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现代青年与佛教之关系

──在日本佛教青年会讲──

一、过去到现在的人间,是由精神而进到物质的。总观全球,觉过去时代之人类心理,如中国、日本暨欧西各民族,其视为最可宝贵尊重者,则是道德文化。故西洋在中世纪,则以基督教为共主,而中、日则以周、孔、孟、荀之化,贯澈数千年以为治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至今犹有遗风。其后、则由道德文化而渐移到于重视政治、法律,如法兰西之革命,其目的则在求立法权、参政权,以能公立约法,参预政事,则可享得平等权利也。到现在、更知经济能左右政治,而所争之点遂亦趋重于争财产经济之平均。依此以观,是由道德时代而变为政治、法律时代,又由政治、法律时代而趋于财产经济时代了。是知现代人类精神思想,通同集注于物质的经济财产方面。因物质为不平之发达,贫者怨愤不平,而富者穷奢极欲,供不应求,千方百计亦不能满其欲望,以是阶级争斗杀机遍伏。流弊至此,无有办法!是由精神生活而进到物质生活之路已穷矣!

二、现在到将来的趋向,是由物质而到精神的:前言人人在物质上均想争得奢侈之享用,而致造成现世之阶级战争,皆是因不能满足其欲望为动机。由是反观之,乃知要想求得身命之安全,当在精神上求而不在物质上求。如近代欧洲大哲倭铿之讲精神生活、及提倡和平弭兵息战之举等,是则精神文化复兴之动机也。人类思想,先既由精神而进到物质,今物质路已走穷,穷则变,变乃通,故又须由物质生活而进到精神生活。然当此交替转换之际,能回翔盘旋其间者,厥惟佛法。

三、佛教为现在到将来之枢纽:考西洋文化,大概多智、勇而少仁慈,东方文化则多仁慈而少智、勇,惟佛法智悲兼大,为东方极慈悲、智巧之文化。又古代西洋虽曾得耶教之博爱,今以其神话不为科学知识相容,为破除迷信者所不齿,威信已失,势难再立!东方之孔、孟虽较完善,而又犯王政之嫌,与今平民主义相违异,是皆不能适应现代人类之思想与欲望。惟佛法慈悲平等,理智圆满,若能由信受佛之理智,容纳佛之慈悲,则人世乃有复生之机。

四、青年应站在时代之前:大凡人类有青年时代、壮年时代、老年时代;老年为休息时代,壮年为服务时代,惟青年为预备时代;如草木之生芽、开花,正是进取增长的时候,故青年不可退在现代之后,或处在现代之中,而当站在现在的时代前面去。因青年是时代前进的领导者,凡青年的人们,不要为现代环境所笼罩,应看现在趋向将来之要点何在,认清方向,就要向此走去,不要停顿。前已讲明,现在到将来的趋向枢纽,在于佛法;诸君既为佛教的青年,那末就要大家充分受佛的教化,以慈悲充足、智慧圆满的精神来转移时代,勿为现时之环境所困!

五、佛化青年乃足为时代前驱者:佛化的青年,就是全世界人类进步之总指挥及先导者。那末、这个要死不活的世界,非有悲智充满之佛化青年为引导,不会有生机的。青年诸君就是破晓之阳光,昏夜之警钟,将来之救世主。今天观贵会成立,我已从无限欢喜中发生无量之希望。

六、今后佛教之青年应走的两条路:甲、现实主义:旧来佛教徒之习惯,大概图清闲而不做事,对于现实社会之文化、教育、政治等事业,一概放弃而不肯为。现在青年的佛教徒,应该反是。我们要充满佛化的慈悲、智慧,加入群众社会活动,加入人类实际生活,此种活动,即是佛法不离世间法之义。要使世间中皆充满了佛之慈悲、智慧,亦即变世法为佛法。

乙、精进主义:学佛的人,无论作甚么事,皆是为普利人生的。未学佛的人,凡一举动,大概总是为己,或为宗、为族、为一部分而已。学佛人凡所作为,以圆满的智慧、充足的慈悲,观全世界人如一,必为之兴利除弊,使全人类皆得安乐。如此奋勇精进行去,方是佛教的青年。临末、祝诸君为真正之佛化青年,来为世界青年之领导者!(晤一记)(见海刊八卷四五期合刊)


猜你喜欢
  卷第四·丈雪通醉
  卷第五十八·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一(之上)·智俨
  卷八(临济宗)·佚名
  卷第十七·霁仑超永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四(论本第九第十)·窥基
  卷三十·佚名
  首楞严经义疏注经卷第五(之二)·子璇
  八、奚仲造车·慧开
  北山录卷第七·神清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一·佚名
  卷十八·佚名
  告别星洲讲经会辞·太虚
  注维摩诘经卷第九·僧肇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八·宗喀巴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杜文澜

    刘辰孙明经词填词家固须讲求格律,而音韵之学,实为格律之原。吴县刘辰孙明经禧延,一字翠峰,廪贡生,精於韵学。曾为薛觐唐中丞,延校龙翰臣方伯所著名韵通说,别为校勘记一卷。又自著中州切韵谱一编。後因避乱,客死申江,著作多遗失

  • 卷二十·黄以周

      徽宗   △崇宁元年(壬午,一一○二)   1、七月(案:《十朝纲要》:是月甲申朔。) 乙酉,臣僚上言:“准尚书省劄子,三省同奉圣旨,昨行遣裁削责降元祐人数内轻重失当或漏落之人,令御史谏职弹劾以闻;馀依诏旨施行。除先次弹劾外,缘

  •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一·焦竑

      都察院八(廵撫二)   ◆廵撫二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韓文傳(實錄)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沂傳(實錄)   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徐公源墓志銘(王鏊)   廵撫湖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韓鎬傳(實錄)   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

  • 第九十三回 下岳州前军克敌 复长沙迭次奏功·蔡东藩

      却说徐树铮挟兵称雄,胁迫冯总统。冯总统无法自解,只好通电各省,咨询办法。电文不下一二千言,由小子录述如下:  各省督军、省长,武鸣陆上将军,广东龙巡阅使,汉口曹宣抚使、张总司令,九江张检阅使,承德、归化、张家口各都

  • 读礼通考卷五十三·徐乾学

    丧仪节十六丧主奔丧凡丧父在父为主【注与賔客为礼宜使尊者】父没兄弟同居各主其丧【注各为其妻子之丧为主也祔则宗子主之】亲同长者主之【注父母没如昆弟之丧宗子主之】不同亲者主之【注从父昆弟之丧 疏言子有妻子丧

  • ●崇祯实录卷之四·佚名

    怀宗端皇帝(四)崇祯四年春正月乙亥朔,上不御殿。是日风霾。刑科给事中吴执御上言「加派之害」;上责其妄言。吴执御复奏:『臣见部臣题核云:今日生财,无踰加派。夫古理财,虽曰多端,岂有以赋民为生财者乎』!上责其支饰。执御又言:『

  • ●江南闻见录·佚名

    乙酉五月初十日,连日警报叠至。是日,赵忻城有演放大炮之示,不果。夜分,北风甚急,北兵渡江。由七里港进迫神京。时日将哺,宏光计无所出,召内官韩赞周问策。韩云:此番势既汹涌,我兵单力弱,守和无一可者;不若御驾亲征,济则可以保社稷

  • 第三四九保结状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一二二○三--七·佚名

    生员陈锡福等,保结刘振德为吞霄总理具保结状,治下生员陈锡福、监生古松荣、总理梁妈成、街耆古开盛、林石禄、庄耆周阿东、李友生、铺户振利号、广发号、同今当大老爷台前,结得刘振德一名,为人诚实,公

  • 御制通鉴辑览序·乾隆

    编年之书莫备于皇祖御批之资治通鉴纲目葢是书集三编为一部自三皇以至元末明初振纲挈目谨予严夺足以昭万世法戒为人君者不可不日手其帙而心其义也然皇祖虽尝抉精防征辞防著论百余首亦惟析疑正陋垂教后世耳于其书则一仍

  • 杨溥传·薛居正

    杨溥,是杨行密的小儿子。开始时封为丹阳王,杨渭死后,徐温便推杨溥为君主,仍僭称伪吴国皇帝名号。后唐同光元年(923),庄宗平定后梁,迁都洛阳。十二月,杨溥派使者章景来朝拜,称“大吴国主致信给大唐皇帝”。第二年八月,又派司农

  • 邓以赞、张元忭传·张廷玉

    邓以赞,字汝德,新建人。张元忭,字子唐,绍兴山阴人。二人生来气质与众不同,好读书。以赞年幼时,见父与人谈论学问,便牵衣随从,偶尔也说几句,如同老成博学之士。父勉励他勤于学问,曾把他关锁在一间小房内。元忭身体素来虚弱,母亲要

  • 卷一百五十六·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五十六雍正十三年五月上谕六道初五日奉上谕西陲用兵以来一应军需皆取资於公帑丝毫不以累民惟是甘肃等处运送粮饷不能不藉民力挽输朕心时为轸念既已屡沛恩膏即当丰稔之年亦下蠲租

  • 卷九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九十五礼部五十四历日诸司职掌一在京钦天监每岁算历已成则预先行移各布政司刋印九月初一日进历仍颁赐京官一颁历仪注前期一日尚宝设御座於奉天殿教坊司设中和乐於殿内其日陈设如常仪仪礼司设御历

  • 戒子通録卷六·刘清之

    家戒 黄太史【庭坚字鲁直豫章人元佑史官绍圣中作家戒付子相】庭坚自丱角读书及有知识迄今四十年时态歴观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囷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

  • 卷二十五·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二十五宋 魏了翁 撰宣公十四年至十八年【一】复室其子谓以女妻之杜以为卫人以其父有定国家之劳复以女妻之言卫侯以女妻之也刘炫以为传文无卫侯之女为孔达之妻复室其子谓复以室家还其子谓

  • 卷第四·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四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不与取学处第二之三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为诸苾刍说供养法门。而说颂曰。若人不作福  常受于苦报若能修福者  今世后世乐时诸苾刍既闻斯说多行

  • 一位绅士·莫里斯·勒布朗

    我从来没碰到过一位比较杰出的男人,一个言谈话语比较讨人喜欢的男人,一个即能唤起人们更多好感又能引起人们更多的不由自主的敬重的男人。

  • 春秋意林·刘敞

    二卷。宋刘敞撰。此书体裁类似经义、史论。所论虽为《春秋》经传,实则多寓借古喻今,针砭时事之意。故《四库提要》称此书“其间正名分、别嫌疑、大义微言灼然圣人之意者亦颇不少”。但此书艰涩难读。元吴莱《春秋意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