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春秋世次圖說

春秋世次圖說

伯之名何由而起乎當王道流行侯國受職未始有也自東遷日久王澤壅而下權張正理微而力爭起徒有振王之號而不循敬君之節此伯之名所由立歟齊桓公實肇其事故以桓公為始然而有伯非美事也春秋何以與之乎蓋黜其過而録其功耳且以齊伯觀之桓公以方伯之國任賢良之佐驟合諸侯以紀綱中夏於波流風靡之中使王室旣卑而稍尊四夷旣抗而稍息諸侯羣起而略定故春秋不能不録其功然而約束諸侯幾於改物盟會征討皆專行之使王室愈卑王迹愈熄故春秋不能不黜其過功過不相掩此伯者之事也逮夫宋襄公繼齊桓之後伯雖未成而盟會必先序宋者春秋與之以内中夏也楚雖盛彊而不得主盟會者不以夷亂華也自此四年之後晉文公繼起城濮一戰關夷夏之盛衰王畿兩盟平周室之内難惜其享國之日淺雖成功速而不能久也自襄公以後世主夏盟春秋之拳拳與晉者實憂天下之切也至於靈成景厲之世晉伯稍衰而於盟會必先序晉者豈非與之以伯乎及悼公之興八年之間九合諸侯雖數與楚遇而不與之戰推誠待人鄭不敢畔者二十四年亦庶幾桓文之績矣然而楚雖弱而吳方張其末也以士匄荀偃主盟則政在大夫世變愈下矣此又伯權之大壞也至於平昭頃定愈降愈壞列國之不若也然終乎黃池之會春秋猶以伯與晉則雖晉不能伯而春秋猶未絶晉也蓋非為晉也為王室也為天下也愚故謂十三伯云

周本黃帝之裔姬姓后稷教民稼穯有功始封自后稷至文王十五世始稱西伯武王末年始伐商有天下武王至平王十三世而東遷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元年也春秋始於此又自敬王至赧王十世為秦所滅自武王至赧王三十六世通八百六十七年四百年在春秋之前二百四十二年在春秋之中二百二十五年在春秋之後后稷始封於邰在今奉元路長安縣故邰城公劉都邠亦作豳在今鳳翔府路邠州太王徙都岐在今鳳翔府路岐山縣文武都酆鄗在今奉元路長安縣酆在靈臺郷鄗在昆明池平王東遷于成王所營之洛邑又名王城在今河南府治敬王都狄泉亦名王城在今河南府東二十餘里故洛城也

魯姬姓侯爵出自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佐文武成王有大勲成王命為冢宰食邑扶風雍縣東北在今陜西行省鳳翔府扶風縣後封其子伯禽於曲阜是為魯侯自伯禽至隱公十三世而春秋作自隱公至哀公十二世哀公十四年獲麟春秋終又自哀公至頃公九世為楚所滅共三十四世曲阜漢為豫州刺史所領魯國唐為山南西道兖州曲阜縣宋為京東西路襲慶府仙源縣今山東道濟寜路兖州曲阜縣東有故魯城

齊姜姓侯爵出自炎帝裔孫伯夷佐禹平水土有功賜曰姜氏謂之呂侯國在南陽宛縣在今河南府路南陽府商末太公呂望佐武王定天下有功封於營丘是為齊侯自太公至僖公十二世僖公九年魯隱公元年也自僖公至簡公十三世簡公四年魯哀公十四年也又三世至康公為田氏所簒共二十八世營丘亦名臨淄漢為青州刺史所領北海郡唐為山南東道青州臨淄縣宋為京東東路青州臨淄縣在今山東道益都路臨淄縣

晉姬姓侯爵出自周武王少子成王母弟唐叔虞始封於唐又遷太原南有晉水亦曰晉陽後改稱晉穆侯之子文侯徙都翼因謂之翼次子成師分封於曲沃謂之曲沃自叔虞至鄂侯十三世鄂侯二年魯隱公元年也鄂侯至晉侯緡四世魯莊公十六年曲沃武公滅翼先晉遂亡曲沃出自穆侯少子名成師穆侯之孫昭侯封成師于曲沃曰桓叔成師之子曰莊伯莊伯之子始稱武公殺晉侯緡而滅翼周莊王命之為晉侯徙都絳是謂新晉自武公至定公十五世定公三十一年魯哀公十四年也又六世韓魏趙簒晉而分其地兩晉共三十八世太原漢為并州刺史所領太原郡唐為河東道并州宋為河東路太原府晉陽縣在今河東山西道太原路平晉縣亦有故唐城曲沃在今平陽路絳州曲沃縣翼在今平陽路絳州翼城縣絳即絳州城景公遷新田亦謂之絳在今平陽路絳州絳縣

宋子姓公爵出自商王帝乙之長庶子啓食采於微謂之微子在今懷孟路武涉縣武王克商封武庚於殷武庚畔成王誅武庚封微子於商丘為宋公以奉殷祀自微子至穆公十三世穆公七年隱公元年也自穆公至景公十三世景公三十六年魯哀公十四年也又自景公至偃王七世為齊魏楚所滅自微子至偃王共三十三世商丘漢為豫州刺史所領梁國睢陽縣唐為河南道歸德軍宋為南京應天府在今河南府路歸德府

衛姬姓侯爵出自周文王幼子康叔武王分殷餘民封康叔於河淇之間是為衛侯邑於商墟自康叔至桓公十三世桓公十三年魯隱公元年也自桓公至出公十五世世紀内除黔牟戴公云十三世出公十三年魯哀公十四年也出公之後又十二世為秦所滅共三十八世商墟漢為司隸校尉所領河内汲郡朝歌縣唐為河北道衛州衛縣宋為河北西路衛州衛縣在今河東山西道衛輝路新鄉縣故朝歌城文公徙楚丘在今東昌路曹州楚丘縣成公遷帝丘在今東昌路濮州觀城縣

鄭姬姓伯爵出自周厲王少子友宣王封友於王畿内咸林之地是為鄭桓公子武公從平王東遷後取虢鄶之地定都溱洧而施舊號於新邑是為新鄭自桓公至莊公三世莊公二十三年魯隱公元年也自莊公至聲公除子嬰計十三世聲公二十年魯哀公十四年也聲公之後又八世為韓所滅共二十三世咸林在今奉元路華州鄭縣溱洧鄭都漢為司隸校尉所領河南郡滎陽宛縣唐為河南道鄭州新鄭縣宋為京西北路鄭州新鄭縣在今汴梁路鈞州新鄭縣

曹姬姓伯爵出自周文王子曹叔振鐸至桓公十一世桓公十五年魯隱公元年也自桓公至伯陽十五世魯哀公八年宋滅曹共二十六世漢為兖州刺史所領濟隂郡定陶縣唐為河東道曹州定陶縣宋為京東西路興仁府定陶縣在今東昌路曹州定陶縣

陳媯姓公爵後國削弱自改侯爵出自帝舜之後至閼父為周武王陶正武王以元女大姬嫁其子胡公滿而封諸大皥之墟自胡公至桓公十一世桓公二十三年魯隱公元年也自桓公至湣公十二世湣公二十一年魯哀公十四年也當魯昭公八年楚滅陳後五年復又自春秋後三年湣公為楚所滅連陳佗共二十四世大皥之墟漢為豫州刺史所領頴川郡唐為河南道陳州陳縣宋為京西北路陳州宛丘縣在今汴梁路陳州宛丘縣

蔡姬姓侯爵出自周文王子叔度武王封叔度於蔡自叔度至宣侯九世宣侯二十八年魯隱公元年也自宣 侯至成侯十二世成侯十年魯哀公十四年也成侯之後又三世為楚所滅共二十三世蔡都漢為豫州刺史所領汝南郡唐為河南道蔡州上蔡縣宋為京西北路蔡州上蔡縣在今汴梁路汝寜府上蔡縣後遷州來在今淮西道安豐路霍丘縣

北燕姬姓伯爵出自周同姓功臣召公奭佐文武有功為周太保食采於召在今奉元路盩厔縣成王封其子於幽薊是為燕伯自召公至穆侯九世穆侯七年魯隱公元年也自穆侯至獻公十七世獻公十二年魯哀公十四年也獻公之後十二世為秦所滅共三十八世燕薊漢為幽州刺史所領涿郡薊縣唐為河北道幽州盧龍軍節度范陽郡薊縣宋初屬遼為燕京析津縣金滅遼以歸宋改名燕山府尋復屬金改名永安遷都之改縣名大興今大都路大興縣有古燕城

秦嬴姓伯爵出自伯益十九世孫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汧渭間受封為附庸傳六世至襄公有功於平王始受岐豐之地列為諸侯是為秦伯襄公子文公四十四年魯隱公元年也自文公至悼公十五世悼公十年魯哀公十四年也悼公後九世至昭襄王始滅周自昭襄王至子嬰六世為漢所滅共二十七世非子始封之地漢為梁州刺史所領天水郡隴西縣秦亭唐為隴右道秦州隴城縣宋為陜西秦鳳路秦州隴城縣在今鞏昌路秦州成紀縣故始昌城文公都岐隴在今鞏昌路隴州德公遷雍在今奉元路興平縣孝公始都咸陽西漢建都長安為京兆東漢置雍州屬司隸校尉所領京兆郡咸陽縣唐都長安為京兆咸陽縣宋為陜西永興軍路京兆府咸陽縣在今奉元路咸陽故城始皇阿房宫地在咸陽縣二世望夷宫地在涇陽縣如今之奉元城乃前漢及西魏後周隋唐所都之地也

楚芈姓子爵出自祝融之後鬻熊有功於周文武成王封其孫熊繹於荆蠻邑丹陽城自熊繹至熊通十三世改曰楚僭號稱王是為楚武王武王十九年魯隱公元年也自武王至惠王十二世惠王八年魯哀公十四年也惠王之後又十世為秦所滅共三十五世丹陽漢為荆州刺史所領武陵郡唐為淮南道夔州宋為荆湖北路歸州今湖北道辰州路歸州有故丹陽城後徙枝江亦曰丹陽在今江陵路枝江縣文王徙郢今江陵路江陵縣故郢城平王城郢在今江陵路安陸府襄王遷鄀在今襄城路宜城縣

吳姬姓子爵出自周太王長子太伯與弟仲雍遜王季位逃之荆蠻太伯卒仲雍嗣立武王封周章為吳子自太伯至夀夢十九世當魯成公六年始見春秋自夀夢至夫差七世夫差十五年魯哀公十四年也春秋終後八年為越所滅共二十六世吳都漢為吳國後改吳郡屬揚州刺史所領唐為江南浙西道蘇州宋為兩浙路平江府在今浙西道平江路府治

姒姓公爵後國削弱自改伯爵又改子爵出自夏禹之後裔周封二王後得東樓公封於雍丘以奉禹祀自東樓公至武公八世武公十一年魯隱公元年也自武公至湣公十世湣公六年魯哀公十四年也湣公之後又六世為楚所滅共二十四世雍丘漢為兖州刺史所領陳留郡雍邱縣唐為河南道汴州雍丘縣宋為開封府雍丘縣在今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縣

滕姬姓侯爵後國削弱自改子爵出自周文王子叔繡始封自叔繡至宣侯十一世魯隱公七年始見春秋自宣侯至隱侯八世而春秋終又自隱侯後六世為齊所滅共二十四世滕國漢為豫州刺史所領沛國公丘縣唐為山南道徐州滕縣宋為京東西路徐州滕縣在今山東道益都路滕州滕縣

許姜姓男爵出自堯四岳伯夷之後周武王封其裔文叔於許十一世至莊公魯隱公十一年始見春秋自莊公至子結八世子結元年魯哀公十四年也後為楚所滅許都漢為豫州刺史所領頴川郡許昌縣獻帝都許唐為河南道許州長社縣在今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許州

邾曹姓本附庸國後自改子爵出自陸終之後周武王封其裔孫曹挾於邾不知世次至儀父魯隱公元年見春秋自儀父至隱公八世隱公二十五年魯哀公十四年也後為魯所滅改曰鄒邑漢為豫州刺史所領魯國鄒縣唐為山南西道兖州鄒縣宋為京東西路襲慶府鄒縣在今山東道益都路滕州鄒縣

莒嬴姓子爵出自少昊之後周武王封茲輿期於莒自茲輿期至茲丕公十一世始見春秋庚輿而下微不復見又自庚輿之後至四世為楚所滅共二十一世莒漢為青州刺史所領高密郡莒縣唐為山南東道密州莒縣宋為京東東路安化軍莒縣今山東道益都路莒州有故莒子城

薛任姓侯爵後國削弱自改伯爵黄帝之後奚仲始封至仲虺居薛為湯左相周武王復封其後為薛侯不知世次至薛侯來朝始見春秋於其朝會可考者五君而已薛國宋以前並屬徐州今沛縣之北徐州之西是其故地

春秋諸國以左傳考之計一百二十四國而其世紀之可知者二十國而已其餘諸國都爵姓並見釋義今不再録最難攷者舒有羣舒故有舒鳩舒庸舒蓼越緫稱也又有於越南越百越狄緫稱也又有北狄長狄赤狄白狄戎緫稱也又有徐戎山戎犬戎陸渾戎驪戎戎蠻凡此之類皆難攷者蓋今去古甚遠不敢臆說闕其疑可也

公羊傳自董仲舒胡母生傳之已而大盛儒者往往以斷國論穀梁氏魯申公傳之至宣帝時始立學官左氏張蒼賈誼傳之而張敞劉公子皆習焉至平帝時始立學官此二家最後出故不能盛大也

春秋集傳釋義大成世次

猜你喜欢
  卷第八·董仲舒
  天理篇 第二 凡十九条·范立本
  孟子集疏卷七·蔡模
  提要·焦袁熹
  第九章 谨交游·佚名
   天道第十三·刘文典
  卷十·朱熹
  附︰讀《大學》十義·欧阳竟无
  家范 (全译评点本)·司马光
  慈仁品第七·佚名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六·王日休
  荷泽大师神会传·胡适
  佛说诸法勇王经·佚名
  菩萨处胎经 第一卷·佚名
  卧如来·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康与之·唐圭璋

      与之字伯可,号顺庵,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人。诌事秦桧,为秦门下十客之一,官军器监丞。桧死后,编管钦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移雷州,复送新州牢城,玉海卷七十六云:绍兴十五年(1145),康与之为藉田令,有顺庵乐府五卷,今不传,有赵万里辑本

  • 背枪的人·周作人

    早起出门,走过西珠市,行人稀少,店铺多还关闭,那背枪的人,站在大马路里。指点道路,维持秩序,我本愿人“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怕见恶狠狠的兵器。只有一个背枪的人,只做大家公共的事,但他长站在守望面前,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兄弟。

  • 甲乙集目録·罗隐

    馀 杭罗隐昭谏第一卷曲江春感     皇陂寄郑补阙     牡卅花黄河        汴河西京崇德里居  投所思经张舎人旧居   维城作陪曹使君逰    寄姑苏曹使君送章碣赴举    寄杨袐书金庭胜事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五·焦竑

      藝苑   ◆藝苑   詩人徐方舟舫墓志(宋濂)   孫仲衍傳   陳亮傳   滕先生克恭傳(李濂)   顧仲英瑛傳   陶宗儀傳   楊廉夫維禎墓志銘(宋濂)   鐵笛道人楊維禎自傳   高季廸傳   錢更生甦傳   秫

  • 第七十二回 糜竺陈登双劝驾 李傕郭汜两交兵·蔡东藩

      却说曹操欲再攻吕布,移屯东阿,进袭定陶。济阴太守吴资,已与吕布连合,急引兵保守南城,一面向布乞援;布率军驰至,被曹操扼险要击,输了一阵。操复攻定陶,连日不下。布将薛兰李封,留屯钜野,与定陶相距不远,操恐他援应定陶,因分兵

  • 卷一百二十八·杨士奇

    永乐十年五月甲申朔赐在廷文武百官扇○乙酉○瓦剌顺宁王马哈木等遣其知院海答儿等随指挥孙观保来朝且言既灭本雅失里得其传国玺欲遣使进献虑为阿鲁台所要请天兵除之又言脱脱不花之子今在中国请还之又言其部属伯颜阿吉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九·佚名

    弘治四年三月丁丑朔授进士唐贵甯举丛兰周序吴世忠王钦李应和为给事中贵举兰户科序礼科世忠兵科钦刑科应和工科○戊寅赐徽王庶第五子名曰祐椀滋阳王庶长子曰健樀博野王第二子曰俊橼乐平王庶子曰偕渳秦府辅国将军公锴庶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 列传二百十·纪昀

    列传宋 【一百十四】○宋一百十四宣缯薛极陈贵谊曾从龙 郑性之 余天锡许应龙 林略徐荣叟刘伯 正 李性传 陈韡【崔福】宣缯薛极陈贵谊曾从龙郑性之余天锡许应龙林略徐荣叟刘伯正李性传陈韡 【崔福】△宣缯宣缯庆

  • 九二一 湖北巡抚姚成烈奏解第十一次查缴应禁各书并缮单呈览折(附清单一)·佚名

    九二一 湖北巡抚姚成烈奏解第十一次查缴应禁各书并缮单呈览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初七日湖北巡抚臣姚成烈跪奏,为第十一次查缴应禁各书恭折奏闻事。窃照各种违碍书籍,湖北先经委员到处详查,于省城设局校勘,业已十次

  • 史记集解卷八十六·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曹沬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旣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

  • 谢鲲传·房玄龄

    谢鲲字幼舆,陈国陽夏人。祖父谢缵,典农中郎将。父亲谢衡,以儒家的素质见称,做官至国子祭酒。谢鲲年少时知名,通达简傲有超人的见识,不修威仪,爱好《老子》、《易经》,能唱歌、善弹琴,王衍、嵇绍都认为他是奇才。永兴年间(304~30

  • 史弘肇传·薛居正

    史弘肇,字元化,郑州荥泽人。父亲史潘,本为种田人,弘肇少年时任侠而无品行,勇壮善行,日行二百里,跑起来就像奔马。后梁末年,每七家出一人当兵,弘肇即在军中,后隶属本州开道都,被选入禁军。曾在晋高祖麾下,用为亲信随从,到晋高祖称帝

  •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三·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从十一尽十六  杞梓(上音起木名也山海经东始之山有木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无实名曰杞下兹死反南方木名也相梓漆堪作琴瑟说文并从木形声字也)。  勍锋(上竞迎反左传云

  • 佛说九色鹿经·佚名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佛言。昔者菩萨身为九色鹿。其毛九种色其角白如雪。常在恒水边饮食水草。常与一乌为知识时水中有溺人随流来下。或出或没得著树木。仰头呼天。山神树神诸天龙神何不愍伤我也。鹿闻人唤声。即走往水

  • 卷第二十五·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二十五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青原下第七世 筠州九峰道虔禅师法嗣 洪州同安常察禅师(凡十二) 示众云。洪音不剖。其理不彰。设使不言。且道是分不分。 时有僧出云。不分。师云。若不是阇梨

  • 卷五十二·性音

    宗鉴法林卷五十二 集云堂 编 大鉴下十世 雪窦颂革辙二门曰。劫火曾洞然。木人泪先落。可怜傅大士。处处失楼阁(一)。德云闲古锥。几下妙峰顶。唤它痴圣人。担雪共填井(二)。佛祖未分前。已振涂毒鼓。如今谁乐闻。请

  • 翼庵禅师国清语录卷二·善酂

    嘉兴大藏经 翼庵禅师语录翼庵禅师国清语录卷二侍者力端等录大殿成谢宪台卢大护法上堂僧问力之所不可涯量愿之所不可穷极者是何人斯师云已有样子进云庶几不虚此日师云安排则未易成现却相当僧左右顾视云仰冀观瞻同资

  • 云宫法语·汪可孙

    云宫法语,元人汪可孙撰。书成于大德戊戌年(1298)。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分七品,即〈先天品〉、〈后天品〉、〈养生品〉、〈明善品〉、〈持用品〉、〈道微品〉、〈神化品〉。各品分别辑录三教有关性命之语,略作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