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读论语劄记卷下

大学士李光地撰

先进篇

子曰先进於礼乐章

凡一代风俗多是前一辈人质朴重厚诚意有余及乎文貌愈繁则诚愈薄矣野人君子言其似也夫子愿从先进亦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寜戚之意中字不重

季路问事鬼神章

程子之言至矣中庸言顺父母而继以格鬼神又以舜武周公之孝实之易言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其理皆在夫子答季路所言中也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章

夫子往往以回与赐较则子贡之为高弟可知然所知则有明睿推测之分所存又有乐道忧贫之异故夫子欲其知所以未至者而求自进也

子张问善人之道章

不践迹者天资之美暗与道合而不必一一践迹也然必践迹而後能入於室如匠之规矩如射之彀率精深微妙由此而得神明变化由此而生子路勇行好义其天资在善人之上然曰何必读书然後为学闻文以礼乐之论则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是皆不欲践迹之意故夫子亦叹其未入於室也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集注形容曾晳之言志处当分三节看有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是言前一节意凡人心有私欲则无论役於名利即竟日读书讲艺终未到洒然处若拔出人欲之外则天理自流行於日用之间食息寝兴无非是者颂诗读书领其趣也老安少怀乐其真也即至泳味日月啸傲山水无所不可此其学之自得处也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是言中一节意暮春之时童冠之侣风泉咏归之乐皆是当前景物乐乎此而无慕乎外盖无意於求知也胷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是言外一节意时令之和同羣之驩游以写心咏以言志是即与天地万物同流得所之襟怀乐尧舜之道者之气象也曾晳狂者嘐嘐慕古夫子所欲偕之道者故朱子极其形容如此隐居求志行义达道固圣人所期许然成材於身以着用於世乃是学之跖实处曾晳问三子而夫子皆与之但哂由之不让耳虞廷九官如稷契臯夔之侣皆终身於其职业而不变惟其心与圣人同是以皆为圣人之徒也故使三子而有求仁之功则皆三代之英而不嫌以才艺自局使曾晳而有掩言之行则亦中行之选而不至以狂简自终矣他日夫子论三子皆曰不知其仁也故与曾点者所以进三子也又曰不知所以裁之故与三子者又所以裁曾点也顔渊篇

顔渊问仁章

仁之所以为仁者心存而理得之谓也心存则一元之善於此在理得则大公之道於此行此仁之成德然也礼由仁而生故由礼可以至仁敬者礼之本也主乎敬则心存矣节文者礼之用也合乎节文则理得矣此复礼所以为为仁之要也然人所以不能复礼者形骸为之累也为气所拘则昏为物所引则驰必也胜怠以撤其昏然後敬立而礼之本可得必也胜欲以止其驰然後义形而礼之用可修此克己所以又为复礼之端也克者对敌之称也人心与道心为对故曰克复者返本之谓也理为人心所固有故曰复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此句只是申足上句之意非推出以效言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此句则是提醒鞭辟处 顔子闻言心通而直请其目盖是欲知工夫条件不至泛用其力夫子言己字便是大纲说视听言动便是其目所谓形骸之累不离乎四者之间而所谓礼之体用舍四者亦无自而见其切於身也非礼已也勿之克己也句中便有必由礼意复礼也勿字内亦包敬义两意存诚以絶其源审几以遏其动若顔子之心齐而不远复乃事斯语之验也

仲弓问仁章

顔子资高而学到故夫子直以克己复礼告之其间诚明两进敬义交立顔子自能喻之不待谆谆也仲弓未如顔子故夫子分段详说见宾承祭是主敬是存诚不欲勿施是徙义是行恕由此而进之与克己复礼同归然而言之详略异耳

司马牛问仁章

告牛者虽又与顔冉殊而理则不异盖尝存乎难之心者敬也必力行乎难之事者义也尝存乎难之心则检身不及而无易由言矣必力行乎仁之事则耻躬不逮而言之不出矣

子贡问政章

古者兵寓於民非如後世别有兵之目也然则所谓去兵者马牛车甲器械之不备战阵之未讲焉尔如新造之邦凶荒之岁所急在生聚储蓄安集劳来何暇於厉戎讲武此不得已而去兵之说也去食与无食不同如传载易子析骸是窘於不得食耳非去之也去之者若遇凶灾则损经用薄禄廪而不一毫多取於民之类此不得已而去食之说也自古皆有死是说到义理尽处言极去食之祸不过至於死耳虽死信犹不可弃也况未必至於死乎

棘子成曰章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言质之须文犹文之须质也若以其鞟论之则虎豹犬羊无异惟其文之炳蔚是以超然异於犬羊之羣耳如将废文存质一句隔断则上下文意承接不去

哀公问於有若曰章

百姓足四句不可如平时泛言君民一体之义须字字对年饥用不足说盖年饥之时百姓必死亡流离邑里将虚田卒污莱於此不加寛恤而厚敛之是避小不足而就大不足大不足者将至矣故惟加惠於民使之乐生安土则君虽损已节用亦无忧於不足也如百姓不安其土不获其生则君之不足有不止於今日者如此方与哀公之问相应抑哀公斯问也其将丧邦乎年饥不忧民之饿莩而忧用之不足此岂君道也哉有若若为不喻其意而忧民用之不足者故对曰盍彻乎及公明言其意然後以当使百姓足者告之虽违其本意以讽君实亦切乎时务而忠告也

子张问政章

忠是所居倦是所行今曰居之无倦者以事存心也行之以忠者以心制事也二句相为首尾

子张问士章

质直则存忠信好义则能徙义此是有实德实行者而又不敢径情直行察乎人情思其所以处之者而退让以下之此所以诚孚行着谦厚之风闻而邦家必达也色取仁则非质直行违则不能好义居之不疑则又自以为是而不顾人之是非此即圣人所谓乡原者是以充其欺世盗名之术亦能使邦家必闻而去达之道远矣

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章

此与答子张者辞异而意同主於诚则不动於私矣正其义则不谋其利矣爱恶之私不行则必无徇忿忘身之事矣

樊迟问仁章

迟因问知而未达故见子夏而犹以为夫子专言知也谓夫子专言知则能使枉者直一语未知其为包仁而言集注当云迟以夫子之言专为知者之事故未逹所以能使枉者直之理而曰又者对前既未逹而立文耳子夏答之不过证明使枉者直之迹似未有以破其疑者全在富哉言乎一语开发迟心故悟而不复问也子路篇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章

先有司者以身为有司倡也如倡之以亷倡之以惠倡之以勤皆其事也虽有不侵下职意然非所重赦小过承有司来亦是说在官之过误先有司则自治也严而下皆相师赦小过则待人也恕而人得自尽至举贤才尤为政之要务不但使有司得其职而所以励人材成风俗者在於是也故子游为武城宰而夫子曰女得人焉尔乎可以观圣贤之用心矣 人其舍诸言尔能举尔所知则人喻其意皆引类相先有以佐尔之不逮矣语意相承非谓但尽己职而余委之人也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章

正名者如告齐景公之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子路亦知夫子之意有所指而遂以为迂此所以卒事乱邦而不悔也夫子既深责之而又详以告之盖名分不正则出之於口而言已不顺矣言不顺则不即乎人心之安而不得乎事理之正事何由成乎事且不成况能兴礼乐以教化於人乎政事乱於上教化弊於下势必刑罚苛紊而民无所措手足矣是故事之可行者必可言也可言者必可行也行成於言言依於名可以正名为空言也而忽之乎夫夫子而为卫则必待卫君感悟而求所以处於父子之间非特正其名而已也顾圣人之辞从容含蓄言正名则实事在其中矣子路未喻其意以为夫子当此之际而欲正名则空言而不可施於事夫子言如此者正欲使其可行也夫人伦乖乱则?号施令其谁服之率作兴事其谁劝之教化刑赏以何为衷不可一日而立於臣民之上矣奚其为政哉 春秋道名分可谓一言以蔽之夫子曰其辞则某有罪焉尔夫子修辞不过使其言之顺理然先儒以为制事之权衡揆道之模范盖周公之礼乐在焉而又为孔子之刑书皆不离乎书法抑扬轻重婉直微显之间而得之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者如此

樊迟请学稼章

使樊迟但为营生细谋而问则後来夫子所言若与问不相应盖樊迟亦是以稼圃当实学而欲讲明其说如汉书之有九流亦学者所宜游心也然笾豆之事曾子不屑况稼圃乎故夫子拒之而复言其远者大者使之闻之

子曰诵诗三百章

国风雅颂之规模次第自修身齐家以至平均天下其每体之中则治乱兴衰之变具焉其为教则温柔敦厚学之者又必岂弟仁恩而足以言故授之以政则宜知邦国之若否使於四方则宜能片言以讲信立谈而息纷也若但玩其文辞则荣华其言伸其占毕则小成其道所诵虽富亦何贵於穷经哉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章

自苟有用我者至此三章皆就当日时势言之而约略其得效之久近耳假令王者是继治而兴或流风善政犹有存者何待於必世哉然夫子自言其有成之速则十倍於王者集注分别固确抑亦其存神过化之妙有以自知者尔书曰既历三纪世变风移使周公而在必犹有神速於兹者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章

欲速者心之躁见小利者心之私二者有隂阳之不同而其病亦相因凡大事未有速成者故欲速者其见必小心存於久远则不为利动故见小利者恒由於欲速

叶公语孔子曰章

父子相隐以其为情理之正故曰直此固然矣然亦止於隐而已若出而辨其非攘则又非直也春秋之法为尊者讳为亲者讳故於鲁国之恶辱则讳之然辱而曲非在我则又不讳是则其讳也乃公道之不可夺孝子慈孙不能改者也故观其隐则直在其中奈何扬亲之恶以为直乎以夫子答司败之言观之意极分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章

必也狂狷乎此句语意当玩味意中便恐有似中行而非中行者故言既不得中行而与则无寜狂狷耳盖狂狷与中行不相似而进取之志可以裁不为之行可以进也惟孟子知孔子之心故引此章之语既释其意而遂继之以乡原德之贼也後又明其为似是之非而足以乱德乃此章之义疏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章

同德故和以义相济故不同同恶故同各怀其私故不和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章

无愧於己故泰检身若不及故不骄有恃於已故骄与物常相形故不泰

宪问篇

克伐怨欲不行焉章

克伐怨欲不行焉於克己亦似也然中间少一复礼便不是本源工夫子路不忮不求夫子曰何足以臧意亦犹是也锄稂莠者将以殖嘉谷疏壅塞者将以行泉源去克伐怨欲者将以求吾心之德也吾心之德必居敬以持之明理以充之则人欲有日消之势此则顔子四勿之功也宪之不行必也强忍力制而未有本源功夫纵使能之而无天理流行其间犹之稂莠既锄而嘉谷不生壅塞既疏而泉源不至此异氏之学所以异於吾儒而告子之不动心所以别於孟子也盖狂者於天理有见故嘐嘐进取而其行实未修狷者持守有力故有所不为而於本源未彻夫子於中行之外则思狂狷其未许以仁也正其所以进之也与

子路问成人章

欲兼四子之长便须有穷理制心养气达材之事皆实学也又云文之以礼乐者四子之长未能纯粹文以礼乐则集其所长化其所短所谓主善为师而协於克一者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章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则是以义动而人心服也如其仁集注作谁如其仁者似太重盖管仲虽能使桓公以义率诸侯然未免所谓五霸假之者若仁则无九合事矣语意犹云似乎亦可称仁也盖未成乎仁者之德而有其功固不可没也体味六字斟酌轻重铢黍不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章

一匡天下一字非统壹之义乃粗与之之意言东迁後王室陵夷蛮夷猾夏至是而始一正也 夫子於管仲小其器而大其功至子纠之事於子路则置而不论於子贡则曰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夫死者为夫妇之谅则不死者无过矣先儒求其说而不得故以为桓公兄也子纠弟也兄当立而弟不当立故仲所辅非正而不死其难可也夫所从之非是当预决既从之而败乃曰去邪归正云者岂君子之道哉况桓之为兄仅见於汉志薄昭之言周人之书皆以为纠兄桓弟则此事未足据以为断且非嫡长而无先君之命则皆不当立者何论兄弟哉愚谓君臣之分有定者有未定者当齐之乱庶孽交争则桓纠皆非君也辅之者既无先君之命意如战国之为宾客者尔则管召亦未为臣也既未正其君臣之义故死者徒可云谅不死者未可以背君失节之罪加之则其事在不论之列而已矣若王魏则受命辅导君臣之义定矣以此别二事之是非则可桓纠之孰为兄弟非所论也

陈成子弑简公章

或问夫子欲伐齐但声大义於天下乎抑必有以胜之也曰兵以义动有胜之理况所谓以鲁之全攻齐之半者正所谓同力度德同德度义乃行师之要亦未必非夫子之言也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章

此所谓近思亦所谓慎思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者位也

子曰不逆诈章

逆诈亿不信不得谓之先觉者偶或得之而所失者多也万一以诚为诈以信为不信则其害也大矣君子之先觉不徒欲穷物之诡伪盖将有以化之而又有以处之也今自立於不诚之地则化之也无本而处之者必非其道矣奚贵於觉之先乎易曰恒易以知险恒简以知阻易者险之反简者阻之反以险阻遇险阻则必不能知险阻而亦无以处险阻者惟易简则知险阻而有以处之矣若无易简之德而徒曰无贰无虞云者使其果能息机忘物犹未足为贤也

子曰莫我知也夫章

不怨不尤无求知之心也下学上达无致知之道也盖於世无名利之贪於身无隐怪之行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者也然天理固如是是以天必知之而人或莫知者天人理一而分殊形气所隔难与天通故也乾坤之心至易至简在人惟至诚之道与之默焉而相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在人惟不显之德与之泯然而同归子贡之在圣门可谓聪明而智足知圣者然陆子静谓江汉以濯秋阳以暴未必能如曾子之见其皜皜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未必能如子思之知其浩浩故夫子以叹?之因以所自得者告之盖与天何言哉及一贯之语皆圣门第一义也

子路问君子章

修己以敬者以敬修己也修己以安人安百姓者以其修己之敬推之而安人安百姓也修己安人安百姓内自有功夫然皆必以敬为主敬者德之本而礼之实也他日言知德者鲜又言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则此亦是因子路所不足者而告之故每未喻敬道之大而请益也

卫灵公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章

此章一贯与告曾子者同异宜致思焉论其同则夫子一贯之道无两也两则非一矣论其异则彼以忠恕释其意而此以多学而识?其端集注言彼以行言此以知言者是也盖所谓一理浑然者一而已矣就其泛应曲当处则是以行言就其融会贯通处则是以知言皆因二子平日所事者而启?之也

子曰无为而治者章

集注德盛而民化不待有所作为是本意绍尧得人尤不见有为之迹是兼意正如有天下而不与亦不独舜禹以其皆自布衣崛起故特表而出之也恭已正南面正是形容其盛德之至处如讲此句仍以绍尧得人意参入便不是

子张问行章

忠信者由中而有实也笃敬者淳厚而谨饬也此只是一诚字见於言行者如此分之则忠与笃者发於诚之存信与敬者形於诚之着君子以诚存心所谓德也凡事之有得於己者必其根心而常顾諟於动静之间所以参前倚衡无非是物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顔渊问为邦章

顔子问仁而夫子以克己复礼告之至其问为邦亦即此意推而大之耳四代礼乐乃礼之大者放郑声远佞人则非礼勿视听言动之见於用者也有天德然後可以语王道故其言之相为表里如此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章

此章专以制事而言故首曰义以为质以义制事也义之体主於直或恐其节文之未备义之行主於决则恐其逊让之未修然其成也归於信焉盖诚意周於事故始终如一而不懈力行以明信故表里如一而不虚也义以为质如木之干礼行孙出如华叶信以成之则如果实之成复肖其根种而内外之道合矣

子曰吾之於人也章

此章毁誉并言而意多在誉盖毁者内实不直而外沽直者也誉者心迹俱不直者也曲意徇人违心阿世其意以为时非三代民心漓浇不如是委曲而不可行耳故夫子谓吾之於人固未尝毁之而没其真亦何尝誉之而过其寔间有近於誉者亦必有所试验而决知其将来耳非吾独好直也盖以斯民也恒性不改秉彛难欺世历三代所谓用舍举错彰瘅命讨无非以是直道而行之者也三代既不易民而治则生今之世亦患吾不能行古之道耳而何患乎民心之不古也哉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章

集注於此章语意有两转言君子之业谋道而不谋食然谋食未必得食而谋道禄在其中似乎谋道乃所以谋食者然君子之心则忧道而不忧贫禄之得失盖有所不计焉尔岂同於谋食者之心哉义理极为完备若迳直说下即是今日科举之学非道也

子曰知及之章

此章似专为临民者发知及仁守是修德之事若知及之而仁不能守则诚意有所未至德行有所未立虽其知之所至或有得者终不能久於其道而必失也庄涖动礼则出身加民之事所谓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粹然以先王之道文之然後尽善也盖知及仁守所谓道之以德也庄涖动礼所谓齐之以礼也他日对哀公问政既曰知仁勇以修身而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又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而列於九经之首内外相须本末乃备前篇所谓修己以敬上好礼则民易使者意亦相通也季氏篇

季氏将伐颛臾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语意盖云与其不均寜寡与其不安寜贫也夫一物而衆分之乌得不寡然寡非所患患其分之不均虽欲守其寡不可得耳寡之又寡必至於贫然贫犹非所患患其势之不安虽欲守其贫而不可得耳夫子又释其意以为均虽不能无寡然皆少有得焉则已无贫矣况均则必无不平之争其势自和和则有相通相济之谊并可无寡矣如是则必安安则无论不寡不贫也虽或寡而至於贫然衅孽消而根本固必不至於倾矣此有国家者之常理即以一父之子验之可见也所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者以此 远人非指颛臾正对颛臾在邦域之中而至近者言之言虽有远人不服疑乎可以动干戈矣然犹且来之以文德况如颛臾之在邦内乎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应前修文德一段邦分崩离析应前均和安一段 大抵季孙冉有之意不过欲兼并颛臾以自封殖则患寡患贫其本心也及夫子责之乃以为子孙忧是谋则患倾又其饰说也夫子以为三者之计皆当以均安为内治根本之图耳根本固则自无倾之患而贫寡不足计矣虽有强邻敌国力足相倾者犹当修文以来而勿竞武也今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则在邦内者不足忧不均而分崩离析势将不安而不能守则可忧者萧墙之内而邦内又非所忧也奈何以患倾自文而谋动干戈哉

孔子曰天下有道章

上文首言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後云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上文只言诸侯大夫陪臣专政而後又云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首尾若不相应而义理实完密盖由前之言则自诸侯不得干政而大夫陪臣不得与於国命矣然有道之世公天下以为心诸侯虽不敢擅礼乐征伐之柄而方伯连帅未尝不承流以行礼乐征伐之事特不如今日之出自大夫耳大夫士虽不敢专政而政之得失有位得而议之或昌言以谏或微言以讽特不如今日之庶人纷纷私议耳此理不明而徒区区惩於祸败故至秦而灭国罢侯天子孤立於上其祸究於阬焚则士大夫之陈列无闻而诵说亦辜矣可见圣人之言完全无弊也然此意在言外推论则及此耳 此篇每章俱称孔子当是一人所记

孔子曰益者三友章

三者各由浅而深友直但足以闻吾过友谅则有以进吾德友多闻又有以广吾学也友便辟但相习以文貌友善柔则相护其过非友便佞又相诱以机变也似不必两下相对说

孔子曰益者三乐章

三者亦各由浅而深乐节礼乐则有悦学之志乐道人之善则有公物之心乐多贤友则有进德之效矣乐骄乐者其志始荒乐佚游者荒而荡乐宴乐者荡而溺且昏矣亦似不必两下相对说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章

言未及之而言者君子之意已形於顔色但语次未及耳未见顔色而言则纵臆妄言絶不察人意之所在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章

朱子常说敬字之义谓惟畏字最相近以夫子此章观之便是学者持敬工夫有着落处终日之间常知天有正命帝有明威凛然常在心目而不敢肆而又致恭德位之人尊尚圣贤之书如是而有不敬焉者寡矣明道程子喜诵易语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德夫此三者君子所以齐戒而神明其德者也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章

九思杂?於日用之间而圣人言之盖自有序耳目之官不思则蔽於物虽欲用其存养省察之功不可得也故视听居首外诱既防则应物者不可不慎故色貌言事次之此六者皆所以闲邪存诚涵养之事也至於问辨而不蓄疑惩忿窒欲而不迷於利害之机则又穷理修身之要为学之至切者故以是终焉案洪范以思列於五事之中夫子则以思贯於九者之内盖视听言貌虽与心相对而莫非心之所为也故孟子初以小体大体并举後乃以思为主而曰思则得之其深得洪范论语之意者与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章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以字与则字不同不可说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盖求志是进德修业事必隐居以求之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苟有易世成名之心则志为之夺矣达道是济人利物事必行义以达之道之将行必自重而不自失者固义也道之将废不忍坐视而不救者亦义也苟不能进以礼退以义又或愤时絶俗而羣鸟兽则道又为之失矣圣门惟顔子庶几故陋巷箪瓢所以求志也如由也求也赤也皆欲以材具自见夫子虽许以从政而未概於心独於曾点漆雕开有取焉者此也至行义达道即夫子一身可见虽汲汲於济时然而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也虽栖栖以终老然而所在求君志不舍命也盖进退之义固当如此故必行义而後可以达道他日又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盖极至之论也

邦君之妻章

夫子作春秋於夫妇之伦极重故其名称必谨此章必夫子尝言及之故门人记焉后夫人配至尊而为宗庙主君必尊之敬之重其耦也然阳大而隂小夫行而妇从后夫人必谦卑自抑而不敢夷於君然後两尽其道矣春秋书法迎则称后如逆王后於纪先尊王之命也归则称女如纪季姜归於京师次存后之谦也其在侯邦则逆书女而归书夫人以稍变天子之书法然观此章所记则先成其尊次通其谦其义与天子同也下两句皆以邦人之称言本国自称则曰君夫人犹称其君曰君也称於异邦则曰寡小君犹称其君曰寡君也君尊之则邦人尊之故称於本国者耦君以重君命也夫人自小则邦人小之故称於异邦者不敢夷君以顺夫人意也春秋书法其生也曰公曰夫人盖在本国自称之辞其葬也曰我君我小君则以古者葬礼同盟毕至故加葬於我之上者人来葬我也人来葬我则用对异邦所称之辞矣曲礼错说故知後儒杂记非孔门旧书也

阳货篇

子曰性相近也章

言人之性虽有气质不齐然皆受天地之中以生者则其性皆超然贵於万物概而言之皆相近也其智愚贤不肖之所就悬絶者由其习使然耳如在上之化行父师之教豫所闻见者皆正言正事所服行者皆孝弟忠信则未有不同归於善者惟其生薄俗比匪人薰蒸渐染日究污下此犹未可罪才之殊也而岂可以言性之异也哉案夫子此言唯孟子能畅其说其曰性善即相近之说也其曰或相倍蓰而无算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则习相远之说也先儒谓孔子所言者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孟子所言乃极本穷源之性愚谓惟其相近是以谓之善惟其善是以相近似未可言孔孟之指殊也盖孔孟所言者皆人性耳若以天地之理言则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禽兽草木无非是者然禽兽之性则不可言与人相近相近者必其善者也故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是孔子之说无异於孟子也禽兽之性不可以言善所谓善者以其同类而相近也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孟子之说又无异於孔子也且如言国家尊贤则大贤小贤皆可谓之贤言使能则大材小材皆可谓之能故言人性之善则虽有昬明强弱之差等皆可谓之善为其相近故也故曰孔子之後唯孟子独能明性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章

上章言性相近习相远则是虽有智愚之不齐唯其相近也故皆可以习而转移习於善则虽愚必明习於恶则罔念而昬也上知下愚乃气质絶远之甚者是以上知虽习於恶亦不磷不缁而不为恶下愚虽习於善亦自暴自弃而不为善非其才之不可移也其志之自不肯移耳自上知以下下愚以上则善恶皆系所习故习不可不慎也

子张问仁於孔子章

恭者持己之严寛者待人之恕二者其本也恭而根之於信则人不徒貌敬而心倚之矣寛而济之以敏则不独简则易从而人归抑且悦以先民而业建矣盖能恭寛则人之敬爱兼至能信敏则人之心力齐协然四者之行必有实惠加於人焉故有敬爱之心者足以自达心力之协者得以自尽此五者大而言之治天下不过如是近而言之虽州里不可弃其寔则皆心德之流行而已故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章

仁知性德之大者信直其质也勇刚其用也仁知子路学所未至故言其蔽以开之信直勇刚子路资之所近故又言其蔽以戒之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章

此章虽教人学诗之法然学之序存焉学始於兴起善心故首兴次则考究事理故次观内必从事於涵养而得其性情之正外必用力於躬行而明於分谊之大其余则微物亦多识焉无非所以博义理之趣而为畜德之助也圣人一言而先後本末兼举者如此

子谓伯鱼曰章

此必因教小子而伯鱼亦在侧又特问而教之使之且就二南而学焉则全经皆可次第通矣诗有四始雅颂则达乎朝庙者体大而施远二南者造端夫妇者也居室之中垣堵之内若於理无所见於道无所得虽州里行乎哉故曰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予欲无言章

与无隐章意义虽同然彼是因以无言疑夫子者而发此是因以有言求夫子者而发言固教者所必有然有听之以为义理已盖於此不复思绎者有听之以资知见不切身心者尚有听之而因缴绕於议论之间反生他病者若善学者直须立为己之志以观圣人之作止动静而窥其意指之所存则所以领畧者深而启悟者切觉得事事皆与自己分上相关於此有疑而复加以质问则沛然矣时行物生以记礼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霆流形庶物露生者观之则似皆以喻天道之至教然在此章则以时行喻教物生喻学似尤警切盖四气嘿运莫非天地一元之心万物受之皆若嘿喻乎天地之心而变化滋益其机有不容已者此岂化工者谆谆然命之乎大抵圣人此等话头皆是於学者身上极其亲切理会得者便须有得力处不然只作一高大微妙道理说过失之远矣

微子篇

子路从而後章

不仕无义以下是责丈人之失君子之仕也以下是表夫子之心道与义是一是二卷而怀之可以传後举而措之可以济时者道也举而措之而不失已卷而怀之而不忘世者义也详见前篇

大师挚适齐章

大师兼掌堂上堂下之乐者亚饭三饭四饭以乐侑食奏於堂上鼓鼗以倡笙管奏於堂下贰大师者少师与堂上堂下之歌笙相应者钟磬立言之序不苟如此

周有八士章

此篇首记三仁明商之亡在乎播弃黎老囚奴正士也故连类以衰周之事继之其终复繋以姬公禽父开国之训周初人才之盛惓惓属望之意切矣文中子曰终之以豳风明乎变之可正也

子张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章

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然夫子言温故知新不独序固如此盖有新故相生之妙存焉故中庸用之以注尊德性道问学其契悟也深矣譬之食物而化则与腑脏相入养而无害又可使饮食益进而肤革充盈也先言日知其所亡不惟新故截断亦恐所谓故者迹焉而已此所以为圣贤之言之别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章

博学未足以近仁然不博学则工夫无所依据故夫子言博学之又言学以聚之皆以是为称首也至能笃志则心有所存而专一不二矣切问则意有所为而事事必返诸已矣近思则以心体之以身验之而此理几於在我矣故曰仁在其中子夏言未学必谓之学意偏於言行此言仁在其中意又偏於言学先儒盖尝议之然可见其两下用功各有得力处岂後世学者所可及哉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章

三代之世小学之教虽卑然寔所以培其根也大学之教虽高然乃所以达其支也故以道体言之则性命身心为本威仪文辞为末学记所以有大德不官大道不器之云也以功夫言之则小物细行乃所以为大德之基故易言蒙以养正圣功也岂非又以此为本哉子游有见於道礼之高子夏有见於功夫之实其意皆善也然子游直以小学之收放心养德性者为末则似有异乎圣门教弟子之指观子夏破之之论又似乎圣门之教固当先末而後本者曷不明言此之即为本乎是子游以洒扫应对进退为末而子夏亦姑曰末云尔物有本末而知所先後者其旨终未甚莹也故曰孔子没而微言絶

陈子禽谓子贡曰章

立使植其生而又绥以安之怀之道使从吾教而又动以鼓之舞之子贡以是赞夫子其於治道亦深矣哉

尧曰篇

子张问於孔子曰章

政之大端惟养与教惠而不费欲而不贪是养边事劳而不怨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是教边事损上益下以加惠小民是养之也然费则事有难继念切於惠民者是欲也然贪则心有难久所谓贪者或求其报或干其誉皆是也先之劳之以率作兴事是教之也然怨则无乐从之心教民而使之可象可畏是泰也威也然骄猛则无亲附之意如此则不能纯美必去其疵病而後纯者也大抵惠而不费劳而不怨且就政事言之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则直推至於为政者身心本原之处乃上二句所以美恶之根也易曰弗损益之惠而何费焉又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欲而何贪焉易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劳而何怨焉孝经曰其政不严而治其教不肃而成泰而何骄威而何猛焉盖君子之以爱宅心者纯而以敬律身者至自然使百姓有食力不知趋事不倦之效孟氏所谓利之不庸劳之不怨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是王道也四恶则反是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慢令致期盖不但无躬行之先而且无法制禁令之常虐暴贼正与骄猛字相应欲其无怨不可得已欲出则吝其利欲纳则又吝其名无大德而屑屑计较於小惠之间是有司之事也吝字有司字正与贪字相应欲其无费不可得已此皆起於霸者尚力任法小补驩虞之所为而其流弊则有不可胜言者与虞夏殷周之道远矣记者次此於帝王之後盖有指也

子曰不知命章

尽其在我者而聼其在天者谓之知命不知此则无入道成德之基故曰无以为君子卓然於义命之际似乎可以立矣然义之中节文详备不知此而持循於日用之间则自信或不笃而自守或不坚故曰无以立身既立矣而德业之助则在乎人言者人心之声也苟非穷理而有以知言则是非莫能辨因之而邪正莫能知故曰无以知人 知命则立志之验知礼则持敬之功知人则穷理之效是亦先儒论学之序也

读论语劄记卷下

猜你喜欢
  论邹第五十三·桓宽
  提要·胡渭
  第十章 15·辜鸿铭
  卷三十一·李明复
  卷一百八十二·山井鼎
  仲尼第七·荀况
  卷十八·吕本中
  卷二十二·季本
  卷三·佚名
  卷六·赜藏主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二·玄奘
  全南洋佛教组织之希望·太虚
  戒持·李叔同
  前世今生·佚名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五·智顗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Fragments·戴望舒

    不要说爱还是恨,这问题我不要分明;当我们提壶痛饮时,可先问是酸酒是芳醇?愿她温温的眼波荡醒我心头的春草:谁希望有花儿果儿?

  • 卷305 ·佚名

    释文珦 幽处 幽处绝烦喧,白云常在门。 高歌动涧壑,空境外乾坤。 洗眼菖蒲水,轻身枸杞根。 閒中存至乐,难与俗人言。 释文珦 幽处 恶圆难与俗浮沉,野处穷居岁月深。 青嶂於予偏有分,白云嫌道

  • 卷四百五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五十五白居易读老子言者不如【一作知】知者默此语吾闻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读庄子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虽一致鸾凰终校胜虵虫【万首絶句作去国辞家谪异方

  • 帝纪第九 简文帝 孝武帝·房玄龄

    简文皇帝讳昱,字道万,元帝之少子也。幼而岐嶷,为元帝所爱。郭璞见而谓人曰:“兴晋祚者,必此人也。”及长,清虚寡欲,尤善玄言。永昌元年,元帝诏曰:“先公武王、先考恭王君临琅邪。继世相承,国嗣未立,蒸尝靡主,朕常悼心。子昱仁明有

  • 列传第四十七 沈约 范云·李延寿

    秦末有沈逞,征丞相不就。汉初,逞曾孙保封竹邑侯。保子遵自本国迁居九江之寿春,官至齐王太傅,封敷德侯。遵生骠骑将军达,达生尚书令干,干生南阳太守弘,弘生河内太守勖,勖生御史中丞奋,奋生将作大匠恪,恪生尚书关内侯谦,谦生济阳太

  • 文史第二十八·吴兢

    贞观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

  • 朱世隆传·李延寿

    世隆,字荣宗,..朱仲远的弟弟。孝明帝末年,兼任直阁,加封为前将军。..朱荣上表请求入朝,灵太后十分厌恶他,命世隆到晋阳去安抚和慰问他。..朱荣想把他留下来,他说:“朝廷怀疑哥哥您,所以让我来。如果我留下,他们便会有准备,不是好

  • 陈纪十 长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584)·司马光

    陈纪十 陈长城公至德二年(甲辰,公元584年) [1]春,正月,甲子,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甲子(初一),出现日食。 [2]己巳,隋主享太庙;辛未,祀南郊。 [2]己巳(初六),隋文帝到太庙祭祀祖先。辛未(初八),隋文帝在长安城南郊祭天。 [3]壬申,梁主入

  • 狄巽公·佚名

    狄巽公先生小传狄先生梁孙字巽公江苏常熟人父仁甫公喜攻程朱为一鄕善士在里创设儒寡局崇善堂采访贞孝节烈闻于朝者岁以百计先生其季子也六岁入塾慧冠群儿以第一名游泮助乃翁纂订虞阳旌表录年二十八乃翁弃养闭户治经著

  • 近思録集注后序·茅星来

    近思録集注既成或疑名物训诂非是书所重胡考订援据之不惮烦为曰此正愚注之所以作也自宋史分道学儒林为二而后之言程朱之学者往往但求之身心性命之间而不复以通经学古为事于是彼稍稍知究心古学者辄用是为诟病以谓道学之

  • 三鱼堂剩言卷八·陆陇其

    阅学蔀通辨见象山对朱济道言收拾精神自立主宰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因思象山阳明景逸念台皆是收拾精神一路工夫皆是心学但象山主静阳明则不分动静景逸主静念台则不分动静象山阳明则竟不要读书穷理景逸念台

  • 卷七十一·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七十一   宋 程公说 撰曹世本姬姓伯爵其先出自周文王子曹叔振铎成王克殷封之陶丘自振铎至桓公十二世国在今广济军定陶县桓公       庄公僖公       昭公共公       

  • 天下第三十三·刘文典

    〔释文〕以义名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注〕为以其有为,则真为也,为其真为,则无为矣,又何加焉! 〔疏〕方,道也。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皆随有

  • 第三十七卷·佚名

    观天品之十六(夜摩天之二)尔时世尊知彼调伏心淳熟已。即令声闻以天眼力而调伏之。尔时声闻告乐见言。乐见。当知此佛世尊并诸天人魔。及沙门若婆罗门。一切世间诸天。及人阿修罗师。此佛世尊一切悉知。一切悉见。常为

  • 四分律卷第二十六(二分之五明尼戒法)·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一百七十八单提法之三◎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提舍难陀比丘尼,是谶摩比丘尼弟子。师语:“汝取衣钵、尼师檀、针筒来。”时提舍比丘尼,受师教不审谛,语诸比丘尼言:“师教我偷

  • 泰山道里记·聂鈫

    记胜著作。清聂钦撰。一卷。聂钦字剑光,山东泰安人。光绪十一年(1885)夏游泰山后成此篇,三万三千字。为考证泰山长、宽、高度,广征《尚书》、 《山海经》、 《通典》、 《水经注》、历朝《一统志》等几十部古籍。自泰安

  • 玉皇十七慈光灯仪·佚名

    玉皇十七慈光灯仪,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祈福求愿。行道者依次在玉皇天尊神座前点燃宝灯,供奉十七慈光,礼拜赞颂,念诵《高上玉皇心印经》,并启告发愿,祈

  • 夕堂永日绪论·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分内外二编,内编主要品评历代诗人及作品,外编主要讨论文法。论诗多独到见解,在文学创作中的文与质、意与势、真与假、空与实、形与神,以及“兴、观、群、怨”等等诸多重要问题上,对于传统的美学思想都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