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十三

居士传五十三

温月峰崔应魁蒋虎臣李生传

温月峰者

逸其名。亦不详其里居。隐於江西宜黄扶笋峰。不婚娶亦不去髭发。幅巾野服。翛然而已。平居爱逃禅。暇则勤种植。给衣食稍赢。輙与人共之。一日行圃间。方有窃者遽却走。偶行他所。见一佣力作甚苦。询之曰无以家也。乃携归。试以事輙办。月峰喜。为尽举。扶笋听之。已而佣颇骄欲。遂据扶笋月峰觉之为好语谢曰。扶笋子有也。予无事焉。挈斗米镰锄瓦釜各一具担而去。去峰五里许。度阻峻处。穴而居。垂松叶自蔽。出种植如故。山中多虎。月峰豕畜之。或以为规。微笑曰。是身其吾有哉。艺圃次。有虎薄而睨之。月峰拱语曰。子欲之乎。今饲汝。即解衣就虎。虎伏不动。则又曰。若念我无侣乎。为我点头三。我与若为友。虎点头者三。自是月峰出入常与虎偕。其寝也以茅偃地席其上。或发视之。有蟒盘焉。亦无害也。崇祯初卒。年八十余。甞着书论性学甚具。既没而其书不传(悬榻编)。

崔应魁

北京永平人。少为医。人以疾请者。不论直皆为之尽。晚岁学佛法。下上盘山。十八年参诸老宿有省。康熈二十七年秋示微疾。徧告常所往来者为期诀别。至期。众至。环坐谈笑如平日。久之乃曰。万事无常。百年有限。依我行之。决不相误。索笔书偈而逝。其偈曰。来去赤条条。不挂一丝毫。本来无一物。纵横任逍遥(盘山志)。

蒋虎臣

名超。金坛人。顺治四年进士。官翰林院修撰。以文章自名。性宽厚好施。常以德报怨。督顺天学政。持守清慎。每举债以赈贫士。疏请复古学。禁天下有司刑责诸生。士林颂之。虎臣少时屡梦身为比邱。年十五。有二道人坐其门言。虎臣有师在峨眉。慎毋忘宿因。他日当相见也。居常断荤肉。喜方外交。居京师时参大博和尚。一日入朝闻喝道声。豁然有省。诣大博呈解。大博徵诘再三。乃可之。及督学任满。乃告归。过百泉谒孙锺元。语数日。去之匡庐。游鹿门。遂直达峨眉。居伏虎寺。久之有司请修峨眉志。乃一至成都。已而得疾。遗书别当事。沐浴端坐吟诗而逝。翼日有胡生者。遇诸山椒频呼蒋先生不应。及入寺。知虎臣已死。乃大惊(磐山志.施愚山集)。

李生

江西人。不知其名字。往来江汉间三十年。常如五十许人。以一瓢自随。游行肆上。乞牛肉彘膏。啖之有余纳诸败袄中。方暑色味不变。遇纸笔即书。不尽可晓。或襍一二字如符篆。人与之言不答。有府丞者异其人。邀至官舍。留数日辞去。府丞与以葛衣文舄为插花满头。徜徉过市。市儿竞夺之。辄抱头不与。已而葛敝缕缕。风雪中自若也。康熙中遂安毛际可游汉上。与生遇於旅馆。生为书扇头诗数首。皆可读。际可录而传之。诗曰。云有深山鹤有林。不离当处了禅心。夜来月照长廊下。一句弥陀劫外音。又曰。明暗全捐正眼开。一枝秀出一如来。凡夫到此皆成圣。拍手相逢一笑回。又曰。漫去千峯与万峯。重重无尽又重重。何如高卧家山里。前有幽篁後有松。又曰。山色溪光明祖意。鸟啼花笑悟机缘。有时独坐台盘上。午夜无云月一天。又曰。道有道无俱漫语。是净是禅总强名。昧却本来咬枯骨。溺沈苦海不知春。又曰。道行孤高化有缘。降龙伏虎自安然。於今喜得真三昧。月落风廻绿树边。又曰。赵州布衫重七斤。失处分明得处真。山河大地都盖却。谁是当机截断人。又曰。千崖雨湿松添老。一味秋声菊转新。莫谓山中无甲子。数珠粒粒纪时辰。时又有洞庭生者。乞食洞庭山中。状类狂者。夜则卧寺庑下。寺僧驱之。已而复来。甞题诗壁上云。不信乾坤大。超然世莫羣。口吞三峡水。脚踏万方云。又云。有形总是假。无象孰为真。悟到无生地。梅花满四隣。又除夕诗云。灯火辉煌庆此宵。夜深儿女不相招。破蒲团上三更夜。那管明朝是岁朝。长洲汪琬录传之。二生者其後皆不知所终(安序堂集.池北偶谈)。

知归子曰。观温李诸君子行履。类古所称沉冥者。味其言。殆寒山拾得之亚。与蒋先生之趣远矣。宰官耶。比邱耶。予乌乎测之。

猜你喜欢
  跋宝王论后·飞锡
  卷第十七·普瑞
  照明品第十·佚名
  昙无德律部杂羯磨(四分)·佚名
  卷之三·佚名
  第十五 优波离[问]五法·佚名
  论 甘 地·太虚
  第十三章 摩哂陀来岛·佚名
  原人论序·宗密
  第三 等起摄颂·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七·佚名
  学僧修学纲宗·太虚
  华严略疏卷第三·佚名
  卷第十·通云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卷·佚名

    咏 古   章碣常题焚书坑云:“竹帛烟销帝业虚,昔年曾是祖龙居。坑灰未冷江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人以为绝唱。(此则出《唐摭言》卷十,《诗话总龟》前集卷十六引)   舒州祖山因芟薙萝蔓,于壁间得诗刻,乃杜牧

  • 卷一·郭则沄

    古者诗掌于太史,诗亦史也。且若武丁之伐荆楚,周宣之平独狁,削乱定倾,为国大政,乃《尚书》失纪,迁《史》亦阙,微《雅》、《颂》宣阐,则鸿烈几于不彰。汉魏以降,代有专史,然油素竞掇,汗青滋淆,参证坠闻,犹资篇什。梁

  • 卷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三明释正勉释性同辑唐【七言古诗】寓言            寒山子有人兮山陉云卷兮霞缨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心惆怅兮犹疑蹇独立兮忠贞挽匾担山晓了禅师      澄忽雷师住世兮曹

  • 卷十五·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十五嘉善曹庭栋编雅林小藳王琮字宗玉钱塘人绩学敦行以孝友称徽宗初登进士第宣和中任大宗正丞提举永兴常平军路靖康初除左司郎中歴官两浙江东漕副直龙图阁以病奉祠绍兴间尝避地居括遂家焉所爲

  • 卷三·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檇李诗系卷三平湖沈季友编宋传贻先生辅广广字汉卿父逵流寓崇德生广少读濂洛书慨然愿学从吕祖谦游复师事朱子与黄干并称时号黄辅庆元初伪学禁兴蔡元定贬死广独侍熹不去入京师居太学南集同志讲学不辍尝扁其

  • 卷九十九·国朝·蒋一葵

    【李攀龙】 〔字于鳞,号沧溟,济南人。嘉靖间,官按察使。其诗多风尘字样,人谓之李风尘。其终也,以举笔作文,心痛即死。何大复亦然。〕 李于鳞为按察副使视陕西学,而乡人殷者来巡抚。殷以刻核名,尤傲而无

  • 卷之十二·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夏四月。己卯。朔。时享太庙。遣顺承郡王讷勒赫恭代行礼。  ○以报效银两。赏世袭贝勒衔固山贝子车林多尔济郡王衔。现月  ○庚辰。命贝子衔镇国将军载振前往日本。法部尚书戴鸿慈前往俄国、呈

  • 胡村月令:暑夜·胡兰成

    胡 村月令:暑夜夏天夜里胡 村大桥上尚有许多人在乘凉,那石桥少了木栏杆,大约一丈二尺阔,五丈长,他们有的坐栏杆柱上,拍拍芭蕉扇聊天,有的就用围身青布大手巾一摊,睡在桥上,也不怕睡着了滚下去。只见好大的月色。渐渐起露水,人声

  • 刘仲洙传·脱脱

    刘仲洙,字师鲁,大兴宛平人。大定三年(1163),考中进士。历任龙门主簿、香河酒税使,再调深泽令。县城靠近滹沱河,当时是秋天庄稼成熟时,河水忽然暴涨,仲洙竭力护堤查堵缺口,终于没有造成灾害。有强盗夜间出现,居民震惊,仲洙率领县

  • 卷一百七十六之十·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六之十 朱批高其倬奏摺 雍正九年正月十四日两江总督【臣】高其倬谨 奏为恭谢 天恩谨陈愚悃事窃【臣】一介庸愚仰荷 知遇畀任封疆加

  • 卷五·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五宋 赵汝愚 编君道门帝学上上神宗论人主有高世之资求治之意在成之以学       孙 觉臣闻人主患无高世之资有有其资而无求治之意有有其意而无好学之实三者之备而治效不成者未之有也

  • 卷一百·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一百歌颂四十【教习进士馆诸臣一】恭颂万寿无疆诗【有总序】教 习 进 士 侍 讲【臣】文志鲸教 习 进 士 谕 德【臣】吴廷桢教 习 进 士 编 修【臣】俞长策【臣】闻昌期载启

  • 第二章 全地通同·梁启超

    凡大同之世,全地大同,无国土之分,无种族之异,无兵争之事,则不必划山为塞,因水为守,铲除天险,并作坦途。所有自古之崇山、盘栈、绝漠、横沙,头痛、身热之区,风灾、鬼难之地,深箐、密林之域,毒蛇、猛兽之所盘据,毛人、生番之所栖宿,

  • 卷三十三·陈经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三十三宋 陈经 撰洛诰【周书】此篇与前召诰之书相表里同是卜洛之事也召公因周公以书戒成王为召诰之篇周公因献卜与成王相对荅之辞而为洛诰之书周公摄政至此七年成王年已二十矣周公知成王年长

  • 大人先生传原文·阮籍

    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陈天地之始,言神农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年之数。尝居苏门之山,故世或谓之闲。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其视尧、舜之所事,若手中耳。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行不赴而居不处,求乎大道而无所寓

  • 成公·成公二年·左丘明

    【经】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夏四月丙戌,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战于新筑,卫师败绩。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首及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秋七月,齐侯使国佐如师。己酉,及国

  • 序·道忞

    续藏经 禅灯世谱明 道忞编修 吴侗集序昔世尊以正法眼藏嘱付迦叶。阿难副贰传化毋令断绝。迨至五家分唱而宗风徧满十方矣。然黄檗犹有不道无禅祇道无师之叹。何哉。当时临济小厮独得大机之用。惯捋虎须尽令而行。大

  • 维摩经抄·佚名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首尾齐全。自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经》之《佛国品第一》疏释至《见阿閦佛国品第十二》。分序文及释文两部分。在序文中,作者认为大乘可分法相宗、破相宗(指般若空宗)与法性宗。《维摩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