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二十五    明 湛若水 撰

慎言动下

贾谊新书曰言有四术言敬以固朝廷之言也文言有序祭祀之言也屏风折声军旅之言也言若不足丧纪之言也

臣若水通曰言一也而有四术焉何也随感而发不可僭忒天之理也而或僭忒焉是不能谨矣故敬谨者在人为之尔谨于心谨在言前天理浑存随感而见各有攸当也于言己发而始思谨焉则驷不及舌矣况人君一言兆民頼之天地临之鬼神司之可不慎乎

贾谊曰令行者必谨于言

臣若水通曰言者命令之所寓也命令教诫必允而后出则令出如流水以顺人心其行也沛然莫之能御矣

刘向説苑曰师经鼓琴衞文侯起儛赋曰使我言而无见违师经曰若尧舜之为君也惟恐言而人不违桀纣之为君也惟恐言而人违之

臣若水通曰书云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是尧舜恐人不违其言也龙逢比干以谏而死是桀纣恐人之违其言也恐人不违其言则言必谨矣恐人违其言则言必不谨矣孔子曰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盖人君言动之际实兴丧之源一言而善则举天下其福一言而不善则举天下受其殃君人者诚不可不慎也茍惟其言而莫予违则一人附之十人比之防謟面谀无所不至祸天下可胜言哉

刘向曰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能追也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也

臣若水通曰出言如机言失不可转也出言如兵言失反自伤也夫一言之失不可转而反自伤岂不可惧也哉刘向此言真可为人君慎言者之深警矣

韩愈择言解曰火泄于宻而为用且大能不违于道可燔可炙可镕可甄以利乎生物及其放而不禁反为灾矣水发于深而为用且逺能不违于道可浮可载可饮可灌以济乎生物及其导而不防反为患矣言起于防而为用且博能不违于道可化可令可告可训以推于生物及其纵而不慎反为祸矣火既我灾有水而可伏其熖能使不防于灰烬矣水既我患有土而可遏其流能使不仆于波涛矣言既我祸即无以掩其辞能不罹于过者亦鲜矣所以知理者又焉得不择其言欤其为慎而甚于水火

臣若水通曰韩愈择言解水火之喻不违则为用违之则为灾其意亦云切矣然而未知本也夫导水者于其源治火者于其熖有本者如是也火之失而水得以制之水之失而土得以制之犹假于他物也若夫言者心之发也自心失之自心慎之在我而已矣岂假乎外哉亦敬诸心而已矣敬立则心存心存则理定理定则明生夫其明之生也随感而应虽欲其言之过焉弗可得已而又奚待于择乎是故君子之学贵务其本而语黙惟时

周惇頥通书曰文辞艺也道徳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逺

臣若水通曰文辞末也故谓之艺道徳本也故谓之实然本末不可偏废故曰笃其实而艺者书之则所谓仁义之言蔼如也故美则人爱而传之逺矣虽然犹似以艺实为二臣每读程颢作字时甚敬曰非欲字好只此是学而深爱之由是而推焉则读书作文而吾心之敬无不随时而在则实与艺一时并行而徳业文章合一矣此正今世时病之药惟圣明体而行之以变士风之陋天下后世幸甚

周惇頥曰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徳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臣若水通曰圣贤千言万语皆为心也人心同然读之者可以感其心矣故圣贤之言为感人心而设也是故可以开发聦明而唤醒人之良知如醉者梦者必唤之乃能醒也及其醒也乃已之知觉非人与之醒也后世之习遂以文辞为学而丧志于书惩之者乃欲遂废经书是犹惩醉梦之深者而遂不唤之也故夫废古训而语者孔子不能也丧志于书册者孔子不为也是必有其道矣

程颢曰圣人之言中和之气也贯彻上下

臣若水通曰圣人之言贯彻上下者何也以其中和也中和故其理一也徳之盛也是故有徳者必有言也贤人则不然语本而遗末语精而遗粗也何中和贯彻之有

邵雍曰应变而言言不在我也

臣若水通曰言语之道感应而已矣未应不能显已应不能黙是故应变之言如扣钟矣扣则鸣不扣则不鸣鸣不鸣在物而钟未尝不定也知此者可以知言语之道矣

张载曰辞取意达多则反害也

臣若水通曰言者心声也故辞所以宣意也无意而言言愈多而意愈窒也已是故伤易而诞伤烦而支徳之累也孔子曰辞达而已矣张载之言其出于此乎

张载曰知徳之难言知之至也孟子谓我于辞命则不能又谓浩然之气难言易谓不言而信存乎徳行又以尚辞为圣人之道非知徳达乎是哉

臣若水通曰孟子云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有形者可以言尽而无形者不可以言尽徳无形者也故其言之难知言之难则真知矣孟子谓浩然之气难言程颢知其实有是气亦可以见有徳者之言矣

杨时上渊圣皇帝书畧曰自正月以来屡降徳音尽复祖宗之旧赋外征敛并行蠲除闾巷懽忻鼓舞日需膏泽今既数月矣未有一事如祖宗之时者赋外征敛率由旧贯自崇宁迄于宣和寛恤之诏岁一举之宣之通衢而人不听挂之墙壁而人不视以其文具而实不至故也陛下嗣守神器尤宜慎始诏令如此是亦文具而已后虽有徳意人谁信之

臣若水通曰诏令者人君之大号也信则天下信之不信则天下疑之天下疑之虽小事而何济天下信之何大事之不成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况人君乎昔商鞅欲变法先徙木立信于民况天下之主乎孔子曰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此为人君者之所当慎也

程頥尝谓其兄颢云吾兄弟近日説话太多颢云使见吕晦叔则不得不少见司马君实则不得不多

臣若水通曰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二者无一可者也是以君子或黙或语顾其时何如尔此程颢之所以因人而施者其有得于孔子之遗意欤

元儒许衡曰人君不患出言之难而患践言之难知践言之难则其出言不容不慎矣茍从古者大学之道以脩身为本凡一事之来一言之发必求其所以然与其所当然熟思而审处之虽有不中者盖鲜矣

臣若水通曰曾子曰出辞气斯逺鄙倍矣出也者谓出于中也言辞由中而出则言自谨而无不践之患矣惟不出诸中则朝更暮改欲民之信不可得也语曰信如四时坚如金石惟圣明留意焉

国朝洪武二年三月戊申上谓翰林侍读学士詹同曰古人为文章或以明道徳或以通当世之务如典谟之言皆明白易知无深怪险僻之语至如诸葛孔明出师表亦何尝雕刻为文而诚意溢出至今使人诵之自然忠义感激近世文士不究道徳之本不达当世之务有词虽艰深意实浅近即使过相如扬雄何禆实用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务无事浮藻

臣若水通曰人之言皆本于心也故心有所养明于道徳通于世务则其发于言辞皆吾自得之实事典谟出师表之浑厚平正是也不培养其本而徒靡丽于末滕口説尔此文风士习之所以日弊可叹也皇祖偃武修文之初拳拳以明道徳通世务为至文崇典谟出师之浑厚黜相如杨雄之浮藻此文风士习之所以一丕变矣乎今国家歴百六十年文辞之富丽甚矣转移而挽囘之复洪武淳朴之风在圣明一念之间尔语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文运与国运同隆汚夫岂细故哉

洪武六年诏禁四六文词先是上命翰林儒臣择唐宋名儒表笺可为法者翰林诸臣以柳宗元代柳公绰谢表及韩愈贺表进上命中书省臣録二表颁为天下式因谕羣臣曰唐虞三代典谟训诰之词质实不华诚可为千万世法汉魏之间犹近古晋宋以降文体日衰骈丽奇靡而古法荡然矣唐宋之时名儒辈出虽欲变之而卒未能尽变近代制诰表章之类仍蹈旧习朕尝厌其雕琢殊异古体且使事实为虚文所蔽其自今凡告谕臣下词务从简古以革旧习尔中书宜播告中外臣民凡表笺奏疏毋用四六对偶悉从典雅

臣若水通曰制诰王言也四六之文近俳文士之有识者犹耻为之而况人君之严重乎表笺告君父之言也四六之文近戱对尊己者犹不敢用之况君父之至尊乎皇祖谕辞臣以典谟训诰质实无华次取汉魏韩柳诚有意于复古而振衰世之陋矣故当时制诰皆质实不用偶丽四六文风为之丕变臣毎从旧臣家拜读诰勅及洪武永乐试録而钦慕之柰何近代诰勅复为四六之习似与国初渐不同矣书曰大哉王言此圣明之主所宜不崇朝而变之以复旧章者也臣不胜愿望之至

洪武九年十二月庚戌朔颁建言格式时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书论时务五事累万余言上令中书郎中王敏诵而听之虚文多而实事少次夕于宫中复令诵之再三采其切要可行者四事才五百余言因喟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事情而有益于天下国家彼浮词者徒乱听尔遂令中书行其言之善者具为定式颁示中外使言者直陈得失无事繁文复自序其事于首

臣若水通曰伏观皇祖于言求之以实而太素之言乃应之以文非善言矣虽累万余言无足取者宜在所恶也皇祖乃令择其善者而行之可谓恶而知其美矣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非好问好察之大智其孰能之懿哉

洪武十年七月甲申置通政使司太祖髙皇帝遂命曾秉正为通政使以应天府尹刘仁为左通政谕之曰壅蔽于言者祸乱之萌専恣于事者权奸之渐故必有喉舌之司以通上下之情以达天下之政昔者虞之纳言唐之门下省皆其职也今以是职命卿等官以通政为名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无壅遏之患卿其审命令以正百司达幽隐以通庶务当执奏者勿忌避当驳正者勿阿随当敷陈者无隐蔽当引见者无留难毋巧言以取容毋苛察以邀功毋防间以欺防公清直亮以处厥心庶不负委任之意

臣若水通曰舜命龙云朕堲防説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夫允者信也言信之于心也圣祖命曾秉正为通政使勉其通达戒其壅蔽而必本于公清直亮之心其与舜命龙之出纳而必欲其允于心者同一揆也夫通政者王言之得失所关也通政得其人则王言审矣若龙之在虞庭与臯防稷契并称皆有圣贤之徳者也夫何后之任其职者取其声华而不取其人品岂圣祖选择秉正之盛心哉伏惟圣明其留意焉

国朝太祖皇帝钦定诸司职掌通政司职専出纳帝命凡有帝命必当详审覆奏允当然后施行

臣若水通曰书云慎乃出令夫令者人君之喉舌所以通徳意致和气于天下者也命令不慎则喉舌病矣一身之精神血气且不通而况望其通徳意致和气于逺乎此圣祖之所以立通政专出纳之深意也

格物通卷二十五

猜你喜欢
  卷一·郑玄
  卷二·佚名
  第十章 14·辜鸿铭
  第三部分·毛公
  卷十九·康熙
  卷九·郑伯谦
  卷二十九·王天与
  卷七十四·顺治
  卷三·梁寅
  卷六·佚名
  发起全国佛教代表会议的提议·太虚
  佛说治意经·佚名
  佛说出家缘经·佚名
  不可求神通及现身成佛·印光
  哭笑无常·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零九·彭定求

        卷309_1 【寒食寄李补阙】郭郧   兰陵士女满晴川,郊外纷纷拜古埏。万井闾阎皆禁火,   九原松柏自生烟。人间后事悲前事,镜里今年老去年。   介子终知禄不及,王孙谁肯一相怜。   卷309_2 【仲月赏花】韦

  • 第四折·佚名

    (殿头官上,云)小官殿头官是也。因苏子瞻贬上黄州,有邵雍辞逝,圣人要此人家谱,勒立碑文,诏其子问其故不晓,则有苏子瞻知其详细。圣人命着小官差一使命,直上黄州,请他星夜回朝,复还旧职。若与邵雍立了碑文,那其间再有加官赐赏。说

  • 卷九十三·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九十三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二十 何逊【字仲言东海郯人承天曾孙也天监中起家奉朝请迁建安王水曹参军王爱文学日与宴游及迁江州逊犹掌书记复为安西安成二王参军

  • 卷五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五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公是集【四】庶几堂雨夜偃几作短夜摧微月流云湿太空萧萧筛竹雨飒飒舞松风形影明灯里欢娱隠几中吾衰傥未甚正复梦周公寄圣俞徘徊帝城里独咏有所思故人昔

  • 玉山名胜集卷七·顾瑛

    元 顾瑛 编书画舫题句【呉孟思篆顔】书帖画图浮彩鹢 笔牀茶灶狎轻鸥记防稽杨维桢廉夫隠君顾仲瑛氏居娄江之上引娄之水入其居之西小墅为桃花溪厠水之亭四楹髙不逾墙仭上篷下板旁櫺翼然似舰牕客坐卧其中梦与波动荡若

  • 御选宋诗卷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十九五言古诗十陆游送曽学士赴行在二月侍燕觞红杏寒未拆四月送入都杏子已可摘流年不贷人俯仰遂成昔事贤要及时感此我心恻欲书加餐字寄之西飞翮念公为民起我得怨乖隔揺揺跂前旌去去望车轭亭鄣郁

  • 列传第十五 苏绰·令狐德棻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魏侍中则之九世孙也。累世二千石。父协,武功郡守。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筭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太祖饯于东都门外。临别,谓让曰 :“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太祖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太

  • ●卷九·刘一清

    ○丙子北狩 祈请使 左相吴坚(天台人)右相贾余庆(海州人)参政刘(重庆人)枢密文天祥 (吉州人)参政家铉翁(眉州人) 表献玺纳土官 监察御史杨应奎(庐州人)大宗丞赵岩秀(临安人) 日记官

  • 卷之四十六·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四十六传第三十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列传察珲多尔济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元太祖裔格哷森扎扎赉尔珲台吉之五世孙父衮布为喀尔喀三汗之一号土谢图汗子三长即察珲多尔济嗣称汗

  • 别集下卷五·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録别集下卷五 宋 李幼武 纂集 宗泽 忠简公 字汝霖婺州人元佑六年登进士第累迁朝奉郎靖康元年知磁州加秘譔虏?京诏为兵马副元帅康王即位加徽猷待制知襄阳府又知青州李纲荐为东京留守加延康

  • 卷三十一·高士奇

    <史部,纪事本末类,左传纪事本末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三十一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晋卿族废兴【发明】晋之卿族魏氏赵氏狐氏胥氏先氏栾氏郤氏韩氏知氏中行氏范氏凡十一族贾季奔狄而狐氏废先縠得罪而先氏废胥废

  • 继承父亲的遗志·孔子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没:死去,与“在”相对。三年:泛指多年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

  • 卷六·柯尚迁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全经释原钦定四库全书周礼全经释原卷六明 柯尚迁 撰春官宗伯第三春官者象春所立之官天覆也地载也非四时之和则不能成万物官以春为名者灋春为德纯和之气赞乎天地者也宗者主也犹宗族之宗有族

  • 第13章&nbsp;玉藻·戴圣

    天子所戴的冕,其前端悬垂着十二条玉串,冕顶有一块前后突出的延板。天子在祭天地和宗庙时,就要头戴这种冕,身穿衰龙之袍。在春分的那天,天子则头上戴冕,身穿玄衣鬓裳,在国都的东门之外举行迎日之祭。每月的初一,天子要穿戴同样

  • 卷二·佚名

    △劝施品第四尔时寂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白佛言:世尊,以何因何缘。其馀诸佛国土清净。无诸秽恶亦无五浊。种种奇妙庄严佛土。彼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威德而皆悉备。种种欢乐而皆满足。亦无声闻辟支佛名。何况其馀。世尊,以何

  • 卷第十三·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十三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诸师列传第六之三 广智法师法嗣(第二世) &middot;神智鉴文法师   &middot;扶宗继忠法师   &middot;超果惟湛法师   &middot;四明如吉法师   &middot;净社全教法师

  • 卷之四·德清

    八十八祖传赞卷之四匡庐憨山释 德清 述秀水寓公 高承埏 补嘉兴上士 钱应金 较首山念禅师传汝州首山省念禅师。莱州狄氏子。出家于本郡南禅寺授具。徧游丛席。常密诵法华经。众目为念法华。晚于风穴会下。充知客

  • 药师三昧行法序·天溪受登

    三昧。菩萨道之正行也。而复以忏法名者。岂律文忏净。为三昧之方便。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其名有以取之欤。余曰。忏法。非外方便也。明三昧之助也。夫三昧正行。通达实相。达实相者。是第一忏。众罪霜露。慧日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