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 论语

卷三 论语

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去声下同]也。虽在缧[力追切]绁[息列切]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公冶长,孔子弟子。妻者,嫁之也。缧,黑索。绁,挛也。所以系囚也。南容,孔子弟子,居南宫,名绦,又名适,字子容,谥敬叔。孟懿子之兄。不废,言见用也。)

圣门以为可妻,岂易得者。非罪而缧绁,正所谓无妄之灾,疑不假辨矣。世俗未必究实,须用与他说破。有道不遗,无道获免。三复白圭之证验也。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于虔切]取斯?”(子贱,姓宓,孔子弟子。)

鲁国多君子,岂中和之气独私于鲁哉。熏蒸陶冶,有以致之耳。使子贱居非其地,将何以得此斯字。是所以为君子处,取字亦见得他善学处。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音胡]琏[力展切]也。”(此因称子贱而有问也。夏曰瑚,商曰琏,周曰簠簋,皆宗庙盛黍稷器。)

君子不器而以瑚琏目之,虽可贵重,终未离于器也。赐也,勉乎哉。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于虔切]用佞?御[鱼吕切]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雍姓冉字仲弓孔子弟子佞口才也御当也给办也憎恶也)

仁与佞,正相反。口给,屡憎,仁者不如是也。或称仲弓之仁,而以不佞少之,即此便是他不知其仁处。两言“焉用佞”宜细玩。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音悦]。(斯,犹言这个。)

斯字,是实做工夫处。夫子以为可仕,岂易得者犹自谓未能信,不是实做工夫,安有此语!有学官尝举以难诸生,友人见问,答曰:漆雕开。直是要做彻了。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去声]我者其由与[平声]?”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去声]勇过我,无所取材。”(桴,筏也。所,犹处也。材,即所以为桴者。)

夫子岂真浮海者哉?深叹道之不行耳!子路何喜之遽也?称其好勇而谓取材之无处,所以抑之。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去声]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音潮],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赋,兵也,古者以田赋出兵。千室,大邑。百乘,卿大夫之家。宰,邑长家臣之通号也。赤,姓公西,字子华,孔子弟子。)

三子者,谓之仁,不可谓之不仁,亦不可答以不知。备见圣人包含成就之意。虽然治赋、为宰与宾客言,不仁亦不可使也。当以意逆之。

子谓子贡曰:“女[音汝下同]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与,许也。)

真知一矣,将何所不通?谓之十者,姑举成数而言。颜子地位己不易及,子贡自知弗如,却是他所以进学处。故夫子与之。

宰予昼寝。子曰:“朽[许久切]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音污]也,于予与[平声]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去声];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昼寝,先儒谓居内违礼。朽,腐也。雕,刻画也。杇,镘也。与,语辞。诛,责也。)

气昏欲胜,安能有立笃志?而力行者,气象自然不同。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于虔切]得刚?(申枨,孔子弟子。欲,多嗜欲也。)

刚者,天德之至健,非血气云也。养而无害,自正自大,自直自方,故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若有一毫物欲之私,则馁矣。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之言,系矩之道也。宜夫子喜而进之矣。乃曰:非尔所及。呜呼!此以进之也。赐也一闻斯语,惕然,反求其病根之所在,则终身可行之旨,何必他日而再问乎!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文章,威仪文辞之类。性,即人之所固有天道,即天之所以为天者,天人一理也。)

既曰言,如何不可闻。此是子贡所学大进处,非实见后如何道得出。平时言语之习,为之一洗矣。但将文章与性天道分裂,则犹未也。文章即性即天,初无可闻不可闻之殊。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不闻则已,闻必行之。非以所闻为切身实事者,不尔也。“唯恐”二字,深得子路力行之意。曰果,曰兼人,曰无宿诺,曰闻过则喜,其气象可以概见。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去声]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名圉,卫大夫,谥法“勤学好问”为文。)

敏,有自强不息之义。不耻者,乐善不倦之诚。敏而好学,则得所敏矣。好学而不耻下问,则得所学矣。然孔圉使太叔疾出妻而妻之,其行如是,岂真若圣门之所谓好学者乎?先圣不言其人,而但释谥义,殆有深旨。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子产,姓国氏,名侨,郑大夫。)

事上以敬,则知为下之道。养民以惠而使以义,则知居上之道。然非行己以恭者,不能也。故又为四者之首称。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名婴,齐大夫。)

交际之道,莫善于敬,况久而不替乎。然非敬,则亦不能久也。可以久交,必非苟合者。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章悦切],何如其知也?”(臧文仲,鲁大夫,臧孙氏,名辰。居,犹藏也。蔡,大龟也。节,柱头斗拱。藻,水草。棁,梁上短柱。刻山于节,画藻于棁,以为藏龟之室也。)

龟以卜疑耳,何乃僭饰如此,有识者不尔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去声绝句下同],焉[于虔切下同]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去声],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令尹,官名,楚上卿执政者也。子文,姓斗,名谷于莵。知,觉也。觉其本心而至于常,觉常明者仁。崔子,齐大夫,名杼。齐君,庄公,名光。陈文子,名须无,亦齐大夫也。违,去也。之一邦,往也。)

令尹子文之忠,陈文子之清。据其事两言而尽矣,复疑其为仁而问之,此是子张之病,犹未有觉,安得谓之仁乎?故曰:“未知,焉得仁?”句法与焉得俭、焉得刚正相似,直辞以破其疑,与答孟武伯不知其仁不同矣。

季文子三[去声]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名行父,鲁大夫。斯,语辞。)

事未有不思而得者,然须有学明得义后方可。不然就私意上起。思辗转,只是私意。虽百思何益?宣公篡立,文子不能讨,反为之使齐而纳赂,殆类全不思者。所谓三思,果安在乎?“再可”之言,极宜细玩。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去声下同],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名俞,卫大夫。按春秋传,在文公、成公之时。)

无道则愚,便是他知处。

子在陈曰:“归与[平声]!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音匪]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归,欲归鲁也。狂者,进取。斐,文貌。裁者,翦裁之也。)

圣门炉冶,全在一裁字。斐然成章,非所多也。知所以裁,即敛华就实,无非根柢工夫。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叔齐,名知,字公达。夷、齐,谥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怨是用希,非念怨,言自少怨也。)

怨生于念,念旧恶而不忘,即不免有所怨矣。观兄弟逊国之事,则其人心地可知。故夫子又称之。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或问扣马谏后竟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下,则何如?曰义所不可,虽死不与易。此所以为夷齐也。若不顾大义,苟且浮沉,忍耻事,仇匿怨,为友而不知耻者,天下滔滔皆是也。如此而谓之不念,岂足以识圣贤心哉。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酰[呼西切]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微生姓,名高,鲁人。酰,醋也。)

本心本直,微起意即失之流俗。类以回曲苟殉为周密,乞邻甚小,碍直甚大。

子曰:“巧言、令色、足[将树切]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足恭,便僻貌。)

友者,合志同方之谓。中藏怨心,外为苟合,而谓之可乎?此小人之情状,而流俗未必耻也。左丘明真所谓恶不仁者。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音合]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去声]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衣,服之也。裘,皮服。敝,坏也。憾,恨也。伐,夸也。施者,委之于人也。安之,安我也。信怀义同。)

子路能不吝耳,颜子则有志于忠恕者也。夫子天涵地毓,无一物不在吾仁中。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讼者,辨直之名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鲜有过而不知者,不能讼故不改耳。发于本心,自悔自罪,痛自咎责,如抱冤屈以求伸者焉,方可谓之内自讼。念念不舍,过无由生,讼不由中,改必不力。夫子以为未见而发已矣之叹,警动学者改过之机,至深至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去声]学也。”(十室,小邑也。)

学以忠信为主,而十室之邑必有之,以见天下之美质可学,而至于圣者固多也。惟不知好,是以不若圣人耳。学者,岂可自弃?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音泰]简乎?”子曰:“雍之言然。”(南面,君位,言可为诸侯也。子桑伯子,鲁人。先儒疑即庄周所称子桑户也。可者,仅可之辞。简,言不烦。)

居敬行简,即是仲弓可使南面处。居,如旷安宅而弗居之居。所居者敬,则所行无非敬,自然不烦也。居简则过矣。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去声]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迁,延及也。贰,迟疑不决也。)

不迁怒,不贰过,真用力于仁者。圣门之好学如此哉。旁遇他事微有未平,即所谓迁萌于隐微,斩截不果即所谓贰。此二语工夫极精密,又曰不迁者此心,虚明澄然,不为怒所迁动也。

子华使[去声]于齐,冉子为[去声]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音父愈甫切]。”冉子与之粟五秉[音丙]。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去声]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子华,公西赤,孔子弟子。冉子,冉有也。釜,六斗四升。庾,十六斗。秉,十六斛。急。穷迫也。周者,补不足。继者,续有余。原思,名宪,孔子弟子,孔子为鲁司宼时,以思为宰。粟,宰之禄也。九百,九百斛。辞,辞而不受也。毋,禁止之辞。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当受而辞,不当得而请,皆意也,非中也。圣人所以建皇极。

子谓仲弓:“曰犁[利之切]牛之子骍[息营切]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上声]诸?”(犁,杂文。骍,赤色。周人尚赤色。牲用骍。角者,角周正,中牺牲也。山川,山川之神也。家语谓仲弓生于不肖之父。)

鲧殛死,禹嗣兴,安得以其父而舍之?种类虽或非才,为人子者不当甘自弃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三月,一时也。不违仁者,无纤毫意念蔽其本心也。其余者,颜子以次也。至者,至于不违也。)

本心虚明纯然,无间者三月。三月之外,犹未免微违。此颜子所以几于圣也。若圣人则纯德孔明,无违不违之可言矣。日至,是至于不违者终日。月至,是至于不违者终月。皆觉后事。但工夫有如许次第浅深,所以诸子皆不及颜欤。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平声下同]?”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从政,谓为大夫。果,决断。达,通晓。艺,有才能。乎何有,优为之也。)

冉有、季路在政事之科,而曰果,曰艺,夫子又亟称之。及相季氏,乃有大不然者。信道不笃而能不变于习俗者,寡矣。吁!可畏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音秘]宰。闵子骞曰:“善为[去声]我辞焉,如有复[扶又切]我者,则吾必在汶[音问]上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闵子有定见矣。若由与求也,终何为哉?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由久切]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音扶]!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姓冉,名耕,孔子弟子。疾,淮南子以为癞。牖,南牖也。)

孟子曰:“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冉伯牛之贤而有斯疾乎此,可以言命矣。夫子所以重叹惜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音嗣],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音洛]。贤哉,回也!”(箪,竹器。食,饭也。瓢,瓠也。)

苟乐矣,虽死生之变不与易,箪瓢陋巷而为之遽改乎。要识所乐者何事,其不改者何以一日克己,之后三月不违之时,三叹而三咏也。

冉求曰:“非不说[音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音汝]画。”(画,画断也。)

知所以说则知所以用力,知所以用力则自强不息,日进无疆矣。安有力不足者?画者,斩然自弃之名也。

子谓子夏曰:“女[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学者之称。)

囿于物我,而未能行天下之大公者,皆小人。儒也,为儒而未免于小人,其祸可胜言哉。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音汝]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徒甘切]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武城,鲁下邑。澹台姓,灭明名,字子羽。径,小路取捷者。公事,如饮射读法之类。)

夫子得人之问,为宰之法也。子游灭明之对,观人之法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去声]。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孟之反,名侧,鲁大夫。伐,夸也。奔,败走也。军后曰殿,战败以殿为功也。策,鞭也。事在哀公十一年。)

有功不伐,固厚之至。必若饰辞以自掩,不几于伪乎?战败而还,为国羞辱,区区敢后,遂谓已功。有识者所不为也。故夫子美之。

子曰:“不有祝鮀[徒河切]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祝,宗庙之官。鮀,字子鱼,卫大夫,有口才。朝,宋公子,有美色。)

巧言令色,皆能悦人。谄谀之徒,尤当世所喜。故虽有宋朝之美而无祝鮀之佞,亦难乎其免也。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何莫,犹云孰不也。)

人之由斯道,如出之必由户也。行不着,习不察,故终身由之而不知耳。然则所以不可须臾离者,果安在哉?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野,言朴野。史,掌文书者。彬彬,文质相称之貌。)

质犹干,文犹华也。从根至杪,无非造化自然,如何欠得,但有先后次第耳,故曰:“则以学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罔,不直也。)

本心本直本无邪。枉此人之所以生者,失其为直,生如无生。盗跖之徒,蠢蠢然苟活于天地间,真幸免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去声]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曩尝谓人患不知耳,如渴得饮,如夜行逢烛,如何不好?好后自然融悦。满天地皆春风和气也,如何不乐?由今观之,乃知圣训切中学者之病。世间亦不可谓无知者,旧习一胜,随即昏失。间或好矣,往往力量轻薄,工夫不继。又未免于怠荒。此知及之为难,而仁守之尤不易也。知而不好,与不知同。好而不乐,与不好同。

子曰:“中人以上[上声],可以语[去声下同]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人皆可以为尧舜,性无有不善也。若论资质,则大略自有三等。上知下愚,固不可移矣。中人以上之人,已不易得。中人以下,蒙蔽之深。去下愚,无几而可与之语上也哉。使其可语,虽愚必明。

樊迟问知[去声下同]。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去声]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获,得也。)

乖人道,渎鬼神,知者不为也。仁者难在何处?往往才打不过便放下了。直是到险绝处能勇于一进,然后为得也才有。计获之心,便不是。

子曰:“知[去声下同]者乐[五教切下同]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知此者也。仁者,能守其所知而不失者也。)

动则运而不穷,故乐水。静则寂然不动,故乐山。不滞于物,故乐。不夭其天,故寿。然仁者未尝不动,未尝不乐,特别而言之耳。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齐太公始封之国在禹贡青州之地,鲁周公始封之国在兖州。)

齐坏于霸习,去王道愈远,有圣人作,虽大弊极坏,便可丕变,必曰再变。而至于道者次第,二国之浅深而言耳。期月而可,三年有成,变之规模也。

子曰:“觚不觚[音孤],觚哉!觚哉!”(觚,饮器,受三升。)

觚而不觚,不足以为觚矣。为人而不尽其分,得谓之人乎?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从,谓入于井也。逝,往也。陷,溺也。罔,理之所无也。)

事之有无,或可欺,故可逝理之。是非不可罔,故不可陷。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音扶]!”(约,要也。畔,背也。)

博学于文而约以礼,非笃志励行者,不能。虽未闻道,亦可以弗背矣。“亦可以”三字宜细玩。夫子之望学者,不止于是也。要端的直须透彻乃善。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音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方九切]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卫灵公之夫人,有淫行。孔子至卫,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矢,誓也。厌,弃绝也。)

子路但知其不可,而不知所谓无可无不可,无怪其不说也。子路所见者人,夫子所见者天。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上声]久矣。”(中者,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至,极也。鲜,少也。)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中庸之德。固其日用常事耳,民鲜能久而后以为至焉。呜呼!岂真鲜也哉!

子贡曰:“如有博施[去声]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音扶]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博,广也。施,惠利也。病者,患其难也。譬,喻也。方,犹指归也。)

立者,立之斯立之立。达者,先知先觉之名。已欲立而欲人之皆立。已欲达而欲人之皆达。此仁者之心也。偏私自狭,安能如是!学者诚切已而反求,庶不缪其所趋向矣。子贡用心高远,以广惠爱为仁。而夫子令取譬于近,可谓端的。

猜你喜欢
  闵公(元年~二年)·左丘明
  卷七·杨士勋
  东溪日谈录卷十四·周琦
  卷三十五·湛若水
  卷四十三【起昭公五年尽六年】·杜预
  孟子精义卷七·朱熹
  卷五·张大亨
  卷十二上·王天与
  卷三·季本
  卷七·辅广
  问丧·姚际恒
  卷四十五(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由青年路向问到佛教革兴·太虚
  存在、僧、僧羯磨·太虚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一·彭定求

        卷191_1 【有所思】韦应物   借问堤上柳,青青为谁春。空游昨日地,不见昨日人。   缭绕万家井,往来车马尘。莫道无相识,要非心所亲。   卷191_2 【暮相思】韦应物   朝出自不还,暮归花尽发。岂无终日会,惜

  • 卷六·杜文澜

    刘辰孙明经词填词家固须讲求格律,而音韵之学,实为格律之原。吴县刘辰孙明经禧延,一字翠峰,廪贡生,精於韵学。曾为薛觐唐中丞,延校龙翰臣方伯所著名韵通说,别为校勘记一卷。又自著中州切韵谱一编。後因避乱,客死申江,著作多遗失

  • 初集卷五·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卷五古今体八十八首【辛酉一】辛酉元旦律转三阳泰天开大造春共球朝万国垂拱御元辰木德方临甲金穰岁在辛所期寰海内熙皥戴鸿钧上元节侍皇太后宴恭纪风光午夜漏声

  • 卷一百三十九·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三十九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十六 苏舜钦 永叔月石砚屏歌 日月行上天下照万物根向之生荣背则死故为万物生死门东西两交征昼夜不暂停胡为号山石留此皎月痕常存桂树散疎隂有若图画成永

  • 列传第三十一 文二王明七王·萧子显

    文惠太子四男:安皇后生郁林王昭业;宫人许氏生海陵恭王昭文;陈氏生巴陵王昭秀;褚氏生桂阳王昭粲。巴陵王昭秀,字怀尚,太子第三子也。永明中封曲江公,千五百户。十年,为宁朔将军、济阳太守。郁林即位,封临海郡王,二千户。隆昌元年

  • 卷之三百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三百四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六卷 盐法商课·缪荃孙

    两淮所属盐课两淮盐课甲天下。清初承明制,而汰其浮征,岁额犹不及百万耳。嗣以浮费编入额课,益之以帑利,又益之以外带杂款,递增至五百万,而纲法敝矣。道光改票,大减浮费,商困以苏。行之未久,军事猝兴,淮北以饷盐抵课,票法大紊。淮

  • 卷三十二·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二 立楚国张邦昌册文 维天会五年岁次丁未二月辛亥朔二十一日辛巳皇帝若曰先皇帝肇造区夏务安元元肆朕纂承不敢荒忽夙夜兢兢思与万国同格於治粤惟有宋实乃通邻贡岁币以交欢驰星轺

  • 唐纪十六 起旃蒙单瘀十月,尽玄勣阉茂七月,凡六年有奇·司马光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永徽六年(乙卯,公元六五五年) 冬,十月,己酉,下诏称:“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许敬宗奏:“故特进赠司空王仁祐告身尚存,使逆乱馀孽犹得为廕,并请除削。”从之。

  • 卷一百二十八·山井鼎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二十八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十六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月令】考异古本注建午之辰也也作者疏五月五日在井十六度【一叶右七行】宋板下

  • 明解故上·章太炎

    校莫审于《商颂》,故莫先于《太誓》,传莫备于《周易》,解莫辩于管、老。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鲁语》)。考父为人,三命兹益恭,故托始于《那》,其辑之乱曰:&ldquo;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 采果集·泰戈尔

    《采果集》是泰戈尔创作的诗集,与《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和《吉檀迦利》齐名。它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赞颂生命,思索生命的本质。这些诗作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和生机盎然的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理想追求的乐观和坚定的信心

  • 命案目睹记·阿加莎·克里斯蒂

    《命案目睹记》英国侦探小说大师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出版于1957年,中文名一直没变,英文名有两个:《4.50 from Paddington》;《What Mrs. McGillicuddy Saw》。侦探由简·马普尓小姐(Jane Marple)和克瑞达克督察(Craddock)出

  • 张氏可书·张知甫

    笔记。宋张知甫著。一卷。书 中所记以北宋末年朝廷故实为多,如君臣享乐 之风,士大夫轶事等,“不无沧桑之感”、“往往 意存鉴戒”(《四库全书总目》)。书中又录有当 时君臣的诗词创作(如徽宗悼明节皇后词等), 此外,则记南

  • 香奁润色·胡文焕

    《香奁润色》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理、法、方、药较全面的妇人美容保健专书,全书共分13个部分,载方276首,美容方剂集中在头发部附眉、面部、瘢痣部、唇齿部、身体部、手足部六个部分,共124首方剂,通过历史法、文献法和对

  • 日讲春秋解义·李光地

    六十四卷。此书为康熙皇帝经筵旧稿。由着名宋学家,康熙经学老师李光地主持编定,雍正时由大臣张廷玉、方苞修订定稿,乾隆三年(1738)锓版。宋代由于重《春秋》之慎赏罚、当功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之用,特别重视《春秋

  • 宝藏论·僧肇

    全一卷。后秦僧肇(374~414)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阐说法性真如之体用等,分为广照空有品、离微体净品、本际虚玄品等三品。论中所说常为唐末洞山良价、云门文偃之语录及宋代延寿之宗镜录等所引用,足证其受禅家之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