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刘叉诗鉴赏

生平简介

河朔(今河北一带)人。好任侠。家境贫困。曾为韩愈门客。后游齐、鲁,不知所终。其诗风格犷放,能突破传统格式,但也有险怪、晦涩之病。有《刘叉诗集》。

冰 柱

刘叉

师干久不息,

农为兵兮民重嗟。

骚然县宇,土崩水溃,

畹中无熟谷,

垅上无桑麻。

王春判序,

百卉茁甲含葩。

有客避兵奔游僻,

跋履险阨至三巴。

貂裘蒙茸已敝缕,

鬓发蓬舥。

雀惊鼠伏,宁遑安处,

独卧旅舍无好梦,

更堪走风沙!

天人一夜剪瑛琭,

诘旦都成六出花。

南亩未盈尺,

纤片乱舞空纷拏。

旋落旋逐朝暾化,

檐间冰柱若削出交加。

或低或昂,小大莹洁,

随势无等差。

始疑玉龙下界来人世,

齐向茅檐布爪牙。

又疑汉高帝,

西方来斩蛇。

人不识,

谁为当风杖莫邪。

铿锵冰有韵,

的皪玉无暇。

不为四时雨,

徒于道路成泥柤。

不为九江浪,

徒为汨没天之涯。

不为双井水,

满瓯泛泛烹春茶。

不为中山浆,

清新馥鼻盈百车。

不为池与沼,

养鱼种芰成霪霪;

不为醴泉与甘露,

使名异瑞世俗夸。

特禀朝沏气,

洁然自许靡间其迩遐。

森然气结一千里,

滴沥声沉十万家。

明也虽小,

暗之大不可遮。

勿被曲瓦,

直下不能抑群邪。

奈何时逼,

不得时在我梦中,

倏然漂去无余。

自是成毁任天理,

天于此物岂宜有忒赊。

反令井蛙壁虫变容易,

背人缩首竞呀呀。

我愿天子回造化,

藏之韫椟玩之生光华。

刘叉诗鉴赏

从唐德宗贞元末到宪宗元和时期,以韩愈为首的一派诗人,一反大历以来圆熟浮丽的诗风,走上险怪幽僻一路。如韩愈的《陆浑山火》和卢仝的《月蚀诗》等都足以代表这种诗风。刘叉也是这一诗派的著名人物,以《冰柱》、《雪车》二诗为最有名,而《冰柱》诗尤奇异奔放,寄寓遥深,为后世所称颂。

全诗可分为三段。

从首句到“更堪走风沙”为第一段。在这一段里,诗人首先揭发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干戈不止,民不聊生。安史乱后,接着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吐蕃也多次出兵干扰西南边疆,诗里所说的“骚然县宇,土崩水溃,畹中无熟谷,垅上无桑麻”,反映了当时因战祸连绵而造成的田园荒芜景象。诗人为了躲避兵灾,逃向四川,而四川也非乐土。旅途艰辛漫长,而在兵荒马乱中跋山涉水,不仅要忍受风霜劳顿之苦,还要时时提防恶人的侵袭。“貂裘蒙茸已敝缕,鬓发蓬舥,雀惊鼠伏”,写出了旅途中的艰辛困苦,为下文借写冰柱抒发感叹作了铺垫。

从“天人一夜剪瑛琭”到“直下不能抑群邪”为第二段。这一段是全诗的主要部分,描绘了冰柱的奇丽景色。在一夜大雪之后,房檐间的冰柱垂挂下来,大大小小,高低错落,一样的晶莹洁白,玉色琼辉。

它不是冰柱,而是天上玉龙的爪牙;它不是冰柱,而是汉高帝的斩蛇宝剑!这两个奇异的比喻,不仅写出了冰柱的风神,还为下文写它的不为世用张势:它不能化为及时雨,使田禾滋壮;而只能化为泥浆,使道路艰难。它不能化为九江的波涛,奔向大海;而只能浸入峡谷,沉沦天涯。它不能化为双井名泉,煮茗煎茶;它不能化为中山美酝,芳香四溢。它不能蓄而为池,积而为沼,养鱼种芰;它不能为甘泉,不能为饴露,使这特异的祥瑞征兆为世俗赞夸。它只能凭借它的清沏之气,孤洁自赏,自凝自消。它的光彩虽不亮,却无法掩遮;它负着曲瓦,不能施展神锋,铲除奸邪。

这一大段的描绘,句句是在写冰柱,却句句关联到诗人自己。诗人的怀才不遇的愤恨之情,刚傲不羁的性格,全面地显示了出来。

从“奈何时逼”到末句为第三段。这一段写冰柱消失以后的感叹。天晴冻解,冰柱从梦中消失,杳无踪迹。万物的成与毁是天决定的,它对于冰柱不会特加恩泽,却反而使那些井蛙壁虫,顺生易长,背着人,缩着头,聒噪不休。期待天子能回造化之力,把冰柱珍藏在柜子里,使它永远放射光辉。这一段比上一段更深一层,拿容易消失的冰柱和最易繁衍的蛙虫对比,揭示出当时政治上的小人横行、贤士在野的情况。最后诗人把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他能扭转形势,重用贤才。诗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晴,点出了诗的主题,就是说只要皇帝任用贤士,排斥奸邪,就能消除战祸,天下太平。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以冰柱入诗,题材新奇。更奇的是对冰柱的形象描写,把冰柱拟人化,句句是写冰柱,也是句句在表露自己的怀才不遇。他用玉龙的爪牙,刘邦的斩蛇宝剑来比喻冰柱,贴切而新鲜,为修辞手法创一特例。就诗体来说,这首诗是句子长短不一的杂言体,抒写较自由,适宜于表达较复杂的理想感情。用这种诗体,不可避免的是多议论,散文化。刘叉的这首诗显然是受《月蚀诗》的影响,而又加以发展,显得更为奇谲豪放。使这首诗显出它的最大特色的是在用韵方面。它用的是麻韵,麻韵字的音是响亮的,高昂的,但韵字却比较少,因有“险韵”之称。这首诗共二十七韵,全属麻韵,中间的“舥”字,“柤”字很少有人用过。“邪”字用了两次,前一个音“牙”,是剑名;后一个音“霞”,是奸邪之“邪”的另一读,音义不同,故得同用。用麻韵写古体诗,一韵到底的很少见。本诗在抒写中一气贯下,纵横自如,在描绘冰柱一段,连用了六个“不为”排句,气势浩荡,郁结于胸中的不鸣之气,喷薄而出,“特禀朝沏气,洁然自许靡间其迩遐”两句,拗折多变;“ 森然气结一千里,滴沥声沉十万家”两句,对仗整饬。这些句式的变化是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密切相连的,句子或长或短,或对仗,或散行,而最后都能很自然地落到韵脚上来,毫无生拼硬凑的毛病,用险韵而不觉其险,显示出诗人的才华,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光芒。宋代苏轼在《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中用“尖”“叉”二韵,第二首的末两句是:“ 老病自嗟诗力退,寒吟《冰柱》忆刘叉。”可见他对于刘叉的《冰柱》诗是很赞叹的。

偶书

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

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

磨损胸中万古刀。

刘叉诗鉴赏

这是一首诗风粗犷,立意奇警的抒怀诗。奇就奇在最后一句:“磨损胸中万古刀。”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刀,又为什么受到磨损呢?

诗中说,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便一一发生。韩愈亦有“事随日生”之句,意同。当时正是唐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外族侵扰的混乱时期。作者经常看到许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压,贫穷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当这种时候,作者便愤懑不平,怒火中烧,而结果却不得不“磨损胸中万古刀”。

作者是个富有正义感的诗人。《唐才子传》说他在少年时期“尚义行侠,旁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更改志从学。”这位少时因爱打抱不平而闹过人命案的人物,虽改志从学,却未应举参加进士考试,继续过着浪迹江湖的生活。他自幼形成的“尚义行侠”的秉性,也没有因“从学”而有所改变,而依然保持着傲岸刚直的性格。只是鉴于当年杀人亡命的教训,手中那把尚义行侠的有形刀早已弃而不用,而自古以来迭代相传的正义感、是非感,却仍然珍藏在作者胸怀深处,犹如一把万古留传的宝刀,刀光熠烁,气冲斗牛。然而因为社会的压抑,路见不平却不能拔刀相助,满腔正义怒火郁结在心,匡世济民的热忱只能埋藏心底而无法倾泻。这是何等苦痛的事情!他胸中那把无形的刀,那把除奸佞、斩邪恶的正义宝刀,只能任其销蚀,听其磨损,他的情绪又是多么激愤!

作者正是以高昂响亮的调子,慷慨悲歌,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这首诗用“磨损的刀”这一最普通、最常见的事物,比喻胸中受到压抑的正义感,把自己心中的复杂情绪和侠义、刚烈的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艺术手法可谓高妙。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还没有看到用“刀”

来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新奇的构思和警辟的比喻,显示了刘叉诗的独特风格。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刘叉

一条古时水,

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

勿薄细碎仇。

刘叉诗鉴赏

这是刘叉在赠剑给友人时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之独特处,在于通篇以水比剑。本来以明澈的秋水比喻闪烁的剑光罚分明,古人早已有之。如《越绝书》说:“太阿(宝剑名)剑色,视之如秋水。”后来也有以水比剑以至直接将剑称呼为水的。如李贺诗:“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春坊正字剑子歌》)刘叉这首诗不只是在一二句诗中将水与剑相比拟,而是把水剑的比喻作为一个基本构思贯通全篇。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说得很口语化,而挺有诗味:诗人不直说这是一把古代传下的明亮的宝剑,而说成“一条古时水”;不直说宝剑“拿”在我手里,而是循着“水”的比喻拈出一个“流”字,说一条水向我手中流来,从而使得原来处于静态中的事物获得了一种富有诗意的动感。这种从对面着墨的写法,较之平铺直叙多了一层曲折含蓄,因而也就多了一种风趣韵味。

第三句还是循着以“水”比剑的基本构思炼字。

剑既似“水”,所以不是一般的“奉赠”、“惠赠”,而是扣紧“水”字,选用了“泻赠”。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条流动着的“水”,流到诗人手里,又泻入朋友掌中。如果直说成“我把剑送给你”,那就情韵皆失,索然无味了。以上三句写赠剑,末句是在赠剑时的殷勤嘱咐。“薄”,是迫近的意思。这一句是说不要为了个人的小仇小怨用这把剑去作无谓的争斗,弦外之音是应用它来建立奇功异勋。白居易在《李都尉古剑》诗中写道:“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可以用来帮助理解末句没有明白道出的这一层诗意。

猜你喜欢
  卷八百九十八·彭定求
  王清惠·唐圭璋
  刘云甫·唐圭璋
  林季仲·唐圭璋
  卷三十六·陈廷敬
  十八家诗抄·卷七·曾国藩
  卷十五·邵雍
  太阳吟·闻一多
  卷第一·陈与义
  巻九·刘履
  卷三十三·曹庭栋
  北山小集钞·吴之振
  卷四十七·徐倬
  皎然诗议·佚名
  卷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雨夜·闻一多

    几朵浮云,仗着雷雨底势力, 把一天底星月都扫尽了。 一阵狂风还喊来要捉那软弱的树枝, 树枝拼命地扭来扭去, 但是无法躲避风的爪子。凶狠的风声,悲酸的雨声—— 我一壁听着,一壁想着; 假使梦这时要来找我, 我定要永远拉着他,不

  • 卷一·李心传

     上德一  壬午内禅志孝宗皇帝以圣德受天命实由高宗皇帝睿志素定然始则昭慈圣献皇后感动上意终则宪圣慈烈皇后密赞大策至于将相士大夫输忠协谋共成圣志者盖亦多助而范宗尹赵鼎陈康伯三丞相建明将顺皆赖其力尤不可使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十九·佚名

    嘉靖四年三月庚申朔孝肃太皇太后忌辰奉慈殿行祭礼遣阳伯夏臣祭裕陵○辛酉○户部以畿甸灾伤奏请仁寿清宁未央等宫及皇亲功臣庄田牧马草场子粒俱照军民屯粮一体减免以勘实被灾轻重为差得旨各官勘免之数通融补足应用余悉

  •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司马迁

    史有为译注【说明】这篇类传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贤良官吏的事迹。五人中,四位国相一位法官,都是居高权重的社稷之臣。其中,孙叔敖与子产,仁厚爱民,善施教化,以政宽得人和,国泰而民安;公仪休、石奢、李离,皆清廉自正,严守法纪

  •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司马迁

    王学孟译注【说明】这是司马穰苴的单传。全文围绕着司马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这条纲,写他诛杀国君宠臣庄贾、整饬军队,和士卒同甘共苦的治军史实,收到战士争相为之奋勇作战,使晋、燕之师不战而屈,收复失地的功效,活画出

  • 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司马迁

    集解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彊於世者,谓之游侠。”韩子曰:“儒以文乱法,【正义】:言文之蔽,小人以僿。谓细碎苛法乱政。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正义】:讥,非言也。儒敝乱法,侠盛犯禁,二道皆非,而学士多称於世者,故

  • 庄公图莒国人扰绐以晏子在乃止第十五·晏婴

    庄公阖门而图莒,国人以为有乱也,皆操长兵而立于闾。公召睢休相而问曰:“寡人阖门而图莒,国人以为有乱,皆摽长兵而立于衢闾,奈何?”休相对曰:“诚无乱而国以为有,则仁人不存。请令于国,言晏子之在也。”公曰:“诺。”以令于国:“孰

  • 第五章 原女子被屈之由,本于繁衍人类之不得已·梁启超

      尝原女子被抑之故,全在男子挟强凌弱之势,故以女子为奴而不为人;其继在男子专房据有之私,故以女子为一家之私人而不为一国之公民。其造端致远,在千万年尚力劫制之时,其积久成风,为千万年礼俗教化之顺。浸之既久,抑之既深,

  • 卷一百四十一·陈祥道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四十一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四十一><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四十一>輨【轄】輨或作斡【音管】說文曰轂耑沓

  • 卷十·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十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十><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十><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十>惰游冠【縞冠素紕其制厭垂緌五寸】玉藻曰縞冠素紕垂緌五寸惰

  • 万章下篇·王夫之

    一集注&ldquo;无不可事之君,无不可使之民&rdquo;,是伊尹胸中至大至刚语,然须于此看出伊尹偏处。其云至大至刚者,言气足以举之也,须与孔子&ldquo;天下有道,丘不与易&rdquo;自有分别。伊尹但在自家志力学术上见得恁地有余,谓己

  • 颜氏學記卷五·戴望

    恕谷二 卦爻之象與占不可分繫辭,傳曰:設卦觀象,六十四卦皆象也,繫辭焉而明吉凶,六十四卦之辭皆占也。平居所玩之辭,卽卜筮所玩之占,故曰彖者言乎象者也,易者象也。葢文王周公所繫之辭,皆象也,而遇其辭者,卽以為占焉。本義

  • 卷二百二十九·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四十八善现,四正断清净故空解脱门清净。空解脱门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四正断清净。若空解脱门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四正断清净故无相无愿解脱门清净。无相无

  •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二·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力品第三十八之二(七)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灵鹫山乎。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卿等当知。过去久远世时。此山更有异名。

  • 凡例·湛然

    一此论专对破慈恩玄赞本邦上代性相相拒若守护章法华秀句一乘要决等盖皆其流亚诸祖未必阅此论而暗相发明者多今宗学者最所宜讲究但恨旧本乌焉剩脱义路茅塞先师患之殚力订正稍觉披豁。一注称光山本者乃野州日光山所传订

  • 入蜀记·陆游

    《入蜀记》6卷,南宋陆游撰。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8)十二月被授夔州通判,次年闰五月十八日以故乡山阴动身赴任,于十月二十七日方抵夔州。《入蜀记》就是他在赴蜀途中记其所见所闻的一部日记。此书与一般行记惟知流连

  • 高上神霄宗师受经式·佚名

    述神霄派授经仪式和科格,包括一批经目。有宋徽宗庙号,当撰于南宋。

  • 三峰藏和尚语录·三峰法藏

    十六卷,明法藏说,弘储记,后附年谱一卷,南岳勒古一卷。卷第一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住苏州北禅大慈寺语住杭州临平安隐寺语。卷第二住苏州邓尉圣恩寺语。卷第三住苏州邓尉圣恩寺语。卷第四住梁溪龙山锦树院语住杭州南屏净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