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 忍耐

让我先来谈谈三大恶劣而重要的德性: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吾相信这是文化与环境的结果。所以它们必是中国人心理状态的一部分。它们存在迄于今日,因为我们生存于数千年特性的文化与社会的势力下。若此等势力除去,其品性亦必相当地衰微或消灭,为天然之结论。忍耐的特性为民族谋适合环境之结果,那里人口稠密,经济压迫使人民无盘旋之余地,尤其是,家族制度的结果,家庭乃为中国社会之雏型。无可无不可之品性,大部分缘于个人自由缺乏法律保障,而法律复无宪法之监督与保证。老猾俏皮导源于道家之人生观——老猾俏皮这个名词,恐犹未足以尽显这种品性的玄妙的内容,但亦缺乏更适当的字眼来形容它。当然,上述三种品性皆源导于同一环境,其每一品性列举一原因者,乃为使眉目较为清楚耳。

忍耐为中国人民之一大美德,无人能猜想及有受批驳之虞。实际上它所应受批驳的方面,直可视为恶行。中国人民曾忍受暴君、虐政、无政府种种惨痛,远过于西方人所能忍受者,且颇有视此等痛苦为自然法则之意,即中国人所谓天意也。四川省一部分,赋税预征已达三十年之久,人民除了暗中诅骂,未见有任何有力之反抗。若以基督徒的忍耐与中国人作一比较,不啻唐突了中国人,中国人之忍耐,盖世无双,恰如中国的景泰蓝瓷器之独步全球,周游世界之游历家,不妨带一些中国的“忍耐”回去,恰如他们带景泰蓝一般,因为真正的个性是不可摹拟的。吾们的顺从暴君之苟敛横征,有如小鱼之游入大鱼之口,或许吾们的忍苦量虽假使小一些,吾们的灾苦倒会少一些,也未可知。可是此等容忍磨折的度量今被以“忍耐”的美名,而孔氏伦理学又谆谆以容忍为基本美德而教诲之,奈何奈何。吾不是说忍耐不能算是中国人民之一大德行。基督说:“可祝福哉,温良谦恭,惟是乃能承受此世界。”吾不敢深信此言。中国真以忍耐德性承受此半洲土地而守有之乎?中国固把忍耐看作崇高的德行,吾们有句俗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由是观之,忍耐是有目的的。

训练此种德行的最好学校,是一个大家庭,那儿有一大群媳妇舅子,妹倩姊夫,老子和儿子,朝夕服习这种德行,竭力互相容耐,在大家庭中,即掩闼密谈,亦未免有忤逆之嫌,故绝无个人回旋之余地。人人从实际的需要以及父母的教训自幼受了训练使互相容忍,俾适合于人类的相互关系。深刻而徐进的日常渐渍之影响于个性是不可忽视的。

唐代宰相张公艺以九代同居为世所艳羡。一日,唐高宗有事泰山,临幸其居,问其所以能维持和睦之理,公艺索一纸一笔,书“忍”字百余为对,天子为流涕,赐缣帛而去。中国人非但不以此为家族制度之悲郁的注解,反世世羡慕张公之福,而“百忍”这句成语,化成通俗的格言,常书写于朱红笺以为旧历元旦之门联。只要家族制度存在,只要社会建立于这样的基础上,即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以一个分子的身份生活于和谐的社会关系中,那很容易明了忍耐何以须视为最高德行,而不可免地培育于这个社会制度里头。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头,“忍耐”自有其存在之理由。

猜你喜欢
  卷七 甘誓第二·孔颖达
  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凡例·颜元
  经济文衡后集卷十九·佚名
  卷六十三·卫湜
  卷六·王天与
  书蔡氏传旁通卷六上·陈师凯
  正学隅见述原序·王宏撰
  卷九·顾镇
  弁言·钱穆
  原性原文·韩愈
  卷九十六·佚名
  卷十四·道世
  佛说治意经·佚名
  卷七十一·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四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佚名

    (末扮上) 【双调】【新水令】从来猛虎不吃傍窝食,送的我死无葬身之地。则为知心友番做杀人贼,普天下拜义亲戚,则你口快心直,休似我忒仁义。 【夜行船】哥哥慈悲,盛把兄弟相周急。如今谢哥哥将来的酒和食,这的长离饭永别杯,碜

  • 卷七·王安石

    <集部,总集类,唐百家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唐百家诗选卷七 宋 王安石 编 戴叔伦四十七首 酬赠张衆甫 野人无本意散木任天材分向空山老何言上苑来迢遥千里道依倚九层台出处宁知命轮辕岂自媒更慙张处士相与别蒿莱 客舍

  • 王舎人诗集原序·王绂

    故中书舎人毘陵王君孟端自少以聪敏闻好读书喜吟咏尤工山水墨竹中更多故厄穷连蹇于羁旅道路之间者十有余年其后乃用荐以善书选入翰林者又十余年始得拜官未几遂以疾殁于北京之官舎呜呼其命矣夫君为人负气节状貌竒伟襟怀

  • 卷二·陈镒

    钦定四库全书 午溪集卷二 元 陈镒 撰 五言古诗 聚星堂与诸文士宴集分韵得凉字 良会不易得清秋宴高堂佳哉数君子玄髪俱已苍心亲无遐迩谓我如同乡共结文字缘忧乐无相忘世道一如此风尘日飞扬放怀聊自遣终焉多感伤冥冥

  •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叛臣·欧阳修

    仆固怀恩,铁勒部人。贞观二十年,铁勒九姓大首领率众降,分置瀚海、燕然、金微、幽陵等九都督府,别为蕃州,以仆骨歌滥拔延为右武卫大将军、金微都督,讹为仆固氏。生乙李啜;乙李啜生怀恩,世袭都督。怀恩善战斗,晓识戎情,部分谨严。

  • 表第十二 宰相世系二·欧阳修

    表格略

  • 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夺昆仑关 包拯出知开封府·蔡东藩

      却说文彦博为相时,陈执中罢职,用宋庠同平章事。庠,安州人,本名郊,仁宗初年,与弟祁同举进士,祁列第一,庠列第三。时刘太后临朝称制,以兄弟名次,不宜倒置,乃擢郊第一,置祁第十,时人呼为大宋、小宋,二宋联翩入仕,均以才藻闻。及郊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二·佚名

    天顺二年六月丁巳朔赐周府辅国中尉同铧诰命冠服○云丘王羙堣妃张氏薨妃兵马副指挥贵之女正统六年册封至是薨讣闻遣中官致祭命有司营葬○六科十三道交章劾奏泰宁侯陈泾奸懒不朝诈疾文过已尝劾奏荷蒙宽贷今者不能感恩改

  • 第二四一移同治二年九月一一五一一--一·佚名

    办理通商事务区,移请淡水厅,派役会同哨丁前赴后垄、中港,巡缉私相买卖樟脑,并拘讯张乌豆移文 私记 办理台湾海口通商事务关防办理台湾海口通商税务、候补道区为移请查究事。窃照本道,奉上宪奏奉谕□□

  • 靖海志卷四·彭孙贻

    上海李延昰辰山补编庚戊(康熙九年)辛亥(康熙十年)壬子(康熙十一年)癸丑(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四川、贵州以叛,遂陷湖南岳州诸郡县,称大周元年。初,平南王尚可喜疏称归老辽东,而留其子安达公之信袭镇广东,朝议许之

  • 花茂传·张廷玉

    花茂,巢县人。最初跟从陈聎先,不久归附太祖。随大军平定江左,消灭陈友谅,平定中原、山西、陕西,累积功劳授予武昌卫副千户。征讨西蜀,攻克瞿塘关,进入重庆,攻下左、右两江和田州,晋升为神策卫指挥佥事,调任广州左卫,平定阳春、靖

  • 卷三十三·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十三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仁宗时度支判官王安石上疏曰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又不自知其无以称职

  • 浮邱子卷八·汤鹏

      训名上  浮邱子曰:名可倚杖乎?而不闻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乎?岂唯难副,又大枝离破碎之乎?《诗》曰:&ldquo;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rdquo;是故有以今之人冒古之人,有以今之人冒古之文。霍光

  • 御制读左传晋楚城濮之战说·杜预

    御制读左传晋楚城濮之战说域濮之战人皆知子玉之傲而愤以致败晋臣之巧而和以致胜予则以为其过不在子玉而在楚子也夫战国之大事也臣不听君言冒徼幸以间执谗慝之口而君即从之一失也知其不可而少与之

  • 卷十九·史浩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讲义卷十九     宋 史浩 撰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案此条讲义永乐大典原阙】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颒水相被冕服凭玉几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

  • 卷十九·盛世佐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编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编卷十九龙里县知县盛世佐撰公食大夫礼第九之一郑目録云主国君以礼食小聘大夫之礼于五礼属嘉礼疏曰篇中荐豆六黍稷六簋庶羞十六豆此等皆是下大夫小聘之礼下乃别云

  • 卷三百二十六·佚名

    △初分不退转品第四十九之二复次善现,若不退转位菩萨摩诃萨。成就柔润可爱可乐身语意业。於诸有情心无罣碍。善现,若成就如是诸行状相。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复次善现,若不退转位菩萨摩诃萨。恒常成就慈悲喜舍。等

  • 摩诃萨埵以身施虎缘品第二·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乞食时到。著衣持钵。独将阿难。入城乞食。时有一老母。唯有二男。偷盗无度。财主捕得。便将诣王。平事案律。其罪应死。即付旃陀罗[旃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