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或问巻二十六

宋 朱子 撰

孟子

或问孟子不见诸侯此其见梁惠王何也曰不见诸侯者不先往见也见梁惠王者荅其礼也葢先王之礼未仕者不得见于诸侯战国之时士鲜自重而孟子独守先王之礼故其所居之国而不仕焉则必其君先就见也然后往见之若异国之君不得越境而来则必以礼貌先焉然后往荅其礼耳故史记以为梁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而孟子至梁得其事之实矣曰仁义之説奈何曰程子至矣而予于论语之首篇论之亦详矣曰人之所以为性者五而独举仁义何也曰天地之所以生物者不过乎阴阳五行而五行实一阴阳也故人之所以为性者虽有仁义礼智信之殊然曰仁义则其大端已举矣葢以隂阳五行而言则木火皆阳金水皆阴而土无不在以性而言则礼者仁之余智者义之归而信亦无不在也曰然则其或主于爱或主于宜而所施亦有君亲之不同何也曰仁者人也其发则专主于爱而爱莫切于爱亲故人仁则必不遗其亲矣义者宜也其发则事皆得其宜而所宜者莫大于尊君故人义则必不后其君矣曰然则其必为体用而不可混者何也曰仁存诸心性之所以为体也义制夫事性之所以为用也是岂可以混而无别哉然又有一説焉以其性而言之则皆体也以其情而言之则皆用也以阴阳言之则义体而仁用也以存心制事言之则仁体而义用也错综交罗惟其所当而莫不各有条理焉程子之言葢特举其一尔曰义以制事而言则固外矣而程子非之奈何曰义之为用则固施于外矣若其施者则又安得而外之乎此其所以有体用之殊而无内外之别学者所宜明辨而熟察之也曰子谓仁义未尝不利则是所谓仁义者乃所以为求利之资乎曰不然也仁义天理之自然也居仁由义循天理而不得不然者也然仁义得于此则君臣父子之间以至于天下之事自无一物不得其所者而初非有求利之心也易所谓利者义之和正谓此尔曰然则孟子何不以是为言也曰仁义固无不利矣然以是为言则人之为仁义也不免有求利之心焉一有求利之心则利不可得而其害至矣此孟子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也且夫利者义之和固圣人之言矣然或不明其意而妄为之説顾有以为义无利则不和故必以利济义然后合于人情者虽其未闻大道又有陷溺其心而失圣言之本防然亦可见利之难言矣曰太史公之叹其果知孟子之学耶曰未必知也以其言之偶得其要是以谨而着之耳使其诚知孟子之学也则岂其崇势利羞贱贫而不自知其非耶曰诸説如何曰程子取字之训恐不若旧説之为安其他则皆善矣而其所谓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求之极则侵夺而致仇怨者则尤切于事情学者所宜日深省也张子以谋之逺近分主仁义似亦未安然其所谓尔为尔我为我各定其分则得为义之要矣范氏之言明白条畅虽杂引经传之文而无迁就牵合之病其体与大学传文相似所以告君者当如此矣然其所谓利物之利即所谓义之和耳葢未有不仁不义而能利物者亦未有能利于物而不享其利者也杨尹之言则知此矣

或问二章之説曰张子不保其乐之説尚矣其引顔子之乐非孟子之本防也其曰圣贤言极婉顺未尝咈人情者亦施于此章则可彼或出于人情之不正者又安可以不咈乎杨氏乐民之乐之説亦非本防合与下文通为一条但引起下文之意耳曰其以利害难易为言者果圣贤之心乎曰此非谓教君以求利而茍幸其言之易行也但其理自如此耳然语意之间深以咈其君之欲为虑亦若张子之云者殆皆记者之失也与尹氏麋鹿鱼鳖遂性之言则孟子初无此意也亦曰民乐其然则可矣

或问三章之説曰诸説皆善但范氏论王道之始于下文品节之事失于不分先后详略之序其以狗彘食人食者专为丰年小民之事恐亦未尽然其意则详备而有可行之实矣杨氏以王道之始一节为仁心仁闻似亦未安葢不违农时以下固已有法度之施但未至于详密耳尹氏又以一章首末皆为王道之始则其考之亦不详也曰既曰鱼鳖不可胜食矣又曰老者然后可以食肉何也曰鱼鳖自生之物养其小而食其大老幼之所同也至于刍豢之畜人力所为则非七十之老不得以食之矣先王制度之节始于略而终于详大率如此曰必五十而后衣帛七十而后食肉何也曰此先王品节之意所以教民尊长敬老而节用勤生也若其意则岂不欲少者之皆衣帛而食肉哉顾其财有不赡则老者或反不得其所当得耳贾谊有言古之治天下者至纎至悉故其蓄积足恃亦此意也曰谨庠序以申孝弟之义徐氏之説奈何【徐氏曰老者衣帛食肉而少者不予则民固己知尊长养老之义矣葢方其养之而教固已行其间然犹以为未也故又为之庠序以申之而致其详焉】曰孟子之意未必然然其为説亦密矣

或问五章之説曰二説皆善但杨氏仁者无敌之言为过耳

或问孟子以梁襄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而讥之然则必以势位自髙而厉威严以待物然后得为贤耶曰不然也夫有诸中者必形诸外有人君之德则必有人君之容有人君之容则不必作威而自有可畏之威矣茍无其德而欲矜势位以厉威严是乃所以益见其盈满而妄作耳曰言之急遽亦何讥耶曰艮之六五以中正而言有序而吕氏之言亦曰志定者其言重以舒不定者其言轻以疾然则言貌固皆内德之符不惟可以观人学者虽以自省可也曰孔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而孟子讼言其君之失如此何耶曰圣贤之分固不同矣且孔子仕于诸侯而孟子为之宾师其地又不同也抑七篇之中无复与襄王言者岂孟子自是而不复久于梁耶曰或谓孟子葢美襄王之能谦以下人而悦其所问之大尔非讥之也信乎曰若然则孟子之言当有赞美之意不若是其略而易也且果如此曷不遂辅之以有为耶

或问王霸之辨曰董子程子范氏杨氏之言备矣然推其意则犹有可言者古之圣人致诚心以顺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后之君子能行其道则不必有其位而固已有其德矣故用之则为王者之佐伊尹太公是也不用则为王者之学孔孟是也若夫齐桓晋文则假仁义以济私欲而已设使侥幸于一时遂得王者之位而居之然其所由则固霸者之道也故汉宣帝自言汉家杂用王霸其自知也明矣但遂以为制度之当然而斥儒者为不可用则其见之谬耳若尹氏直以本末为言则固有所不尽也曰齐王不忍一牛之死其事防矣而孟子遽以是心为足以王者何也曰不忍者心之发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之所得以为心者也是心之存则其于亲也必知所以亲之于民也必知所以仁之于物也必知所以爱之矣然人或蔽于物欲之私而失其本心之正故其所发有不然者然其根于天地之性者则终不可得而亡也故间而值其不蔽之时则必随事而发见焉若齐王之兴兵结怨而急于战伐之功则其所蔽为不浅矣然其不忍一牛之死则不可不谓之恻隠之发而仁之端也古之圣王所以博施济众而仁覆天下亦即是心以推之而已岂自外至哉王既不能自知而反以桓文为问则孟子安得不指此而开示之耶然战国之时举世没于功利而不知仁义之固有齐之百姓又未见王之所以及民之功是以疑其贪一牛之利非孟子得其本心之正而有以通天下之志尽人物之情亦孰知此为本心之发而足以王于天下哉曰然则孟子既告之矣而王犹不能自得其説何也曰固也是其蔽之极深是以暂明而遽昧也曰君子之逺庖厨何也曰禽兽之生虽与人异然原其禀气赋形之所自而察其悦生恶死之大情则亦未始不与人同也故君子尝见其生则不忍见其死尝闻其声则不忍食其肉葢本心之发自有不能已者非有所为而为之也曰然则曷为不若浮屠之止杀而撤肉也曰人物并生于天地之间本同一理而禀气有异焉禀其清明纯粹则为人禀其昏浊偏驳则为物故人之与人自为同类而物莫得以班焉乃天理人心之自然非有所造作而故为是等差也故君子之于民则仁之虽其有罪犹不得已然后断以义而杀之于物则爱之而已食之以时用之以礼不身翦不暴殄而既足以尽于吾心矣其爱之者仁也其杀之者义也人物异等仁义不偏此先王之道所以为正非异端之比也彼浮屠之于物则固仁之过矣而于其亲乃反恝然其无情也其错乱颠倒乃如此而又何足法哉曰器成而衅之礼也今以小不忍而易以次牲可乎曰衅钟礼之小者失之未足以病夫大体而不忍之心仁之端也由是充之则仁有不可胜用者其大小轻重之际葢有分矣孟子所以急于此而缓于彼岂无意哉曰所谓见牛未见羊者岂必见之而后有是心耶曰心体浑然无内外动静始终之间未见之时此心固自若也但未感而无自以发耳然齐王之不忍施于见闻之所及又正合乎爱物浅深之宜若仁民之心则岂为其不见之故而忍以无罪杀之哉且观齐王闻孟子之言而心复有戚戚焉则此心之未尝亡而感之无不应者又可见矣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天下可运于掌何也曰天地之间人物之众其理本一而分未尝不殊也以其理一故推已可以及人以其分殊故立爱必自亲始为天下者诚能以其心而不失其序则虽天下之大而亲疎逺迩无一物不得其所焉其治岂不易哉曰诸説如何曰程子张子之言皆至矣但张子论孟子独不言易者则孟子于礼犹有所未学者恐未必如此説也范氏诸説皆善但以齐王不能推其所为不能举斯心加诸彼则孟子此言正谓推近及逺者发以明齐王能逺遗近之失欲其于此深识其本而善推之非欲其反推爱物之心以及于仁民也其曰心有轻重长短而又曰当以心为权度试称量之语若有病然轻重长短之当然固本心之正理其为权度而称量之者亦以此心之用而反求之耳曰有以齐王爱牛之説明学者求仁之事者曰此心之发在人不同能察识存养而扩充之则可以至于仁矣曰此心之发固当密察存养而扩充之矣然其明暗通塞之防乃存乎平日所以涵养之厚薄若曰必待其发见之已然而后始用力焉则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学者为无所用其力可乎

四书或问巻二十六

猜你喜欢
  卷十 论政九·孙星衍
  愼所從第十七·徐干
  卷一百二十二·陈祥道
  四书留书卷二·章世纯
  卷三·袁俊翁
  论语精义卷八上·朱熹
  律吕阐微卷二·江永
  十一经问对卷三·何异孙
  第九卦:《小畜卦》·佚名
  卷四·刘瑾
  卷九十五·顺治
  卷一·朱公迁
  出版说明·宗喀巴
  电唁蒋作宾·太虚
  对辨大乘一乘·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十·徐世昌

    黄子云黄子云,字士龙,号野鸿,昆山人。有《野鸿诗稿》、《长吟阁诗集》。舟行望南韶诸山出关青不断,天地日偪窄。连峰塞东南,显晦错朝夕。峭摩层穹心,窟压厚坤脉。壁面劈洪荒,狞色向人射。义阳回六辔,照见灵斧

  • 提要·陈杰

    自堂存藁四巻别集类三【宋】臣等谨案自堂存藁四巻宋陈杰撰厉鹗宋诗纪事载杰字夀父分宁人淳祐十年进士制置司属官有自堂存藁然鹗仅録其题梅坛毛庆甫云悦楼诗一首云出梅仙事实则实未见其集故所载爵里亦不能具其始末今从

  • 列传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吕·欧阳修

    崔圆,字有裕,贝州武城人,后魏尚书左仆射亮八世孙。少孤贫,志向卓迈,喜学兵家。开元中,诏举遗逸,以钤谋对策甲科,历京兆府参军,尹萧炅荐之,迁会昌丞。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引圆为左司马,知留后。玄宗西出,次抚风,迁御史中丞、剑南节度

  • 卷二百八十六 熙寧十年(丁巳,1077)·李焘

      起神宗熙甯十年十二月盡其月   十二月丁丑朔,廣東轉運司奏占城國進象。   辛巳,以太常丞、直史館、檢正中書五房公事俞充為集賢殿修撰、都大提舉市易司兼在京諸司庫務。不知誰代充為都檢正。七月二十四日壬申,初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四·杨仲良

      哲宗皇帝   变新法   元丰八年四月辛未,诏户部侍郎李定取都提举汴河堤岸司所领事,并提举京城所课利条析以闻。   五月乙末,并罢提举汴河堤岸司。元丰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初置,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改今名。   诏尚书

  • 卷四十九·佚名

    十二月二十七日(庚申),福康安、海兰察、恒瑞、鄂辉同奏言:二十二日大兵至水沙连山口,并无贼匪踪迹。臣福康安、鄂辉由山右搜入,海兰察、恒瑞、普尔普由山左搜入。渡过大溪,见沙上车辙纵横,必系贼人搬眷入山之路,遂率领巴图鲁侍

  • 卷二十·萧常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二十     宋 萧常 撰列传十五 人之行莫大于孝推以事君则爲忠故先之以孝友而忠义次之潜德之士重于爲己而无意于斯人则又次之传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故以方技终焉 李

  • 第二十四册 天聪四年二月·佚名

    第二十四册 天聪四年二月初九日,二月勒致书於科尔沁部云:前致书云:所请官员,即将遣往等语,今著停止,无需更换。高侍郎处,尔等前去,善言说之。观其情形,诚属染疾,则令其下级官员暂替;若无疾病,故意推诿,则尔等以言劝之。若革其职,必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九 隐逸传二·纪昀

    隐逸传宋 【一】○宋一戚同文【杨悫 宋翼 张昉 滕知白】陈抟种放万适【田诰 杨璞】李渎魏野邢 惇林逋高怿【韩退】徐复何羣戚同文 【杨悫 宋翼 张昉 滕知白】陈抟种放万适 【田诰 杨璞】李渎魏野邢惇林逋高怿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九·纪昀

    列传宋 【八十三】○宋八十三向子諲 陈规季陵卢知原【法原】 陈桷李璆李朴王庠王衣卫肤敏 刘珏胡舜陟沈晦刘一止【寍止】 胡交修綦崇礼向子諲陈规季陵卢知原陈桷李璆李朴王庠王衣卫肤敏刘珏胡舜陟沈晦刘一止胡交

  • 四书通旨卷二·朱公迁

    元 朱公迁 撰徳民之秉夷好是懿徳【告子上】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徳也【中庸二十章】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徳也【中庸二十五章】在明明徳【大学】 尊徳性【中庸二十七章】右得于天者愚谓明徳徳性懿徳皆举徳之全体

  • 阿夷决疑品第六·佚名

    高山花果池,快乐如天观。众山少及者,故名阿夷岳。曩久居此山,年耆结蔟发。长暴露形体,寿高百有馀。体犹如黑雲,发如白银数。眼睛微亦理,形如杂色山。智慧如梵天,明如日月火。四火日第五,自暴名阿夷。卒闻响响声,鸟兽鸣如语。其

  • 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上并序·佚名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等译  僧伽罗刹者。须赖国人也。佛去世后七百年。生此国出家学道。游教诸邦至揵陀越土。甄陀罽腻王师焉。高明绝世多所述作。此土修行大道地经其所集也。又著此经宪章。世尊自始成道迄于沦虚。

  • 解说分·佚名

    第一章 一人一如何是时解脱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待时机而身证八解脱而住,依其智慧见已一类之诸漏尽。此云为时解脱人。二如何是不时解脱人耶?此处有一类之人,不待时机而身证八解脱而住,依其智慧见已而[一类之]诸漏尽。此称为

  • 葬礼之后·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侦探小说。理查德·阿伯内西在死前留下了一大笔财产。在他的葬礼之后,他的妹妹、行为举止总是颇为奇怪的科拉小姐竟说了这样的话——“可他是被谋杀的,不是吗?”次日,科拉在家中的床上惨遭杀害。六个遗

  • 风雨像生货郎旦·佚名

    简名《货郎旦》。杂剧剧本。元无名氏作。四折,旦本。剧写李彦和娶妓女张玉娥为妾,玉娥不贤,竟将彦和之妻气死。玉娥与其奸夫魏邦彦合谋,盗了彦和的财产,烧了他的房舍,又将彦和及其家人骗至河边,推彦和于河中,彦和后得救;正勒

  • 续晋阳秋·檀道鸾

    南朝宋檀道鸾撰。二十卷。编年体。记述东晋史事。已佚。清黄奭有辑本一卷,收入《汉学堂丛书》;汤球有辑本二卷,收入《广雅书局丛书》。《南史·檀超传》:超叔父道鸾字万安,国子博士,永嘉太守。有文学,撰《续晋阳秋》二十

  • 大沩密印寺养拙明禅师语录·养拙正明

    一卷。明代释正明撰。正明,俗姓常,字养拙,蒲州(今属山西省)人。生秉异姿,独怀幽趣。某夏日近黄昏之时,他仰望青天,喟然长叹: “世界许阔,如何拘此坏我善因”。遂落发于南海普陀,时年二十岁。出家后唯以苦行磨砺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