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公孙龙第十一

公孙龙者、平原君之客也、好刑名、以白马为非白马、或谓子高曰、子高孔穿之字孔箕之子伋之元孙此人小辨而毁大道、子盍往正诸、子高曰大道之悖。天下之校枉也。吾何病焉。或曰虽然、子为天下故往也、子高适赵、与龙会平原君家、谓之曰僕居鲁、遂闻下风、而高先生之行也、愿受业之日久矣、然所不取于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白马尔、诚去非白马之学、则穿请为弟子、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也、龙之学、正以白马非白马者也、今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矣、今龙为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不亦悖乎、且夫学于龙者、以智与学不逮也、今教龙去白马非白马、是先教也、而后师之、不可也、先生之所教龙者、似齐王之问尹文也、齐王曰、寡人甚好士而齐国无士、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王曰善。是真吾所谓士者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不可得也。尹文曰使此人于广庭大众之中。见侮而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夫士也见侮而不斗。是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尹文曰虽见侮而不斗是未失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不以为臣。则乡所谓士者乃非士乎。夫王之令。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民有畏王令故见侮终不敢斗。是全王之法也。而王不以为臣。是罚之也。且王以不敢斗为辱。必以敢斗为荣。是王之所赏。吏之所罚也。上之所是。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曲谬。虽十黄帝固所不能治也。齐王无以应。且白马非白马者。乃子先君仲尼之所取也。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囿。反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也。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亦曰人得之而巳矣。何必楚乎。若是者。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也。夫是仲尼之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之异白马于谓马。悖也。先生好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也。欲学而使龙去所以教。虽百龙之智固不能当前也。子高莫之应。退而告人曰言非而转。巧而不理此固无所不答也。异日平原君会众宾而延子高。平原君曰先生圣人之后也、不远千里来顾临之欲去夫公孙子白马之学、今是非未分而先生■然欲高逝、可乎、子高曰理之至精者则自明之。岂任穿之退哉。平原君曰至精之说、可得闻乎、答曰其说皆取之经传。不敢以意。春秋记六鹢退飞。睹之则六。察之则鹢。鹢犹马也。六犹白也。睹之得见其白。察之则知其马。色以名别内由外显。谓之白马。名实当矣。若以丝麻加之女工为缁素青黄。色名虽殊。其质则一。是以诗有素丝。不曰丝素。礼有缁布。不曰布缁。●牛元武。此类甚众。先举其色。后名其质。万物之所同。圣贤之所常也。君子之谓贵当物理不贵繁辞。若尹文之折齐王之所言。与其法错故也。穿之所说于公孙子。高其智悦其行也。去白马之说。智行固存。是则穿未失其所师者也。称此云云。没其理矣。是楚王之言楚人忘弓楚人得之。先君夫子探其本意欲以示广。其实狭之。故曰。不如亦曰人得之而巳也。是则异楚王之所谓楚非异楚王之所谓人也。以此为喻。乃相击切矣。凡言人者。总谓人也亦犹言马者。总谓马也。楚自国也白自色也欲广其人。宜在去楚。欲正名色。不宜去白。忱察此理。则公孙之辨破矣。平原君曰先生言于理善矣因顾谓众宾曰、公孙子能答此乎。燕客史由对曰辞则有焉。理则否矣。公孙龙又与子高记论于平原君所、辨理至于臧三耳、公孙龙言臧之三耳甚辨析子高弗应、俄而辞出、明日复见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辨也。先生实以为何如。答曰然。几能臧三耳矣。虽然。实难。僕愿得又问于君。今为臧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臧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亦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弗能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辞胜于理。终必受诎。

李寅言曹良于平原君欲仕之平原君以问子高子高曰不识也。平原君曰良常得见于先生矣。故敢问。子高曰世人多自称上用我。则国无患。夫用智莫若观其身。其身且犹不免于患。国用之亦乌得无患乎。平原君曰良之有患时不明也。居家理。治可移于官。良能殖货。故欲仕之。子高曰未可知也。今有人于此。身脩计明而贫者志不存也。身不脩会计闇而富者。非盗无所得之也。

猜你喜欢
  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晏婴
  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第五·晏婴
  门人黄直录·王守仁
  卷二十二·陆陇其
  中庸集编卷上·真德秀
  经济文衡续集卷十九·佚名
  卷八 论语·钱时
  第八部分·毛公
  《孟子》简介·孟子
  卷四十七·李光地
  卷十三·朱熹
  仪礼小疏卷三·沈彤
  卷三·梁寅
  卷八·佚名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五十一·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五十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翠防南征録【十】华岳寄敬甫叶兄嵗次丁夘秋八月既生魄于时谪建安脱去未有防忽覩星鳯光慨然陪履舄自谓入闽建阅人几千百间有知功名所建复邪僻否则茍

  • 卷三百五十五 元豐八年(乙丑,1085)·李焘

      起神宗元豐八年四月丁亥盡其月   四月丁亥,太皇太后曾祖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冀王瓊追封漢王,曾祖母贈冀國太夫人李氏贈漢國太夫人,贈冀國太夫人李氏贈雍國太夫人。祖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越王繼勳追封豫王,祖

  • ●卷九十三·徐梦莘

      靖康中帙六十八。   起靖康二年四月十一日庚午,尽十四日癸酉。   十一日庚午太后御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   张邦昌以太宰退处入内东门资善堂侍从官以上诣祥曦殿起居太后毕邦昌服紫袍犀带鱼袋独班归两府幕次

  • 东都事略卷十八·王称

    列传一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也母张氏梦人授五色笔而质生九嵗善属文唐长兴中举进士爲忠武军推官晋天福中懐其文见宰相桑维翰维翰竒之擢监察御史稍迁主客员外郎直史舘召入翰林爲学士契丹入邉晋出帝命十五将出征是夕

  • 倭变事略·采九德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夏四月二日,一海船长八九丈余,泊盐邑演武场北新塘觜,约贼六十余,皆髡头鸟音,有枪刀弓矢而无火器。时备倭把总指挥王应麟率本卫骁兵数百而出,贼见我兵不敢动。王遣陆路指挥王彦忠率兵百余,至船询所以来,而译言

  • 卷之十六·祁韵士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十六表第十六居京师之回部【爵八隶内蒙古旗 自此以下皆回部之不列外藩者】郡王品级多罗贝勒定世袭公爵辅国公辅国公定

  • 卷二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大金集礼卷二十五宣命宣麻      赐勅命送宣赐生日宣麻大定四年十一月检讨宣麻典故防酌定到下项【封皇太子妃元议宣麻后止给诰】学士院撰到制书用白诏纸依写诏字大小録一本不用寳进呈讫次日分付閤门

  • 卷一百六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二经籍考史【诏令奏议】【臣】等谨案马端临通考于正史编年外特立起居注一门而实録日历诏令等悉类叙焉考宋代以下起居注实録日历并皆散佚无可登载今从四库全书之例改为诏令奏议类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 真现实论宗体论·太虚

    ──二十七年起在四川汉藏教理院讲── 第一章 现实之理    第一节 现变实事     一 现起变动的如实有事     二 辨证法的世界     三 易的宇宙     四 业果的二种生死     五 

  • 增壹阿含经序·佚名

    晋沙门释道安撰四阿含义同中阿含。首以明其旨。不复重序也。增壹阿含者。比法条贯以数相次也。数终十。令加其一。故曰增一也。且数数皆增。以增为义也。其为法也。多录禁律。绳墨切厉。乃度世检括也。外国岩岫之士.江

  • 卷四十九·佚名

    释发趣品第二十【经】佛告须菩提:&ldquo;汝问云何菩萨摩诃萨大乘发趣,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从一地至一地,是名菩萨摩诃萨大乘发趣。&rdquo;须菩提白佛言:&ldquo;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从一地至一地?&rdquo;佛言:&ldq

  • 净土圣贤录卷四·彭希涑

    往生比邱第三之三齐玉齐玉。姓莫。霅川人。早岁出家。日记数千言。始参祥符神智。后依慈辩。受一心三观之旨。出居苕溪宝藏寺。每岁终。大兴净业社。迁横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中夜告众曰。我辈未念佛时。作诸不

  • 全陈文·严可均

    《全陈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18卷,代乾嘉年间学者严可均之力辑成《全陈文》一册,成历来研究陈代文学之必备资料。

  • 浙西水利书·姚文灏

    明代系统摘编的太湖地区水利文集。编者姚文灏,字秀夫,号学斋,江西贵溪人。明成化进士。弘治七年(1494)曾任常州通判,两年后又以工部主事提督浙西水利,对太湖水利有较深入的研究。为了借鉴历史经验,他于弘治十年编成此

  • 家常语·管淓

    学生上学,先学规矩,走路端正,低声细语。一到学堂,恭敬先生,轻手动脚,不像学生。小声说话,大声认字,一教便记,莫想别事。一样字音,要分平仄,不大声认,无所分别。一样笔画,先看偏旁,偏旁一样,再看中央。笔笔记清,字字说响,虚字实字,随认随

  • 庄周气诀解·佚名

    道家气功著作。作者与写作年代无考。据所述养生方法及文字风格,似为隋唐五代时期作品。文中提出,若欲神仙,当先营气,“但能握固、闭气、吞液,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神,神化为液,液化为骨,胎结丹田,绵绵长存。行之

  • 护命放生轨仪法·义净

    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