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达行藏各有志
【原文】
逸民①: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②。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③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
①逸民:遗落于世而无官位的贤人。②虞仲、夷逸、朱张、少连这四个人的身世言行已不可确考。③中:合乎。
【译文】
古今被遗落的贤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个分,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分;但他们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思虑。他们不过如此罢了。”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修身合乎清高,弃官合乎权变。我则跟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
【读解】
一般说来,逸民隐士是指那些志向高洁,确立了一个信念就抱定不放,不肯和现实妥协的人。
比如说伯夷、叔齐,由于不满于周武王用武力推翻殷朝的做法,“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而不肯苟且偷生。所以,孔子说他们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典型的逸民风范。
但也有次一等的情况,比如说柳下惠和少连。少连的情况今天已不可考证,但柳下惠的情况却是清楚的。他三次做法官,又三次被罢兔。当有人劝他离开鲁国时,他却不以为然,还是要坚持下去。在孔子看来,他和少连已不像伯夷、叔齐那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而是“降志辱身”了,不过,他们的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思虑,具有中正的精神。虽然忍辱负重,但其内心志节还是没有改变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像虞仲、夷逸那样,完全避世隐居,放言高论孔子认为他们的特点是做到了清高,舍弃做官也符合通权达变的思想。
至于孔子自己,则是与上面这些逸民都有所不同,主张以积极用世为前提的灵活态度,“无可无不可”,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当然并不是不讲原则,在《里仁》篇里他已说过一次:“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无适也,无莫也”就是“无可无不可”,衡量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义之与比”,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说得具体一点,也就是“用之则行,含之则藏”。或者用孟子的话来说,“应该做官就做官,应该罢官就罢官,应该做得久就久做,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圣人中的识时务者。
总起来说,逸民隐士也罢,圣人也罢,虽然他们穷达行藏各有不同,但都有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和志向,这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的原则和志向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这是在上面已看得很清楚,因而不言而喻的了。
猜你喜欢 道虚篇第二十四·王充 神迹·方以智 卷四十五 论语二十七·黎靖德 提要·胡广 第六章 9·辜鸿铭 凡例·叶酉 卷七十一·江永 桓公·桓公五年·左丘明 不可得三际品第二十六·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九·智升 卷十(临济宗)·佚名 略评外道唐焕章·太虚 种子法尔熏生颂·太虚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彻悟 还重吗?·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