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皇朝通典卷九十

州郡一

○州郡一

(臣)等謹按杜佑作通典其州郡門凡十四卷以古九州為綱以唐代之州郡為目凡州縣之沿革皆自唐上推之以會於禹貢誠足為稽古之助第考九州之制肇自唐虞春秋以前分合可據奏置郡縣而後愈析愈繁彌難考證且九州外境代有展拓必仍杜氏體例則不得不於九州之外別為標目同此王土王臣而外之於義亦未為妥協業於五朝續通典本門中加案聲駮欽惟皇朝之定大業也發祥長白奄有東土積功累仁基緒日大至世祖章皇帝入關定鼎統御六合重熙洊洽永固不基其各省之地舊在九州之內及廣東廣西雲南貴州諸省之舊在九州外者且置勿論溯自我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創建鴻圖首取哈達輝發烏拉葉赫及寧古塔諸地於是內附者則有舊藩蒙古內扎薩克二十五部五十一旗聖祖仁皇帝世宗憲皇帝繼奮天聲膚功屢奏於是內附者則有新藩蒙古喀爾喀四部八十二旗青海四部二十九旗及賀蘭山厄魯特等地西藏全部地至我皇上御極以來平準噶爾回部於是有天山南北路地計今地之在古九州外者且不下數萬里尤非有明以前各朝所可比論若必以古九州為主則是九州以外之地且數倍於九州之地於體例更為不合我國家恢張上理統輯羣元燾載之恩無分遐邇又奚為區以別之也今謹以省分卷首列京師順天府崇首善也次之以盛京重留都也又次之以興京猶之天作高山之意也自直隸以下凡為省十有八則由近迄遠序及焉其未隸省諸地特附敘大致於諸省之後至杜書各州之後附以風俗夫風俗相沿本非一成而不可易我朝列聖相承漸仁摩義文教誕敷皇猷遠鬯士食舊德農服先疇固巳東越瀛壖西窮蒙汜北逾漠野南軼炎陬風無殊音俗無異徑強為分別實閡通規若夫山川之流峙振古如茲戶口之登耗逾時輒變恭纂統志業巳備書故於茲編槩從其略云

京師順天府

盛京

興京

直隸省

△京師順天府 【 東西距四百七十六里南北距四百八十八里東至遵化州界二百四十六里西至宣化府保安州界二百三十里南至天津府青縣界三百十三里北至邊牆一百七十五里東南至天津府天津縣界二百里西南至保定府新城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遵化州馬蘭峪邊牆三百四十里西北至宣化府延慶州界一百三十里】

京師順天府明京師皇朝順治元年世祖章皇帝定鼎建都於此仍設順天府尹十六年省漷縣康熙十五年升遵化縣為州雍正九年增置寧河縣乾隆八年升遵化州為直隸州以玉田豐潤二縣往屬凡領京縣二州五縣十有七 大興 【 京縣】 宛平 【 京縣】 通州 【 順治十六年 省漷縣入州】 昌平州 涿州 霸州 薊州 良鄉 固安 永清 東安 香河 三河 武清 寶坻 順義 密雲 懷柔 房山 文安 大城 保定 平谷 寧河 【 本寶坻縣地明永樂初置梁城千戶所 本朝雍正九年置縣】

△盛京 【 東西距五千一百餘里南北距六千八百三十餘里東至海四千三百餘里西至山海關接直隸永平府界八百餘里南至海七百三十餘里北至黑龍江外大興安嶺接俄羅斯界五千一百餘里東南至希喀塔山濱海界二千九百餘里西南至海八百餘里東北至費雅哈濱海界四十餘里西北至蒙古土默特奈曼各部界六百九十餘 里自 盛京至 京師一千四百七十餘里】

盛京明定遼東寧海州葢州復州金州瀋陽鐵嶺三萬遼海廣寧義州寧遠等衛及安樂自在二州地我朝發祥長白建國滿洲逮肇祖締造興京肇基王迹傳至興祖景祖顯祖積功累仁基緒益大至太祖高皇帝創建鴻圖奄有哈達輝發烏拉葉赫及寧古塔諸地天命三年城界藩五年遷薩爾滸六年取瀋陽遼陽七年建東京於遼陽十年自東京遷都瀋陽太宗文皇帝天聰五年營建宮闕號為盛京於是全遼之地悉歸撫定世祖章皇帝統御六合入關定鼎以盛京為留都順治元年悉裁諸衛設八旗駐防官兵統以重臣十年以遼陽為府置遼陽海城二縣十四年罷遼陽府於盛京置奉天府設府尹康熙三年設廣寧府領廣寧縣錦州寧遠州四年罷廣寧府置錦州府移治錦縣又於奉天府增置承德葢平開原鐵嶺四縣改遼陽縣為州雍正四年於吉林烏拉置永吉州寧古塔置泰寧縣伯都訥置長寧縣俱隸奉天府七年罷泰寧縣十二年於故復州衛地置復州故金州衛地置寧海縣又於錦州府增置義州乾隆元年罷長寧縣十二年罷永吉州共設府二其錦州一府仍屬奉天府尹

奉天府 【 順治十四年置】 領州二縣六承德 【 附郭明瀋陽中衛 本朝建為 盛京順治十四年設奉天府康熙四年置承德縣為府治】 遼陽州 【 明定遼左右前後四衛東寧衛及中左右前後等千戶所 本朝天命七年築 東京城於遼陽城東五里九年遷都之十年由遼陽遷都瀋陽順治初設 東京遼陽城守尉駐此十年置遼陽府領遼陽海城二縣十四年罷府為遼陽縣屬奉天府康熙四年升縣為州】 復州 【 明復州衛 本朝雍正十一年改置州】 海城 【 明海州衛 本朝順治十年改置海城縣屬遼陽府十四年屬奉天府】 蓋平 【 明蓋州衛 本朝康熙四年置縣】 寧海 【 明金州衛 本朝雍正十二年改置縣】 開原 【 明三萬衛後又徙置遼海衛於此永樂中於城內置安樂自在二州後徙自在州於遼陽城內 本朝康熙四年改置縣】 鐵嶺 【 明鐵嶺衛 本朝康熙四年改置縣】

錦州府 【 康熙三年置廣寧府治廣寧縣四年罷廣寧府改置今府移治錦縣】 領州二縣二錦 【 明廣寧中屯左屯右屯三衛 本朝康熙元年改置縣屬奉天府三年改屬廣寧府四年為錦州府治】 寧遠州 【 明初為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宣德三年分二衛地置寧遠衛 本朝康熙三年改置州屬廣寧府四年屬錦州府】 義州 【 明義州衛 本朝初以其地賜察哈爾康熙十四年察哈爾扳討平之遷其部眾於宣化大同邊外以地屬廣寧縣雍正十二年置州】 廣寧 【 明廣寧衛及廣寧中左右三衛 本朝康熙三年置廣寧府並置廣寧縣為府治四年罷府以縣屬錦州府】

△興京 【 在 盛京東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吉林界三十五里西至奉天府承德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鳳凰城界一百八十里北至奉天府開原縣界一百十里東南至吉林界十五里西南至鳳凰城界一百六十餘里東北至吉林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開原縣界一百三十里自 興京至 京師一千七百四十餘里】

興京明置建州衛後廢本朝景祖築城以居太祖高皇帝龍興於此升為興京世祖章皇帝入關定鼎以盛京為留都設奉天府尹兼統之

(臣)等謹按我朝發源長白自遠祖定三姓之亂居鄂多理城國號滿洲是為開基之始逮我肇祖締造興京用啟王迹太祖高皇帝天命七年建東京於遼陽十年自東京遷都瀋陽太宗文皇帝天聰五年建盛京世祖章皇帝入關定鼎以盛京為留都順治元年悉裁諸衛設八旗駐防官兵以內大臣副都統領之三年改內大臣為奉天安班章京給鎮守總管官印十年於寧古塔設安班章京副都統鎮守之康熙元年改奉天安班章京為鎮守遼東等處將軍寧古塔安班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四年改鎮守遼東等處將軍為鎮守奉天等處將軍十年於吉林烏拉設副都統十五年移寧古塔將軍駐吉林烏拉留副都統鎮守寧古塔二十二年於黑龍江設將軍副都統二十九年移黑龍江將軍駐墨爾根三十年於伯都訥設副都統三十二年移黑龍江副都統亦駐墨爾根三十八年黑龍江將軍副都統皆自墨爾根城移駐齊齊哈爾四十九年於墨爾根設副都統雍正三年於阿勒楚喀設副都統五年設熊岳錦州二副都統七年於三姓設副都統乾隆二十七年於拉林設副都統其全境自遼河左右則奉天將軍統之其東則吉林將軍統之其北則黑龍江將軍統之而副都統復分鎮於將軍所轄之地其餘各城各邊門又有城守尉防守尉等員分駐焉王氣特鍾幅員萬里民物殷阜風俗淳和古所謂軒轅之國建德之邦良不是過茲以是編非輿地專書未及徧載謹敘其大略於此

△直隸省 【 東西距一千一百八里南北距二千餘里東至 盛京錦州府寧遼州界六百七十八里西至山西大同府靈邱縣界四百三十里南至河南開封府蘭陽縣界一千四百三十里北至邊牆一百九十八里自邊外為熱河道口北道所轄地又四百餘里東南至海岸四百四十里西南至河南彰德府安陽縣界一千一百三十里東北至喜峰口邊牆四百二十里自古北等口邊外為承德府 地至木蘭圍場又五百餘里西北至山西大同府 天鎮縣界五百三十里自獨石等口邊外為口北 三廳地又四百餘里自省治至

京師三百三十里】

直隸明 以順天府為京師共領順天保定永平真定順德 廣平大名河間八府延慶保安二州皇朝順治元年世祖章皇帝定鼎建都以保定府為省治康熙三十二年改宣化 鎮為宣化府雍正元年改真定府為正定府二年 升正定府屬之冀趙深定晉五州并改天津衛俱 為直隸州七年升河間府屬之滄州為直隸州九年復升天津州為府以滄州屬之十一年於熱河置直隸承德州十二年升保定府屬之易州為直隸州以晉州還屬正定乾隆七年罷承德州改置熱河廳八年升順天府屬之遵化州為直隸州四十三年升熱河廳為承德府凡領府十直隸州六

保定府 【 省治】 領州二縣十五清苑 【 附郭】 祁州 安州滿城 安肅 定興 新城 唐 博野 望都 【 初名慶都乾隆 十一年改今名】 容城 完 蠡 雄 束鹿 高陽 新安

永平府領州一縣六盧龍 【 附郭】 灤州 遷安 撫寧 昌黎 樂亭 臨榆 【 本古臨榆關地亦名榆關明供武初改建山海關十四年置山海衛 本朝乾隆二年改置縣】

河間府領州一縣十河間 【 附郭】 景州 獻 阜城 肅寧 任邱 交河 寧津 吳橋 故城 束光 【 雍正七年分屬滄州九年還屬】

天津府領州一縣六天津 【 附郭舊為天津衛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九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滄州 【 初屬河間府雍正七年升為直隸九州年來屬】【 舊屬河間府順治六年以興濟縣省入雍正二年改屬天津州九年屬府】 靜海 【 舊屬河間府雍正二年改屬天津州九年屬府】 南皮 【 舊屬河間府雍正七年分屬滄州九年來屬】 鹽山 【 舊屬河間府雍正七年分屬滄州九年來屬】 慶雲 【 舊屬河間府雍正七年分屬滄州九年來屬】 正定府領州一縣十三正定 【 附郭舊名真定雍正元年改今名】 晉州 【 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十二年還屬】 獲鹿 井陘 阜平 【 順治十六年省入曲陽行唐二縣康熙二十二年復置】 城欒 行唐 靈壽 平山 元氏 贊皇 無極 【 雍正二年分屬晉州十二年還屬】 藁城 【 雍正二年分屬晉州十二年還屬】 新樂 【 雍正二年分屬定州十二年還屬】

順德府領縣九邢臺 【 附郭】 沙河 南和 平鄉 廣宗 鉅鹿 唐山 內邱 任廣平府領州一縣九永年 【 附郭】 磁州 【 初屬河南彰德府雍正四年來屬】 曲周 肥鄉 雞澤 廣平 邯鄲 成安 威 清河

大名府領州一縣六大名 【 舊尚有魏縣旋省入焉】 元城 【 附郭】 開州 南樂 清豐 東明 長垣

宣化府領州三縣七宣化 【 附郭舊為宣府左右前三衛 本朝初省左右二衛入前衛為宣府鎮康熙三十二年改置宣化府並置縣為府治】 蔚州 【 舊屬山西大同府雍正六年來屬乾隆三十二年省蔚縣入焉】 延慶州 【 初屬宣府鎮為東路康熙三十二年屬府】

保安州 【 初屬宣府鎮為東路康熙三十二年屬府】 赤城 【 舊赤城堡 本朝初屬宣府鎮日上北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縣屬府】 龍門 【 舊龍門衛 本朝初屬宣府鎮日下北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縣屬府】 萬全 【 舊萬全衛 本朝初屬宣府鎮為西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縣屬府】 懷來 【 舊懷來衛 本朝初屬宣府鎮為東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縣屬府】 西寧 【 舊廢順聖縣 本朝初領于蔚州衛康熙三十二年改置縣屬府】 懷安 【 舊懷安衛 本朝初屬宣府鎮為西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縣屬府】

承德府 【 在古北口外明初置興州五衛營州五衛及大寧新城富峪會州四衛天順以後烏梁海居之為朵顏衛地其東境兼為泰寧衛地 本朝初內屬名曰熱河康熙四十二年建 行宮於此曰 避暑山莊五十二年築熱河城雍正元年置熱河同知廳十年置八溝同知廳十一年於熱河建直隸承德州乾隆元年置四旗通判廳五年置塔子溝通判廳又設熱河道駐承德州七年罷州改置通判移治熱河西南之喀喇河屯三十九年設烏蘭哈達廳三座塔廳四十三年升熱河廳為府】 領州一縣五灤平 【 乾隆七年設喀喇河屯廳四十三年置縣】 平泉州 【 雍正十年置八溝廳乾隆四十三年置州】 豐寧 【 乾隆元年設四旗廳四十三年置縣】 赤峰 【 乾隆三十九年設烏蘭哈達廳四十三年置縣】 建昌 【 乾隆三年設塔子溝廳四十三年置縣】 朝陽 【 乾隆三十九年設三座塔廳四十三年置縣】

遵化州 【 舊為遵化縣屬順天府康熙十五年升為州乾隆八年升直隸州】 領縣二玉田 【 初屬順天府雍正四年改屬永平府乾隆八年來屬】 豐潤 【 初屬順天府雍正四年改屬永平府乾隆八年來屬】

易州 【 初屬保定府雍正十二年升為直隸州】 領縣二淶水 【 初屬保定府雍正十二年來屬】 廣昌 【 初屬山西大同府雍正十二年來屬】

冀州 【 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五南宮 新河 棗強 武邑 衡水 【 五縣舊並屬正定府雍正二年來屬】

趙州 【 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五柏鄉 隆平 高邑 臨城 寧晉 【 五縣舊並屬正定府雍正二年來屬】

深州 【 舊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三武強 饒陽 安平 【 三縣舊並屬正定府雍正二年來屬】

定州 【 舊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二曲陽 【 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來屬】 深澤 【 初屬保定府雍正十二年來屬】

皇朝通典卷九十

猜你喜欢
  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司马迁
  第三十二回 杀刘畅惧罪请师 系郅寿含冤毕命·蔡东藩
  提要·舒赫德
  卷之四百二十八·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六十七·佚名
  卷之三百七十·佚名
   六、我买牙刷①·林语堂
  李嗣业传·欧阳修
  永王李聑传·欧阳修
  杨溥传·张廷玉
  卷五十三·阿桂
  樊山政书卷十一·樊增祥
  通制条格卷第九·拜住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吕思勉
  二十四年(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周弼·唐圭璋

      弼字伯弜,汶阳人。文璞之子。嘉定间进士,江夏令。   二郎神   西施浣沙碛   浪花皱石,飐夜月、欲移还定。想白苎烘晴,黄蕉摊雨,人整斜巾照领。剪断鲛绡何人续,黯梦想、秋江风冷。空露渍藻铺,云根苔甃,指痕环影。  

  • 第三十二出 感梦(南吕调皆来韵)·丁耀亢

    【恋芳春】(外、末从人上)杏老残英,柳舒嫩带,驿亭芳草浮埃。细水官桥古道。几度春来。(末)浪暖鱼龙欲化,故人去,俄惊桑海。神京近,尘积征衫,早寻松刹香台。(外)小生邹应龙是也。(末)小生林润是也。老盟兄,还记得昔年与

  • 日涉园集巻四·李彭

    宋 李彭 撰五言古诗寄微先驰云横暮钟防窻含逺山曙巻祴正佳眠鴈送寒暑观君弄泉手岂是缝裳具独鸟不西南长懐天际树寄徐圣功暄风縁隙来窈窕过我庐新花已集目弱栁复藏乌故人怪音素定知中宻疎客从西县来问讯聊可娱幽窻

  • 丁集·叶绍翁

      (宁宗皇帝一朝详具大事)   ○宁皇即位宁宗皇帝,光宗第二子,母曰李皇后。乾道四年十月二十日生于恭邸(原注:以其日为瑞庆节)。五年十一月除右千牛卫大将军。淳熙五年十月封英国公。十二年三月进平阳郡王。十六年三月封

  • 卷之一百二十二·佚名

      顺治十五年。戊午。十二月。癸亥朔。以精奇尼哈番渥黑、为散秩大臣  ○裁河南陈留、通许、尉氏、洧川、扶沟、中牟、原武、封邱、延津、兰阳、仪封、新郑、西华、商水、项城、沈邱、临颍、襄城、长葛、密县、

  • 卷三十六·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三十六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三十三 魏臣 袁涣【涣子侃 寓 奥 准 从弟覇徽 敏 曾孙宏】 张范【弟承】邴原【张阁】 凉茂 国渊 徐奕 何夔 邢顒谨案袁

  • 通志卷六十五·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艺文略第三史类第五【正史 编年 霸史 杂史 起居注故事 职官 刑法 传记 地理谱系 食货 目录】正史【史记 汉 后汉 三国 晋 宋 齐梁 陈 后魏 北齐 后周 隋

  • 卷六中·佚名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六中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直顺天府今大兴县为古蓟 燕所都史记曰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张守节正义曰召公始封葢在北平无终县以燕山为名后渐强盛乃并蓟徙居之至王喜二十

  • 冯坚传·张廷玉

    冯坚,不知何许人,为南丰典史。洪武二十四年(1391),上书谈九件事。一为养圣躬。请求皇上清心省事,不干涉具体事务,给百姓造福。二为择老成。诸王年方壮盛,左右的辅佐之臣,就要挑选老成的大臣担任王官,如有正直的建议,对治国有利

  • 十三年·佚名

    (戊午)十三年大明嘉靖三十七年春正月1月3日○壬子,諫院啓曰:「吏曹郞官,極選重地,不得已人所取重,洽於物望,然後擬之,故間或有不計爵秩高下而薦之,但當薦之人,若職次不相當,則削其資級,至於降品差授,極爲未便。佐郞李銘,累經掌令,曾在

  • 管子补注卷一·刘绩

      牧民第一【国颂 四维 四顺士经 六亲五法】  经言一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四时所以生成万物也】守在仓廪【食者人之天也】国多财则逺者来地举辟则民留处【举尽也言地尽辟则人留而安居处也】仓廪实则知礼

  • 卷二·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二      宋 卫湜 撰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郑氏曰不妄说人为近佞媚也君子说之不以其道则不说也辞费为伤信君子先行其言而後从之好狎

  • (十七)朱子论静·钱穆

    宋明理学家言心地修养,或主敬,或主静,二者同属重要。上章略述朱子论敬,此章续述朱子论静。朱子从学于李侗延平,但于延平默坐澄心之教,颇不相契。因曰:只为李先生不出仕,做得此工夫。若是仕宦,须出来理会事。又曰:若一向如此,又似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欧阳竟无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奉詔譯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二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實義二者假名.假名菩薩聞我三月當入涅槃皆生退心而作   是言.如其如來無常不住我等何爲爲是事故無量世中受大苦惱.如來世尊成就具

  • 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佚名

    含光记古今诸师。深秘之故不载经中。或出真言不显其理。末代学者多被障碍。是故含光法师亲从不空智和尚。才受此法秘义。仍今聊举略记之。誐那钵底王真言曰(亦名毗那夜迦)。若欲息灾。于娑婆贺上加扇底迦罗(二合)之句

  •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一·明雪

    明住天台護國寺嗣法門人寂蘊編上堂崇禎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紹興府太史姜箴、聖少府陶石梁封翁余心源孝廉、史汝諧、凌二鉉、文學沈求如管霞標,及眾居士等,請師繼住雲門顯聖寺。崇禎二年九月初十日,眾請上堂。師拈疏云:會麼

  • 准风月谈·鲁迅

    兴中书局1934年12月出版。收入1933年6月至11月写作的杂文64篇。《前记》说明文集题名的来由,即因《申报·自由谈》刊出启事“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少发牢骚”,作者便借谈社会“风月”而寓写政治“风云”,展开广泛的

  • 秘密三昧大教王经·佚名

    四卷,赵宋施护译。一切如来大乘现证三昧金刚仪轨会,世尊在三十三天,与一百六十万俱胝那庾多大菩萨众,及金刚明妃,金刚执侍天王天女等俱,金刚手菩萨说秘密心明,及曼拿罗颂等。金刚破恶大仪轨会,亦金刚手菩萨说。转字轮曼拿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