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种田地?
【原文】
樊迟请学稼①。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②。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③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①稼:种五谷叫稼。②圃:种蔬菜的园地。为圃就是种菜。③襁(qiang):背小孩的宽带子。
【译文】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出去以后,孔子说:“樊须真是个小人啊!统治者喜好礼,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恭敬;统治者喜好义,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喜好信,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真诚效力。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四方的老百姓都会背负着儿女前来投奔,哪里还用得着你自己亲自种庄稼呢?”
【读解】
樊迟在圣人门下来学种庄稼,种蔬菜真可以说是找错了庙门,烧错了香,被孔子骂了个狗血淋头。
“小人哉,樊须也!”
这里的“小人”其实只是相对于“上”,即在上位的统治者而言,是指他不堪造就,不求上进,倒不是说他品德上有什么问题。就像我们今天有些家长写自己的子女:“你这个没有出息的东西!”恨铁不成钢而已,没有其他的意思。
孔子这一骂不打紧,到20世纪70年代我们批判他时,就把这一条作了他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的铁证。缺席审判,把他打下了十八层地狱。
其实,孔子的思想原本倒没有那么反动得透顶。不外乎表达出如下两层意思罢了:
第一是社会分工的观念。
除了在这里所说的道理外,在《卫灵公》篇里,孔子还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意思是说,作为君子,比如说读书人,你亲自去种地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习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说,每个人要发挥自己的所长,既然做了读书人,就应该一心向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而不该提出去学什么种田种地的事。
第二是重脑力劳动而轻体力劳动。
这是当时社会状况与孔子本身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膝文公上》)存在决定意识,孔子本来就是脑力劳动者的一员,或者说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说出站在脑力劳动者或统治者立场上的话来,没有丝毫可怪的地方。相反,真要让他说出劳动人民的话来,那才是非常可怪的哩。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者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走读书做官的道路的确也是很有影响的,要说有什么罪过也的确有那么一点。不过话说回来,脑力劳动贬值,出现人们所说的“体脑倒挂”现象,就一定很对,很先进吗?恐怕也不见得罢。
猜你喜欢 卷十一·杨士勋 思顺第九·佚名 論衡校釋卷第二十七·黄晖 近思录集注卷七·茅星来 论语精义卷九上·朱熹 卷一·孙瑴 第十二章 3·辜鸿铭 卷六·李明复 礼记析疑卷四十六·方苞 卷三十八·山井鼎 卷十一·崔子方 卷十二·朱鹤龄 卷一百三十·佚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四·欧阳竟无 卷第八·李遵勖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