
白话试译
季孙氏使人请闵子骞为其家费邑的宰。闵子说:好好替我推辞吧!倘如再来召我的话,我必然已在汶水之上了。
(八)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孔子弟子冉耕字。
有疾: 伯牛有恶疾。《淮南子》伯牛为厉。厉癞声近, 盖癞病也。
子问之:问其病。
自牖执其手: 古人居室, 北墉而南牖, 墉为墙, 牖为窗。
礼,病者居北墉下,君视之,则迁于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视之。伯牛家以此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而自牖执其手。或说:伯牛有恶疾,不欲见人,故孔子从牖执其手。或说:齐、鲁间土床皆筑于南牖下,不必引君臣之礼说之,是也。
曰:此曰字不连上文,孔子既退,有此言。
亡之:一说:亡同无。无之,谓伯牛无得此病之道。又一说:亡,丧也。其疾不治,将丧此人。就下文命矣夫语气,当从后解。
命矣夫:孔子此来,盖与伯牛为永诀。伯牛无得此病之道,而病又不可治,故孔子叹之为命。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指伯牛,斯疾指其癞。以如此之人而获如此之疾,疾又不可治。孔子深惜其贤。故重言深叹之。
白话试译
冉伯牛有病,甚重。先生去问病,在屋之南窗外握他的手和他为永诀。先生说:丧失了此人, 这真是命啊!这样的人, 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会有这样的病啊!
(九)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箪,竹器。瓢,以瓠为之,以盛水。
在陋巷: 里中道曰巷,人所居亦谓之巷。陋巷, 犹陋室。
本章孔子再言贤哉回也,以深美其虽箪食瓢饮居陋室而能不改其乐。孔子亦自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宋儒有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之教,其意深长。学者其善体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怎样的贤哪!回呀!一竹器的饭,一瓢的水,在穷陋小室中,别人不堪其忧,回呀!仍能不改其乐。怎样的贤哪!回呀!
(一〇)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说子之道:说同悦。冉有自谓非不悦于孔子之道,但无力更前进。
中道而废:废,臵义。如行人力不足,臵物中途,俟有力再前进。驽马十驾,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今女画:女同汝,画同划。中途停止,不欲再进,如划地自限。
今按:孔子之道高且远,颜渊亦有末由也已之叹,然叹于既竭吾才之后。孔子犹曰:吾见其进,未见其止。又曰:求也退,故进之。是冉、颜之相异,正在一进一退之间。孔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此即孟子不为不能之辨。学者其细思之。
白话试译
冉求说:我非不悦先生之道,只是自己力量不足呀!先生说:力量不足,半路休息些时,现在你是划下界线不再向前呀!
(一一)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女,同汝。儒,《说文》术士之称。谓士之具六艺之能以求仕于时者。儒在孔子时,本属一种行业,后逐渐成为学派之称。
孔门称儒家,孔子乃创此学派者。本章儒字尚是行业义。同一行业,亦有人品高下志趣大小之分,故每一行业,各有君子小人。孔门设教,必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乃有此一派学术。
后世惟辨儒之真伪,更无君子儒小人儒之分。因凡为儒者,则必然为君子。此已只指学派言,不指行业言。
又按:儒本以求仕,稍后,儒转向任教。盖有此一行业,则必有此一行业之传授人。于是儒转为师,师儒联称,遂为在乡里教道艺之人。故孔子为中国儒家之创始人,亦中国师道之创始人。惟来从学于孔子之门者,其前辈弟子,大率有志用世,后辈弟子,则转重为师传道。子游、子夏在孔门四科中,同列文学之科,当尤胜于为师传道之任。惟两人之天姿与其学问规模,亦有不同,观子张篇子游、子夏辨教弟子一章可知。或疑子夏规模狭隘,然其设教西河,而西河之人拟之于孔子。其从学之徒如田子方、段干木、李克,进退有以自见。汉儒传经,皆溯源于子夏。亦可谓不辱师门矣。孔子之诫子夏,盖逆知其所长,而预防其所短。推孔子之所谓小人儒者,不出两义:一则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则专务章句训诂,而忽于义理。
子夏之学,或谨密有余,而宏大不足,然终可免于小人儒之讥。
而孔子之善为教育,亦即此可见。
白话试译
先生对子夏道:你该为一君子儒,莫为一小人儒。
(一二)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武城:鲁邑名。
女得人焉尔乎:女同汝。焉尔,犹云于此。孔子欲子游注意人才,故问于武城访得人才否。或本作焉耳乎,义不可通。
澹台灭明:澹台氏,字子羽,后亦为孔子弟子。
行不由径:径,小路可以捷至者。灭明不从。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偃,子游名。灭明从不以私事至。
即此两事,其人之品格心地可知。
白话试译
子游做武城宰, 先生说:你在那里求得了人才吗?子游说:有一澹台灭明,他从不走小道捷径,非为公事,从未到过我屋中来。
(一三)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孟之反:鲁大夫,名侧。
不伐: 伐,夸义。
奔而殿:军败而奔,在后曰殿。军败殿后者有功。
策其马:策,鞭也。将入城门,不复畏敌,之反遂鞭马而前。
白话试译
先生说:孟之反是一个不自夸的人。军败了,他独押后。快进自己城门, 他鞭马道:我不是敢在后面拒敌呀!我的马不能跑前呀!。
(一四)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祝鮀: 祝,宗庙官名。祝鮀,卫大夫,字子鱼。有口才。
宋朝:宋公子,出奔在卫,有美色。
或说:而,犹与字。言不有祝鮀之佞,与不有宋朝之美。
衰世好谀悦色,非此难免,不字当统下两字。然依文法,下句终是多一有字,似不顺。或说:此章专为卫灵公发,言灵公若不得祝鮀之佞,而专有宋朝之美,将不得免。然不当省去灵公字,又不当言难乎免于今之世,此亦不可从。一说:苟无祝蛇之佞,而仅有宋朝之美,将不得免于今之世。此解于文理最顺适。盖本章所重,不在鮀与朝,而在佞与美。美色人之所喜,然娥眉见嫉,美而不佞,仍不免于衰世。或说:美以喻美质,言徒有美质,而不能希世取容。此则深一层言之,不如就本文解说为率直。孔子盖甚叹时风之好佞耳。祝鮀亦贤者,故知本章不在论鮀、朝之为人。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人,若没有像祝鮀般的能说,反有了像宋朝般的美色,定难免害于如今之世了。
(一五)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莫字有两解:一,无义。言人不能出不由户,何故无人由道而行。另一解,莫,非义。谓何非由此道,即谓人生日用行习无非道,特终身由之而不知。今从前解,乃孔子怪叹之辞。
白话试译
先生:谁能出外不从门户呀?但为何没有人肯从人生大道而行呢?
(一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也。
文:华饰也。
野:鄙野义。《礼记》云: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是也。
史:宗庙之祝史,及凡在官府掌文书者。
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义。
白话试译
先生说: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乡野人。文采胜过了朴质,则像庙里的祝官(或衙门里的文书员)。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君子。
(一七)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人群之生存,由有直道。罔者,诬罔不直义。于此人生大群中,亦有不直之人而得生存,此乃由于他人之有直道,乃幸而获免。正如不仁之人而得生存,亦赖人群之有仁道。若使人群尽是不仁不直,则久矣无此人群。《左传》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即谓此。
白话试译
先生说:人生由有直道,不直的人也得生存,那是他的幸免。
(一八)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本章之字指学,亦指道。仅知之,未能心好之,知不笃。
心好之,未能确有得,则不觉其可乐,而所好亦不深。譬之知其可食,不如食而嗜之,尤不如食之而饱。孔子教人,循循善诱,期人能达于自强不息欲罢不能之境,夫然后学之与道与我,浑然而为一,乃为可乐。
白话试译
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不如从心里悦乐它。
(一九)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人,中等之人。语,告义。道有高下,人之智慧学养有深浅。善导人者,必因才而笃之。中人以下,骤语以高深之道,不惟无益,反将有害。惟循序渐进,庶可日达高明。
又按:本章不可二字非禁止意,乃难为意。犹如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中才以上的人,可和他讲上面的,即高深的。中才以下的人,莫和他讲上面的,只该和他讲浅近的。
(二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务民之义: 专用力于人道所宜。用民字,知为从政者言。
敬鬼神而远之:鬼神之祸福,依于民意之从违。故苟能务民之义,自能敬鬼神,亦自能远鬼神,两语当连贯一气读。敬鬼神,即所以敬民。远鬼神,以民意尤近当先。《左传》随季梁曰:民,神之主也。与孔子此答大意近似。
先难而后获:此句可有两解:治人当先富后教,治己当先事后食。《诗经》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也。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仁者之心。又一说:不以姑息为仁,先令民为其难,乃后得其效。后解专主为政治民言,前解乃指从政者自治其身言。两义皆通,今姑从前解。
《论语》樊迟凡三问仁,两皆兼问知,而孔子所答各不同。
解者每谓弟子问同而孔子答异,乃因材施教。然一人同所问,何以答亦各异。盖所问之辞本不同,孔子特各就问辞为答。记者重在孔子之答,略其问辞之详,但浑举问仁问知之目,遂若问同而答异。樊迟本章所问,或正值将出仕,故孔子以居位临民之事答之。
白话试译
樊迟问如何是知,先生说:只管人事所宜,对鬼神则敬而远之,可算是知了。又问如何是仁,先生说:难事做在人前,获报退居人后,可算是仁了。
(二一)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乐水: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知者似之,故乐水。
乐山:山安固厚重,万物生焉,仁者似之,故乐山。性与之合,故乐。
本章首明仁知之性。次明仁知之用。三显仁知之效。然仁知属于德性,非由言辞可明,故本章借山水以为形容,亦所谓能近取譬。盖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故有道德者多知爱艺术,此二者皆同本于自然。《论语》中似此章富于艺术性之美者尚多,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俯仰之间,而天人合一,亦合之于德性与艺术。此之谓美善合一,美善合一之谓圣。圣人之美与善,一本于其心之诚然,乃与天地合一,此之谓真善美合一,此乃中国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深旨。学者能即就山水自然中讨消息,亦未始非进德之一助。
白话试译
先生说:知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知者常动,仁者常静。知者常乐,仁者常寿。
(二二)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齐有太公之余风,管仲兴霸业,其俗急功利,其民喜夸诈。
鲁有周公伯禽之教,其民崇礼尚信,庶几仁厚近道。道,指王道。孔子对当时诸侯,独取齐、鲁两国,言其政俗有美恶,故为变有难易。当时齐强鲁弱,而孔子则谓齐变始能至鲁,鲁变易于至道。惜孔子终不得试,遂无人能变此两邦。
白话试译
先生说:齐国一变可以同于鲁,鲁国一变便可同于道了。
(二三)
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行礼酒器。上圆下方,容二升。或曰:取名觚者,寡少义,戒人贪饮。时俗沉湎于酒,虽持觚而饮,亦不寡少,故孔子叹之。或曰:觚有棱,时人破觚为圆,而仍称觚,故孔子叹之。饩羊之论,所以存名。觚哉之叹,所以惜实。其为忧世则一。或说:觚乃木简,此属后起,今不从。
白话试译
先生说:觚早不是觚了,还称什么觚呀!还称什么觚呀!
(二四)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井有仁焉:或本仁下有者字。或说:此仁字当作人。又一
说:仁者志在救人,今有一救人机会在井中,即井有仁也。不言人而人可知。又分别井中之人为仁人或恶人,则大可不必。
其从之也:也同邪,疑问辞。宰我问,倘仁者闻有人堕并,亦往救之否?从之,谓从人井中。
何为其然也:然,犹云如此,即指从入井中言。
可逝也,不可陷也: 逝,往义。陷,陷害义。仁者闻人之告,可使往视,但不致被陷害,自投入井。
可欺也,不可罔也:欺,被骗。罔,迷惑。仁者闻人之告,可被骗往视,不至迷惑自投入井。
本章问答,皆设喻。身在井上,乃可救井中之人。身入井中,则自陷,不复能救人。世有愚忠愚孝,然不闻有愚仁。盖忠孝有时仅凭一心,心可以愚。仁则本于心而成德,德无愚。
故曰:仁者必有知,知者不必有仁,此见仁德之高。或说:宰我此章之问,或虑孔子罹于祸而微讽之。如子欲赴佛肸、公山弗扰之召,子路不悦。宰我在言语之科,故遇此等事,不直谏而婉辞以讽。
白话试译
宰我问道:有人告诉仁者井中有人,会跟着入井吗?先生说:为何会这样呢?可诱骗仁者去看,但不能陷害他入井。他可被骗,但不会因骗而糊涂。
(二五)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博学于文:文,诗书礼乐,一切典章制度,著作义理,皆属文。博学始能会通,然后知其真义。
约之以礼: 礼, 犹体。躬行实践, 凡修身、齐家、从政、求学一切实务皆是。约,要义。博学之,当约使归己,归于实践,见之行事。
弗畔:畔同叛,背义。君子能博约并进,礼文兼修,自可不背于道。
就学言之谓之文,自践履言之谓之礼,其实则一。惟学欲博而践履则贵约,亦非先博文,再约礼,二者齐头并进,正相成,非相矫。此乃孔门教学定法,颜渊喟然叹曰章可证。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学,又能归纳到一己当前的实践上,该可于大道没有背离了!
(二六)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卫灵公夫人,有淫行。《史记》: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
矢之:此矢字,旧说各不同。一曰矢,誓义。孔子因子路不悦,故指天而誓。一曰矢,陈义。孔子指天告子路云云。今从第一说。
予所否者,天厌之:古人誓言皆上用所字,下用者字,此句亦然。否字各解亦不同。一曰:否谓不合于礼,不由于道。
孔子对子路誓曰:我若有不合礼,不由道者,天将厌弃我。
一曰:否,乃否泰否塞之否。孔子对子路曰:我之所以否塞而道不行者,乃天命厌弃我。盖子路之不悦,非不悦孔子之见南子,乃不悦于孔子之道不行,至于不得已而作此委曲迁就。故孔子告之云云,谓汝不须不悦。一曰:否,犹不字义。孔子指天而告子路,曰:我若固执不见,天将厌弃我。细会文理,仍以第一说为是。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如《左传》季文子如宋,宋公亨之,穆姜出于房再拜,是也。圣人道大德全,在我有可见之礼则见之,彼之不善,我何与焉。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初不欲见,及其馈蒸豚,亦不得不往而谢之。然何不以此详告子路,而为此誓辞?礼,在其国,不非其大夫,况于小君?若详告,则言必及南子,故孔子不直答,而又为之誓。
其实则是婉转其辞,使子路思而自得之。
白话试译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为此不悦。先生指着天发誓说:我所行,若有不合礼不由道的,天会厌弃我,天会厌弃我。
(二七)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庸之人所易行。
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言其至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叹风俗之败坏。
《小戴礼〃中庸》篇有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与《论语》本章异。《论语》言中庸,乃百姓日用之德,行矣而不著,习矣而不察,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若固有之,不曰能。
《小戴礼〃中庸》篇乃以中庸为有圣人所不知不能者, 故曰民鲜能。若《论语》则必言仁与圣,始是民所鲜能。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中庸之德, 可算是至极的了!但一般民众, 少有此德也久了。
(二八)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施,给与义。济,救助义。子贡谓能广博施与,普辫救济,如此必合仁道。
何事于仁:此犹谓非仁之事。孔子非谓博施济众非仁,乃谓其事非仅于仁而可能。
必也圣乎:此处圣字作有德有位言。仁者无位,不能博施济众。有位无德,亦不能博施济众。
尧舜其犹病诸:病,有所不足义。尧舜,有德又有位,但博施济众,事无限量,虽尧舜亦将感其力之不足。但亦非即不仁,可见仁道与博施济众有辨。或说:圣乎尧舜连读,义亦可通。今不从。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立,三十而立之立。达,如是闻非达之达。己欲立,思随分立人。己欲达,思随分达人。
孔子好学不厌,是欲立欲达。诲人不倦,是立人达人。此心已是仁,行此亦即是仁道,此则固是人人可行者。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譬,取譬相喻义。方,方向方术义。仁之方,即谓为仁之路径与方法。人能近就己身取譬,立见人之与我,大相近似。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之亦犹己。然后推己及人,此即恕之事,而仁术在其中矣。子贡务求之高远,故失之。
白话试译
子贡说:如有人, 能对民众广博施与和救济, 这如何呢?可算是仁了吧?先生说:这哪里是仁的事?必要等待圣人吧。尧舜还怕感到力量不足呀!仁者, 只要自己想立, 便也帮助人能立。
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人能达。能在切近处把来相譬,这就可说是仁的方向了。
猜你喜欢 景公有疾梁丘据裔款请诛祝史晏子谏第七·晏婴 論衡校釋附編五·黄晖 卷十一·陈祥道 孟子集疏卷一·蔡模 说话谨慎就是仁?·孔子 古乐经传卷一·李光地 卷三十二·王与之 卷九·吕祖谦 第九节 论自由·梁启超 诡使·韩非 自序·钱穆 战法第十·商鞅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三·佚名 以真俗二谛破诸执见·印光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六卷·灌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