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人与达人
【原文】
子张问:“土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③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④。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①达:通达,指见识高超,不同流俗。②闻:指有名声。③家:旧注指卿大夫的封地。“在家”指在卿大夫家做官,与“在邦”(在诸侯的国家做官)相对。其实,也不必作此拘泥的理解,可以泛指家居或在家族中。④下人:甘居人下,指对人谦虚,“下”作动词用。
【译文】
子张问:“读书人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通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指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就是在朝廷做官一定有名声,居家也一定有名声。”孔子说:“那是名声,不是通达。通达是指品质正直而见义勇为,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论和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人谦让。这样的人在朝廷做官一定通达,居家也一定通达。至于那种只有名声的人,表面上做出爱好仁德的样子,实际行为却违背仁德,还自以为是地以仁德的人自居。这就是你所说的在朝廷做官一定有名声,居家也一定有名声。”
【读解】
从闻与达说到闻人与达人。
我们今天也偶尔听人说谁是什么什么领域的闻人,这里的闻人是指有名气的人,也就是名人。可是,在孔子与子张的对话里所说的闻人,却有特定的含义,指的是那种徒有虚名,沽名钓誉,甚至不惜“色取仁而行违”,欺世盗名的名人。这一点特别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而且,我们也建议现在爱这一点语言的时髦,有时复一点古的人有要滥用“闻人”这个词语,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名人,还是说“名人”的好,不要说成了“闻人”。不然的话,万一有谁用圣人关于“闻人”的论述一套,岂不把那千人崇拜万人捧的名人说成伪君子一样的欺世盗名之徒了吗?
至于说到达人,则是通情达理,通权达变,通泰练达的人。具体说,达人有三个条件:第一,品质正直而见义勇为;这是慷慨好义。第二,察言而观色;这是通情达理。第三,虑以下人;这是谦虚待人。凡是达到这三个条件的的,就是达人。
达人当然也可能出名,成为名人,但却是名实其符的名人,与名不符实的闻人有着根本的区别。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我们要做名实相符的名人,而不要做“色取仁而违”,欺世盗名,名不符实的闻人。或者,根本就不要做什么闻人名人,而只要做一个能达的人。当然,因为通达而不经意地出了名,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就只有顺其自然了罢。?
猜你喜欢 兵法第十七·管仲 近思録集注卷十三·茅星来 论语集注大全卷十五·胡广 春秋春王正月考序·张以宁 卷十三·钱时 卷二十八·真德秀 卷一百二十一·山井鼎 卷三十五·山井鼎 卷一百八十三·秦蕙田 吴侵陈(1)·戴圣 序·佚名 卷九·佚名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全文·佚名 复李荫亭居士书·太虚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