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春秋阙如编卷八

金山焦袁熹撰

读春秋【附】

元年春王正月【隐公】

左传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杜预注云隐公之始年周王之正月也凡人君即位欲其体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隐虽不即位然摄行君事故亦朝庙告朔也 言周以别夏殷假摄君政不修即位之礼故史不书于防传所以见异于常 公羊传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休注云不言谥【文王之文】者法其生不法其死与后言共之 谷梁传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范寗注云谨君即位之始 程頥传云周正月非春也假天时以立义尔隐公自立故不书即位不与其为君也 胡安国传云正次王王次春乃立法创始裁自圣心无所述于人者非史防之旧文矣以夏时冠周月垂法后世以周正纪事示无其位不敢自专国君逾年改元必行告庙之礼国史主记时政必书即位之事而隐公阙焉是仲尼削之也内不承国于先君上不禀命于天子云云首绌隠公以明大法 张洽集注云天统以气为主故月之建子即以为春【不书即位说同胡氏】

愚按天子诸侯逾年改元自始立之年数之实第二年也不忍夺先君之年故以次年之正月朔日告庙行即位礼以为己之元年元年即是一年其取义则体元之说是也春秋是鲁史当隐公始立逾年之期史书元年矣周以建子月为岁首以子丑寅之三月为春朝庙告朔实在建子之月故曰元年春也鲁史之文不得书周王之某年而所奉者周王之正朔以子月为正月是时王之制故曰王正月也公羊所谓大一统是也此盖史书之正法鲁国之旧章何者以尚书元祀十二月之类推之或但书月而时自见然鲁史旧题为春秋则编年必书四时元年春正月五字无可异同唯王之一字有无不可知然尔时周犹颁朔诸侯诸侯皆奉正朔在于齐晋诸国其史臣不必南董之流亦未便目无共主不知书此王之一字也岂况鲁秉周礼而弁髦周室蔑弃先典既知有王则不容不书春王正月而颠倒更易于其间矣但未经圣笔之前虽有王正之文实不足以见尊王之义故曰其文则史其义则窃取之也圣人虽袭旧文不害为变革之大者惟其义而已矣岂必奋笔置辞如天王狩于河阳而后谓之窃取哉胡氏之云盖未见其必然也春王之王即周之平王独公羊以为文王者何氏释之使其通于后王意谓凡是继文王之体守文王之法者虽百世若一人然故曰谓文王也盖元年春王正月之六字既是史防之常例则惠公以前莫不皆然所谓王者随世所值各有其王桓元年之王是桓而非平庄元年之王又是庄而非桓矣然则创立此六字之意不得凿定为何王既不得凿定为何王故以始受命之王统之非无说也若以隐公此年之王指实而名之其为平王又何惑乎哉隐公以奉桓为太子而已特摄君行事不欲终为君故不行即位之礼史臣因不书即位所谓公即位者公行即位之礼非至此始成君也【嗣子继君位在初防时已定矣见书顾命天子既然诸侯亦同之也杜君云诸侯薨五日而殡殡则嗣子即位是初防谓之即位也岂逾年再即位乎】不书即位非谓不即君位不成为君也三传之说畧同独程子以为不与其为君而胡氏张氏因之皆谓旧史本有公即位之文而孔子削之愚尤未有以见其必然也所谓摄者身暂为君终将退闲非实不为君徒以伐行君事若冡宰听政而名之摄也欧阳公驳之谓隐非摄者不深考三传之意尔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桓公】

杜云诸侯每岁首必有礼于庙诸遭防继位者因此而改元正位百官以序故国史亦书即位之事于防桓公簒立而用常礼欲自同于遭防继位者 公羊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 谷梁桓无王其曰王谨始也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继故不言即位正也继故而言即位则是与闻乎弑也范云诸侯无专立之道必受国于王若桓初立便以见治故详其即位之始以明王者之义 与弑尚然况亲弑者 程子云以天道王法正其罪 胡氏云着其弑立之罪深絶之【张注意同】

愚按春王正月之文既是史家之常例桓继隐为君史亦依例而书圣人因而不革也以天道王法治桓不天无王之恶理则然矣谓圣人设心措意必假此字以着明之则不然也何者桓不天而无王圣人虽不言天言王其所以治而诛之者自在天与王之有亡岂闗于言之有亡也须知如桓等恶人但立此春王正月之文便自有受治受诛之理其义益显前者为鲁史之词则气力微轻一旦经大圣人之笔削即震霆萧斧之威不加于此故曰春秋成而乱贼惧者以是故也凡继故而立者虽逾年改元不修即位之礼犹遇灾不受朝贺所以仁恻于先君故特异常礼以自贬损者也隐继惠立可以即位而不即位为将让桓故也隐被弑而桓立桓应废即位之礼而不废何邪盖钟巫之事桓实主使翚乃下手之人当日翚为桓谋归狱寪氏诛一二人以了其案必是曲为之辞谓寪氏之人以细故致此祸变隐或身自取之若齐庄命姜之类故亦不正明寪氏之罪赴告天子及四邻诸侯不谓我大夫寪氏有此弑逆之恶也盖直以卒等情告矣寪氏且不明受弑君之名则翚犹脱然为无罪之人而桓更不待言矣于是焉而改元告庙临御受朝便乃自同继立之常所以冺其继故之迹固亦不得而不然也矣史官是其臣内大恶讳见其行即位之礼安得不据实而书公即位乎史既据实书之圣人亦因而不革也夫以桓之弑兄自立而又强自同于常礼似若鲁初无此变故然者圣人但因旧史之文而着之则桓翚之恶不待别加诛絶之文而固已揭其肺腑于千百载之下矣若曰圣人深恶之故特书其即位以寄我意则岂有此等之人而疑于可恶可不恶之间者哉亦无用此深文为矣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宣公】

公羊继弑云云何其意也注桓簒成君宣簒未逾年君嫌义异故复发传谷梁与闻乎故也 张罪同桓愚按桓弑立十余年之成君而君臣【翚】曲加揜盖自同继正故有公即位之文宣为仲遂所欲立遂弑子恶及视而立之恶之立八阅月矣未逾年故称子宣于己逾年改元之日仍行即位礼者意谓此二孺子去之则已之立继父不继恶若明燕王之革除建文帝而自谓嗣太祖也然则文公正终已固居然继正矣于是焉而行即位之礼也仲遂与宣公岂不知闵公之事继未逾年君同于成君耶顾以谓苟依此礼即已杀恶之罪不可讳故不得不如是而行之矣此与桓翚事畧同而心意亦正同也若以宣志在于为君故如其意而书即位以恶之假令宣矫情餙伪不行即位之礼春秋自不得着如意之文岂便谓宣无此意也说者又谓是圣人绌之不与其为君然则可作此说可作彼说莫如春秋一书矣惟其情事如上所说虽欲矫情餙伪废即位之礼有所不得故史氏据实而书圣人依旧文录之因以着与弑贪位不问国贼而以为德有如是之甚恶也

元年春王正月【庄公】

左传元年春不书即位文姜出故也杜云文姜与桓俱行而桓为齐所杀故不敢还庄公父弑母出故不忍行即位之礼 公羊春秋君弑子不言即位隐之也胡氏内无所承上不禀命春秋绌而不书以正父子君臣之大伦 张氏无志讨父仇而泰然居之故削其即位

愚按桓之行即位礼说己见前矣庄之异于桓者正以父见杀于齐齐为之杀彭生母文姜实作之孽至羞畏不敢还庄之继故不啻家谕而户告之此所以不行即位之礼而史不得书之也庄所以然者父弑母出而母出由于父弑则固以父弑为重当如公谷二家之说矣左氏独云文姜出故也者欲见庄公小孝徒有念母之诚竟忘天不共戴之义所谓继故不忍者特其文而已耳然同一不书即位自鲁史旧文而言或但如三家之说见隐痛之至情自孔子之春秋而观则如胡张所说之义皆在其中至公至严至平至恕不可以一辞而蔽之盖所谓貌同而心异有如是者也其内无所承之云愚别有说兹未暇焉

元年春王正月【闵公】

左传不书即位乱故也杜云国乱不得成礼 公羊继弑君不言即位何云复发传者嫌继未逾年君义异故也明当隐之如一 杨士勋谷梁疏云以非父非君嫌异故复发传以明之 胡传庄薨子般卒庆父夫人利闵公之防而得立焉是内不承国于先君也鲁有大故不告于周闵既主防而王不遣使是上不请命于天子也 张云不书即位亦所以累齐桓也

元年春王正月【僖公】

左公出故也杜国乱身出复入故即位之礼有阙公羊明臣子一例 张责齐桓不请命天子

愚按庄闵僖三君之立皆以继弑不修即位礼故不书即位其例并同闵之立也防未有知仁恩先君以否非所得与其事则庆父主之左氏记其事故言由国乱故也公谷言其义明所继者有故则并当隐痛之不得行即位之礼也僖出奔复还改元朝庙之日即位礼缺而不备亦是记其事也三者皆非圣人削之其不得言诸侯嗣位无庸禀命先君天子则张氏所谓反经之学岂有不宜讲明者但谓仲尼削之以示意则非事实尔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文公】

左氏无传杜云先君未葬而公即位不可旷年无君孔頴达疏云即位必于岁首若岁首不行此礼余月不得行之便是旷年无君 谷梁继正即位正也愚按诸侯继正逾年改元正月朝庙即位礼序百官然后反凶服史书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已具说于前矣自隐以来凡六君至此始合其例然犹未及先君葬期不为讥者以其即位必于岁首若迟至葬后则须再逾年然后得行是旷年无君非事之宜故从权而行之也成襄昭哀四公从同无说【从同不防未葬文】成元年张洽云虽无王命而有父命故书愚有说见后

元年春王夏六月癸亥公之防至自干侯戊辰公即位【定公】

杜云公之始年而不书正月公即位在六月故诸侯薨五日而殡殡则嗣子即位癸亥昭公防至五日殡于宫定公乃即位 胡氏不书正月见鲁国无君定公无正昭之薨定之即位详书于防为永鉴

愚按昭定之际国事之变而又变前此未有何休以桓庄之际为比不知其不伦也【杨士勋言之详矣】桓薨于齐即以是年防还且葬矣嗣君之位定已久矣然后逾年改元特以不忍行即位之礼而不书即位耳昭以见逐故薨于干侯其薨也以十二月外内莫适为主至明年正月既不得防死者之年则此之元年未有属也直至夏六月昭之防始还越五日而定乃即位然后追而正之以此年为定之元年故但书元年而已以防至之日为始死之日戊辰之即位乃嗣君初防定位之事非诸公春正即位备礼之即位也但昭之薨既已隔年不得以此年为始薨之年而明年正月行即位之礼实则定之二年春王正月如庄之元年不书即位而势又不得也盖国事之变进退失据无可奈何春秋据事而详录之书其从来所不书之即位以当春正即位之即位此变例之不得不然者因其变而变之也若并此不书则公子宋之为君从何来乎乃若元年春王之文愚独以为但书元年而已者下方三月晋人云云春秋防书首行书元年二字次行春王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云云【按公羊疏云三月有王者即定元年王三月之属是也则春王属下三月先儒固亦有之】不书正月亦若五年之春王三月云云尔非是圣笔于元年下独书春王二字似脱似削骇人观听也愚故曰但书元年而已春秋此条所以为永鉴者所谓其所由来者渐矣至此而诛絶之所谓末如之何也矣继故逾年所以必书春王正月者为不即位故也定未定为嗣安有不即位之事故不书春王正月也其所以书春王三月晋人云云者天不变周不亡书春书王何为不可乎鲁未有君本国之事不得而书执宋仲几者他国来告故得书之也既有此一事便不得用无事书首月之例而说者遂以为定不正始故去正以絶之假如此年二月三月无事可书则当仍书春王正月而去其正月以明之然夏六月既有戊辰公即位之文则于元年之下虽等书春王正月亦自与他继故不即位者有别而其义则愈晦而不显矣圣笔特裁难可亿测聊为论之以俟达者 又按隐庄闵僖之元年无首时无事者假或有之则春王正月之文自为不书即位而发其无事书首月之例当在所轻矣

三年春王二月云云【隐公】七年春王三月云云【隐公】何休云二月三月皆有王者二月殷之正月三月夏之正月也王者存二王之后云云 范云文表年始事莫之先所以致恭而不黩者 程传事在二月书王二月在三月书王三月无事首月盖有事则道在事无事则存天时王朔天时备则岁功成王道存则人纪立春秋之大义

愚按春秋编年四时必具春王正月四字之文施于继故之元年者不即位即其事也其施于二年已下者无事书首月也庄五年是也正月无事而二月有事则书春王二月某事云云即此二月是为最先之文隐三年是也二月仍无事而三月有事则书春王三月某事云云即此三月之文犹为最先隐七年是也范云事莫之先者此也道时过则有书矣岂有书夏王四月之事乎然则何氏三统之说委是传防之谈非经意也

二年春云云【隐公】八年春云云三月云云【隐公】

范云春秋记事有例时者若事在时例则时而不月月继事末则月而不书月

愚按时而不月即二年防戎五年矢鱼之属是也月而不王即八年三月归祊上有遇垂之文僖二十八年三月丙午晋执曹伯继上楚人救卫之事是也公谷二家以日月为例孔頴达为左杜之学直欲一扫而空之窃谓此例亦非全有说具别卷难可立谈而尽者阙所不知恶为其凿斯近之矣

秋七月【隐六年】

杜云具四时以成岁也 公羊春秋虽无事首时过则书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 何云明王者当奉顺四时之正 谷梁不遗时也

四年【桓公】七年【桓公】秋冬二时俱无文

杜云不书秋冬首月史阙文何去二时贬范未详程子胡氏张氏俱同何意

十年【昭公】十四年【定公】俱不见冬字

杜云史阙文 何去冬贬

愚按四时具为年者每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字必全见其文此史书之定体故虽一时无事而空书首月若隐七年之秋七月重在秋字不重月月则有不见者矣首时过则书者孟月仲月无事未便得书必待季月尽然后追书首月如大无麦禾必待无禾然后连麦书之也既是史书定体孔子因而不变独桓之篇两年无秋冬二时先儒遂以桓恶人之故谓是削其空书六字以深着贬絶之义以桓之恶受之安得辞乎然而使圣人闻之恐当哑然一笑何也旧史有阙圣人不复补亡是则圣人目覩其然无意无必也或由门徒授业传写有所漏畧是又圣人不意其然愈非我事也今乃适于桓之篇见之且不一见而已遂作是解谓其必然此譬如春霆偶发语某子之为恶者曰天谓予言欲击汝焚汝而不闻之轰轰然乎者也夫是非矫命也然而亦是矫命也桓无秋冬二时于桓之身亦复何损正使全具四时而诛絶贬责之义岂有不炳炳麟麟见于行间者也待必削其二时然后乃足见意则亦浅之乎为圣人矣故惟此叚经疑惟杜氏为得其实矣

猜你喜欢
  刻近溪罗先生明道录 郭斗·罗汝芳
  卷九·黄仲炎
  卷一百一·山井鼎
  第38章 三年问·戴圣
  泰伯篇第八·钱穆
  原序·周梦颜
  圆通缘德禅师·惠洪
  十八不共十种力品第十二·佚名
  序·道原
  竹溪善禅师塔铭并序·太虚
  真谛译·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佚名
  普达王经·佚名
  荣枯一如·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四卷·一行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八章 仙官列奏·屠隆

    【窣地锦铛】〔旦贴扮太上直殿仙官上〕太淸宫殿九霞高。玉佩羣眞绛节朝。天香浮动赤霜袍。一派仙音宝座遥。大道宗虚无。至眞合溟涬。手把入空炁。趺霞蹑浮景。荡累神宇澄。遗尘太霄逈。淸都元不遐。人应

  • 85.曹唐:游仙诗·施蜇存

    曹唐的事迹,《唐才子传》叙述较详。传云:“唐,字尧宾,桂州人。初为道士,工文赋。大中间举进士,咸通中为诸府从事。唐与罗隐同时,才情不异。唐始起清流,志趣淡然,有凌云之骨。追慕古仙子高情,往往奇遇,而己才思不减,遂作大游仙诗五

  • 卷三·宁调元

    姜如農萊陽姜如農埰崇禎間以直諫下獄幾死。久之,奉命戍宣州,未至戍所,而宣城陷。遂與其弟垓變姓名為僧,走浙東,閉門不出,自號敬亭山人,又號宣州老兵,嗣奉母歸山東。巡撫某雅重其人,欲以官縻之,因佯墜馬折股,傅故事得免,即夜馳還江

  • 卷一百二十七·志第八十·乐二·脱脱

        ◎乐二   景祐三年七月,冯元等上新修《景祐广乐记》八十一卷,诏翰林学士丁度、知制诰胥偃、直史馆高若讷、直集贤院韩琦取邓保信、阮逸、胡瑗等钟律,详定得失可否以闻。   九月,阮逸言:"臣等所造钟磬皆

  •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九·柯劭忞

      速不台 兀良合台 阿术 卜怜吉歹 也速□儿   速不台,兀良合氏。兀良合为塔立斤八族之一。蒙古俗,闻雷匿不敢出。兀良合人闻雷则大呼与雷声相应。故人尤骁悍。   速不台远祖捏里必,猎于斡难河上,遇敦必乃汗,因相结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五·佚名

    弘治三年十一月己卯朔冬至节遣驸马都尉游泰黄镛分祭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文武衙门各分官陪祭○遣仪宾杨淳祭 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 上诣 奉先殿 奉慈殿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

  • 陈彭年传·脱脱

    陈彭年,字永年,抚州南城人。他的父亲陈省躬,曾任鹿邑县令。陈彭年幼年好学,他母亲只有他一个儿子,所以宠他爱他,不准他在晚上苦读书。陈彭年只好在密室里点灯,不让母亲知道。他十三岁时,就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皇纲论》,受到江

  • 246.卢象升战死巨鹿·林汉达

    当李自成等十八人正在商洛山区休整的时候,明朝东北边境的形势越来越紧张。自从熊廷弼、袁崇焕被冤杀以后,明朝在东北没有得力将材。后金军曾一再派兵进关,掠杀人口和牲畜。公元1638年,清太宗派亲王多尔衮(gǔn)等率领大军第

  • 簡介·徐干

      《中論》二卷,二十篇,補遺二篇。漢末徐幹撰。幹字偉長,北海人,鄴下七子之一也。嘉慶重修《一統志》:"徐幹墓,在濰縣東。"則吾之鄉先賢也。予嘗流寓濰城有年,竟未一聞之,愧何能已。今點校荀悅《申鑒》,兼及其書,取徐湘琳女史

  • 卷三十二·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三十二  宋 李樗黄櫄 撰生民之什诂训传第二十四    大雅生民尊祖也后稷生於姜嫄文武之功起於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

  • 孔子过泰山侧(1)·戴圣

    ——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2)。使子路问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 佛说五大施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佛世尊。一时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苾刍众俱。  佛告诸苾刍言。有五种大施。今为汝说。何等为五。所谓一不杀生。是为大施。二不偷盗。三不邪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卷·灌顶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卷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四依品四者数也。依者凭也。一切世间凭之得益故言四依。凭有二种。一凭自法取益。二凭他取益。若唯凭法不兼凭人不名为依。若凭人者兼得于法。文云四人出

  •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一·湛然

    天台沙门释湛然於佛垄述释典大体。进行为先。一家教门。修习为本。况兹一部。偏申上乘。师资所传。宣述而已。自蒙慈诲。无遣见闻。皆系之於心。并形之於墨。十章十观屡考其根源。十境十乘频研其出没。兼括诸论以润色

  • 卷第三十·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三十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退院提纲 白云端禅师游庐山圆通。讷以院事让师而讷处东堂。未几讷厌闲寂。郡守至。自陈客情。太守恻然目师。师笑唯唯而已。明日升座曰。昔法眼禅师有偈曰。难

  • 野客丛书·王楙

    三十卷,南宋王楙撰。全书共三十卷,六百八十一条,以考证典籍异同为主,范围涉及经史、碑刻、经济、地理、文字、诗词、名物、制度、故事、风俗等各个方面。卷末其友陈造所作跋语,称:“其议论之纯正,稽考之精确,钩摭之博洽,信可以

  • 谭曲杂札·凌濛初

    古典戏曲论著。明人凌濛初著。这部著作共15则。本文以元曲的“本色”为其论述明传奇优劣的标准,开宗明义就说:“曲始于胡元,大略贵当行不贵藻丽。其当行者曰本色。”因而他认为梁辰鱼始为工丽之滥觞,并对王世贞盛赞梁辰鱼

  • 殛珅志略·佚名

    《殛珅志略》一卷,记嘉庆皇帝惩治前朝权臣和珅一事,本末甚详,足资参考。今据民国《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标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