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
【原文】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①正南面②而已矣。”
【注释】
①恭己:使自己庄严端正。②正南面:坐北向南临朝。
【译文】
孔子说:“自己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就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北向南临朝罢了。”
【读解】
一般认为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可在这里孔子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问题。
实际上,孔子与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治”虽然字面相同,而实质却不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以虚无,清静为基础,既反对道德修养,又反对举贤使能。一而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却并不是说领导者真正什么事都不做,完全不管,一放任自流。而是包含了如下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强调领导者“为政以德”。从修养自身入手来治理国家和天下,如《吕氏春秋·先己篇》所说:“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或者如《中庸》一里面所说:“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君子笃恭”也就是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作为领导者,切忌事必躬亲,而应该举贤授能,群臣分职,也就是《子路》篇所说的“先有司,举贤才”。《大戴礼记·主言》曾说:“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也说:“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所以,儒家所说的无为而治实质上是一个领导艺术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积极有为的态度,与道家主张虚无清静,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思想是有根本区别的。换句话说,儒家的无为而治是个领导战术问题,道家的无为而治则是个社会战略问题。
猜你喜欢 水旱第三十六·桓宽 思辨録辑要卷十二·陆世仪 卷七七·邱濬 孟子纂疏卷十三·赵顺孙 卷十一·吴澄 卷十四上·吴澄 原序·杨于庭 卷十五·王鸿绪 缁衣集传卷三·黄道周 卷九·王植 第七章 无私·林语堂 卷六·佚名 卷三十八·佚名 转法轮品之二·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