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绪论 二

在孔子的名声远播西方之前,西方少数的批评家和学者,早已研究过老子,并对他推崇备至。其实,我敢说,在这些了解东方的学者中,致力于老子研究的,超过研究孔子的。由于老子《道德经》的篇幅少,才会成为中文书中外文译本最多的书籍,包括有十二种英译本和九种德译本 。

西方读者咸认为孔子属于“仁”的典型人物,道家圣者老子则是“聪慧、渊博、才智”的代表者。实则约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独尊儒术前,我国的学者已发表过这种观点。

黄当说:“老聃(老子)写了两章论虚无,反仁义,评礼教(儒家)的短文,崇拜他的人都认为,这些学说甚至比‘五经’还要好。汉文帝、汉景帝(前188~前141)、司马迁(前145~前85)也曾发表过相同的看法。”

儒道两家的差别,在公元前136年之后,被明显地划分了出来:官吏尊孔,作家诗人则崇老庄。然而,一旦作家、诗人戴上了官帽,却又走向公开激赏孔子,暗地研究老庄的途径 。

我开始接触道家的思想,是由于看了王先谦的著作。他花了半生时间为《庄子》注解,却在1908年,故意在序文中反对庄子,借以贬低自己的作品。魏源对《老子》的注释也是如此。舆论本就认为儒家的学说是最好的,而对庄子的评价一向不高。

换言之,若以“箴言”作为鉴别中国圣者的条件,老子确实当之无愧,因为,老子的箴言传达了激奋,实非孔子沉闷乏味的“善”所能办到的。孔子的哲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哲学,它所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非但不令人激奋,反易磨损人对精神方面的渴慕及幻想飞驰的本性。

这两家最大的异点: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

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聃。

当一个人扮演过尽责的好父亲后,我们能够感觉到,在奥妙的知识领域里,对宇宙的神秘和美丽、生与死的意义、内在灵魂的震撼,以及不知足的悲感,究竟能体会多少?或许没有人能说出他确切的感受。但在《道德经》里,却把这些领受都泄露出来了。

看过《道德经》的人,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接着就开始自嘲似的笑;最后才大悟到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教训。老子说:“上士闻道(真理),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相信大半读者第一次研读老子的书时,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吧!我敢这么说,并非对诸位有何不敬之意,因为我本身就是如此。

因此,那些上智的学者,便由讥笑老子、研究老子而成今日的哲学先驱,同时,老子还成了他们终生的朋友。

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夫唯夫知,是以不我知。”其对生命及宇宙的哲学观,四处散见于他的晶莹隽语中。有关老子的身世臆测和教条,我会在后文中详细剖析给各位读者。老子的隽语是出于现世见识的火花,和爱默生的“直觉谈”一样,对后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若要了解他二人的隽语,势必先得深切透视其思想方可。

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然而,人们心灵渴求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于是,老子这谜般的智慧宝石便传到变化繁杂的注释者手中。甚至在我国,许多学者将之译给与本国思想、观念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英语世界。

有人认为,要了解老子,最好去研读早期道家学者——韩非和淮南子的翻译,因为,他们距离老子的时代非常近。

韩非(约前280~前233)曾经写过两篇对老子的注释(《解老》《喻老》)。他在后篇描述老子隽语的功用论(人类生活及政治的实际运用)时,比前篇的哲学原理花费的工夫更多,所以内容也比较详尽。

淮南子(刘安,约前179~前122)也阐述了不少老子一书中的章节。此外,列子和文子的作品中,亦包含了相关的章节 。

不过,我以为了解老子的最好方法,便是配合庄子来研读。毕竟庄子是他的弟子,也是最伟大的道家代表人物。

就时间而言,庄子比韩非更接近老子思想的发展体系,此外,他们的观点几近完全一致。因此,从七万多字的《庄子》一书中选择精华,便不难说明老子思想的意蕴了,但一般人却很少做这种尝试。

远在基督诞生前几世纪,人们心目中的道家是“黄老学”。随后情况稍微改变,庄子渐受人喜爱,大家把他的名字与老子并列,并且公认他们的思想如出一辙。尤其到了秦、汉两朝(按:应为魏、晋)(4世纪),人们已不再视道家为“黄老之学”,而改称为“老庄哲学”。

道家文学及学者之所以受人欢迎,主要原因便是庄子散文的魅力;就吸引人的标准和思想形态来说,庄子不愧是古典时期的散文泰斗。

庄子的举止庄严高雅,言语活泼坚实,思想主观深奥,而外观却又极其古怪。如果强说他有什么缺点的话,或许就是他谈话诙谐,言辞过多,文句比喻和隐喻稍嫌敏锐吧!

写本书时,我几度钻研庄子的作品,发现其间许多用语,大都是他透过严格的文学手法创造出来的,甚至连最早以同法为文的《论语》,也赶不上他。

一般说来,老、庄思想的基础和性质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老子以箴言表达,庄子以散文描述;老子凭直觉感受,庄子靠聪慧领悟;老子微笑待人,庄子狂笑处世;老子教人,庄子嘲人;老子说给心听,庄子直指心灵。

若说老子像惠特曼,有最宽大慷慨的胸怀,那么,庄子就像梭罗,有个人主义粗鲁、无情、急躁的一面。再以启蒙时期的人物作比,老子像那顺应自然的卢梭,庄子却似精明狡猾的伏尔泰。

庄子尝自述:“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可见,他是属于嬉戏幻想的一型,站在作家的立场,他又是极端厌恶官吏的一派。

当然,一位看到儒家救世愚行的虚无主义者,多少想从其他方面获取某些娱乐性的补偿,如果只因儒家的失败,便期望他戴上一副沮丧的假面具,确是极不公平的要求。因此,西方人不必再批评孔子,因为单单庄子一人对他的攻击就已经够严苛了。

关于老子的事迹,我们几无所知,仅知他生于公元前571年的苦县,和孔子同一时代,年龄或较孔子长二十岁,出身世家,曾做过周守藏室的官,中年退隐,活了相当大的岁数(可能超过九十,但绝不似司马迁所说在一百六十岁以上),子孙繁多,其中某一世孙还做过官。

公元前300年的少数作品中,除了庄子曾谈到老子并加以注解外,就只有代表他本人的《道德经》提到过他了,因此有些学者对“老子这个人的存在”抱着极大的怀疑。导致这项怀疑的主因,是清代批评怀疑主义的盛行,尤其梁启超的评论,更使老子的书遭到致命的打击。他认为:老子的书是在公元前300年由某些人所杜撰的。

这许多没有依据、意欲惊人的言论,使得一般人几乎无法区别何为伪书,何为真著。因此,如果听到某位学者说哪本《老子》或《庄子》是伪书,却又无法提出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时,我们还是不轻易置信。这种随意批评的风气,带给人们许多不便和反感 。

庄子大约死于公元前275年,活了多大岁数不太清楚,他和孟子是同时代的人,是惠施最亲密的朋友,祖籍蒙县,曾任“蒙漆园吏”,结过婚,有没有小孩,史籍未记载。

一般人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当他妻子的棺木搁在屋角待葬时,他坐在地上“鼓盆而歌”,他的弟子问他何以如此时,世上最玄奥的生死谈便流露了出来 。庄子最有名的智语,便是谈到他本身的死就是一大玩笑——那带着诗人感触的玩笑 。

另一件有趣的事,便是有关他形态的变化。有一次他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间轻快地飞舞着,那时的他,一心认为自己就是蝴蝶,但当他清醒后,发觉刚才的一切不过南柯一梦,顿然若失,不禁自语道:“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尖锐的矛总是指向官方的奢华和显贵,当时的他真是极尽挖苦之能事,下面就是一例:

有一位寒生(宋国人)去京城晋谒皇帝后,带着皇帝送他的大批马车和随员衣锦还乡。他对自己的晋谒成功颇为自得,不时在人前露出骄傲的神色,一般人对他钦慕不已,唯独庄子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

写本书前,我为自己做了一篇老、庄思想索引,发现他二人教人的特性虽一致,表达的方法却颇不相同:

一、老子教人的原则在谦恭,他再三重复柔和、忍耐、争论之无益(不敢为天下先)、柔弱的力量和就低位的战术优势等思想,而在庄子的理论中是绝不可能看到这些言辞的。尽管如此,我们仍可确信他二人的哲学基础极为相同。庄子不是不喜欢谦恭,只是不愿说这两个字而已。

老子的不争,正是庄子口中的寂静、保守及透过平和以维持精神均衡的超然力量;老子认为水是“万物之至柔”和“寻向低处”的智慧象征,庄子则坚信水是心灵平静和精神澄澈的征象,是保存“无为”的巨力。

老子激赏失败,表现失败(老子是最早的伪饰家),庄子则嘲笑成功;老子赞扬谦卑者,庄子苛责自大的人;老子宣扬知足之道,庄子让人的精神在肉体之外“形而上学”中徜徉;老子无时不谈“柔”胜“刚”的道理,庄子则很少提到这个主题。

二、庄子不仅发展了一套完整的“知识、现实、语言”三者无用的理论,更由于深切体会到人类生命的悲哀,而将老子的哲学转为自己的诗谈,作为慰藉。从这种哲学的滋润,和对人类生命的感触中,他说出了惊古震今的生死论:“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这篇“灵魂的颤动”实是庄子或昔日我国作家的最佳创作。⑾

⑾请参阅第五十章之二。

老子爱唱反调,几成怪癖。“无为而无不为”、“圣人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种反论的结构恰如水晶之形成:把某一物质的温度收变,即成水晶,但成品却是许许多多的水晶体。

一件事理的基本观点和价值,与另一种普遍为人接受的观点完全相反时,便产生了反面论。耶稣的反论是:“失去生命者,获得生命。”这种反论的起因,乃是把两类特殊的生命观(精神与肉体)融而为一,呈现在表面的,就是反面论。

到底什么思想使老子产生了那么多强调柔弱的力量、居下的优势和对成功的警戒等反面论呢?答案是:宇宙周而复始的学说——所谓生命,乃是一种不断的变迁,交互兴盛和腐败的现象,当一个人的生命力达到巅峰时,也正象征着要开始走下坡了,犹如潮水的消长,潮水退尽,接着开始涨潮。

老子说:“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女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⑿

⑿请参阅《想象的孔老会谈》之五。

另外一种研究老子之法,乃从爱默生的短文《循环论》着手。这篇文章的观点,基于道家思想,爱默生运用诗歌顿呼语“循环哲学家”中之“循环”,导出了与老子同样的思想体系。

爱默生强调:“终即始;黑夜之后必有黎明,大洋之下另有深渊。”惠施亦言:“日方中方睨。”另外,庄子也说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爱默生更谈道:“自然无定”,“人亦无定”;所以,“新大陆建于旧行星的毁灭,新种族兴于祖先的腐朽”。

从这些循环论,爱默生发展了一套类似老子的反论:“最精明即最不精明”,“社会的道德乃圣者之恶”,“人渴望安定,却得不到安定”,读者可在庄子的精选中,发现爱默生的这种论点。

由此可知,爱默生的两篇短文《循环论》及《超灵论》,和道家的主张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看过《老子》一书后,读者自可体会出其中滋味。爱默生对相对论深信不疑,他曾说:“一人的美是另一人的丑;一人之智慧是另一人的愚蠢。”且引用美国北佬农夫常说的典型道家谚语:“不必祝福,事情愈坏,情况愈好。”

以哲学观点而论,道可概括如下:它是天地万物的主要单元(一元论),是“反面立论”、“阴阳两极”、“永久循环”、“相对论”、“本体论”的主体;它是神智,是复归为一,也是万物的源泉。

了解这个道理,你争我夺的欲望顿化无形,而基督登山宝训中“仁”与“柔”的教条,也会在人们心中播下和平、理性的种子。就“无法抵抗的恶”这个思想来说,无疑的,老子的某些思想家乃托尔斯泰所说“仁爱的基督徒(道德家)”中之先驱。

如果世上的领导者看过老子的战争论(第三十、三十一章,第六十八章之一)、用兵法(第六十八至六十九章)、和平论(第七十九章)、不战论(第三十一章之一)就好了;如果希特勒在猛扑之前有一些老子“持而盘之,不如其己”的智慧,人类就不会空洒那么多的鲜血。

昔时,我就希望能找到一种被科学家所接受的宗教。倘若强迫我在移民区指出我的宗教信仰,我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对当地从未听过这种字眼的人,说出“道家”二字。

道家的道是宇宙的神智,万物的根源,是赋予生命的原理;公正无私,含蓄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它创造了万物,改变了万物;它是不朽的本体。道家不和我们谈上帝,只再三强调道不能名,可名之道就不是道。最重要的是:道给物质世界带来了一统和灵性。

我曾观察科学思想进展的程序,有理由相信19世纪愚钝的唯物论已经不住考验,尤其在近代物理学之光的照耀下,它再也稳不住阵脚了。

卡尔·马克思在工业极盛期发表他的唯物辩证法,一位新英格兰哲人在他的书中写道:

“新的法则不足畏,如此愚蠢的思想难道会强迫你降低自己的精神理论?不要反抗它,它不但损不了你的精神理论,反而会使你的物质理论更加精纯。”

这是1847年出版的书籍,当时的物理学家已探究出物质本身的基础,尤其爱丁顿(Arthur Stanley Eddington)还简述了一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报告说:“我曾四处探索固体物质,从液体到原子,再从原子到电子,结果在电子里失去了它的踪影。”⒀

⒀见爱丁顿所著《大自然的物质世界》。

电子在原子里究竟做些什么呢?他说:“一种不知名的东西正在进行我们不知道的事。”⒁

⒁同前。

因为某处的光,电子和非电子相遇而混合,竟引起了人类追求真理的欲望。

自爱默生后,求真的研究已过了一世纪,业已完成了一个周期,而爱丁顿又紧跟着写道:

“从近代科学争论可导出一个结论:1927年左右,重理性的科学家将会接受宗教。不仅如此,到那个时候,这些专讲乏味理论的科学家,甚至对最普通的事物,也会极感兴趣,说不定还会失去他一向强调的理性而坠入爱河。假如在1927年,我们能看到海森堡(Heisenberg)、玻尔(Bohr)、波恩(Born),及其他学者将因果关系推翻,那年势必会被命为哲学发展中最伟大的一年。”⒂

⒂同前。

神秘(自然)主义常使得有理性的人害怕,主要是由于某些皈依者的放肆言行所致。但老子、惠特曼、爱丁顿的神秘(自然)主义却非如此。

以方程式操作的科学工具——数学,除了给我们方程式及物质空虚论的新知外,别无它用。老庄虽谈道之“捉摸不到”,却并非意味着他们就是神秘主义者,我们只能说他们是观察生命入微的人。

这两者关系,就好像一位在实验室里思考的科学家,突然碰到生命“捉摸不定”的本质正在进行,科学家拼命敲门,没有得到回音,这时正是他急欲发现生命秘密的时刻,而生命之门却关闭了。他搜索物质,竟在电子中失去了它;他探索生命,又在原形质中失去它;他追寻意识,却又在脑波中失去它。然而,当他面对数学方程式时,一切又都显得那么清楚明白。

忍耐、坚毅、意义、爱、美和意识,均无法以科学的方法去探讨;直觉和数学的观念永不相遇,因为它们所依恃的是不同的平面。数学是人类心灵的工具,透过心灵察觉物质现象的一种表达法,此外毫无他途可循;直觉却不同于此,它不是数学或其他象征知识的附属品,无法以方程式表达出来。

耶鲁大学的教授诺思罗普(F.S.orthrop)了解认知直觉知识——美学的重要,这类知识比区别理性心灵的知识还要来得现实。老子常警告人们抵御“分”所带来的危险,或许是这个缘故吧!庄子尤其声言:

“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灭而有实,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⒃

⒃请参阅第五十二章之二。

由于需要,物理学家必须谨慎地控制自己去观察形态、物质和活动等现象,他坦承数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是得留给非科学家去处理。因此,对我们来说,能够远离科学的大门,确是非常幸运的事。

爱丁顿以严密的“不法之地”,即意义和价值的范围为例,描绘出科学性的“象征性知识”和由生活体验得来的“精湛知识”之间的不同。

他机智地反驳那些称其神秘的观点为“胡说”或“该死”的批评家,他问道:“物理的基础能胡说些什么?”某些评论家有权批评他“胡说”,而平实主义者却无权如此,胡说和该死都属于价值观的领域,站在平实的立场,那确实是不合逻辑的。

“在醚或电子的世界中,我们或可邂逅胡说,但绝非该死。”⒄所以,我们虽离开了科学的大门,却拥有了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⒄反证。

“身为科学家,我们了解颜色只是波长的颤动,但它并没有因反射在波长5300的色彩特别微弱,就驱散了反射在波长4800的强烈视感。”

美国科学界领袖密立根(Robert A.Millikan)阅读了1947年4月29日美国物理协会出版的刊物后,就宗教方面发表了极为重要的声明:

“我以为,纯粹的物质哲学是极为无知的,因为每个时代的智者,都有使自己的心对任何事均充满虔诚和敬意。借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沉思不朽的生命之秘密,熟虑微观的宇宙之构造,谦卑地接受出现在自然界的极为微小的启示等,对我而言,这些就足够了。’那就是我最需要的‘上帝’之定义。”

“我很少将自己的‘明断’认为是我个人的荣誉,为什么呢?当上帝把早期的进化的过程,展现在我们眼前时,他所创造的万物便开始以惊人的步伐迈入进化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责任只是尽可能地扮演好我们的角色。”

不论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智者,似乎都已看到宇宙伟大的真理。虽然密立根、爱因斯坦、爱丁顿、爱默生、老子和庄子等人的背景和知识不大相同,但是他们研究的重点几乎都回归到同样的一桩事——自然上。

相信前面有关信仰的陈述,近代有思想的人必然都能接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我思足矣”、“自然表达的智慧”、“我们能微微地察觉”、“他的一部分变成了我们”,及爱默生所说,他是“自然神”的一部分。

爱默生百年前所写的东西至今仍是真理:“我们每个人都需具备左右世界宗教的正确观念,刻意在牧场、池中的船、林中鸟儿的对答声中寻找寄托,那是绝对看不到基督教的。”换句话说,现在我们站着的地方就是我们最需要的所在。

老子也说:“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⒅

⒅《想象的孔老会谈》之二。

1942年,我翻译了《道德经》和《庄子》三十三篇中的十一篇,收录在《中国印度之智慧》这本书内。后来我修改过一部分,并将庄子的余篇翻译了出来,本书为庄子的精选,堪称是庄子作品及思想的代表。

《道德经》修改得并不多,主要是将“爱”、“德”易以“仁”、“性”。由此,我把《道德经》重新分成七篇,相信必可帮助读者把握住每一章的主要思想。

简言之,本书前半部的四十章为哲学原理,余则为功用论——可直接作用于人类的各种问题。在解读庄子的精选时,我曾竭力为老庄澄清彼此的关系,并指出其间的重点,避免加入我个人的意见。

由庄子来介绍老庄时代的思想背景和特性,实是再恰当不过。

一九四八年八月

猜你喜欢
  ●草木子卷之四上·叶子奇
  目录·陆陇其
  交财类·史洁珵
  序·钟泰
  第十一章 23·辜鸿铭
  第八章 20·辜鸿铭
  卷三十一·毛奇龄
  第一部分·毛公
  卷六·陈启源
  防有鹊巢·佚名
  《国风》分叙·傅斯年
  提要·张英
  卷五百三十一·佚名
  卷五十五·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狄君厚·隋树森

    套数 【双调】夜行船 扬州忆旧 忆昔扬州廿四桥,玉人何处也吹箫。绛烛烧春,金船吞月,良夜几番欢笑。 【风入松】东风杨柳舞长条,犹似学纤腰。牙樯锦缆无消耗,繁华去也难招。古渡渔歌隐隐,行宫烟草萧萧。

  • 悲思·徐志摩

    悲思在庭前—— 不;但看新罗憨舞,紫藤吐艳,蜂恣蝶恋——悲思不在庭前。悲思在天上—— 不;但看青白长空,气宇晴朗,云雀回舞——悲思不在天上。悲思在我笔里—— 不;但

  • 独自的时候·戴望舒

    房里曾充满过清朗的笑声,正如花园里充满过蔷薇;人在满积着的梦的灰尘中抽烟,沉想着消逝了的音乐。在心头飘来飘去的是什么啊,像白云一样地无定,像白云一样地沉郁?

  • 古乐府巻九·左克明

    元 左克明 撰琴曲歌辞唐书乐志曰琴禁也夏至之音隂气初动禁物之淫心也世本曰琴神农所造广雅曰伏羲造琴用五扬雄曰舜弹五弦之琴而天下化琴操云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今称二弦爲文武弦是也自伏羲制作之后有瓠巴

  • 提要·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提要         总集类江湖後集二十四卷臣等谨案江湖後集二十四卷宋陈起编案起以刻江湖集得名然其书刻非一时板非一律故诸家所藏如黄俞邵朱彛尊曹栋吴焯及花谿徐氏花山马氏诸本少

  •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范晔

    第五伦 曾孙种 钟离意 宋均 族子意 寒朗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其先齐诸田,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伦少介然有义行。王莽末,盗贼起,宗族闾里争往附之。伦乃依险固筑营壁,有贼,辄奋厉其众,引强持满以拒之,铜马

  •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赵尔巽

      ◎邦交三   △法兰西   法兰西一名佛郎机,在欧罗巴之西。清顺治四年来广东互巿,广东总督佟养甲疏言:“佛郎机国人寓居濠境澳门,与粤商互巿,仍禁深入省会。”法人素崇天主教,康熙以来,屡禁汉人入教。   道光二十五

  • 第八十八回 立储君震惊匕鬯 信邪术扰乱京津·蔡东藩

      却说大阿哥溥儁,系道光帝曾孙,端郡王载漪的儿子,虽与光绪帝为犹子行,然按到支派的亲疏,论起继承的次序,溥儁不应嗣立。且光绪帝年方及壮,何能预料他没有生育,定要立这储君?就使为同治帝起见,替他立嗣,当时何不早行继立,独另

  • 名山藏卷之四十四·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天驱记(上)◆天驱记(上)陈友谅张士诚○陈友谅陈友谅者沔阳渔家子父普才弟友仁友贵友富友真友谅拳勇长伎角为县吏非其好也与友仁友贵聚众为羣盗元顺帝十一年辛卯袁州慈化寺有僧莹玉以弥勒

  • 卷之四百四十七·佚名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六月壬辰谕军机大臣等、前因上海、江甯、湖北、均有制造枪石滟驳局厂谕令该督等、切实会商。将所制枪石滟驳膛口子弹。统归一律。兹据刘坤一奏称、派员驰赴湖北比较数次。所造枪石滟驳子弹格式分

  • 卷十六·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十六雍正二年二月上谕十三道初二日谕都察院元年恩科典试诸臣皆体朕意矢公矢慎应试士子亦皆恪遵功令未敢苟且钻营是以场前场後俱各帖然今闻应试士子不比去年安静竟有投送诗文干谒往来

  • 卷六·严粲

    <经部,诗类,诗缉>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六 宋 严粲 撰 卫    国风 说已见邶【○粲曰汉志河内朝歌县注云纣所都周武王弟康叔所封更名卫】 淇奥【音郁】美武公之德也【疏曰武公和僖侯子】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

  • 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三·戴溪

    宋 戴溪 撰读大雅文王成王之时作也推美文王之徳始受天命至于孙子因言商周废兴之际知天命之可畏使羣臣与成王知所戒惧以取法于文王也首章言文王尊为民上徳昭于天周虽积累之邦天有维新之命然文王自悔其徳天命亦不时至

  • 卷首—像赞传图·周梦颜

      像赞  昆山安士先生,所著数种书,尔旦读而受其益者,诚非浅鲜矣!昔世尊为半偈故,犹舍身供养。若先生之恩,尔旦则茫然不知何以报也。汪子石心,以绘像索题,惊喜瞻礼之余,敬为四言二十韵,不足道先生之万一,惟欲推广著书之意,重为

  • 卷三百九十八·佚名

    △初分常啼菩萨品第七十七之一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教授教诫初业菩萨。令其信解诸法自性毕竟皆空。佛告善现,岂一切法先有後无。然一切法非有非无。无自性无他性。先既非有後亦非无。自性常空无所怖畏。应当如是

  • 卷第二十一·道宣

      法义篇第四之四   梁昭明太子答云法师请讲书三首(并启答)昭明谢敕脐水犀如意启昭明太子解二谛义章南涧寺释慧超论咨二谛义(往反六番)   晋安王纲咨二谛义旨(往反五番)招提寺释慧琰咨二谛义(往反四番)   栖玄寺释

  • 论神通·印光

    ●(以下论神通)道济禅师, 乃大神通圣人, 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 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 乃遮掩其圣人之德, 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 因之不甚相信, 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 若示同凡夫,

  • 孙子兵法·孙武

    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春秋末年齐人孙武编撰的我国古代一部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共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