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

<经部,四书类,四书集义精要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集义精要卷五    元 刘因 撰论语一

学而上

首章【学而时习之】

或问学之为效何也曰所谓学者有所效于彼而求其成于我之谓也以己之未知而效夫知者以求其知以己之未能而效夫能者以求其能皆学之事也曰习之为鸟数飞何也曰説文文也习之字从羽从白月令所谓鹰乃学习是也曰学而时习何以説也曰言人既学而知且能矣而于其所知之理所能之事又以时反覆而温绎之如鸟之习飞然则其所学者熟而中心恱怿也盖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能之事固若防行而已矣然学矣而不习则表里扞格而无以致其学之之道习矣而不时则工夫间断而无以成其习之之功是其胷中虽欲勉焉以自进亦且枯燥生澁而无可嗜之味危殆杌陧而无可即之安矣故既学矣又必以时习之则其心与理相涵而所知者益精身与事相安而所能者益固从容于朝夕俯仰之中凡其所学而知且能者必皆有以自得于心而不能以语诸人者是其胷中油然恱怿之味虽刍豢之甘于口亦不足以喻其美矣此学之始也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若何而乐耶曰理义人心之所同然非有我之得私也向也吾独得之虽足以为悦矣然以之告人而人莫之信以之率人而人莫之从则是独擅乎此理而举世伥伥不得与于其心之所同也是犹十人同食一人既饱而九人不下咽则吾之所悦虽深亦何为而能达于外耶今吾之学所以得于己者既足以及人人之信而从者又如此其众也则将皆有以得其心之所同然者而吾之所得不独为一己之私矣夫我之善有以及乎彼彼之心有以得乎我吾之所知者彼亦从而知之也吾之所能者彼亦从而能之也则其欢忻交通宣扬发畅虽宫商相宣律吕谐和亦不足以方其乐矣是学之中也曰人不知而不愠何以为君子也曰常人之情人不知而不能不愠者有待于外也若圣门之学则以为己而已本非为是以求人之知也人知之人不知之亦何加损于我哉然人虽或闻此矣而信之有不笃养之有不厚守之有不固则居之不安而临事未必果能眞不动也今也人不见知而处之泰然且略无纎芥含怒不平之意非成徳之君子其孰能之自是日进而不已焉则不怨不尤下学上达虽至于圣人可也此学之终也或曰学有大小此所谓学者其大学耶曰不然也学而习习而説凡学皆然且洒扫应对之事正门人小子所宜先者圣人岂略之哉曰程子之于习有两义焉何也曰重复思绎者以知者言也所学在我者以能者言也学之为道不越乎两端矣曰时习之所以説诸説孰近曰夫习而熟熟而説脉络贯通最为亲切程子所谓浃洽者是已曰朋来之乐奈何曰惟以程子之言求之然后见夫可乐之实耳且其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之云才九字尔而无一字之虚设也非见之明而验之实其孰能与于此曰悦乐皆出于心而程子有内外之辨何也曰程子非以乐为在外也以为积满乎中而发越乎外尔悦则方得乎内而未能达乎外也曰不愠之説孰为得曰程子得之至论其所以然者则尹氏为尤切使人之始学即知是説以立其心则庶乎其无慕于外矣○凡未至而求至者皆谓之学虽圃稼射御之防亦曰学配其事而名之也而此独专之则所谓学者果何学也盖始乎为士而至乎圣人【答张敬夫】○又曰首句五字虽有虚实轻重之不同然字字皆有意味无一字无下落而者承上起下之辞之者指其所知之理所能之事而言也【同上】○熟故悦到恱时自不肯休今人所以作辍者但未熟耳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此説地步濶盖此道理天下所公共我独晓之而人不晓得也自闷今有朋自逺方来则从者众故可乐不知而不愠也是难愠非大叚怒但心中略有不平意便是愠此非得之深养之厚何以至此【义刚】○大抵私小底人或有所见则不肯告人持以自多成甚模様君子存心广大故以及人为可乐【祖道】○程子但言浃洽于中则恱虽不正解悦字而恱字之意已明【答张敬夫】浃洽二字宜细看譬之浸物于水水若未入只是外靣稍湿里面依前干燥必浸久则透内皆湿程子之言有深意【过】○如江海之浸如膏泽之润涣然氷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此即时习而恱之注释也【答吕子约】○坐如尸立如齐谢氏说得亦踈率须是説坐时常如尸立时常如齐便是【义刚】○人不知而不愠尹氏之説最为的当盖如此而言乃见为己用心之约处若以容人为説窃恐为己之心不切而又涉乎自广狭人之病其去道益逺矣【答陈明仲】○人不知而不愠学固非欲人知亦非有意欲人不知是以人知之不加喜人不知不加愠此圣门所发义理之正也老氏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此异端自私之见与圣门气象逈然不同【记谢氏论语疑义】

二章【其为人也孝弟】

或问仁何以为爱之理也曰人禀五行之秀以生故其为心也未发则具仁义礼智信之性以为之体已发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诚实之情以为之用盖木神曰仁则爱之理也而其发为恻隐火神曰礼则敬之理也而其发为恭让金神曰义则宜之理也而其发为羞恶水神曰智则别之理也而其发为是非土神曰信则实有之理也而其发为忠信是皆天理之固然人心之所以为妙也仁之所以为爱之理于此其可推矣或曰仁为爱之理矣又以为心之徳何哉曰仁之道大不可以一言而尽也程子论干四徳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推此而言则可见矣盖仁者五常之首也而包四者恻隐之体也而贯四端故仁之为义偏言之则曰爱之理此章孝弟为仁之本是也专言之则曰心之徳下章所谓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也其实爱之理所以为心之徳是以圣门之学必以求仁为要而语其所以行之者则必以孝弟为先论其所以贼之者则必以巧言令色为甚记语者所以列二章于首章之次而其序又如此欲学者知仁为急而识其所当务与其所可戒也曰程子以孝弟为行仁之本而又曰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何也曰仁之为性爱之理也其见于用则事亲从兄仁民爱物皆其为之之事也此论性而以仁为孝弟之本者然也但亲者我之所自出兄者同出而先我故事亲而孝从兄而弟乃爱之先见而尤切人茍能之则必有不好犯上作乱之效若君子以此为务而力行之至于行成而徳立则自亲亲而仁民自仁民而爱物其爱有等差其施有渐次而为仁之道生生而不穷矣又岂特不好犯上作乱而已哉此孝弟所以为行仁之本也曰然则所谓性中但有仁义礼智而无孝弟者又何耶曰此亦以为自性而言则始有四者之名而未有孝弟之目耳非谓孝弟之理不本于性而生于外也曰然则君子之务孝弟特以为为仁之地也耶曰不然仁者天之所以与我而不可不为之理也孝弟者天之所以命我而不能不然之事也但人为物诱而忘其所受乎天者故于其不能不然者或忽焉而不之务则于其所不可不为者亦无所本而不能以自行矣故有子以孝弟为为仁之本盖以为是皆吾心之所固有吾事之所必然但其理有本末之殊而为之有先后之序必此本先立而后其末乃有自而生耳非谓本欲为彼而姑先借此以为之地也大率圣贤之言若此类者甚众皆以是説求之则不失其立言之防矣曰然则义礼智信为之亦有本耶曰有请问之曰亦孝弟而已矣但以爱亲而言则为仁之本也其顺乎亲则为义之本也其敬乎亲则为礼之本也其知此者则为智之本也其诚此者则为信之本也盖人之所以为五常百行之本无不在此孟子之论仁义智礼乐之实者正为是尔此其所以为至徳要道也与又曰谢氏平日论仁常以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但能识此活物乃为知仁而后可以加操存践履之功不能识此则虽能躬行力践极于纯熟而终未足以为仁也夫谓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可矣必以识此然后可以为仁则其为説之误也○谢氏以觉言仁唤之则应抉之则痛是心之流注在血气上者觉其理之是非乃心之流注在理上者觉得痛痒者不便是仁须觉得道理方是仁【植】○爱之理理是根爱是苗仁之爱犹糖之甜醋之酸【方子】○程子曰心如谷种其生之性乃仁也生之性即爱之理也【僴】○耳之徳聪目之徳明心之徳仁以此意去体认【泳】○爱之理亦是心之徳者粗譬之如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自安抚使言则统一路州军自知州言则与漳州知州无异【赐】○仁如水之源孝弟是水流行之第一池仁民是第二池爱物是第三池也【铢】○仁如木亲亲是根仁民是干爱物是枝叶故曰行仁以孝弟为本【淳】○人若不孝弟便是这道理中间断了下面生不去承接不来所以説孝弟者其为仁之本【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二句是泛言凡事如此与上文不相干下文孝弟也者方应上文故集注有凡事字【明作】程子説顺徳甚好如义主羞恶则有违逆处惟孝则皆是顺【义刚】○试自看温和柔软时如何所以孝弟乃为仁之本【泳】○孔门只説为仁谢氏乃説知仁其説一转而为张子韶再转而为陆子静【盖卿】

三章【巧言令色】

或问夫子所谓鲜矣仁程子乃以非仁释之何也曰夫子之言所谓辞不廹切而意已独至者也程子则惧夫读者之不察而于巧言令色之中求少许之仁焉是以推本圣人之意直断其不仁以解害辞之惑也説经如此其可谓有功矣而后之説者犹纷纷然置曲説于其间其亦不察也夫或曰辞欲巧令仪令色何以异于此章所谓巧言令色乎曰为己为人之不同而已盖意诚在于为己则容貌辞气之间无非持养用力之地一有意于为人而求其説已则心失其正而鲜仁矣○或问巧言为言不诚者曰据某所见巧言即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作文字者便是看做这般模样时其心还在腔子里否【文蔚】小人讦以为直色厉内荏则虽与巧言令色者不同然考其矫情饰伪之心实巧言令色之尤者故圣人恶之○絶无二字是程子非仁之意也【淳】○犯上者鲜矣之鲜对未之有也与鲜矣仁之鲜不同【僴】○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与前章程子曰两条通看若理会得则论语一书凡言仁处皆可通矣【明作】

四章【吾日三省吾身】

或问程子所谓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何也曰尽己之心而无隐所谓忠也以其出于内者而言也以事之实而无违所谓信也以其騐于外者而言也然未有忠而不信未有信而不出于忠也故又曰发已自尽谓忠循物无违谓信表里之谓也亦此之谓而加宻焉耳○尽己之谓忠今有人不可以尽告则又当如何曰圣人到此又却有义【道夫】○以实之谓信以用也【泳】○发己自尽循物无违明道语也尽己以实伊川语也明道之语周于事物之理故如此圆转伊川之语严故截然方正简洁明通【道夫】○忠信只是一事自我而观谓之忠自彼而观谓之信【答黄子厚】○曾子守约不是守夫约言所守者约耳【僴】曾子亦不是截然不省别底只是见得此三事上实有纎毫未到处其他处固不可不省特此三事较急耳【道夫】○曾子三省处集注説亦有病如省察是当下便省察才有不是处便改不是事过后方始去省省了又却休也【铢】○问忠信为传习之本曰此篇如説则以学文就有道而正焉之类都是先説一个根本而后説讲学【焘】

四书集义精要卷五

猜你喜欢
  卷六 性理三·黎靖德
  论语通卷五·胡炳文
  ●牧鑑卷之五·杨昱
  第十七章 25·辜鸿铭
  第八章 4·辜鸿铭
  卷二十二·李明复
  六  辞过·墨子
  既夕礼第十三·佚名
  守行品第三十三·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六(别录之六)·智升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四[宋铭]·惟白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教卷第二(一十九章)·优昙普度
  教 育 新 见·太虚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六·知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岁时杂咏巻十六·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上已上已篇 张 华仁风导和气勾芒御吴春姑洗应时月元已启良辰良辰防朝日零雨洒防尘飞轩逰九野置酒防众賔临川悬广幕夹水布长茵徘徊存往古慷慨慕先眞朋从自逺至童冠八九人追好舞雩庭拟迹洙泗濵伶人理新

  •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六·焦竑

      南道御史   ◆南道御史   監察御史張先生金陵墓表(倪謙)   南京貴州道監察御史麗水金公忠墓志銘(李東陽)   監察御史蔣公誼傳(陳鎬)   前御史蔣欽(實錄)   南京浙江道監察御史澗松龔公大有墓志銘(王以旂)   

  • 卷十八 崇祯十五年壬午·计六奇

      降座揖相  正月辛未朔,上朝毕,召大学士周延儒、贺逢圣,谢升入殿。曰:古圣帝明王,皆崇师道。卿等,朕之师也,宗社奠安,维诸先生是赖。命东向立,上降座,西向揖之,各愧谢。  恩庙此举,礼非其人,徒自贬损耳。然三相之中,惟贺文忠

  • 后汉书补逸卷二十·姚之骃

    司马彪续后汉书第三任延任延字长孙治京易为九真太守教民牛耕铸作田器民以利之【案延见东观记】任延拜防稽南部都尉时年十九迎吏见其少皆惊防稽多名士延到官皆聘请高行俊乂敬以待师友之礼及掾吏贫乏輙分俸禄以赈给之【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第二章亲族·佚名

    第一 死童养媳例 第二 砍伤妻前夫之子例 第三 殴死无服外甥例 第四 殴伤无服族婶例 第五 殴伤无服族婶例 第六 殴死嫁母之兄弟例 第七 典女之例 第八 同上 第九 同上 第十 同上 第十一 同上 第一揢死童养

  • 一○○一 军机大臣奏拟写彭元瑞办理四库全书谕旨进呈片·佚名

    一○○一 军机大臣奏拟写彭元瑞办理四库全书谕旨进呈片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初八日据侍郎彭元瑞告称:面奉谕旨,令其办理四库全书。臣等拟写谕旨进呈。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自序·徐一士

    余喜观杂书,于笔记之类,颇事涉猎,惟无力,不能多致,尤乏珍秘之本耳。此类著述,大抵随意抒写,不为体裁所拘,而内容则自国家掌故、名人史迹、以逮社会习俗、乡曲琐闻,形形色色,樊然毕陈,或庄或谐,各具态致。虽事有信诬,文有工拙,而流览

  • 卷八·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乙酉(一六四五)、大清顺治二年(福王弘光元年)春正月乙酉朔福王在南京。日有蚀之。总督袁继咸疏言:『元朔者,人臣拜手称觞之日,陛下当卧薪尝胆之时。乞痛念大耻未雪,以周宣之未央问夜为可法,以晚近长夜

  • 伊..传·魏收

    伊..,代地人。年轻时勇猛刚健,跑起来可以追上奔跑的马,善于骑射,力大无比,能够拖住牛不让它跑动。神..初年(428),伊..擢升为侍郎,转为三郎,被赐予汾陽子的爵位,加授振威将军。世祖准备征讨凉州的时候,朝中参议此事的大臣都进行

  • 卷之六  皇朝平吳錄(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皇朝平吳錄上」,原脫「皇朝」、「上」,本卷分三節,後兩節題為「皇朝平吳錄中」、「皇朝平吳錄下」,據補。皇朝平吳錄,一卷,未著撰人姓氏。載元末張士誠據吳始末,起元順帝至正十三年,迄明太祖吳元年。今傳世較廣有吳寬平吳錄

  • 丽泽论说集録防·吕祖谦

    伯父太史説经唯读诗记为成书后再刋定迄于公刘之首章尚书自秦誓上至洛诰口授为讲义其他则皆讲说所及而门人记録之者也伯父无恙时固尝以其多舛戒勿传习而终不能止伯父殁流散益广无所是正然其大义奥指盖犹頼是以存而此编

  • 孟子説卷七·张栻

    宋 张栻 着尽心上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夀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爲性主于性爲心天也性也心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尽其心者格物致知积习之乆私意脱落万

  •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王守仁

    黄省曾&middot;录黄省曾,字勉之,号五岳,苏州人、著有《会稽问道录》十卷,此篇可能录自《问录》。王阳明在浙江讲学时(1522&mdash;&mdash;1527年),黄曾求学于门下。见《明儒学案》卷二十五。【原文】黄勉之问:&ldquo;&lsquo;无

  • 卷五百九十·佚名

    △第十四精进波罗蜜多分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大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具寿满慈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云何方便安住精进波罗蜜多。尔时世尊告满慈子。若菩萨摩

  • 摄大乘论释 第十四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 第十四卷世亲菩萨释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智差别胜相第十之二论曰。有几种佛法。应知摄此法身释曰。不为显摄法身体。故为此问。为显摄法身证得故为此问论曰。若略说有六种释曰。若广说有无量种。今略

  • 喜讯·彭家煌

    短篇小说。彭家煌作,载《文学》1934年2卷4号。写贫苦农民拔老爹盼望外出的儿子岛西出人头地、衣锦荣归,但最后得到的却是他被捕入狱的不祥消息,从侧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祸国殃民的罪行。作品以反语命题,意在暗喻:在反动派

  • 西藏度亡经·莲花生

    又名《中阴得度法》,本书是一部西藏佛学名著,依照佛教义详细介绍了人死以后每天“中阴”的变化情形。它蕴含着一套丰富的临终、死亡及死后世界的知识和图景。此外,基于《西藏度亡经》的藏传佛教“临终关怀”具有终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