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居业録卷六

(明)胡居仁撰

○天地第六

为学规模节序无如大学造化规模节序无如先天圗

先天以为水泛地故地不沈日昼升天夜入水此诬也朱子谓天以刚风旋滚得地在内不陷岐伯曰大气举之邵子曰天依形地附气天地自相依附三说皆通邵说尤精当

天依形地附气此二语说得天地规模最精切凢有气者尽属天有形者尽属地凢物皆然气属阳形属阴天只是气有甚形质地则有形质矣地虽有形质非附乎气必不能存立天之气亦必依地之形以行也

天乃至大之物至健之体万物所资以始故曰万物本乎天天乃气化之主生物之祖也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非有度以天日迟速之差而名之天非过也只循其健体之自然日月非不及也亦只是循其自然之体以天日月三者较之则见天过日不及月尤不及此度数之所由分然论日则以日为主而见天与日之迟速论月则以月为主而见日月之迟速论岁则以天为主而日月之数因可考

歴家只是截法元不识歴

日月交会而日食是月掩日每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一会不相食者度虽相同而道不相交也度相同道相交则日食

程朱说日月各不同程子言日月乃阴阳气之盛处运行不息行到子上则光在子行到午上则光在午本无一定之形象月亏盈之说以为月近日则威损而气衰故光亏月远日则势盛而气盛故光盈朱子用先儒之言以日月有一定之形影如丸如球乃阴阳之精运行不息日速月迟是以或近或逺月受日光体魄常全受光常满本无死生亏盈乃人见之则有正侧不同正则见其光全侧则见其光缺日月近则人在下见其侧逺则人在中间见其正会而正交则月掩日而日食望而正对则日射月而月食二说不同朱子近是以书之旁死魄哉生明论之则程子亦有理

霜露程子以为星月之气朱子以为非星月之气露只是自下蒸上此当从程子若其夜阴云无星月便无露岂不是星月之气朱子以露结为霜程子以为非是此当从朱子热时有露无霜寒时有露便有霜岂热时都感得露气寒时都感得霜气盖是寒时露冻则成霜也雪雹则是雨冻结成也髙山顶上无露是被风吹散了湿气

露是星月之气与湿气相感而成故夜有云则无露地干处露簿

潮是海水溢而滚上江去钱塘江浅故有湍激之势而潮势大扬子江水深故潮势平先儒皆以为潮随月是也月临子午则潮生子午乃阴阳之极也月临卯酉则潮退卯酉乃阴阳之交月为太阴水阴盛故从其类自朔以后望以前月临午潮生月临子汐生望以后朔以前月临子潮生临午汐生余则先儒之论已备

前年二月梅花始开今年十二月梅花开天地间气数不齐如此

天地间物只是一个消息有息必有消消则必息然息者自息消者自消自然之理亦不是已消者再来做息故释氏轮回老氏归根返元不成造化矣如人家富而贫贫而富不是取得元财来致富是再生出财来

不必以既返之气为方伸之气此可谓识造化之妙矣

天地间无处不是气砚水瓶须要两孔用一孔出气一孔入水若止有一孔则气不能出而塞乎内水不能入矣以此知虚器内皆有气故张子以为虚无中即气也然天地间气刚者胜柔实者胜虚强者胜弱重者胜轻疾者胜缓谓之无气则不可

无处不是气只是人不见耳有形影人方见有形影是质质是气之融者

气之发用处即是神陈公甫说无动非神他只窥测至此不识里面本体故认气为理

张横渠言气之聚散于太虚犹氷之凝释于水予未敢以为然盖气聚则成形散则尽矣岂若氷未凝之时是此水既释又只此元初水也

天地间气化无一息之停人物之生无一时欠今天下人才尽有只因圣学不讲故瞢倒在这里

天人气脉常相关春秋凡灾异必书以见人为所感洪范咎征休征各以类应如此则戒惧修省自不能已国家可保也

二气交运便齐不得故所生物万有不齐而刚柔善恶邪正古今淳漓治乱盛衰亦万变不一虽万变不一然其间莫不有一定之理圣贤随其事而以理处之虽万变交于前而吾之心未尝不定也

只是一个眞实道理流行而天地万物各得其性而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万物之所以为万物莫非实理所为人之处事只当顺其理之当然则自然顺治若着些子私意便是逆天违物即乱之源也

有理而后有气有气则有象有数故理气象数皆可以知吉凶四者本一也

居业録卷六

猜你喜欢
  卷三十三·湛若水
  论语集编卷十·真德秀
  卷一·胡彦升
  经典稽疑卷下·陈耀文
  四如讲稿卷五·黄仲元
  卷十二·易祓
  难二·韩非
  宣公·宣公十三年·左丘明
  菩提道次第略论序·宗喀巴
  第七次研究会·太虚
  嘱福善书(二通)·太虚
  佛法与救国·太虚
  上参众两院请愿书·太虚
  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一故事·梁章钜

    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

  • ◆黄提举清老(樵水集)·顾嗣立

    清老,字子肃,其先光之固始人。讳惟谈者,徙居邵武。五子各治一经,人号黄五经。清老少治《春秋》,泰定三年,为浙江乡举第一,明年登李黼榜进士。曹尚书元用、马学士祖常请留馆阁,授翰林典籍。寻升简阅,迁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

  • 卷二百八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八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庸斋小集沈説字惟肖龙泉人宁宗时为仁福邑尉晚年卧病不出营别墅以居田衣山履不入城府故其诗有云蚤办山中计吾今省俗縁又云江湖成梦事投老属山林有庸

  • 列传第二十八 周处(子 子勰 弟札 札兄子筵) 周访(子抚 抚子楚 楚子琼 琼子虓 抚弟光 光子仲孙)·房玄龄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

  • 梁臣传第十·欧阳修

    ○康怀英康怀英,兖州人也。事硃瑾为牙将,梁兵攻瑾,瑾出略食丰、沛间,留怀英守城,怀英即以城降梁,瑾遂奔于吴。太祖得怀英,大喜。后从氏叔琮攻赵匡凝,下邓州。梁兵攻李茂贞于岐,以怀英为先锋,至武功,击杀岐兵万余人,太祖喜曰:“邑名

  • 名山藏卷之七十五·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臣林记(嘉靖臣四)◆臣林记(嘉靖臣四)邵宝杨廉鲁铎王廷相陆深张邦奇朱裳梁材唐冑熊浃张治何瑭寇天叙崔铣魏挍吕柟舒芬马理王道邵宝杨廉鲁铎玉廷相陆深张邦奇朱

  • 江上遗闻·沈涛

    乙酉夏五月,我兵南下破金陵,宏光走;江阴县令林之骥、参将张宿解印绶,海防程、县丞吴相继望风遁。御史刘光斗迎降,有安抚常州之命。主簿莫士英缴印策,献善马于刘;遂命摄县事。六月二十日,新令方亨到任,严饬薙发令;民情恟恟。闰六

  • 中宗本纪·欧阳修

    中宗,名显,高宗之第七子。母亲是则天顺圣后武氏。高宗逝世,李显以皇太子身份登基,但皇太后武氏当朝理政、行使皇权。嗣圣元年(684)正月,他被废黜幽禁均州,后又迁至房州。圣历二年(699)正月,恢复为皇太子。太后武氏年迈病重。

  • 卷14·陈邦瞻

    太祖建隆元年,定难节度使李彝兴入贡。李氏自思恭历唐末、五代,世有夏州。周显德中,封彝兴西平王。至是,加太尉。乾德五年,李彝兴卒,子克睿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李克睿卒,子继筠立。四年,王师伐汉,继筠遣其将李光远、光宪率蕃、

  • 六年·佚名

    (庚申)六年清康熙十九年 春正月1月19日○己酉,備邊司啓遞李后定問禮官之任,左議政閔熙之啓也。略曰:「彼人所見之處,我國大小官,必盛其服飾,事體卽然。后定貧窶特甚,常時章服,不成貌樣,初頭相見,未免埋沒。」云。后定淸士,恬靜儉約

  • 卷二十·吕祖谦

    <经部,春秋类,左氏博议钦定四库全书左氏博议卷二十宋 吕祖谦 撰秦伯使西乞术来聘【文十二年秦伯使西乞术来聘且言伐晋防仲辞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对曰不腆敝器不足辞也主人

  • 道行经远离品第十八·佚名

    佛言复次须菩提,梦中菩萨摩诃萨不入阿罗汉地。不入辟支佛地。不乐索其中。亦不教他人入其中。心亦不念般若中诸法。梦中视不般若中为证。心悉常在佛。如是须菩提,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当知是阿惟越致相。复次须菩提,菩萨

  • 大乘义章 第一卷·慧远

    大乘义章 第一卷 (草书惑人伤失之甚传者必真慎勿草书)远法师撰义有五聚(一者教聚 二者义聚 三者染聚 四者净聚 五者杂聚)教聚之中别有三门(一众经教迹义 二三藏义 三十二部经义)众经教迹义三门分别(一叙异说 二

  • 佛祖统纪序·志磐

    佛祖统纪序参天地之才。司万物之化。同功而异位者。其唯人道乎。故自有生以来。蚩蚩群氓。必立大人。为之君牧。是以四轮统乎四洲。粟散占乎异域。而南洲震旦。实为东方君子之国。伏羲称皇。始画八卦。降及三代。文物

  • 卷五十八·性音

    宗鉴法林卷五十八 集云堂 编 大鉴下四世 秀州华亭船子德诚禅师(药山俨嗣) 因夹山初住鹤林。道吾到遇上堂。僧问如何是法身。山曰法身无相。曰如何是法眼。山曰法眼无瑕。吾失笑。山下座请问。某甲抵对必有不是。致

  • 小琉球漫志·朱仕玠

    地方志。清朱仕玠撰。乾隆三十一年(1766)序刊,传抄本。十卷。卷一泛海纪程,卷二、三海东纪胜上、下,卷四、五瀛涯渔唱上、下,卷六、七、八海东剩语上、中、下,卷九海东月令,卷十下淡水社寄语。小琉球为凤山县西南海中

  • 潘氏沈阳纪程·潘祖荫

    清潘祖荫撰。1卷。潘于同治六年 (1867)以工部侍郎奉命赴盛京勘验福陵牌楼工程,以往返途中日记成是书。其中多有满族兴起时之史事轶闻。有同治刊本及《辽海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