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章 4

随机推荐

  • 丁仲远·唐圭璋

      待考。   醉蓬莱   正霜融日暖,风淡寒轻,小春时候。后苑疏梅早放,数枝开就。知是花工,预回春气,与作仙翁寿。君看侯门,祥云锁戟,瑞烟笼昼。   天赋麒麟风骨,尽道德耀宗盟,名高星斗。两郡甘棠,惠爱传民口。宣室思贤,锋

  • 原序·李蓘

    宋艺圃集原序余往请告林居尝与弟子余选宋诸家诗后【阙】  披繙旋多参附今既十三年所矣隆庆改元量移池阳山城雨暇更加删定名曰宋艺圃集为之叙叙曰世恒言宋无诗谈何易哉盖尝遡风望气约略其世槩有三变焉顾论者未之逮也

  • 卷八百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四鱼玄机鱼玄机字幼微【一字蕙兰】长安里家女喜读书有才思补阙李亿纳为妾爱衰遂从冠帔於咸宜观後以笞杀女童緑翘事为京兆温璋所戮今编诗一卷赋得江边柳【一作临江树】翠【一作草】色连【

  •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梁启超

    中日战事祸胎李鸿章先事之失机大东沟之战平壤之战甲午九十月以后大概情形致败之由李鸿章之地位及责任中国维新之萌蘖,自中日之战生。李鸿章盖代之勋名,自中日之战役。惜哉!李鸿章以光绪十九年七十赐寿,既寿而病,病而不死,卒

  • 卷之四百八十·佚名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二月丁酉朔上诣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前问安至丙寅皆如之。  ○谕军机大臣等、御史陈璧奏内治之要宜祛除积弊以立纪纲一摺所陈洞中窾要。有裨治理殊堪嘉许。亟宜切实施行。着京

  • 卷之四百五十九·佚名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二月。癸酉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壬寅皆如之。内记  ○甲戌。遣官祭先医之神。阁钞  ○谕内阁、本年轮应查阅湖北等省营伍之期。湖北即派张之洞、湖

  • 卷十九·陈均

    <史部,编年类,九朝编年备要钦定四库全书九朝编年备要巻十九   宋 陈均 撰神宗皇帝【起辛亥熙宁四年止甲寅熙宁七年】辛亥熙宁四年 辽咸熙七年春正月以内侍程昉同签书外都水监丞都大提举黄

  • 卷二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二十四 【起癸丑汉武帝元朔元年○止丙子汉武帝元封六年】凡二十四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武帝元鼎二年始通西域至宣帝神爵三年始置西域都护其西域五十余国因事错杂互见而道里远近

  • 卷一百七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七十二人物志五十二大臣传三十八【满洲镶红旗二 永顺 都敏富喀禅 康喀勒 布善 察哈泰 和托 玛沁 瓦尔喀 车尔布 觉罗伊图 佛尼埒】永顺永顺先世居栋鄂以地为姓太祖高皇帝时

  • 卷四·沈棐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比事卷四     宋 沈棐 撰鲁成公事晋背齐宣公委身事齐遂免侵伐及成公即位元年臧孙许及晋侯盟始背齐即晋齐由是致怨於鲁故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鲁始坚晋之好免齐之难故是年因郤克憾齐四卿请於晋师

  • 卷二十一·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十一宋 吕祖谦 撰小旻之什小旻【密巾反】大夫刺幽王也吕氏曰小旻小宛小弁小明言小者篇在小雅恐与大雅相乱以别之今大雅止有大明余篇疑亡【苏氏曰小旻小宛小弁小明四诗皆以小名篇所以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六·澄观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初来意者。当会序分已彰。正宗宜显故。又已总示所依佛智。次别显能依行位。故次来也。二释名者。回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万行趣向三处。故名回向。回向不同有其十种。然十之别名本分当释。回向通称今

  • 注维摩诘经卷第十·僧肇

    法供养品第十三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什曰。维摩诘接妙喜世界来入此境。及上来不思议事。皆昔来所见。未有若此之奇也。放光等所明实相。广

  • 西隐集·宋讷

    十卷。明宋讷 (1311—1390)撰。宋讷,字仲敏,号西隐,滑县(今属河南)人。元至正中举进士。官河北盐山知县,弃官归。洪武十三年(1380)征为国子助教,后升翰林学士,文渊阁大学士。迁国子祭酒,卒于官。正德中,追谥文恪。事

  • 燕北录·王易

    《燕北录》,宋王易撰。该书记载了契丹皇帝继位,贵族礼仪风俗,军事制度及刑法制度,具有史料价值。

  • 春秋本例·崔子方

    北宋崔子方撰。係疏解《春秋》義例的著作。凡二十卷。崔氏疏解《春秋》之作有《春秋經解》、《春秋例要》、《春秋本例》等,此其一。是書大旨以為聖人之書,編年以為體,與時以為名,著日月以為例,而日月之例又其本,故名《本例

  • 义足经·佚名

    佛说义足经,二卷,吴支谦译。由十六小经而成,各经之终有义足偈,因名义足经。义足偈者,补足上说经义之意。桀贪第一。优填王第二。须陀利第三。杀女谤佛事。摩竭梵第四。镜面王第五。盲人摸象喻。老少俱死第六。弥勒难第七。

  • 金刚般若论·佚名

    佛教论典。古印度无著造,隋达摩笈多译。二卷。本论首先以“种性不断”、“发起行相”、“行所住处”、“对”、“不失”、“地”、“立名”等七个方面对《金刚经》进行总体论述。然后逐段引述经文,加以解释,释文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