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

钦定四库全书

朱子五经语类卷四

钱塘程川撰

易四

统论经义四

问屯需二象皆隂阳未和洽成雨之象然屯言君子以经纶需乃言饮食宴乐何也曰需是缓意在他无所致力只得饮食宴乐屯是物之始生象草木初出地之状其初出时欲破地面而出不无龃龉艰难故当为经纶其义所以不同也

【潘时举録】

有一例成卦之主皆説于彖词下如屯之初九利建侯大有之五同人之二皆如此

【刘砺録】

屯是隂阳未通之时蹇是流行之中有蹇滞困则穷矣【叶贺孙録】

问易中也有偶然指定一两件实事言者如亨于岐山利用征伐利迁国之类是也曰是如此亦有兼譬喻言者利涉大川则行船之吉占而济大难大事亦如之

【林赐録】

十六日月虽阙未多却圆似生明之时毕竟是渐阙去月初虽小于生魄时却是长底时节问占得此爻则如何曰这当看所值之时何如大意大抵不得便宜【不知何氏録】

月几望是説隂盛

【防渊録】

否泰咸恒损益既济未济此八卦首尾皆是一义如咸皆是感动之义之类咸内卦艮止也何以皆説动曰艮虽是止然咸有交感之义都是要动所以都説动卦体虽是动然才动便不吉动之所以不吉者以内卦属艮也

【沈僴録】

圣人説易逐卦取义如泰以三阳左内为吉至否又以在上为吉大槩是要压他隂六三所以不能害君子亦是被阳压了但包羞而已包羞是做得不好事只得惭惶更不堪对人説

【刘砺録】

论隂阳各有一半圣人于泰否只为阳説道理看来圣人出来做须有一个道理使得天下皆为君子世间人多言君子小人常相半不可太去治他急迫之却为害不然如舜汤举伊尹臯陶不仁者逺自是小人皆不敢为非被君子夹持得皆革面做好人了【不知何氏録】

问看否泰二卦见得泰无不否若是有手段底则是稍迟得曰自古自治而入乱者易由乱而入治者难治世稍不支梧便入乱去乱时须是大人休否方做得【林学履録】

易中言帝乙归妹箕子明夷高宗伐鬼方之类疑皆当时帝乙高宗箕子曽占得此爻故后人因而记之而圣人以入爻也如汉书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亦是启曽占得此爻也火珠林亦如此

【沈僴録】

凡易一爻皆具两义如此吉者不如此则凶如此凶者不如此则吉如出门同人须是自出去与人同方吉若以人从欲则凶亦有分晓説破底妇人吉夫子凶咸其腓虽凶居吉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如需于泥致寇至更不决吉凶夫子便象辞中説破云若敬慎则不败也此是一爻中具吉凶二义者如小过飞鸟以凶若占得此爻则更无可避祸处故象曰不可如何也

【黄防録】

动而説成随巽而止成蛊

【甘节録】

易中言天之命也天之道也义只一般但取其成韵耳不必强分析

【叶贺孙録】

张元德问易中言刚柔分两处一是噬嗑一是节此颇难解曰据某所见只是一卦三隂三阳谓之刚柔分曰易中三隂三阳卦多独于此言之何也曰偶于此言之其他卦别有义又问复卦刚反作一句否曰然此二字是觧复亨下云动而以顺行是解出入无疾以下大抵彖辞解得易极分明子细寻索尽有条理【潘时举録録中只是一卦三隂三阳谓之刚柔分句下张洽録云分犹均也録中偶于此言之其他卦别有义句下洽録云刚柔分语意与日夜分同】

雷电噬嗑与雷电丰似一般曰噬嗑明在上动在下是明得事理先立这法在此未有犯底人留待异时而用故云明罚勑法丰威在上明在下是用这法时须是明见下情曲折方得不然威动于上必有过错也故云折狱致刑此是伊川之意其説极好

【林学履録】

为嫌于无阳也自观至剥三十日剥方尽自剥至坤三十日方成坤三十日阳渐长至冬至方是一阳第二阳方从此生隂剥每日剥三十分之一一月方剥得尽阳长每日长三十分之一一月方长得成一阳隂剥时一日十二刻亦每刻中渐渐剥全一日方剥得三十分之一阳长之渐亦如此长直卿举冬至子之半先生曰正是及子之半方成一阳子之半后第二阳方生阳无可尽之理这个才剥尽阳当下便生不曽防续伊川説这处未分晓似欠两句在中间方説得隂剥阳生不相杂处虞复之云恰似月望便见隂剥阳生逐旋如此隂不防一上剥阳不防一上长也

【徐防録字居父永嘉人庚戌以后所闻先生六十一岁池録二十卷二十一卷饶録二十六卷中】

剥上九一画分为三十分一日剥一分至九月尽方尽然剥于上则生于下无间可息至十月初一日便生一分积三十分而成一画但其始未着耳至十一月则此画已成此所谓阳未尝尽也道夫问隂亦然今以夬干姤推之亦可见矣但所谓圣人不言者何如曰前日刘履之説蔡季通以为不然某以为分明是如此但圣人所以不言者这便是一个参赞裁成之道盖抑隂而进阳长善而消恶用君子而退小人这便可见此理自是恁地虽尧舜之世岂无小人但有圣人压在上面不容他出而有为耳岂能使之无邪刘履之曰蔡季通尝言隂不可以抗阳犹地之不足以配天此固然之理也而伊川乃谓隂阳亦然耶天不言耳元定不敢以为然也

【杨道夫録】

问伊川所説剥卦曰公説闗要处未甚分明他上才消下便生且如复卦是一阳有三十分他便从三十日须逐分累起到得交十一月冬至他一爻已成消时也如此只伊川説欠得几句説渐消渐长之意直问冬至子之半如何是一阳方生贺孙云冬至子之半是已生成一阳不是一阳方生曰冬至方是结算那一阳冬至以后又渐生成二阳过一月却成临卦坤卦之下初阳已生矣

【叶贺孙録】

问剥一阳尽而为坤程云阳未尝尽也曰剥之一阳未尽时不曽生才尽于上这些子便生于下了

【黄卓録字先之所闻年岁未详饶后録十二卷中】

问大过小过先生与伊川之説不同曰然伊川此论正如以反经合道为非相似殊不知大过自有大过时节小过自有小过时节处大过之时则当为大过之事处小过之时则当为小过之事如尧舜之禅授汤武之放伐此便是大过之事丧过乎哀用过乎俭此便是小过之事只是在事虽是过然适当其时便是合当如此做便是合义如尧舜之有朱均岂不能多择贤辅而立其子且恁地平善过然道理去不得须是禅授方合义汤武岂不能出师以恐吓纣且使其悔悟修省然道理去不得必须放伐而后已此所以事虽过而皆合理也

【沈僴録】

小过是过于慈惠之类大过则是刚严果毅底气象【防渊録】

小过是收敛入来底大过是行出来底如独立不惧遯世无闷是也

【防渊録】

火中虚暗则离中之隂也水中虚明则坎中之阳也【杨道夫録】

坎体中多説酒食想须有此象但今不可考

【不知何氏録】

咸艮皆以人身为象但艮卦又差一位

【黄干録】

咸就人身取象看来便也是有些取象説咸上一画如人口中三画有腹背之象下有人脚之象艮就人身取象便也似如此上一阳画有头之象中二隂有口之象所以艮其辅于五爻言之内卦以下亦有足象【刘砺録】

艮其腓咸其腓二卦皆就人身上取义而皆主静如艮其趾能止其动便无咎艮其腓腓亦是动物故止之不拯其随是不能拯止其随限而动也所以其心不快限即腰所在初六咸其拇自是不合动六二咸其腓亦是欲随股而动动则凶若不动则吉

【黄防録】

问大壮本好爻中所取却不好睽本不好爻中所取却好如六五对九二处非其位九四对上九本非相应都成好又不知何故曰大壮便是过了才过便不好如睽卦之类却是易之取爻多为占者而言占法取变爻便是到此处变了所以困卦虽是不好然其间利用祭祀之属却好问此正与羣龙无首利永贞一般曰然却是变了故如此

【黄干録】

潘谦之书曰蹇与困相似君子致命遂志君子反身修德亦一般殊不知不然象曰泽无水困是尽干燥处困之极事无可为者故只得致命遂志若山上有水蹇则犹可进步如山下之泉曲折多艰阻然犹可行故教人以反身修德岂可以困为比只观泽无水困与山上有水蹇二句便全不同

【林学履録沈僴】

【録同】

问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曰伊川将来相牵合説某不晓看来人自有迁善时节自有改过时节不必只是一件事某看来只是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迁善如风之迅改过如雷之烈又曰圣人取象亦只是个大约彷佛意思如此若才着言语穷他便有説不去时如后面小象若更教孔子添几句也添不去

【沈僴録】

益损二卦説一在二一在五是颠倒説去未济与既济説伐鬼方亦然不知如何未济看来只阳爻便好隂爻便不好但六五上九二爻不知是如何盖六五以得中故吉上九有可济之才又当未济之极可以济矣却云不吉更不可晓

【林学防録】

大抵损益二卦诸爻皆互换损好益都不好如损六五却成益六二损上九好益上九却不好

【防渊録】

这几卦多説那臀不可晓

【防渊録】

问升萃二卦多是言祭享萃固取聚义不知升何取义曰人积其诚意以事鬼神有升而上通之义又曰六五贞吉升阶与萃九五萃有位匪孚元永贞悔亡皆谓有其位必当有其德若无其德则萃虽有位而人不信虽有升阶之象而不足以升矣

【董铢録】

易言顺乎天而应乎人后来人尽説应天顺人非也【萧佐録甲寅所闻先生六十五岁饶后録十九卷中】

兑防卦爻辞皆不端的可以移上移下如剥卦之类皆确定移不得不知是如何如和兑商兑之类皆不甚亲切为复是解书到末稍防懒了看不仔细为复圣人别有意义但先儒解亦皆如此无理防

【不知何氏録】

中孚有卵之象小过中间二画是鸟腹上下四隂为鸟翼之象鸟出乎卵此小过所以次中孚也

【林学防録】

中孚与小过都是有飞鸟之象中孚是个卵象是鸟之未出殻底孚亦是那孚膜意思所以卦中都説鸣鹤翰音之类翰音登天言不知变者盖説一向恁麽去不知道去不得这两卦十分解不得且只依稀地説豚鱼吉这卦中他须见得有豚鱼之象今不可考占法则莫须是见豚鱼则吉如鸟占之意象若十分理防着便须穿凿

【防渊録】

中孚小过两卦鹘突不可晓小过尤甚如云弗过防之则是不能过防之也四字只是一句至弗过遇之与弗遇过之皆是两字为絶句意义更不可晓

【林学防録】

易不是説杀底物事只可轻轻地説若是确定一爻吉一爻凶便是扬子云太了易不恁地两卦各自説濡尾濡首不必拘説在此言首在彼言尾大防既济是那日中衔晡时候盛了只是向衰去未济是五更初时只是向明去圣人当初见这个爻里有这个意思便説出这一爻来或是从隂阳上説或是从卦位上説他这个説得散漫不恁地逼拶他他这个説得疏到他宻时盛水不漏到他疏时疏得无理防若只要就名义上求他便是今人説易了大失他易底本意周公做这爻辞只依稀地见这个意便説这个事出来大段散漫赵子钦尚自嫌某説得疏不知如今煞有退削了处譬如个灯笼安四个柱这柱已是碍了明若更剔去得岂不更是明亮所以説不可为典要可见得他散漫

【防渊録】

既济未济所谓濡尾濡首分明是説野狐过水今孔子解云饮酒濡首亦不知是如何只是孔子説人便不敢议他人便恁地不得

【刘砺録】

易为卜筮而作皆因吉凶以示训戒故其言虽约而所包甚广夫子作传亦略举一端以见凡例而已【不知何氏録】

上下系辞説那许多爻直如此分明他人説得分明便浅近圣人説来却不浅近有含蓄所以分在上下系也无甚意义圣人偶然去这处説又去那处説尝説道看易底不去理防道理却只去理防这般底譬如读诗者不去理防那四字句押韵底却去理防十五国风次序相似

【防渊録】

系辞或言造化以及易或言易以及造化不出此理【不知何氏録】

系辞中説是故字都是唤那下文起也有相连处也有不相连处

【防渊録】

系辞一字不胡乱下只人不仔细看如吉凶者失得之象四句中间两句悔是自凶而向乎吉吝是自吉而趋乎凶进是自柔而向乎刚退是自刚而趋乎柔又如干知险坤知阻何故干言险坤言阻旧因登山晓得自上而下来方见险处故以干言自下而上去方见阻处故以坤言

【陈淳録】

系辞中如吉凶者失得之象一段解得自有功恐圣人本意未必不如此问圣人以此洗心一段亦恐非先儒所及曰也只得如此説不知毕竟是如何

【黄干録】

看系辞须先看其自大衍之数以下皆是説卜筮若不是説卜筮却是説一无底物今人诚不知易可学云今人只见説易为卜筮作便羣起而争之不知圣人乃是因此立教曰圣人丁宁曲折极备因举大畜九三良马逐读易当如筮相似上达鬼神下达人道所谓冒天下之道只如此説出模様不及作为而天下之道不能出其中可学云今人皆执画前易皆一向乱説曰画前易亦分明居则玩其辞有不待占而占自显者

【郑可学録】

且如易之作本只是为卜筮如极数知来之谓占莫大乎蓍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等语皆见得是占筮之意盖古人淳质不似后世人心机巧事事理防得古人遇一事理防不下便须去占占得干时元亨便是大亨利贞便是利在于正古人便守此占知其大亨却守其正以俟之只此便是开物成务若不如此何縁见得开物成务底道理即此是易之用人人皆决于此便是圣人家至戸到以教之也若似后人事事理防得亦不待占盖元亨是示其所以为卦之意利贞便因以为戒耳又曰圣人恐人一向只把做占筮看便以义理説出来元亨利贞在文王之辞只作二事正是大亨以正至孔子方分作四件然若是坤元亨利牝马之贞不成把利字絶句后云主利却当如此絶句至于他卦却只作大亨以正后人须要把乾坤説大于他卦毕竟在占法却只是大亨以正而已

【黄防録】

问易中多言变通通字之意如何曰处得恰好处便是通问往来不穷谓之通如何曰处得好便不穷通便不穷不通便穷问推而行之谓之通如何曰推而行之便就这上行将去且如亢龙有悔是不通了处得来无悔便是通变是就时就事上説通是就上面处得行处説故曰通其变只要常教流通不穷问如贫贱富贵夷狄患难这是变行乎富贵行乎贫贱行乎夷狄行乎患难至于无入而不自得便是通否曰然【黄干録】

今之説易者先掊击了卜筮如下系説卜筮是甚次第某所恨者不深晓古人卜筮之法故今説处多是想像古人如此若更晓得须更有奥义可推或曰布蓍求卦即其法也曰爻卦与事不相应则推不去古人于此须有变通或以支干推之

【李方子録】

説卦中説许多卜筮今人説易却要扫去卜筮如何理防得易每恨不得古人活法只説得个半死半活底若更得他那个活法却须更看得高妙在古人必自有活法且如筮得之卦爻却与所占底事不相应时如何他到这里又须别有个活底例子括将去不只恁死杀着或是用支干相合配处或是因他物象揲蓍虽是占筮只是后人巧去里面见个小小底道理旁门曲迳正理不只如此

【防渊録】

序卦杂卦圣人去这里见有那无要底道理也説则个了过去然杂卦中亦有説得极精处

【防渊録】

问乾坤大过颐坎离中孚小过八卦番覆不成两卦是如何曰八卦便只是六卦乾坤坎离是四正卦兑便是番转底防震便是番转底艮六十四卦只八卦是正卦余便只二十八卦番转为五十六卦中孚便是大底离小过是个大底坎又曰中孚是个双夹底离小过是个双夹底坎大过是个厚画底坎颐是个厚画底离按三画之卦只是六卦即六画之卦以正卦八加反卦二十有八为三十有六六六三十六也邵子谓之暗卦小成之卦八即大成之卦六十四八八六十四也三十二与六十四同

【不知何氏録録中六十四卦只八卦是正卦句下林学防録云自此八卦外只二十八卦番转为五十六卦就此八卦中又只是四正卦乾坤坎离是也】

卦有反有对乾坤坎离是反艮兑震防是对乾坤坎离倒转也只是四卦艮兑震防倒转则为中孚頥小过大过其余皆是对卦

【防渊録】

朱子五经语类卷四

猜你喜欢
  鬼谷子·王诩
  论语集编卷七·真德秀
  春秋阙如编卷八·焦袁熹
  卷二 论语·钱时
  卷十三·
  卷五十八·王与之
  卷八·顺治
  襄公·襄公十五年·左丘明
  卷下·佚名
  守空品第十七·佚名
  如来无过功德品第八之四·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佚名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神会
  复香港女众书(二通)·太虚
  解深密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王世贞

      《檀弓》、《考工记》、《孟子》、左氏、《战国策》、司马迁,圣於文者乎?其叙事则化工之肖物。班氏,贤於文者乎?人巧极,天工错。庄生、《列子》、《楞严》、《维摩诘》,鬼神於文者乎?其达见,峡决而河溃也,窈冥变幻而莫知其

  • 厯代诗话卷四十四·吴景旭

      已集杜陵谱系中  年谱下缺

  • 卷一百七·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七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三十四 清商曲辞 梁雅乐歌五首    无名氏 【古今乐录曰梁有雅乐歌五曲一名应王受图曲二曰臣道曲三曰积恶篇四曰积善篇五曰宴酒篇三朝乐第十五奏之】 应

  • 怀虑第九·陆贾

    怀异虑者不可以立计,持两端者不可以定威。故治外者必调内,平远者必正近。纲维天下,劳神八极者,则忧不存于家。养气治性,思通精神,延寿命者,则志不流于外。据土子民,治国治众者,不可以图利,治产业,则教化不行,而政令不从。苏秦、张

  • 卷八·常璩

      大同志   古者国无大小,必有记事之史,表成著败,以明惩劝。稽之前式,州部宜然。自刘氏祚替而金德当阳,天下文明不及曩世,逮以多故。族祖武平府君、汉嘉杜府君并作《蜀后志》,书其大同,及其丧乱。然逮在李氏,未相条贯,又其

  • 第六回 公主钟情再婚志喜 孤臣败死一炬成墟·蔡东藩

      却说宋太祖既登大位,追崇祖考,用兵部尚书张昭言,立四亲庙,尊高祖眺为僖祖文献皇帝,曾祖珽为顺祖惠元皇帝,祖敬为翼祖简恭皇帝,妣皆为皇后,父弘殷为宣祖昭武皇帝,每岁五享,朔望荐食荐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庙祀既定,尊母杜氏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宝训卷之三·杨士奇

    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吕 本谨校 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臣陈治本 南京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臣朱 锦 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臣吕胤昌谨阅宽赋 ○洪熙元年八月辛未行在户部奏镇江府金

  • 二四 诚房的房客·周作人

    写到这里,笔又要岔开去,关于诚房的事,先来说几句。诚房的先人是十四老爷,与兴房的苓年公是亲兄弟,他生有两个儿子,长号子林,次号子传。子林的妻早死,他在河南作客,就死在那里,儿子凤桐,养在外婆家,后来回到周宅,有些轶事,收在《阿Q

  • 杨光远传·薛居正

    杨光远,小时字阿檀,长大后,只叫檀,后唐天成年间,明宗改御名为..,因他名字的偏旁与御名相犯,才改名光远,字德明,他的祖先是沙陀人。父亲阿噔啜,后改名王咸,事奉唐武皇担任队长。杨光远事奉庄宗担任骑将,唐天..年间,庄宗派振武军节度

  • 末帝本纪·薛居正

    (上)末帝讳名王真,初名叫友贞,到即位后,改名..,贞明年间又改为今讳。是太祖的第四子。母亲是元贞皇后张氏。唐朝文德元年(888)九月十二日生于东京洛阳。末帝形貌漂亮,性格沉厚少言,很喜欢读书人。唐朝光化三年(900),授与河南

  • 辟韩·严复

    往者吾读韩子《原道》之篇,未尝不恨其于道于治浅也。其言曰:“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

  • 止观坐禅法要记·智顗

    宋忠肃公陈瓘莹中  本自不动何止之有。本自不蔽何观之有。众生迷荡去本日远。动静俱失不昏即散。此二病本出生众苦。令彼离苦而获安隐。当用止观以为其药。病瘳药废医亦不立。则止观者乃假名字。即假即空言语道断。

  • 佛说伏淫经·佚名

        西晋沙门法炬译闻如是。一时婆加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彼时居士阿那邠祁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住一面。阿那邠祁居士却住一面已。白世尊曰。唯世尊。世间有几伏淫而可知者。汝居士。世间有十伏淫。云

  • 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讲录·太虚

      ──二十六年七月在庐山大林寺讲──   悬论    一 释经题略明全经纲要    二 释译题略叙四译历史    三 释品题略明今讲宗旨   释经    甲一 问答抉择     乙一 问答正宗   

  • 佛说越难经·佚名

    西晋居士聂承远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波罗奈私国。贤者飞鸟聚。彼时国中有四姓长者。名曰越难。大豪富珍奇珠宝牛马田宅甚众多。难为人悭贪嫉妒。不信道德不喜布施。日未没。常敕门监。有来乞丐者勿得通也。  难有

  • 摄大乘论释 第一卷·世亲

    世亲菩萨释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依止胜相中众名品第一智障极盲闇  谓真俗别执由如理如量  无分别智光破成无等觉  灭心惑无余常住德圆智  恒随行大悲如众生根性  极解脱真道于十方界说  能无功用心由无分别

  • 卷五十三·彭绍升

    居士传五十三温月峰崔应魁蒋虎臣李生传温月峰者逸其名。亦不详其里居。隐於江西宜黄扶笋峰。不婚娶亦不去髭发。幅巾野服。翛然而已。平居爱逃禅。暇则勤种植。给衣食稍赢。輙与人共之。一日行圃间。方有窃者遽却走。

  • 重楼玉钥·郑宏纲

    喉科专著,二卷。清郑宏纲撰。刊行于清道光十八年。郑宏纲,字纪元,号梅涧。生于清雍正五年,卒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安徽歙县人。世医出身,其父郑于丰从福建人黄明生处得喉科秘本,用之于临床,多获良效。郑氏禀家学后从事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