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原文】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②仁。”得知③?”
【注释】
①约:贫困。②利:顺从。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在贫困的境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顺从仁。”
【读解】
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烦从仁是由于他们气质不同,如孔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雍也》)水性动,动者顺势,所以须从仁;山性静,静者安定,所以安于仁。但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由于没有仁德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稳定的人格,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安贫乐道,做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一言归总,这种人因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有涵养,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所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这就是有没有仁心之间的区别。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礼器·戴圣 书义矜式卷二·王充耘 孟子集编卷十二·真德秀 第八章 19·辜鸿铭 提要·郑樵 卷二十三·吕祖谦 五行第四十一·管仲 卷三十五·王道焜 卷九下·佚名 卷五·李钟伦 (一)梁惠王篇·钱穆 卷二百三十四·佚名 卷四十二(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释氏稽古略卷二·觉岸 佛 法 要 略·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