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①,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
①授之以政: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事君,所以与政事有关。②专对:独立应对。春秋时代的外交谈判多背诵诗篇来代替语言,所以《诗经》也是外交人才的必读书。
【译文】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不能处理得好;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读解】
春秋时代诗与政治、外交活动密切相关,无论是处理政事还是在外事活动中,往往都会引证“诗曰”,随口吟出,而能够切合适用。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时代风气,有点像我们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随口引用毛主席语录一样。它并不是要求政治家都成为诗人,更不是要求诗人来做政治家,而是因为诗里面包含了许多丰富的知识,且有表达情感,打动人。。和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确实可以在政治、外交等场合起到超乎寻常的作用。尤其是经孔子删订的《诗经》三百篇,更是如孔子所说:“可以激发感情,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阳货》)所以,孔子号召“小子何莫夫学《诗》?”(同上)要求学生都要学习《诗经》。
不过,孔子从来是要求学习为应用而反对读死书的。正如他在《学而》篇里强调的那样:“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的目的是为了“行”。如果不能“行”,你书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相反,只要你能够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得当,那就如他的学生子夏所说:“虽回来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说到底,还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
猜你喜欢 卷六 禹贡第一·孔颖达 曾子制言中第五十五·戴德 大学翼真卷二·胡渭 四书留书卷三·章世纯 第十四章 31·辜鸿铭 卷九·孔颖达 十六 兼爱下·墨子 卷二十九·李光地 卷十二·姚炳 大雲初分大众健度馀·佚名 比丘听施经正文·佚名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三·王日休 卷第二十九·李遵勖 佛说华手经卷第九·佚名 今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者·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