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德充符第五

〔注〕德充于内,物应于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

〔释文〕崔云:此遗形弃知,以德实之验也。

鲁有兀者王骀。

〔疏〕姓王,名骀,鲁人也。刖一足曰兀。形虽残兀,而心实虚忘,故冠德充符而为篇首也。

〔释文〕兀者五忽反,又音界。李云:刖足曰兀。案篆书「兀」、「介」字相似。王骀音台,徐又音殆。人姓名也。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注〕弟子多少敌孔子。

〔疏〕若,如也。陪从王骀,游行禀学,门人多少,似于仲尼者也。

〔释文〕从之如字,李才用反。下同。相若若,如也,弟子如夫子多少也。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疏〕姓常,名季,鲁之贤人也。王骀游行,外忘形骸,内德充实,所以从游学者数满三千,与孔子之徒中分鲁国。常季未达其趣,是以生疑。

〔释文〕常季或云:孔子弟子。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注〕各自得而足也。

〔疏〕弟子虽多,曾无讲说,立不教授,坐无议论,请益则虚心而往,得理则实腹而归。又解:未学无德,亦为虚往也。

〔释文〕立不教坐不议司马云:立不教授,坐不议论。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

〔注〕怪其残形而心乃充足也。夫心之全也,遗身形,忘五藏,忽然独往,而天下莫能离。

〔疏〕教授门人,曾不言议。残兀如是,无复形容,而玄道至德,内心成满。必固有此,衆乃从之也。

〔释文〕五藏才浪反。后同。是何人也?」

〔疏〕常季怪其残兀而聚衆极多,欲显德充之美,故发斯问也。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

〔疏〕宣尼呼王骀为夫子,答常季云:王骀是体道圣人也,汝自不识人,所以致疑。丘直为参差在后,未得往事。丘将尊为师傅,咨询问道,何况晚学之类,不如丘者乎!请益服膺,固其宜矣。

〔释文〕丘也直后而未往耳李云:自在衆人后,未得往师之耳。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注〕夫神全心具,则体与物冥。与物冥者,天下之所不能远,奚但一国而已哉!

〔疏〕奚,何也。何但假藉鲁之一邦耶!丘将诱引宇内禀承盛德,犹恐未尽其道也。

〔释文〕能远于万反。,发此疑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

〔注〕人虽日变,然死生之变,变之大者也。而不得与之变;

〔注〕彼与变俱,故死生不变于彼。

〔疏〕夫山舟潜遁,薪指迁流,虽复万境皆然,而死生最大。但王骀心冥造物,与变化而迁移,迹混人间,将死生而俱往,故变所不能变者也。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注〕斯顺之也。

〔疏〕遗,失也。虽复圜天颠覆,方地坠陷,既冥于安危,故未尝丧我也。

〔释文〕虽天地覆芳服反。坠本又作「队」,直类反。李云:天地犹不能变已,况生死也!审乎无假。

〔注〕明性命之固当。而不与物迁。

〔注〕任物之自迁。

〔疏〕灵心安审,妙体真元,既与道相应,故不为物所迁变者也。命物之化。

〔注〕以化为命,而无乖迕。

〔释文〕怪迕五故反。本亦作「遻」。下同。而守其宗也。」

〔注〕不离至当之极。

〔疏〕达于分命,冥于外物,唯命唯物,与化俱行,动不乖寂,故恒住其宗本者也。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宗」下有「者」字。

〔释文〕不离力智反。

常季曰:「何谓也?」

〔疏〕方深难悟,更请决疑。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

〔注〕恬苦之性殊,则美恶之情背。

〔疏〕万物云云,悉归空寂。倒置之类,妄执是非,于重玄道中,横起分别。何异乎胆附肝生,本同一体也。楚、越迢递,相去数千,而于一体之中,起数千之远,异见之徒,例皆如是也。

〔释文〕肝胆丁览反。美恶乌路反。下皆同。情背音佩。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注〕虽所美不同,而同有所美。各美其所美,则万物一美也;各是其所是,则天下一是也。夫因其所异而异之,则天下莫不异。而浩然大观者,官天地,府万物,知异之不足异,故因其所同而同之,则天下莫不皆同。又知同之不足有,故因其所无而无之,则是非美恶,莫不皆无矣。夫是我而非彼,美己而恶人,自中知以下,至于昆虫,莫不皆然。然此明乎我而不明乎彼者尔。若夫玄通泯合之士,因天下以明天下。天下无曰「我非也」,即明天下之无非;无曰「彼是也」,即明天下之无是。无是无非,混而为一,故能乘变任化,迕物而不慴。

〔疏〕若夫玄通之士,浩然大观,二仪万物,一指一马;故能忘怀任物,大顺羣生。然同者见其同,异者见其异,至论衆妙之境,非异亦非同也。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即袭用庄子文。

〔释文〕中知音智。不慴之涉反。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

〔注〕宜生于不宜者也。无美无恶,则无不宜;无不宜,故忘其宜也。

〔疏〕耳目之宜,宜于声色者也。且凡情分别,耽滞声色,故有宜与不宜,可与不可。而王骀混同万物,冥一死生,岂于根尘之间而怀美恶之见耶?而游心乎德之和。

〔注〕都忘宜,故无不任也。都任之而不得者,未之有也;无不得而不和者,亦未闻也。故放心于道德之间,荡然无不当,而旷然无不适也。

〔疏〕既而混同万物,不知耳目之宜,故能游道德之乡,放任乎至道之境者也。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注〕体夫极数之妙心,故能无物而不同,无物而不同,则死生变化,无往而非我矣。故生为我时,死为我顺,时为我聚,顺为我散。聚散虽异,而我皆我之,则生故我耳,未始有得;死亦我也,未始有丧。夫死生之变,犹以为一,既覩其一,则蜕然无系,玄同彼我,以死生为寤寐,以形骸为逆旅,去生如脱屣,断足如遗土,吾未见足以缨茀其心也。

〔疏〕物视,犹视物也。王骀一于死生,均于彼我,生为我时,不见其得;死为我顺,不见其丧。覼视万物,混而一之,故虽兀足,视之如遗土者也。

〔释文〕所丧息浪反。下及注同。说然始锐反。又音悦。脱屦九具反。本亦作「屣」,所买反。断足丁管反。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

〔注〕嫌王骀未能忘知而自存。

〔疏〕彼,王骀也。谓王骀修善修己,犹用心知。嫌其未能忘知而任独者也。

〔释文〕为己于伪反。得其心,以其心。

〔注〕嫌未能遗心而自得。

〔疏〕嫌王骀不能忘怀任致,犹用心以得心也。夫得心者,无思无虑,忘知忘觉,死灰槁木,泊尔无情,措之于方寸之间,起之于视听之表。同二仪之覆载,顺三光以照烛,混尘秽而不挠其神,履穷塞而不忤其虑,不得为得,而得在于无得,斯得之矣。若以心知之术而得之者,非真得也。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

〔注〕夫得其常心,平往者也。嫌其不得平往而与物遇,故常使物就之。

〔疏〕最,聚也。若能虚忘平淡,得真常之心者,固当和光匿耀,不殊于俗,岂可独异于物,使衆归之者也?

〔释文〕最之徂会反。徐采会反。下注同。司马云:聚也。岂由役意,直置自然。王骀合道,其义亦尔。郭注曰「下首唯有松柏,上首唯有圣人」者,但人头在上,去上则死;木头在下,去下则死。是以呼人为上首,呼木为下首。故上首食傍首,傍首食下首。下首,草木也,傍首,虫兽也。

〇典案:「松柏独也」下「正」字、「尧」字、「在万物之首」五字旧敚,文不成义。今依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补。郭注「下首则唯有松柏,上首则唯有圣人」,是其所见本当有「在万物之首」句。幸能正生,以正衆生。

〔注〕幸自能正耳,非为正以正之。

〔疏〕受气上玄,能正生道也,非由用意,幸率自然。既能正己,复能正物,正己正物,自利利他,内外行圆,名为大圣。虞舜既尔,王骀亦然。而舜受让人,故为标的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

〔注〕非能遗名而无不任。

〔疏〕征,成也,信也。天子六军,诸侯三军,故九军也。或有一人,禀气勇武,保守善始之心,信成令终之节,内怀不惧之志,外显勇猛之姿,既而直入九军,以求名位,尚能伏心要誉,忘死忘生,何况王骀。体道之状,列在下文也。

〔释文〕保始之征李云:征,成也,终始可保成也。九军崔本云:天子六军,诸侯三军,通为九军也。简文云:兵书:「以攻九天,收九地,故谓之九军。」自要一遥反。而况官天地,府万物。

〔注〕冥然无不体也。

〔疏〕纲维二仪曰官天地,苞藏宇宙曰府万物。夫勇士入军,直要名位,犹能不顾身命,忘于生死。而况官府两仪,混同万物,视死如生,不亦宜乎!直寓六骸。

〔注〕所谓逆旅。

〔疏〕寓,寄也。六骸,谓身、首、四肢也。王骀体一身非实,达万有皆真,故能混尘秽于俗中,寄精神于形内。直置暂遇而已,岂系之耶!

〔释文〕六骸崔云:手、足、首、身也。象耳目。

〔注〕人用耳目,亦用耳目,非须耳目。

〔疏〕象,似也。和光同尘,似用耳目,非须也。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

〔注〕知与变化俱,则无往而不冥,此知之一者也。心与死生顺,则无时而非生,此心之未尝死也。

〔疏〕一知,智也。所知,境也。能知之智照所知之境,境智冥会,能无所差,故知与不知,通而为一。虽复迹理物化,而心未尝见死者也,岂容有全兀于其间哉!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

〔注〕以不失会为择耳,斯人无择也,任其天行而时动者也。故假借之人,由此而最之耳。

〔疏〕彼王骀者,岂复简择良日而登升玄道?盖不然乎,直置虚淡忘怀而会之也。至人无心,止水留鉴,而世间虚假之人,由是而从之也。

〔释文〕彼且如字。徐子余反。下同。假人古雅反,借也。徐音遐,读连上句,「人」字向下。

〇典案:「登假」即「登遐」也。列子黄帝篇「又二十有八年而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张注:假,当为「遐」。周穆王篇「世以为登假焉」,注同。「假」、「遐」古字通用。郭注「故假借之人,由此而最之耳」,以「假」字属下,既失其读,又非其指矣。大宗师篇「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淮南子精神篇「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于道也」,亦竝以「登假」连文,与此文一例,尤其确证。今从徐读。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注〕其恬漠,故全也。

〔疏〕唯彼王骀冥真合道,虚假之物自来归之,彼且何曾以为己务!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

〔疏〕姓申徒,名嘉,郑之贤人,兀者也。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之贤大夫也。伯昏无人,师者之嘉号也。伯,长也。昏,闇也。德居物长,韬光若闇,洞忘物我,故曰伯昏无人。子产、申徒,俱学玄道,虽复出处殊隔,而同师伯昏,故寄此三人,以彰德充之义也。

〇典案:御览四百四引「伯昏无人」作「伯昏瞀人」,与列子合。「瞀」、「无」古亦通用,列御寇篇字亦作「瞀」。

〔释文〕申徒嘉李云:申徒氏;嘉名。无人杂篇作「瞀人」。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

〔注〕羞与刖者并行。

〔疏〕子产执政当涂,荣华富贵;申徒禀形残兀,无复容仪。子产虽学伯昏,未能忘遣,犹存宠辱,耻见形残,故预相检约,令其必不并己也。

〔释文〕刖者音月,又五刮反。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

〔注〕质而问之,欲使必不并己。

〔疏〕子产存荣辱之意,申徒忘贵贱之心,前虽有言,都不采领,所以居则共堂,坐还同席。公孙见其如此,故质而问之。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

〔注〕常以执政自多,故直云子齐执政,便谓足以明其不逊。

〔疏〕违,避也。夫出处异涂,贵贱殊致。我秉执朝政,便为贵大;汝乃卑贱形残,应殊敬我。不能逊让,翻欲齐己也?

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

〔注〕此论德之处,非计位也。

〔疏〕先生,伯昏也,先生道门,深明衆妙,混同荣辱,齐一死生。定以执政自多,必如此耶?

〔释文〕之处昌虑反。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

〔注〕笑其矜说在位,欲处物先。

〔疏〕汝犹悦爱荣华,矜夸政事,推人于后,欲处物先。意见如斯,何名学道?

〔释文〕而说音悦。注同。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

〔注〕事明师而鄙吝之心犹未去,乃真过也。

〔疏〕鉴,镜也。夫镜明则尘垢不止,止则非明照也,亦犹久与贤人居则无过,若有过则非贤哲。今子之所取可重可大者,先生之道也。而先生之道,退己虚忘,子乃自矜,深乖妙旨,而出言如是,岂非过乎!

子产曰:「子既若是矣。

〔注〕若是形残。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注〕言不自顾省,而欲轻蔑在位,与有德者并。计子之德,故不足以补形残之过。

〔疏〕反,犹复也。言申徒形残如是,而不自知,乃欲将我并驱,可谓与尧争善。子虽有德,何足[在]言!以德补残,犹未平复也。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文如海、成玄英、李氏、张君房本,「不」字皆作□,疑当据删。

〔释文〕争善如字。中如字。央于良反,旧于仓反。郭云:弓矢所及为彀中。中地丁仲反。下「不中」、注「中地」、「中与不中」同。单豹音善。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

〔注〕皆不知命,而有斯笑矣。我怫然而怒;

〔注〕见其不知命而怒,斯又不知命也。

〔疏〕怫然,暴戾之心也。人不知天命,妄计亏全,况己形好,嗤彼残兀。如此之人,其流甚衆。忿其无知,怫然暴怒,嗔忿他人,斯又未知命也。

〔释文〕怫然扶弗反。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

〔注〕见至人之知命遗形,故废向者之怒而复常。

〔疏〕往伯昏之所,禀不言之教,则废向者之怒,而复于常性也。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之自寤邪?

〔注〕不知先生洗我以善道故耶,我为能自反耶?斯自忘形而遗累矣。

〔疏〕既适师门,入于虚室,废弃忿怒,反覆寻常。不知师以善水洗涤我心,为是我之性情自反覆?进退寻责,莫测所由,斯又忘于学心,遗其系累。

〇典案:「吾之自寤耶」五字旧敚,惟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有。郭注「不知先生洗我以善道故耶,我为能自反耶」,是所见本有此句。今依张本补。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

〔注〕忘形故也。

〔疏〕我与伯昏游于道德,故能穷阴阳之妙要,极至理之精微。既其遗智忘形,岂觉我之残兀!

〔释文〕知吾介本又作「兀」,两通。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注〕形骸外矣,其德内也。今子与我德游耳,非与我形交也,而索我外好,岂不过哉!

〔疏〕郭注云:「形骸外矣,其德内也。今子与我德游耳,非与我形交也,而索我外(交)[好],岂不过哉!」此注意更不劳别释也。

〔释文〕子索色百反。注同。

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注〕已悟,则厌其多言也。

〔疏〕蹴然,惊惭貌也。子产未能忘怀遣欲,多在物先。既被讥嫌,方怀惊悚,改矜夸之貌,更丑恶之容,悟知已至,不用称说者也。

〔释文〕蹴子六反。乃称如字,举也。又尺证反。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

〔注〕踵,频也。

〔疏〕叔山,字也。踵,频也。残兀之人,居于鲁国,虽遭刖足,犹有学心,所以接踵频来,寻师访道。既无足趾,因以为其名也。

〔释文〕叔山无趾音止。李云,叔山,氏。无足趾。踵朱勇反。向、郭云:频也。崔云:无趾,故踵行。见贤遍反。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疏〕子之修身,不能谨慎,犯于宪纲,前已遭官,患难艰辛,形残若此。今来请益,何所逮耶!

〔释文〕子不谨前绝句。一读以「谨」字绝句。

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注〕人之生也,理自生矣,直莫之为而任其自生,斯重其身而知务者也。若乃忘其自生,谨而矜之,斯轻用其身而不知务也,故五藏相攻于内,而手足残伤于外也。

〇典案:御览六百七引「身」作「生」。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

〔注〕刖一足未足以亏其德,明夫形骸者逆旅也。

〇典案:御览六百七引「存」下有「焉」字,文义较完。御览引书,多删削,少增益,此必旧有「焉」字,而今本敚之也。吾是以务全之也。

〔注〕去其矜谨,任其自生,斯务全也。

〔疏〕无趾交游恭谨,重德轻身,唯欲务借声名,不知务全生道,所以触犯宪章,遭斯残兀。形虽亏损,其德犹存,是故频烦追讨,务全道德。以德比形,故言尊足者存。存者,在也。

〔释文〕去其羌吕反。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

〔注〕天不为覆,故能常覆;地不为载,故能常载。使天地而为覆载,则有时而息矣;使舟能沈而为人浮,则有时而没矣。故物为焉则未足以终其生也。

〔释文〕不为于伪反。下「不为」、「而为」皆同。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

〔注〕责其不谨,不及天地也。

〔疏〕夫天地亭毒,覆载无偏,而圣人德合二仪,固当弘普不弃,宁知夫子尚不舍形残?善救之心,岂其如是也?

孔子曰:「丘则陋矣。

〔疏〕仲尼所陈,不过圣迹;无趾请学,务其全生。答浅问深,足成鄙陋也。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

〔注〕闻所闻而出,全其无为也。

〔疏〕夫子,无趾也。胡,何也。仲尼自觉鄙陋,情实多惭,故屈无趾,令其入室,语说所闻方内之道。既而蓬庐久处,刍狗再陈,无趾恶闻,故默然而出也。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注〕全德者生便忘生。

〔疏〕勉,勖励也。夫无趾残兀,尚实全生,补其亏残,悔其前行。况贤人君子,形德两全,生便忘生,德充于内者也!门人之类,宜勖之焉。

〇典案:御览六百七引「补」下有「其」字,又「全」作「令」。

〔释文〕前行下孟反。」。桎之实反,郭真一反。木在足也。梏古毒反。木在手也。为己于伪反。下「者为人」同。舍己音舍。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注〕欲以直理冥之,冀其无迹。

〔疏〕无趾前见仲尼谈讲之日,何不使孔丘忘于仁义,混同生死,齐一是非?条贯既融,则是帝之县解,岂非释其枷锁,解其杻械也?

〔释文〕一贯古乱反。

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注〕今仲尼非不冥也。顾自然之理,行则影从,言则向随。夫顺物则名迹斯立,而顺物者非为名也。非为名则至矣,而终不免乎名,则孰能解之哉?故名者影向也,影向者形声之桎梏也。明斯理也,则名迹可遗;名迹可遗,则尚彼可绝;尚彼可绝,则性命可全矣。

〔疏〕仲尼宪章文、武,祖述尧、舜,删诗、书,定礼乐,穷陈、蔡,围商、周,执于仁义,遭斯戮耻。亦犹行则影从,言则响随,自然之势,必至之宜也。是以陈迹既兴,疵衅斯起,欲不困弊,其可得乎?故天然刑戮,不可解也。

〔释文〕向随许丈反。本又作「向」。下同。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

〔注〕恶,丑也。

〔疏〕恶,丑也。言卫国有人,形容丑陋,内德充满,为物所归。而哀骀是丑貌,因以为名。

〔释文〕恶人恶,貌丑也。哀骀音台,徐又音殆。它徒何反。李云:哀骀,丑貌。它,其名。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

〔疏〕妻者,齐也,言其位齐于夫。妾者,接也,适可接事君子。哀骀才全德满,为物归依,大顺羣生,物忘其丑。遂使丈夫与同处,恋仰不能舍去;妇人美其才德,竞请为其媵妾。十数未止,明其慕义者多;不为人妻,彰其道能感物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

〔疏〕灭迹匿端,谦居物后,直置应和而已,未尝诱引先唱。

〔释文〕常和户卧反。下同。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

〔注〕明物不由权势而往。

〔疏〕夫人君者,必能赦过宥罪,恤死护生。骀它穷为匹夫,位非南面,无权无势,可以济人。明其怀人不由威力。无聚禄以望人之腹。

〔注〕明非求食而往。

〔疏〕夫储积仓廪,招迎士衆,归凑本希饱腹,而骀它既无聚禄,何以致人。明其慕义,非由食往也。

〇李桢曰:「望人」之「望」,当读如易「月几望」之「朢」。说文:朢,月满也。与「望」各字。腹满则饱,犹月满为朢,故以拟之。与逍遥游篇「腹犹果然」同一字法。叚「望」为「朢」,不见其妙。又以恶骇天下。

〔注〕明不以形美故往。

〔疏〕骀它形容,异常鄙陋,论其丑恶,惊骇天下。明其聚衆非由色往。

〔释文〕恶骇胡楷反。崔本作「駴」。和而不唱。

〔注〕非招而致之。

〔疏〕譬幽谷之响,直而无心,既不以言说招携,非由先物而唱者也。知不出乎四域。

〔注〕不役思于分外。

〔疏〕域,分也。忘心遣智,率性任真,未曾役思运怀,缘于四方分外也。

〔释文〕役思息嗣反。且而雌雄合乎前。

〔注〕夫才全者与物无害,故入兽不乱羣,入鸟不乱行,而为万物之林薮。

〔疏〕雌雄,禽兽之类也。夫才全之士,与物同波,人无害物之心,物无畏人之虑,故鸟与兽且羣聚于前也。

〔释文〕雌雄合乎前李云:禽兽属也。乱行户刚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

〔疏〕一无权势,二无利禄,三无色貌,四无言说,五无知虑。夫聚集人物,必不徒然,今骀它为衆归依,不由前之五事,以此而验,固异于常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

〔注〕未经月已觉其有远处。

〔疏〕既闻有异,故命召看之。形容丑陋,果惊骇于天下。共其同处,不过二旬,观其为人,察其意趣,心神凝淡,似觉深远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寡人传国焉。

〔注〕委之以国政。

〔疏〕日月既久,渍鍊弥深,是以共处一年,情相委信。而国无良宰,治道未弘,庶屈贤人,传于国政者也。

〔释文〕期年音基。传国丈专反。闷然而后应。

〔注〕宠辱不足以惊其神。

〔疏〕闷然而后应,不觉之容,亦是虚淡之貌。既无情于利禄,岂有意于荣华!故同彼世人,闷然而应之也。

〔释文〕闷然音门。李云:不觉貌。崔云:有顷之闲也。后应应对之应。泛而若辞。

〔注〕人辞亦辞。

〔疏〕泛若者,是无的当不系之貌也。虽无惊于宠辱,亦乃同尘以逊让,故泛然常人辞亦辞也。

〔释文〕泛浮剑反,不系也。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卹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疏〕愧,惭也。卒,终也。几何,俄顷也。卹,忧也。寡人是五等之谦称也。既见良人,泛然虚淡,中心愧丑,恋慕殷勤,终欲与之国政,屈为卿辅。俄顷之间,逃遁而去,丧失贤宰,实怀忧卹,情之恍惚,若有遗亡,虽君鲁邦,曾无欢乐。来喜去忧,感动如此,何人何术,一至于斯?

〔释文〕丑乎李云:丑,慙也。崔云:愧也。无几居岂反。与乐音洛。子皆惊而走也。盖始焉不知其为死母,就之而食;少焉觉其死,故皆惊走也。「眴若」二字,以其子言,不以其母言。释文又引崔云:目动也,谓死母目动。然则其母不死,与下意不合矣。下文「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郭注曰「夫生者以才德为类,死而才德去矣,故生者以失类而走也」。若从崔说,死母之目尚动,是其才德未去,何为以失类而走乎?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注〕使形者,才德也。

〔疏〕郭注曰「使形者,才德也」,而才德者,精神也。豚子爱母,爱其精神;人慕骀它,慕其才德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

〔注〕翣者,武所资也。战而死者无武也,翣将安施?

〔释文〕翣资所甲反,扇也,武王所造。宋均云:武饰也。李云:资,送也。崔本作「翣杴」,音坎,谓先人坟墓也。刖者之屦,无为爱之。

〔注〕所爱屦者,为足故耳。

〔释文〕为足于伪反。皆无其本矣。

〔注〕翣、屦者,以足、武为本。

〔疏〕翣者,武饰之具,武王为之,或云周公作也。其形似方扇,使车两边。军将行师,陷阵而死,及其葬日,不用翣资。是知翣者武之所资,屦者足之所使用,形者神之所使;无足,屦无所用;无武,则翣无所资;无神,则形无所爱。然翣、屦以足、武为本,形貌以才德为原,二者无本,故并无用也。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

〔注〕全其形也。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

〔注〕恐伤其形。

〔疏〕夫帝王宫闱,拣择御女,穿耳翦爪,恐伤其形。匹夫取妻,停于外务,使役驱驰,虑亏其色。此重举譬,以况全才也。

〔释文〕不得复使扶又反。章末注同。崔本作「不得复使矣」,云:不复入直也。形全犹足以为尔。

〔注〕采择嫔御,及燕尔新昏,本以形好为意者也。故形之全也,犹以降至尊之情,回贞女之操也。

〔释文〕形好呼报反。而况全德之人乎!

〔注〕德全而物爱之,宜矣。

〔疏〕尔,然也。夫形之全具,尚能降真人,感贞女,而况德全乎!此合譬也。故郭注云「德全而物爱之,宜矣哉」。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疏〕夫亲由绩彰,信藉言显。今骀它未至言说而已遭委信,本无功绩而付托实亲,遂使鲁侯虚襟,授其朝政,卑己逊让,唯恐不受。如是之人,必当才智全具而推功于物,故德不形见之也。流转,日夜不停,心心相系,亦无闲断也。

〔释文〕无郄去逆反。李云:闲也。而与物为春。

〔注〕羣生之所赖也。

〔疏〕慈照有生,恩霑动植,与物仁惠,事等青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注〕顺四时而俱化。

〔疏〕是者,指斥以前事也。才全之人,接济羣品,生长万物,应赴顺时,无心之心,逗机而照者也。

〔释文〕是接而生时乎心者也司马云:接至道而和气在心也。李云:接万物而施生,顺四时而俱作。是之谓才全。」

〔疏〕总结以前,是才全之义也。以和而我不丧者,方可以谓之德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注〕无事不成,无物不和,此德之不形也。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疏〕夫明齐日月,而归明于昧,功侔造化,而归功于物者也,德之不形也。是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天下乐推而不厌,斯物不离之者也。

〔释文〕能离力智反。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注〕闻德充之风者,虽复哀公,犹欲遗形骸,忘贵贱也。

〔疏〕姓闵,名损,字子骞,宣尼门人,在四科之数,甚有孝德,鲁人也。异日,犹它日也。南面,君位也。初始未悟,矜于鲁君,执持纲纪,忧于兆庶,养育教诲,恐其夭死,用斯治术,为至美至通。今闻尼父言谈,且陈才德之义,鲁侯悟解,方觉前非。至通忧死之言,更成虚幻;执纪南面之大,都无实录;于是隳肢体,黜聪明,遗尊卑,忘爵位,观鲁邦若蜗角,视己形如隙影,友仲尼以全道德,礼司寇以异君臣。故知庄、老之谈,其风清远,德充之美,一至于斯。

〔释文〕闵子孔子弟子闵子骞也。,大瘿貌。崔同。大瘿一领反。说文云:瘤也。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注〕其德长于顺物,则物忘其丑;长于逆物,则物忘其好。

〔疏〕大瘿、支离,道德长远,遂使齐侯、卫主忘其形恶。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注〕生则爱之,死则弃之。故德者世之所不忘也,形者理之所不存也。故夫忘形者,非忘也;不忘形而忘德者,乃诚忘也。

〔疏〕诚,实也。所忘,形也。不忘,德也。忘形易而忘德难也,故谓形为所忘,德为不忘也。不忘形而忘德者,此乃真实忘。斯「德不形」之义也。

故圣人有所游。

〔注〕游于自得之场,放之而无不至者,才德全也。

〔疏〕物我双遣,形德两忘,故放任乎变化之场,遨游于至虚之域也。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

〔注〕此四者自然相生,其理已具。

〔疏〕夫至人道迈三清,而神游六合,故蕴智以救殃孽,约束以检散心,树德以接苍生,工巧以利羣品。此之四事,凡类有之,大圣慈救,同尘顺物也。

〔释文〕而知音智,下同。为孽鱼列反。司马云:智慧生妖孽。约为胶司马云:约束而后有如胶漆。崔云:约誓所以为胶固。德为接司马云:散德以接物也。工为商司马云:工巧而商贾起。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斲,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

〔注〕自然已具,故圣人无所用其己也。

〔疏〕恶,何也。至人不殃孽谋谟,何用智惠?不散乱彫斲,何用胶固?本不丧道,用德何为?不贵难得之货,无劳商贾。衹为和光和物,是故有之者也。

〔释文〕恶用音乌,下同。不斲陟角反。无丧息浪反。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

〔注〕言自然而禀之。

〔疏〕鬻,食也。食,禀也。天,自然也。以前四事,苍生有之,禀自天然,各率其性,圣人顺之,故无所用己也。

〔释文〕天鬻音育,养也。天食音嗣。亦如字。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

〔注〕既禀之自然,其理已足。则虽沈思以免难,或明戒以避祸,物无妄然,皆天地之会,至理所趣。必自思之,非我思也;必自不思,非我不思也。或思而免之,或思而不免,或不思而免之,或不思而不免。凡此皆非我也,又奚为哉?任之而自至也。

〔疏〕禀之自然,各有定分,何须分外,添足人情?违天任人,故至悔者也。

〔释文〕受食如字。又音嗣。沈思息嗣反。亦如字。免难乃旦反。有人之形。

〔注〕视其形貌若人。无人之情。

〔注〕掘若槁木之枝。

〔疏〕圣人同尘在世,有生处之形容;体道虚忘,无是非之情虑。

〔释文〕掘若其勿反。槁木苦老反。有人之形,故羣于人;

〔注〕类聚羣分,自然之道。

〔疏〕和光混迹,羣聚世闲。此解「有人之形」。

〔释文〕羣分如字。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注〕无情,故付之于物也。

〔疏〕譬彼灵真,绝无性识;既忘物我,何有是非?此解「无人之情」故也。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

〔注〕形貌若人。

〔疏〕属,系也。迹闵嚚俗,形系人羣,与物不殊,故称眇小也。此结「有人之形」耳。

〔释文〕眇亡小反。简文云:陋也。

〇郭庆藩曰:慧琳一切经音义九十八、广弘明集音卷十五引司马云:眇,高视也。释文阙。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注〕无情,故浩然无不任。无不任者,有情之所未能也,故无情而独成天也。

〔疏〕謷,高大貌也。謷然大教,万境都忘,智德高深,凝照宏远。故叹美大人,独成自然之至。此结「无人之情」也。

〔释文〕謷乎五羔反。徐五报反。简文云:放也。今取遨游义也。独成其天如字。崔本「天」字作「大」,云:类同于人,所以为小;情合于天,所以为大。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

〔疏〕前文云,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惠施引此语来质疑。庄子所言人者,必固无情虑乎?然庄、惠二贤,并游心方外,故常禀而为论端。庄子曰:「然。」

〔疏〕然,如是也。许其所问,故答云「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疏〕若无情智,何名为人?此是惠施进责之辞,问于庄子。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注〕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生之所知,岂情之所知哉?故有情于为离、旷而弗能也,然离、旷以无情而聪明矣;有情于为贤圣而弗能也,然贤圣以无情而贤圣矣。岂直贤圣绝远而离、旷难慕哉,虽下愚聋瞽及鸡鸣狗吠,岂有情于为之,亦终不能也。不问远之与近,虽去己一分,颜、孔之际,终莫之得也。是以关之万物,反取诸身,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手足不能以代司致业。故婴儿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乳,不以耳向明,不以足操物,不以手求行。岂百骸无定司,形貌无素主,而专由情以制之哉?

〔疏〕恶,何也。虚通之道,为之相貌;自然之理,遗其形质。形貌具有,何得不谓之人?且形之将貌,盖亦不殊。道与自然,互其文耳。欲显明斯义,故重言之也。

〔释文〕恶得音乌。下「恶得」同。吠扶废反。一分如字。足操七刀反。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

〔注〕未解形貌之非情也。

〔疏〕既名为人,理怀情虑。若无情识,何得谓之人?此是惠施未解形貌之非情。

〔释文〕未解音蟹。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注〕以是非为情,则无是无非,无好无恶者,虽有形貌,直是人耳,情将安寄?

〔疏〕吾所言情者,是非彼我,好恶憎嫌等也。若无是无非,虽有形貌,直是人耳,情将安寄!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

〔注〕任当而直前者,非情也。

〔疏〕庄子所谓无情者,非木石其怀也,止言不以好恶缘虑分外,遂成性而内理其身者也。何则?蕴虚照之智,无情之情也。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注〕止于当也。

〔疏〕因任自然之理,以此为常;止于所禀之涯,不知生分。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注〕未明生之自生,理之自足。

〔疏〕若不资益生道,何得有此身乎?未解生之自生,理之自足者也。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

〔注〕生理已自足于形貌之中,但任之则身存。

〔疏〕道与形貌,生理已足,但当任之,无劳措意也。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注〕夫好恶之情,非所以益生,祇足以伤身,以其生之有分也。

〔疏〕还将益以酬后问也。

〔释文〕无以好恶呼报反。下乌路反。注同。祇足音支。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注〕夫神不休于性分之内,则外矣;精不止于自生之极,则劳矣。故行则倚树而吟,坐则据梧而睡,言有情者之自困也。

〔疏〕槁梧,夹膝几也。惠子未遗筌蹄,耽内名理,疏外神识,劳苦精灵,故行则倚树而吟咏,坐则隐几而谈说,是以形劳心倦,疲怠而瞑者也。

〔释文〕倚树于绮反。据槁苦老反。梧音吾。而瞑音眠。崔云:据琴而睡也。

〇典案:瞑,「眠」之正字而。说文云:瞑,翕目也。从目冥,冥亦声。文选陆士衡答张士然诗「薄莫不遑瞑」,李注,瞑,古眠字。嵇叔夜养生论「逹旦不瞑」注同。而睡垂臂反。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注〕言凡子所为,外神劳精,倚树据梧,且吟且睡,此世之所谓情也。而云天选,明夫情者非情之所生,而况他哉!故虽万物万形,云为趣舍,皆在无情中来,又何用情于其间哉!

〔疏〕选,授也。鸣,言说也。自然之道授与汝形,夭寿妍丑其理已定,无劳措意,分外益生。而子禀性聪明,辨析明理,执持己德,炫燿衆人,亦何异乎公孙龙作白马论,云白马非马,坚守斯论,以此自多!信有其言,而无其实,能伏衆人之口,不能伏衆人之心。今子分外夸谈,即是斯之类也。

〔释文〕天选宣转反,旧思缓反。

〇典案:疏「辨析明理」,「明」疑当作「名」,声之譌也。

【校记】」,据庄子集释改。达,原作「妄」,从辑要本改。「虞舜」原作「虞、舜」,顿号误植。张弓也,原作「张也」,据集释补「弓」字。气化,原作「骀它」,文义不通,据辑要本改。轨辙,原作「轨彻」,据集释改。物得,原作「之德」,据集释改。无脤,原作「无蜄」,据庄子原文及集释改。

猜你喜欢
  五刑章第十一·佚名
  卷四 集灵·陈继儒
  附录二·史洁珵
  卷七十二·卫湜
  卷四十二·佚名
  卷十二·魏了翁
  幸偶篇第五·王充
  卷第五 省事 止足 诫兵 养生 归心·颜之推
  卷八十七·道世
  释慈航救国方案序·太虚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佚名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卷上·佚名
  佛说诸法勇王经·佚名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佚名
   第七十二則 百丈問雲巖·胡兰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昼梦·周作人

    我是怯弱的人,常感到人间的悲哀与惊恐。严寒的早晨,在小胡同里走着,遇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充血的脸庞隐过了自然的红晕,黑眼睛里还留着处女的光辉,但是正如冰里的花片,过于清寒了,——这悲哀的景象已经几乎近于神圣了。胡

  • 卷159 ·佚名

    李流谦 人日同诸公自马豩登道宿无为 尘埃眯目浸填胸,日日青山在梦中。 改岁人家无一事,并游文社有诸公。 招提夜语惊山鬼,野店春沽醉病翁。 绿坞红村谁境界,自凭好句占东风。 李流谦 任德广通判拉

  • 提要·元好问

    【臣】等谨按唐诗鼓吹十卷不着撰人名氏据赵孟頫序称为金元好问所编其门人中书左丞郝天挺所注国朝常熟陆贻典题词则据金史隠逸传谓天挺乃好问之师非其门人又早衰厌科举不复充赋亦非中书左丞颇以为疑案王士祯池北偶谈曰

  • 八○八 署云南巡抚刘秉恬奏遵旨查缴应禁书籍并请展限一年折(附清单一)·佚名

    八○八 署云南巡抚刘秉恬奏遵旨查缴应禁书籍并请展限一年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署理云贵总督印务 署云南巡抚臣刘秉恬跪奏,为查缴应禁书籍,委员解京,仰祈圣鉴事。窃查云南省先后查缴过违碍书籍,业经六次,计

  • 殷琰传·沈约

    殷琰,陈郡长平人。他的父亲殷道鸾,官至衡陽王刘义季右军长史。殷琰少年时候便被文帝欣赏。享受的宠遇和琅王牙的王景文一样。开始当江夏王刘义恭征北行参军和始兴王刘浚后军主簿。接着出外当鄱陽和晋熙二郡太守,豫州治中

  • 源子恭传·魏收

    源子雍之弟源子恭,字灵顺,聪慧好学。起初被征召为司空参军事。后任司徒祭酒、尚书北主客郎中,代理南主客之事。从萧衍那里逃亡而来的人许周,自称曾任萧衍的给事黄门侍郎,朝廷官员都亲近他,对他十分信任。源子恭上奏皇上说:“

  • 苏逢吉传·薛居正

    苏逢吉,长安人。父亲叫苏悦。苏逢吉母亲去世得早,苏悦没有再娶时,身边没有服侍的人。苏悦特别爱喝酒,虽然酒量不大,但整天都要有酒润口。别人做的饭菜,都不能称他心意,要等逢吉下厨煮饭炒菜,他才肯拿起筷子。苏悦当初在蜀国做

  • 卷四十三·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四十三盛事【十九 民数谷数一】【臣】等谨按周礼大比登民数自生齿以上登于天府孟冬献民数于王王拜受之盖祀上星司民吉月陈籍即生齿以验蕃昌也诗楚茨志仓庾之富归美于万夀者再甫田颂茨梁坻

  • 一一二、鲁平公欲见孟子考·钱穆

    鲁平公欲见孟子,旧说皆与孟子自齐归葬并说。任兆麟《孟子时事略》谓:“慎靓王三年,孟子母卒,归葬于鲁。”林春溥《战国编年》依之,而谓“鲁平公将见孟子,宜在此时。臧仓毁孟子后丧逾前丧,盖亦指近事人人共见

  • 齐纪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479)·司马光

    齐纪一 齐高帝建元元年(己未,公元479年) [1]春,正月,甲辰,以江州刺史萧嶷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尚书左仆射王延之为江州刺史,安南长史萧子良为督会稽等五郡诸军事、会稽太守。 [1]春季,正月,甲辰(初二),刘宋顺帝任命

  • 卷第二·佚名

    帝统二改元改太平兴国元年赦天下见禁例开宝九年十二月门下。朕猥以眇躬。嗣守鸿业。托于人上。奄宅域中。继先朝不拔之基。副率土乐推之意。神器大宝。既负荷以维艰。薄冰深渊。寔怵惕而为惧。自登宸极。再易朔辰。躬

  • 22.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林汉达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

  • 力耕第二·桓宽

    大夫曰:“王者塞天财,禁关市,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凶年恶岁,则行币物;流有余而调不足也。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或相假以接衣食。禹以历山之金,汤以庄山之铜,铸币以赎其民,而天下称仁。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

  • 卷二十八·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西山读书记卷二十八宋 真德秀 撰尧舜禹汤文武授虞书允执厥中帝王心之要典也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厯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朱子曰此尧命舜而禅以帝位之辞厯数帝

  • 春秋集解引·苏辙

    予少而治春秋时人多师孙明复谓孔子作春秋略尽一时之事不复信史故尽弃三传无所复取予以为左丘明鲁史也孔子本所防依以作春秋故事必以丘明为本杜预有言丘明授经于仲尼身为国史躬览载籍其文缓其防逺将令学者原始要终寻其

  • 卷二百四十九·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六十八复次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内外空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色清净。若内外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受想行识清净。受想行识清净故内外空清净

  • 金石文字记·顾炎武

    清顾炎武编著。全书凡6卷,共裒辑所见汉以来碑刻300余种,后又有顾氏门人吴江潘耒补遗20余种。所收碑刻以时代为次,各条下均缀以跋语,无跋者具列立石年月及撰书人姓名。本书证据今石,辨误正讹,抉剔史传,发挥经典,考释较欧阳修《

  • 即非禅师全录·即非如一

    《即非禅师全录》,清如一说,明洞等编,二十五卷。卷首收像、道影赞、序;卷一收圣寿山崇福禅寺语录;卷二收广寿山福聚禅寺语录;卷三收升座、小参、秉拂;卷四收法语;卷五收举古、拈古;卷六收颂古、代古、答古;卷七收机缘、答问;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