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一 泰誓中第二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次,止也。戊午渡河而誓,既誓而止于河之北。

[疏]传“次止”至“之北”○正义曰:“次”是止舍之名,《穀梁传》亦云:“次,止也。”序云“一月戊午,师渡孟津”,则师以戊午日渡也。此戊午日次于河朔,则是师渡之日次止也。上篇是渡河而誓,未及止舍而先誓之,此“次于河朔”者,是“既誓而止于河之北”也。庄三年《左传》例云:“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宿为次。”此“次”直取止舍之义,非《春秋》三日之例也。何则?商郊去河四百馀里,戊午渡河,甲子杀纣,相去才六日耳。是今日次讫又誓,明日誓讫即行,不容三日止于河旁也。

群后以师毕会,诸侯尽会次也。王乃徇师而誓。曰:“呜呼!西土有众,咸听朕言。徇,循也。武王在西,故称西土。○徇,似俊反,《字诂》云:“徇,巡也。”

[疏]传“徇循”至“西土”○正义曰:《说文》云:“徇,疾也。循,行也。”“徇”是疾行之意,故以“徇”为循也。下篇“大巡六师”,义亦然也。此誓总戒众军,武王国在西偏,此师皆从西而来,故称“西土”。

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言吉人竭日以为善,凶人亦竭日以行恶。○竭,苦曷反,又苦盖反。今商王受,力行无度,行无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播弃黎老,昵比罪人。鲐背之耇称黎老,布弃不礼敬。昵近罪人,谓天下逋逃之小人。○黎,力私反,又力兮反。昵,女乙反。比,毗志反。鲐,他来反,又音怡,鱼名。逋,布吴反。

[疏]传“鲐背”至“小人”○正义曰:《释诂》云:“鲐背、耇、老,寿也。”舍人曰:“鲐背,老人气衰,皮肤消瘠,背若鲐鱼也。”孙炎曰:“耇,面冻梨色似浮垢也。”然则老人背皮似鲐,面色似梨,故“鲐背之耇”称“梨老”。传以“播”为布。布者,遍也,言遍弃之,不礼敬也。“昵,近”,《释诂》文。孙炎曰:“昵,亲近也。”《牧誓》数纣之罪云:“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知纣所亲近罪人,“谓天下逋逃之小人”也。

淫酗肆虐,臣下化之,过酗纵虐,以酒成恶,臣下化之。言罪同。○酗,况付反。

[疏]传“过酗”至“罪同”○正义曰:“酗”是酒怒,“淫酗”共文,则“淫”非女色,故以“淫”为过,言饮酒过多也。“肆”是放纵之意,酒过则酗,纵情为虐。以酒成此暴虐之恶,臣下化而为之,由纣恶而臣亦恶,言君臣之罪同也。

朋家作仇,胁权相灭。无辜吁天,秽德彰闻。臣下朋党,自为仇怨,胁上权命,以相诛灭。吁,呼也。民皆呼天告冤无辜,纣之秽德彰闻天地。言罪恶深。○胁,虚业反。吁音喻。秽,于废反。

[疏]“朋家”至“彰闻”○正义曰:小人好忿,天性之常,化纣淫酗,怨怒无已。臣下朋党,共为一家,与前人并作仇敌,胁上权命,以相灭亡。无罪之人,怨嗟呼天,纣之秽恶之德,彰闻天地。言其罪恶深也。○传“臣下”至“恶深”○正义曰:“胁上”谓纣既昏迷,朝无纲纪,奸宄之臣,胁于在下,假用在上之权命,胁之更相诛灭也。

“惟天惠民,惟辟奉天。言君天下者当奉天以爱民。○辟,必亦反。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桀不能顺天,流毒虐于下国万民。言凶害。天乃佑命成汤,降黜夏命。言天助汤命,使下退桀命。惟受罪浮于桀。浮,过。

[疏]传“浮过”○正义曰:物在水上谓之浮,“副者高之意,故为过也。桀罪已大,纣又过之,言纣恶之甚,故下句说其过桀之状。案《夏本纪》及《帝王世纪》云:“诸侯叛桀,关龙逢引皇图而谏,桀杀之。伊尹谏桀,桀曰:‘天之有日,如吾之有民,日亡吾乃亡矣。’”是桀亦“贼虐谏辅,谓己有天命”。而云过于桀者,《殷本纪》云:“纣剖比干观其心”,桀杀龙逢,无剖心之事;又桀惟比之于日,纣乃诈命于天;又纣有炮烙之刑,又有刳胎斮胫之事,而桀皆无之,是纣罪过于桀也。

剥丧元良,贼虐谏辅。剥,伤害也。贼,杀也。元,善之长。良,善。以谏辅纣,纣反杀之。○丧,息浪反。长,丁丈反。

[疏]传“剥伤”至“杀之”○正义曰:《说文》云:“剥,裂也,一曰剥,割也。”裂与割俱是伤害之义也。杀人谓之“贼”,故“贼”为杀也。“元者,善之长”,《易》文言文。“良”之为善,书传通训也。“元良”俱善而双举之者,言其剥丧善中之善,为害大也。“以谏辅纣,纣反杀之”,即比干是也。上篇言“焚炙忠良”,与此经相类而复言此者,以杀害人为恶之大,故重陈之也。

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谓祭无益,谓暴无伤。言纣所以罪过于桀。○己音纪。厥监惟不远,在彼夏王。其视纣罪,与桀同辜。言必诛之。

[疏]传“其视”至“诛之”○正义曰:纣罪过于桀,而言“与桀同辜”者,罪不过死,合死之罪同,言必诛也。

天其以予乂民,用我治民。当除恶。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言我梦与卜俱合于美善,以兵诛纣必克之占。

[疏]传“言我”至“之占”○正义曰:梦者事之祥,人之精爽先见者也。吉凶或有其验,圣王采而用之。我卜伐纣得吉,梦又战胜。《礼记》称“卜筮不相袭”,“袭”者,重合之义。训“戎”为兵。梦卜俱合于美,是“以兵诛纣必克之占”也。圣人逆知来物,不假梦卜,言此以强军人之意耳。《史记·周本纪》云:“武王伐纣,卜,龟兆不吉,群公皆惧,惟太公强之。”太公《六韬》云:“卜战,龟兆焦,筮又不吉,太公曰:‘枯骨朽蓍,不逾人矣。’”彼言“不吉”者,《六韬》之书,后人所作,《史记》又采用《六韬》,好事者妄矜太公,非实事也。

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平人,凡人也。虽多而执心用德不同。

[疏]传“平人”至“不同”○正义曰:昭二十四年《左传》此文,服虔、杜预以“夷人”为夷狄之人。即如彼言,惟云“亿兆夷人”,则受率其旅若林,即曾无华夏人矣?故传训“夷”为平,平人为凡人,言其智虑齐,识见同。人数虽多,执心用德不同。“心”谓谋虑,“德”谓用行,智识既齐,各欲申意,故“心德不同”也。

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十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及文母。治,直吏反。

[疏]传“我治”至“德同”○正义曰:《释诂》云:“乱,治也。”故谓我治理之臣有十人也。十人皆是上智,咸识周是殷非,故人数虽少而心能同。同佐武王,欲共灭纣也。《论语》引此云:“予有乱臣十人。”而孔子论之有一妇人焉,则十人之内其一是妇人,故先儒郑玄等皆以十人为文母、周公、太公、召公、毕公、荣公、太颠、宏夭、散宜生、南宫括也。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周,至也。言纣至亲虽多,不如周家之少仁人。

[疏]传“周至”至“仁人”○正义曰:《诗毛传》亦以“周”为至,相传为此训也。武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则纣党不多于周。但辞有激发,旨有抑扬,欲明多恶不如少善,故言“纣至亲虽多,不如周家之少仁人”也。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言天因民以视听,民所恶者天诛之。○恶,乌路反,一音如字。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己能无恶于民,民之有过,在我教不至。

[疏]“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正义曰:言此者,以上云民之所恶,天必诛之,己今有善,不为民之所恶,天必佑我。令教化百姓,若不教百姓,使有罪过,实在我一人之身。此“百姓”与下“百姓懔懔”,皆谓天下众民也。

今朕必往,我武惟扬,侵于之疆,扬,举也。言我举武事,侵入纣郊疆伐之。○疆,居良反。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桀流毒天下,汤黜其命。纣行凶残之德,我以兵取之。伐恶之道张设,比于汤又有光明。

[疏]“今朕”至“有光”○正义曰:既与天下为任,则当为之除害,今我必往伐纣。我之武事惟于此举之,侵纣之疆境,取彼为凶残之恶者。若得取而杀之,是我伐凶恶之事用张设矣。汤惟放逐,我能擒取,是比于汤又益有光明。○传“扬举”至“伐之”○正义曰:《文王世子》论举贤之法云:“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是“扬”、“举”义同,故“扬”为举也。于时犹在河朔,将欲行适商都,言我举武事,侵入纣之郊疆,往伐之也。《春秋》之例有:“锺鼓曰伐,无曰侵。”此实伐也,言“往侵”者,“侵”是入之意,非如《春秋》之例无锺鼓也。

勖哉,夫子!罔或无畏,宁执非敌。勖,勉也。夫子谓将士。无敢有无畏之心,宁执非敌之志,伐之则克矣。○将,子匠反,下篇注同。

[疏]“勖哉”至“非敌”○正义曰:取得纣则功多于汤,宜勉力哉0夫子”,将士等。呼将士令勉力也。以兵伐人,当临事而惧,汝将土等无敢有无畏轻敌之心,宁执守似前人之强,非己能敌之志以伐之,如是乃可克矣。○传“勖勉”至“克矣”○正义曰:“勖,勉”,《释诂》文。呼将士而誓之,知“夫子”是将士也。《老子》云:“祸莫大于轻敌。”故今将士“无敢有无畏之心”,令其必以前敌为可畏也。《论语》称:“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曰:‘必也临事而惧。’”令军士等不欲发意轻前人,宁执非敌之志,恐彼强多,非我能敌,执此志以伐之,则当克矣。

百姓懔懔,若崩厥角。言民畏纣之虐,危惧不安,若崩摧其角,无所容头。○懔,力甚反。

[疏]传“言民”至“容头”○正义曰:“懔懔”是怖惧之意,言民畏纣之虐,危惧不安,其志懔懔然。以畜兽为喻,民之怖惧若似畜兽崩摧其头角然,无所容头。顾氏云:“常如人之欲崩其角也,言容头无地。”隐三年《穀梁传》曰:“高曰崩,头角之称崩,体之高也。”

呜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汝同心立功,则能长世以安民。

猜你喜欢
  第三十九卦 蹇 水山蹇 坎上艮下·佚名
  阳货第十七·朱熹
  孝经刊误·朱熹
  卷一·杨简
  春秋辨义卷九·卓尔康
  第一章 醒觉·林语堂
  汉书儒林传辨伪第五·康有为
  卷二·陈则通
  礼记析疑卷二十五·方苞
  卷首上·王鸿绪
  卷四·刘瑾
  净名即是古佛·太虚
  万有皆因缘所生·太虚
  方外之交·佚名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璇玑图诗读法卷上·康万民

    苻秦武功苏氏蕙若兰织锦囘文璇玑图诗【其采式详读法内仁智怀德圣虞唐眞妙显华重荣章臣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津伤嗟情家明葩荣志庭闱乱作人谗奸佞防害我忠贞桑防慈雍思恭基河】【惨叹中无镜纷为笃明难受消源祸因

  • 卷一百三十三·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一百三十三鸟兽野鵞赋【有序        宋】鲍 昭有献野鵞于临川王世子愍其樊絷命为之赋辞曰集陈之隼以自逺而称神栖汉之雀乃出幽而见珍此琐禽其何取亦厠景而承仁舍水泽之驩逸对钟鼓

  • 帝王经世图谱卷十三·唐仲友

    宋 唐仲友 撰春秋年表一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五十七·佚名

    嘉靖四十五年四月壬戌朔日有食之○时享 太庙命驸马都尉谢诏代○蜀府庆符王宾沾薨赐葬如例谧恭和○闽广官兵追击海寇吴平于安南万桥山澳大破之初平自阳江乌猪羊战败奔安南提督侍郎吴桂芳檄安南万宁宣抚司发兵征剿遣参

  • 卷之七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七十八·佚名

    光绪四年。戊寅。九月。丁未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丙子皆如之。起居注○谕内阁、果勒敏奏、调任杭州副都统富尔荪。未奉谕旨。自行署理乍浦副都

  • ◎大风冻死新嫁娘·李定夷

    东海县乡间,风俗极陋。婚嫁不用车轿,以新嫁娘坐围桶(农具)中,扎以竹竿,缠以红绿,四人抬之,即为花轿。热季则科头于烈日之中,冬季则畏慑于寒风之下,殊属野蛮。去岁有某村刘姓者,嫁女于嵇姓家。两家相距约十余里,又值岁寒风厉,行至中

  • 卷二十八上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范晔

    (桓谭、冯衍)◆桓谭传桓谭字君山,沛国郡相县人。他父亲在成帝时是太乐令。桓谭因父亲的关系任为郎,因而爱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把五经读遍了,能解释古书大义。不离章辨句。文章写得好,尤喜爱古学,多次从刘歆、杨雄辩论分析疑

  • 三八 同情和厚意·邹韬奋

    我不是说过吗?我和章先生在那个深夜里被带到一个小囚室的前面,从铁格子门望进去,就看见里面的小铁床的下层已睡着一个囚犯。他姓周,是一个政治犯,是一个很可敬爱的青年!他当夜听见章先生无意中在谈话里叫了我的名字,引起他的

  • 目录·徐自明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二宋宰辅编年録目録   职官类一【官制之属】第一卷太祖皇帝第二卷太宗皇帝第三卷真宗皇帝第四卷仁宗皇帝上第五卷仁宗皇帝下第六卷英宗皇帝第七卷神宗皇帝上第八卷神宗皇帝下第九卷哲宗

  • 卷十九 论语一·黎靖德

      ◎语孟纲领   语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经工夫多,得效少。〔大雅〕以下六经四子。   语孟用三二年工夫看,亦须兼看大学及书诗,所谓"兴於诗"。诸经诸史,大抵皆不可不读。〔德明〕   某论语集注已改,公读令大学十分熟了,

  • 卷三十八·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三十八宋 王昭禹 撰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信音身】【玉所以比德仁者德之爱君子所以守位者在是也故自天子至于

  • 卷第七十八·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七十八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五世随录宝安二隐谧禅师古渝昌州金氏子。初游讲肆。後见磬山修。言下起疑。决志参询。依云门信

  • 卷第三十·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三十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书(三) 复邢梅阳孝廉 贫衲方息慈时。即闻令先师居京邸说法。服膺豪杰。摧折慢幢。如雷如霆。可喜可惧。因侍受业师南询。不遑亲聆教益。迄今渴慕

  • 三吴水利录·归有光

    水利志。明归有光编撰。四卷。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南京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历官知县、通判、太仆寺丞。有《震川先生集》。作者认为吴中水患,要在淞江,而淞江治则太湖水顺畅入海。因采集宋人郏亶书二、郏乔书一、

  • 市隐庐医学杂著·王德森

    医论。清王德森撰。一卷。德森另有《保赤要言》已著录。积多年行医经验心得,于咸丰三年(1853)撰成是书。载苦口婆心语、论湿温症因用药之误、麻症喉痛误以喉症治之必死说、急慢惊风辨、产前以攻病为安胎说、阴证忌用

  • 集大乘相论·佚名

    觉吉祥智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生,十波罗密,十地,十八空,三十七菩提分,四圣谛,四静虑,四无量,四等至,八解脱,三摩钵底先行,三解脱门,六神通,陀罗尼,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四声闻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