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原序

清康熙.史洁珵

功过格之书,其来尚已。周濂溪先生云:「正初学入德之门。」邵尧夫先生云:「可以扶经翼传。」杨龟山先生云:「指点善恶,历历醒人,读之如闻清夜钟。」朱晦翁先生云:「四书为理,此格为条,初学不可一日不置案头。」盖古之君子,未有不从绳趋矩步,日积月累,而克底于有成者也。乃近世悠悠,瞀焉罔觉,甚者非笑而诋毁焉。或则半信而半疑焉;或亦心识其然,因循而废阁;或又始奋而终怠焉。嗟乎!斯学之弃置于天下也久矣!为是者有本有原,不明其理、不信其事之过也。夫理,幽而难知也;事,显而易见也。考之往古,而有其事焉。其事可传,其理可传也。采之近今,而亦有其事焉。其事不诬,其理诚不可诬也。就其不诬而可传者,以为不诬,而不必尽传之。概以与吾党共信而明之,则余功过案之辑,所以不病其琐,而又不虞其漏也。说在乎陈眉公之序世史矣!其言曰:「史者,古今之大帐簿也。」夫作善作恶,小德小过,总之皆上帐簿之人也。二部童子,日游夜游,并世所称台彭司命,皆记帐簿之人也。上而天帝,下而阎罗,算帐簿之人也。阳报阴报,降殃降祥,结帐簿之时也。而予则间录其帐簿所传一二宗,以为天下后世一称述者也。戒之戒之!鬼神在上,本心难欺。入圣入禽,无非在我。为善纵未必得福,世无可不为之善;为恶纵未必得祸,世无可为之恶。而况为善则必得福,而可有不为之善;为恶则必得祸,而可有或为之恶耶!凡我人斯,庶共勉之。康熙九年二月宜兴史洁珵题于贻谷堂

附纪

先大父手辑《感应类钞》,载阅寒暑。书成,缮写三巨册,躬形弗怠。年五十,始得嗣。又八年,书稿克付剞劂,基月而产先子。后犹及见两子成立,弗替诗书。先子尝称是编为吾家积庆之验,所以训诫不肖。崧辈惟恭承大父志是亟。崧不逮事大父,然遗言往行,闻诸庭塾之训甚详。缅怀大父蚤弃诸生服,偕先哲硕儒游。循习复七良规,静中有善无恶。是编诸所纂辑,悉本斯志,从事其间而获禔福者,弥复不浅,今亦何能殚述。自雍正癸卯,友人吴中杰绍良氏忽有感验,为补镌立命说,请复印行是编。厥后崧家与同善诸子所印行,不下万本。比因王君瑄、汪君庭槐等愿益广其传,公捐资费,延客续印;且将囊百千部以行诸远。崧窃喜大父乐善之志,久而益着;而王君、汪君暨诸相好之同善集庆,尤为无量也。爰略书颠末。至大父与先子昆弟,两世之文学行谊,则已见吾师储画山太史所著之息庵道人传。又瞿君时夏尝并撰澹园、礼存两先生家传,兹弗复赘云。

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十一月朔旦 孙男 崧峻升 字昭 百拜谨识

旧序

清光绪.聂缉规

《感应类钞》一书,宜兴史玉涵先生所辑也。其书以「功过格」为之纲;叙述往事,为「功过案」以为之目。为类十有二,为条二百九十有六,间以己意评骘之,终之以净意、立命、改过、积善诸论说。盖将以发明天人感召之理,示天下以善恶之分途。其心则释迦普度众生之心,其道即宣圣有教无类之道。其旨微而显,其事信而征。其语取平易而近人,其理合劝惩而并用。固宜其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历百世而不易矣;何至于今日,而其不绝者乃如线耶?盖果报之说,向为儒者所不谈。近世发明科学,由理想而进实验,穷极技巧,至于不可思议,一切吉凶死生鬼神之说,胥不足挂通人齿颊。有语及者,闻之率揜耳走,以为非迂即诞。论者方幸为民智既开,致太平有日;而孰知世道人心,实已堕坏于冥冥之中,岌岌焉不可以终日。有心人所为急起直追,不得不于举世波靡之余,系千钧于一发。此余所以有重刊是书之举也。夫余亦岂乐为此迂诞之言哉?良以福善祸淫,尚书之古义;优胜劣败,天演之公言。人非至愚,固无不喜福而虑祸、好胜而恶败也。顾喜之者未必得福,而或以之贾祸;好之者不必皆胜,甚且因而致败。此岂其求之有未至哉?则以未得求之之道耳!夫有求之之道而不知求之者,下也;率其求之之道以为求者,中也;心无所求,而自然中乎求之之道,卒不啻如其求以偿之者,上也。上焉者,有是书可也,无是书亦可也。下焉者,虽有是书而若无焉。其诸其为中人者,不可无是书乎!世界大矣!民生众矣!圣贤仙佛,既旷世不一觏;元恶大憝,亦戾气之所特锺。凡夫圜颅方趾,负气含生,类皆具可圣可狂之质,居近朱近墨之间。诱而进之,可以胥天下而为善人;放而纵之,亦可以胥天下而为恶人。夫至于胥天下而为恶人,则虽有至坚之械舰,至巧之工作,亦岂可一日立于天地之间?吾恐人类将由此而灭绝,而岂仅种族强弱云尔哉?宜兴史先生之辑是书也,成于康熙九年。其时鼎革未久,海宇骚然不靖。其蠢顽者,方将啸聚山泽,乘间窃发,饱锋镝,膏原野,以为得志;而豪杰功名之士,亦惟以勘定祸乱、辅佐太平,夸耀其勋绩。谁复留意于是书者?而先生独不避迂诞之诮,孳孳汲汲而为之,以行于当时,垂于后世。其所以有补于世道人心者,功岂在禹下哉?以今之时,视国初之盛,固知其不逮;而世局之日变而日新,愈趣而愈下,其存亡绝续之几,更间不容发。吾为此惧,吾益不得不体先生之意,而广是书之传。先生有言:「借富贵福泽以使人积德累功,非借积德累功以使人富贵福泽。」固明明为中材者也。天下之人,中材为多,窃愿与普天下中材人共读是书也。其有以吾为迂诞者,吾又悉辞。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衡山聂缉规序

重印序

民国.聂其杰

德育古鉴,原名感应类钞,先君尝序而刊之。民十八予重刊印,改名德育古鉴。其时新潮流正激,有欲尽打倒旧文化之势,于佛法及感应因果之说,尤所疾视,故将原书中太上感应篇删而不印,亦由此苦衷也。其书后经印光老法师所称许,由弘化社重印多版,共数万册之多。而原排时讹字极多,殊为缺憾。久思重印,而卧病十年,未能着手。今春以此意函告江阴钱晓朕居士,居士遂为校正讹字,爰即付刊,并将太上感应篇补入,以复其旧。太上感应篇者,原出抱朴子,述汉世道戒之文。其言「祸福惟人自召,报应如影随形」,详列条戒,深切明显。其中精理名言,多与佛儒经论相发明。比之佛法,虽大小精粗不同,然通俗易解,最便初学,故宋史收入艺文志。宋儒虽多谤佛老,然周子邵子(皆二程之师)及刘屏山先生(朱子之师),则崇信佛法,躬行实践。周子、邵子、朱子及杨龟山先生,皆称美功过格,谓可以扶经翼传,为初学入德之门。功过格实发明感应篇之旨,引伸其戒条于日用常行之事者,尤为平实切要,宜其为诸大儒所推重也。乾隆时惠定宇先生,以五经四书语注感应篇,自是士林推重,多有能背诵者。予幼时遵庭训,亦每日背诵斯篇,与经书同。而其能使人崇信者,尤得力于感应篇图说,于善恶报应,逐条引证事实,易于起信。先君昔年尝精印数万册,于每届科场,普赠各考生;家慈则于夜间为予兄弟讲之。回思数十年来,有所忌惮,幸免大戾者,此书之力为多也。感应类钞,则以功过格为纲,以史料事证为目。但取材更精,文雅驯而事翔实,于文学程度较高者更为适宜。在今日一般学生,似为难读;然吾国文化必有昌明之时,此书终必为世所重。昔曾文正公早年读袁了凡立命说,遂有志学圣贤,改号曰涤生(见求阙斋日记省克门)。公撰纪氏嘉言序,深以佛氏因果祸福之说为善,谓其警世之功,与吾儒同。晚年日记,犹言生平愆尤丛集,撰联自警(联附后)。然则公之学修,始终得力于了凡之学;即因果祸福之说也。故公之为学,务实践而不托空言,以视一般程朱家之争门户意气,而鲜实效可称者,度量之相越何其远也。程朱学者好为高论,动言人不当欣于福而为善,畏于祸而始不为恶,故了凡之说,每为人所讥诋。而不知以欣畏劝人,莫先于孔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非孔子言乎?「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非文经乎?以文正之贤,犹赖于因果祸福之说以资警策,而谓凡庸之材,不必有所欣畏而自然能为善不为恶乎?范文正公撰窦燕山传,盖欣慕其为人,述之以劝世,使人知乐义好善者之终得善报;而公之生平行事,亦即步趋窦氏之所为。范曾两公之学修事业皆震古烁今,而其能致此者,则由于确知因果之说有征,故为善去恶之心出于真实;彼不信因果,无所欣畏之流,能如是乎?至于社会堕落,道德沦丧,以有今日之现象,皆由不信因果报应之所致;则此辈邪说阶之厉也。近日佛法虽较前为盛,大抵陈义甚高,而忽于实践。口常说空,心实着有,非法之想,鲜有能舍;亦由不明因果之义所致。善乎印光老法师之言曰:「因果者,世出世圣人警世之微权也。」又常引梦东禅师之言以教人曰:「凡善言心性者,决不离弃乎因果;好言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窃尝思之,范曾两公与袁了凡先生,皆由因果以明心性者也。夫明心性者,不必言之太高。从儒功言之,诚意毋自欺,即明心性之澈始澈终功夫也。夫「毋自欺」亦非大难之事,然未易一遇其人者,何也?盖必实有所畏,其毋自欺乃真。故大学言诚意之功,必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此所谓天视天听也,亦即畏天命也。换言之,即畏因果报应也。今日物质学家谓天茫茫无知,故赞美程朱之专穷物理,诋佛法,谓无鬼神、无因果,故相与造恶犯法,为害群众。而口称为人民谋幸福,他人耳目所不及,则彼无事不可为。其所以敢自欺欺人者,谓因果无凭、天道不足畏故也。然则今日而言正人心、挽颓俗,舍发明因果之说将何从哉?此书包含感应篇、功过格、了凡四训诸篇,允为因果感应书之最精者,爰集好善诸君子精印而广传之。予所敢断言者,道德之标准,千古不变,假令有如范曾其人者,复生于中国,仍当以此类之书为入德之门;贤父兄而欲培成子弟之德性,亦必有赖于此书以辅翼六经,庶几育成美材也。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孟夏聂其杰倚枕力疾草

【附录】曾文正公联语:「莫苦悔已往愆尤,但求此日行为无惭神鬼;休预怕后来灾祸,只要暮年心气感召祥和。」

谨按同治八年八月求阙斋日记有云:「回忆生平,愆尤丛集,悔不胜悔。而精力疲惫,更无晚盖之力,乃作一联。」(如右)公尝云:「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晚年日记及书扎,犹屡言忮心克除未尽,并作忮求诗,以诫诸子,言之痛切。盖一切阴恶多从忮心而发,此所言灾祸,即谓忮心有不可逃之恶果。所言祥和心气,即从不忮体验而来。公日记又云:「至淡以消忮心,一乐也。」足见公晚年心气,无愧无怍。而犹以克除未尽告人者,正其诚意(即净意)功夫之表见也。圣贤克己功夫至真至切,故心气有微细之不纯,能自觉知;吾辈自恕自欺,虽满腔意恶,而不自见灾祸之来,不知其为自因自果也。此联是立命说中感应之义,亦即实行俞良臣净意之说。两文皆发明佛儒修持之精义,而常合刊于一册。于此又足见文正之成就,实得力于此两文也。其杰敬注。

猜你喜欢
  提要·陈祥道
  卷二十六·佚名
  提要·佚名
  第六章 26·辜鸿铭
  卷二百五十二·秦蕙田
  第四十四卦:《?卦》·佚名
  卷之三十一·邵经邦
  卷第四 文章 名实 涉务·颜之推
  卷八·佚名
  卷五·佚名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九·欧阳竟无
  罗湖野录跋·晓莹
  一 足 显·太虚
  现代青年与佛教之关系·太虚
  佛说义足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曹组·唐圭璋

      组字元宠,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以诸生为右列,六举未第。宣和三年(1121),以下使臣承信郎特令就殿试,考中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仍给事殿中。官止閤门宣赞舍人,睿思殿应制。有箕颍集二十卷,今不传。   蓦山溪   洗汝真态,不在

  • 卷一百八十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八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六十一 胡宏 题上封寺 百年身似客浩荡世间游入望青山好梦魂偏我留我家巫山十二峰浮江直过巴陵东潇湘水与苍梧通环遶衡岳青冥中扁舟白云不可度杖藜腊屐乘

  • 卷六·王安石

    钦定四库全书 唐百家诗选卷六 宋 王安石 编 沈千运四首 感怀弟妹 今日春气暖东风杏花坼筋力久不如却羡涧中石神仙杳难准中夀稀满百逐世多夭伤喜见鬓髪白杖藜竹树间宛宛旧行迹岂知林园主却是林园客兄弟可存半空为亡

  • 御选明诗卷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十三乐府歌行十陈于廷古别离三歳爲君妇未尝下高堂一朝逺送别伫立官道傍君行官栁青君归官栁黄与君别经年相思莫相忘行过无定河莫饮无定水天涯游子心饮之恐尔尔应思闺中人容光易摧毁吕大濩陌上歌

  • 九四○ 盛京兵部侍郎伯兴奏第一拨全书运到盛京折·佚名

    九四○ 盛京兵部侍郎伯兴奏第一拨全书运到盛京折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臣伯兴谨奏,为奏闻事。臣于本年十月初八日钦奉谕旨:四库全书着兼管府尹伯兴于山海关交界处照料接运。钦此。钦遵。臣随缮折恭谢天恩,并将赶

  • 刘昶传·魏收

    刘昶,字休道,刘义隆第九个儿子。刘义隆在世时,刘昶被封为义陽王。其兄刘骏为征北将军、徐州刺史、开府。等到刘骏的儿子刘子业继父爵位,子业昏愦狂妄、肆无忌惮、暴虐成性,残害自己亲属,他怀疑刘昶另有野心。刘昶听说,十分惊

  • 卷四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四十五明 俞汝楫 编奏疏类奏疏【凡类奏内条欵不关礼务者不録】陈三事疏洪熙元年礼部左侍郎胡濙言十事内三欵【阙】曰笃亲亲书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又曰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

  • 卷十三·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十三宋 徐天麟 撰礼七【吉礼】庙议初高祖时令诸侯王都皆立太上皇庙至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景帝尊文帝庙为太宗庙行所尝幸郡国各立太祖太宗庙至宣帝本始三年复尊孝武庙为世宗庙行所廵狩亦立焉

  • 卷一百七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七十六钦天监国初置太史监设太史令通判太史监事佥判太史监事校事郎并五官正等官後改监为院设院使同知院判五官正典簿雨阳司时序郎纪候郎等官洪武元年又改太史院为司天监设监令少监监丞主簿主

  • 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孔子

    【原文】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②,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③,不得其门而人,不见宗庙之美,百官④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

  • 卷五百七十一·佚名

    △第六分无所得品第九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为善思。问最胜曰:佛授天王菩提记耶。最胜答曰:我虽受记而犹梦等。尔时善思复问最胜。天王受记为何所得。最胜答言:我虽受记而无所得。善思复言:无所得者不得何法。最胜报言

  • 卷三百九十八·佚名

    △初分常啼菩萨品第七十七之一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教授教诫初业菩萨。令其信解诸法自性毕竟皆空。佛告善现,岂一切法先有後无。然一切法非有非无。无自性无他性。先既非有後亦非无。自性常空无所怖畏。应当如是

  • 与过圣严居士书(三通)·太虚

    一圣严居士:去年屡邀赴锡,曾允今春可行。兹于半月间(农历二月廿外),如无临时要故,当可赴锡住十日,先此预告。福善法师已于前月卅日病故,十六送殡。顺问年祉!太虚手启。国历二月廿七。二圣严居士:震华法师昨又病故了!天气仍寒,赴锡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三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三卷释意密显无常迹义 释教密显解脱义广前名字功德品也四相品之第三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至)唯有密语无有密藏案。僧亮曰。二密[雨/复]常。前已开发。今释上偈云开微密。不言藏者。以佛无藏

  • 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佚名

    周宇文氏天竺三藏耶舍崛多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无量菩萨摩诃萨大众俱前后围绕。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与无数持咒贤圣俱。前后围绕来诣佛所。到佛所已五体投地顶礼佛足。礼佛足已绕佛三匝却坐一

  • 卷第三十四·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四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威仪法之一(上坐法)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僧集欲作布萨。比丘尽集。时难陀为僧上座不来。有檀越持物来。待僧和合已欲布施。问僧集未。答言未集。复问谁不来。答

  •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九·海明

    當陽玉泉嗣法門人印正等編法語二示雲嶠禪人禪和子有志行腳,痛以生死為念。到一善知識處,或請益、或發一問,正要體取話頭來歷。忽然會得此箇話頭,即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明得生處,死處亦然。那時節㘞地一聲,始信茶條拄杖新行

  • 测圆海镜·李冶

    古代数学经典著作。元李治著。共十二卷。成书于1248年。古称建立方程的过程为“造术”,解方程的过程为“开方”,该书重点在于造术,其方法称为“天元术”。该书给出的天元开方式简明准确,是一种符号数学,为对古代传统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