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补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明律篇
宋 柳律师.圆觉律师传
柳律师者。是盖持律而苦行者也。蜀开县大觉寺。有柳律师行碑剥落。其剥落未尽者。犹可摹而为言。师名法本。临江乡人。自幼神秀颕异。父母惟师一子。尤爱重之。甫七岁。举动如成人。一日忽告父母曰。儿久处尘寰。俗缘未释。今欲弃僧为僧。愿二亲莫以儿为念。父母苦止之。继之以泣。师乃绝粒不食。父母惧。姑从之。遂削发。入山绝迹。不踵家门。勤修苦行。日夕不辍。年及十五。经律论藏。无不该览。远近咸瞻礼之。常处厚。与师为方外交。时就请教。年九十九。一日告众曰。缘业殆尽。吾将西归。汝辈宜自勉。端坐而化。
圆觉律师。德明者。住金陵能仁寺。际遇太宗召见。赐紫衣并御容。及罗汉像以归。律声振江以南。求法人望之而归。真宗嗣位。复赠以诗章。有精勤演律达真风。释子南禅道少同之句。二师道行。在当时必表表一方。竟尔失传。仅於断镌残刻间得其名。不得言其详也。惜哉。
了兴传
了兴。平阳万全乡人。宋氏子。髫年弃俗具戒。后历参诸方。有闻於荆溪寻公。遵戒律务勤勇。颇多异迹。每[言*奉]诵经。有虎伏案下而听。或猿献果鸟送花。会官筑垂杨埭。祭用牛。牛衔刀奔至师所。逐者踵至。师解袈裟付之曰。第条拆散置。埭址可固。勿用牛也。已而果然。牛放山中。时院将兴塔。师谓牛曰。汝能为我炼泥乎。牛俛首受役。塔成七日而牛死。师曰。牛已生善道矣。天禧改元。师坐逝。偈曰。不愿生天及净国。祇明心地本圆常。毗卢妙性非来去。耀古腾今遍十方。经七日。目光炯然如生。
辽 法均(附裕窥)
法均。族里失详。兰茁潜幽。珠英秘润。人莫之知。唯京西紫金寺非辱律师异之。收为童子。究律学谨持犯。得性自然。非矫揉也。虽行在毗尼。而志尚禅悦。寻师求指决者十余年。封被危坐。切甚头然。似有发明者。清宁中。被征较定诸家章抄。或有艳之谋为代者。师力求退。与息贪竞。时议多之。道声遐震。授紫方袍师号。久之。归隐马鞍山。远迩把其清风。咸雍间。上以金台僧务繁剧。须才德并茂者。录其事。佥以非师不可。命亟下。虽欲退辞。不可得也。当是戒坛肇辟。来集如云。师为大和尚。俨临万众。虽遐荒绝域。冒险轻生。自万里而来。冀一瞻慈范。一领音教。如获至宝而还。似有神物告语而然者。辽主渴思一见。上待以师礼。后妃以下。皆展接足之敬。特旨。授崇禄大夫守司空。并传戒大师之号。宠以诗章。有行高峰顶松千尺。戒净天心月一轮之句。其见重如此。后屡应巨剎。一以弘戒为事。所至之处。士女塞涂。皆罢市辍耕。忘饥与渴。递求瞻礼之弗暇。一如利欲之相诱。总计前后。领戒称弟子者。至五百万余。饭僧之数称是。其余因闻而施。触目之为。筹草木不尽义。孳孳焉。尝若弗逮。惟恐人之知也。劳而感疾。虽食饮罕御。而进力靡懈。晓示学众。谆谆以务戒为言。以大康元年三月四日。怡然别众而逝。世寿五十五。僧腊三十九。讣闻。辽主悼叹。命太尝卿杨温峤。董后事。七众哀号。如失恃怙。茶毗收灵骨。塔於方丈之右。或吊之以词曰。出蓟门兮西观。目岩岫兮巑岏。伊万庳兮参差。何独尊兮马鞍。非以其下兮旧有人耶。神灯发焰兮古玉绝瑕。传佛戒兮警聋瞶。提金刚兮慑魔外。高辟度门兮远迩云奔。利见龙德兮来仪帝阍。师子一吼兮天驄去豆。上下交孚兮如鸟破鷇。梵音昼宣兮宸章夕吟。叹师德无既兮悬悬千古之心。
师即世。继其道者。曰裕窥。裕窥不知何处人。守德严戒。有师之风。辽主嘉之。仍袭传戒大师。赐崇禄大夫简较太尉。提点天庆寺。并赐御制菩提心戒本。命开戒坛。说戒一如师在日。年七十而化。窥性退让。每事不欲上人。劝人完慈止杀。渔者焚网更业数十家。奏罢猎地。置义仓。备凶岁者数处。方说戒时。有食鱼者。肉上现光气。其人惧而茹素。尝过黑筏野。有童子牧牛。牛见窥至。跪而迎之。其主。即以其牛并童子为奉。中年亦预僧务。僧以事至窥。先好语诱掖。终於无讼。其人辞谢。仍以念珠一串付之。歉岁尝抵紫金寺。赈饥人饘粥。或告爨下乏水。窥以杖擿地。掘尺余得甘注。暨终事取足。窥既去。水亦随竭。此窥迹之概尔。窥如是师。可勿详而悉矣。
金 悟敏.悟铢二传戒大师传
悟敏。临潢孙氏子。幼聪警。十四着扫塔衣事佛。时普贤大师。以有道征见而奇之。录为弟子。携之入京。貌重言谦。洒扫应对。甚得其职。王公大人。为加赏识。受经於师。宏轴巨卷。他人读之。浃旬仅能周。敏一日而毕。洎普贤示寂。从法兄裕景习业。通唯识论。对众析义。辩若涌泉。宿学硕德。无不叹息以为不可及。敏未尝以是自多。远近争挽说法。不顾而去。谒通理策公。又见寂照感公。密受指迪。所资益深。黜聪明堕肢体者。又十年。而后出世。禅以自悦。戒以摄人。普贤为戒坛宗师第一世。普贤传窥。窥没而传敏。为第三世。锡紫服师号。所度之众。不减於乃祖若父。复得悟铢而传焉。绳绳不绝。律座益尊。皇统元年入寂。寿八十五。夏六十五。敏天资浑厚。不事雕琢。护戒如珠。微细无越。且尚贤务施。至老无倦。主大道场。凡二十二处。禀戒者。逮五百万。静定之外。课诵行持。皆有常数。或疑以道杂。敏笑曰。八万法门。皆吾心之用。何杂之有。既化。茶毗烟凝成云。五色相映。舍利若小珠。倐一倐多。或相倍蓰。人争取而宝之。异哉。是亦戒光之验尔。
悟铢。字子平。临潢何氏子。父椿。保信军节度使。有令名。椿五子。铢当第三。娠时母不御肉味。既诞。过中不乳。七岁学诗书。聪慧过人。年十五恳出家。父母不许。遂不食。或谕其父母曰。宦达虽人世美事。乃或德不称其位。福不加乎民。徒贪饕贵富於隙驹之间。违真失性。何益於身心。从其志可。因礼白霫太尉传戒大师。执弟子之役。受具戒。通诸经论。精旨妙义。出老师宿学上。复见佛觉禅师於龙泉万笏山。自是宗说无碍。化行平滦涿易间。开圆觉楞严。二十余席。人趣奉法音。如佛在世。皇统间。授中都右街僧录。赐号文悟大师。寻告退归鞍山。大兴土木。了前人未竟之业。於殿西北隅。作涅盘堂。曰吾蜕於是。以金亮贞元二年入寂。戒传於圆拱。铢平生多异迹。宿村寺。适洪水发。余屋尽坏。独坐室屹然。当升坛说戒。空中现五色霞。霞中列莲华无数。坐处隐然有光。迫近则无。尤留心唯识。每发愿上生。曰。慈尊一生补处。吾欲从之细穷法相耳。阇维。舍利盈掬。徒众建窣堵波。藏焉。
贾菩萨传
广恩和尚。顺德路洺水贾氏子。元初祝发。为开元寺僧。其师亦知识。训督颇严。师至性过人。安纳凄紧。不见色词小异。勤勤汲汲。唯恐不得师心。及受具为大僧。振锡远游。参见名山老宿。精进勇猛。所过有去后之思。且戒行严谨。少言语。慎举动。三业肃然。六时如一时。兵马大元帅路通镇临。清信向佛乘。建净土寺。请师居之。人无贵贱远近。争致檀赀。金碧辉焕。如天成地涌。以师道风有素。所归翕然。故不待号召而至。策勉而成也。一日元帅。愿闻净土之说。师曰。心体自净。杂用浊之。用若能一。是名着体。体即净心。心外无二。土净心净。其理无二。通闻叹服曰。可谓要言不烦。表闻於朝。赐号护国兴理大师贾法宗大菩萨。
光教律师法闻传
法闻。陕西严氏子。楚庄王之裔。以谥为姓。避汉讳严。代庄也。师七岁。事禅德辉公。十有五剃染。二十受具戒。游汴汝河洛间。甚久。从大德温公。学法华。般若。唯识。因明。及四分律。温以师任重道远。托以弘传之寄。因对佛。灼肌然指。庸表克诚。又刺血书经。隐台山。不踰阃者六年。读大藏经五千卷三过。行业大进。帝师闻师说法。顾谓其徒曰。孰谓汉地乃有此人耶。未几辉致书。勖以兼善无忘乡梓。师遂抗锡而西。既至。耆老欢呼曰。吾乡之人。得所师而承教矣。寻以安西王命。居城南之义善寺。唐初。神僧杜顺。示迹地也。道大振。天子闻之。被征。诏居大原教寺。授荣禄大夫大司徒。迁普庆兰若。加开府仪同三司大司徒银章一品。赐辽世金书戒本。王公大臣。皆仰止高风。犹景星凤凰。无不从师受教者。延佑四年三月。跏趺而逝。以闻。上恻然。赐币数万缗以葬。诏大臣护丧。有司备仪卫旌盖送之。世寿五十八。僧腊四十三。
清凉信明传(印宝附)
信明。字真觉。五台清凉疃高氏子。依本山清凉寺正洪长老削染。年十四业讲有声。二十四受大戒。述论弘赞戒章。又着盂兰等钞。发义精朗。甚为时辈传诵。加以行门自严。诵戒读经。殊无少怠。元主召见。法沁宸衷。赐号兴国大师。授僧统之职。勉应之。非所愿也。后从庆寿海云和尚。咨决心要。颇有省发。然不以得所解而废所行。益自督厉。戒光高显。于时无两。自贵戚以下。至士庶人。从师受菩萨戒者甚伙。化风被河朔矣。六十九示寂。获舍利无数。正觉寺有遗行碑。存焉。
榆次。有印宝者。亦戒行僧也。四方多请住持弗应。七十岁坐亡。火化。烈焰中。有金光透出。舍利如雨。眼舌不坏。后有人。见於黄芦岭。骑白驴而行。
惠汶律师传
惠汶。归德之偃武人也。驱乌之岁。依耆宿釭公为童侍。二十。从大德温公。受菩萨戒。嗣法坛主恩公。既而行业日隆。道益着。从学者益众。佛制。凡为苾刍。虽大节不亏。而细行必谨。非法不眼。非时不食。居处动作。皆有轨则。所以戒昏墯而防逸德也。师守护严谨。鸡鸣而兴。坐以待旦。乾乾终日。惟佛是念。虽道行旅宿。三衣一钵。必与身俱。制行甚高。而无矫饰之节。操存虽固。而无诡激之迹。是以而言人莫不信。动而人莫不敬。两河之间。三监旧邑。从化者。盖以万数。缁素相率。而求戒法者。憧憧接迹於途。承一训言。无不欢心感戴。说法数十余年。升坛授戒。四十余会。大臣接以师敬之礼。至顺三年示寂。年七十有三。
补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猜你喜欢 二二 大念处经·佚名 开元释教录略出卷第一·智升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圆悟克勤 卷第一百十六·霁仑超永 目录·佚名 议印度之佛教·太虚 南岳石头志庵主·惠洪 中国佛学·太虚 新华严经论 第十四卷·李通玄 精进相品第十三·佚名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五·行秀 卷第二十七·普瑞 观察品第六之二·佚名 现果随录序·戒显 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