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二上

<经部,书类,尚书纂传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纂传卷十二上   元 王天与 撰

太甲上第五        商书

太甲旣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作太甲三篇

【汉孔氏曰不明居丧之礼吕氏曰断以不明原太甲之过也然曰旣立不明意者旣立之后声色臭味有以蛊之○汉孔氏曰桐汤地也不知朝政故曰放山杨氏曰伊尹放太甲爲时中陈氏曰孟子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苏氏曰汤放桀伊尹放太甲古未有是皆圣贤不得已之变也故汤以慙德爲法受恶曰此我之所甚病也乱臣贼子庶乎其少衰矣汤不放桀伊尹不放太甲不独病一时而已将使后世无道之君谓天下无若我何此其爲病与口实之慙均耳圣人以爲宁慙己以救天下后世故不得已而爲之以爲不得已之变则可以爲道固当尔则不可○汉孔氏曰念常道苏氏曰思用伊尹之言也陈氏曰孟子所谓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者也○唐孔氏曰史叙其事作太甲三篇上篇是放桐之事中下二篇是归亳之事此序历言其事以总三篇也】

太甲

【汉孔氏曰戒太甲故以名篇唐孔氏曰盘庚仲丁祖乙等皆是发言之人名篇此太甲及沃丁君奭以被告之人名篇史官不同故爲名有异且伊训肆命徂后与此三篇及咸有一德皆是伊尹戒太甲不可同名伊训故随事立称以太甲名篇也林氏曰此篇训体也○蔡氏曰今文无古文有】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唐孔氏曰史爲作书发端故言此爲目○汉孔氏曰阿倚衡平言不顺伊尹之言王氏曰阿如大陵之有阿保其君如阿平其国如衡蔡氏曰商官名也亦曰保衡吴氏曰君之于臣尊而不名则象其德而爲之号如阿衡尚父仲父之类】

伊尹作书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只社稷宗庙罔不只肃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肆嗣王丕承基绪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其后嗣王罔克有终相亦罔终嗣王戒哉只尔厥辟辟不辟忝厥祖

【夏氏曰此言汤及有夏以戒太甲○林氏曰作简册之书以陈戒若后世之章疏也○汉孔氏曰顾谓常目在之諟是也言敬奉天命以承顺天地朱子曰古注顾字此语最好非谓有一物常在面前可见也只是长存此心知得有这道理光明不昧方其静坐未接物也此理固湛然清明及其遇事而应接也此理亦随处发见只要人常提撕省察念念不忘存养乆之则是理愈明虽欲忘之而不可得矣又曰自人言之唤做明德自天言之唤做明命今人多鹘鹘突突一似无这明命若常见其在目前则凛凛然不敢放肆许多道理都在眼前又曰顾諟天之明命只是照管得那本明防物事在真氏曰此语要切在顾諟二字今人俗语云看顾云照顾即此意○汉孔氏曰肃严也言能严敬鬼神而逺之唐孔氏曰汉世儒者说社稷有二左传说社祭勾龙稷祭柱弃惟祭人神而已孝经说社爲土神稷爲谷神勾龙柱弃是配食者也陈氏曰宗庙祖宗之庙吕氏曰人心虽涣散至祭祀之时无有不诚敬者故萃涣二卦必言王假有庙伊尹欲收太甲纵欲之失故言此以收其放心○汉孔氏曰监视也天视汤德集王命于其身抚安天下真氏曰汤惟敬天天亦睠汤曰顾曰监可见天人之交至近而非逺也爲人上者奈何不敬○汉孔氏曰伊尹言能助其君居业天下之众陈氏曰辟君也○汉孔氏曰言先祖勤德致有天下故子孙得大承基业宜念祖修德陈氏曰基址也绪说见五子之歌○汉孔氏曰周忠信也言身先见夏君臣用忠信有终夏都在亳西吕氏曰凡百所爲无不纎悉内而修身外而治朝廷大而治天下全备而无一毫亏缺不满人意之处如孟子周于德周于利之周王氏曰有终善终也相辅相之臣也○汉孔氏曰言桀君臣灭先王之道德不能终其业以取亡王氏曰罔终不克善终也蔡氏曰太甲之意必谓伊尹足以任天下之重我虽纵欲未必遽至危亡故伊尹以相亦罔终之言深折其私而破其所恃也○汉孔氏曰以不终爲戒慎之至敬其君道则能终爲君不君则辱其祖真氏曰辟不辟之言殆甚于汉人所谓帝不谛也然汉君怒而诛之太甲虽无所听然不闻其怒也此所以卒于思庸欤】

王惟庸罔念闻

【蔡氏曰此史氏之言○汉孔氏曰言太甲守常不改无念闻伊尹之戒或问旧说庸字絶句窃谓只作一句读庸训用如王庸作书以诰之庸如何朱子曰是】

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旁求俊彦啓迪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钦厥止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怿万世有辞

【夏氏曰此又言汤之勤以戒太甲○陈氏曰作书而不变乃面命而言○汉孔氏曰爽显皆明也言先王昧明思大明其德坐以待旦而行之唐孔氏曰昧是晦冥爽是将明谓夜向晨也郑氏曰待俟也旦早也吕氏曰昧爽者昬旦之交是时已大自显明洗濯其心澡雪其志想当其时存心养性湛然清净无一毫物累同乎太虚犹日之东升明照天下汤之勤劳受天命宜若可少逸矣犹且若是则下于汤者当何如伊尹所以暗箴太甲之病也○汉孔氏曰旁非一方美士曰彦开道后人言训戒陈氏曰啓开发之迪导达之也林氏曰汤所以孜孜汲汲不遑宁处者惟欲求贤以爲子孙计而已○汉孔氏曰越坠失也无失亡祖命而不勤德以自颠覆○汉孔氏曰言当以俭爲德思长世之谋吕氏曰旣言俭德又言慎者盖德者本然之理慎者用功之地伊尹以此箴太甲之病根也太甲欲纵正与俭德相反真氏曰俭则心小而爲虑者逺侈则心大而爲谋者疎○汉孔氏曰机弩牙也言修德夙夜思之明旦行之如射先省矢括于度释则中朱子曰虞虞人也王氏曰上曰张蔡氏曰括矢末也度法度射者之所准望者也释发也苏氏曰准望有毫厘之差则中有寻丈之逺言人君所爲得失防而祸福大亦如此也○汉孔氏曰止谓行所安止君止于仁子止于孝蔡氏曰安汝止者圣君之事生而知之者也钦厥止者贤君之事学而知之者也○汉孔氏曰言能循汝祖所行则我喜恱王亦见叹美无穷陈氏曰怿恱辞称誉也袁氏曰古人事业不但只了目前直要万世之下莫不称赞永图之验也】

王未克变

【蔡氏曰此亦史氏之言○汉孔氏曰未能变不用训唐孔氏曰据在后能变故当时爲未能也】

伊尹曰兹乃不义习与性成予弗狎于弗顺营于桐宫密迩先王其训无俾世迷

【张氏曰此伊尹之自言○汉孔氏曰言习行不义将成其性郑氏曰习惯熟也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

【按太甲气质本非高明而又纵欲渐以惯熟二者相成也尚书四言性汤诰西伯戡黎言性之本此篇及召诰止是气质之性】

【○汉孔氏曰狎近也经营桐墓立宫令太甲居之近先王则训于义无成其过不使世人迷惑怪之朱子曰狎习见也不顺言太甲所爲不顺义理也郑氏曰密亲也苏氏曰使之独居桐宫密迩先王之陵墓以思哀而生善心此则先王之训也叶氏曰无使太甲终其世迷而弗悟也】

王徂桐宫居忧克终允德

【蔡氏曰此亦史辞○汉孔氏曰往入桐宫居忧位言能思念其祖终其信德吕氏曰忧则心收乐则心放故王居忧而克终允德蔡氏曰允德实有其德于身也次篇言嗣王克终厥德又言允德协于下故史臣言克终允德以发次篇之义○吕氏曰此篇伊尹未尝言太甲之非但以先王反覆言之盖人臣戒君直言其恶必不听信故言先王之美如此使善恶自相形此伊尹纳诲之不可及】

尚书纂传卷十二上

猜你喜欢
  孟子通卷二·胡炳文
  第十五章 6·辜鸿铭
  卷十一·高攀龙
  戒子益恩书原文·郑玄
  卷四十·王道焜
  卷十九·姜炳璋
  卷三百三十七·佚名
  附錄唯識二十論頌·欧阳竟无
  附錄十誦比丘衆學法三本類勘表·欧阳竟无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王日休
  致刘甫澄军长及川东各信佛者书·太虚
  评郭沫若论文化·太虚
  大乘入楞伽经释题·太虚
  佛说摩诃衍宝严经(一名大迦叶品)·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四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孟郊

    <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孟东野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 孟东野诗集卷三     唐 孟郊 撰感兴下 乱离 天下无义劒中原多疮痍哀哀陆大夫正直神反欺子路已成血嵇康今尚嗤为君每一恸如劒在四肢折羽不复飞逝水不复归直松

  • 第七十回 岳家军克复襄汉 韩太尉保障江淮·蔡东藩

      却说张浚镇守关、陕三年,因刘子羽及吴玠兄弟,赞襄军务,虽未能规复关、陕,但全蜀赖以安堵;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少纾敌患。自吕颐浩入相后,与张浚虽无宿嫌,恰也不甚嘉许,更有参政秦桧,阴主和议,当然是反对张浚。桧平居

  • 第四十七回 孙逸仙造革命排满兴汉·黄士衡

    诗曰:争名夺利总成空,万里山河一梦中。由此看来都是幻,问君谁是主人翁?却说两宫被洋人八国联军逼得西狩,一路忍饥挨饿,始至怀来县。县官吴永迎接入署,才得饱餐。不到一日,护驾大臣亦陆续赶到,各诉途甲苦状。次日,太后即命庆王入

  • 第八回 齐桓公晋重耳五霸称尊·黄士衡

    词曰:滚滚龙争虎斗,匆匆鸟飞兔走。席前花影坐间移,百岁光阴有几。说古谈今话本,图王霸业兵机。要知成败是和非,都在渔樵话里。却说幽王时,郑桓公友为王司徒,甚得周众。后犬戎入寇,桓公友死于犬戎之难。平王命其子掘突为司徒,是

  • 卷一百五·杨士奇

    永乐八年六月○丙申朔 车驾次凝翠冈下令将士毋掠人口孳重及马驼牛羊违者斩○戊戌 皇太子升户部主事曾观惠为湖广按察司佥事擢临潼县儒学教谕李玚为吏科给事中广德州儒学训导蔡彬为兵科给事中监生聂瓛为礼科给事中高

  • 卷之一百五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三三 补遗·周作人

    上边所讲的事情是一九〇六至〇九年这一段,前面还有一段,即一九〇二年至〇四年,鲁迅往仙台进医学校之前,他也是在东京,不过那时的事情我可是不知道了。翻阅在南京的旧日记,有几处可以抄引,算作补遗。光绪壬寅(一九〇二)年二月十

  • 卷七十三 韦贤传 第四十三·班固

    (韦贤)【原文】韦贤字长孺。鲁国邹人也。其先韦孟,家本彭城,为楚元王傅,傅子夷王及孙王戊。戊荒婬不遵道,孟作诗风谏。后遂去位,徒家于邹,又作一篇。其谏诗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旂。彤弓斯征,抚宁遐荒,总齐群邦,以翼

  • 李宗闵传·刘昫

    李宗闵字损之,是皇族郑王李元懿的后代。祖父李自仙,是楚州别驾。父亲李曾羽,曾任宗正卿,后调出宫廷任华州刺史、镇国军潼关防御等使臣。李曾羽的兄长李夷简,是宪宗元和年间的宰相。李宗闵于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中进士,元

  • 卷一百·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一百歌颂四十【教习进士馆诸臣一】恭颂万寿无疆诗【有总序】教 习 进 士 侍 讲【臣】文志鲸教 习 进 士 谕 德【臣】吴廷桢教 习 进 士 编 修【臣】俞长策【臣】闻昌期载启

  • 读书续録卷三·薛瑄

    杨山曰人性上不容添一物此言当深翫大莫大于道观于海者难为水逰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物格是知逐事逐物各为一理知至是知万物万事通为一理知至乃知性知天也心静不存则放逸动不察则差错应事差错由心不专一太极者至极之理

  • 孝经集传卷二·黄道周

    明 黄道周 撰三才章第七曽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经者天之常也义者地之制也天有常制地不敢变法之则明因之则

  • 提要·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八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类提要〈臣〉等谨案大学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中庸章句一卷宋朱子撰案论语自汉文帝时立博士孟子据赵岐题词文帝时亦立博士以其旋罢故史不载中庸说二篇见汉书

  • 电贺蒋主席·太虚

    国民政府主席蒋钧鉴:顷披官报,敬审十一中全会公选钧座为国民政府主席兼海陆空军大元帅。众望所归,曷胜钦忭!揆文奋武,负抗建之重任;迈古铄今,致国族于复兴。同盟居四强之列,世界奠和平之基,伟烈丰功,永垂万代!景瞻吉座,讴颂无量!特

  • 成实论大意·太虚

    序论本论 一 十二偈与发聚 二 苦谛聚 三 集谛聚 四 灭谛聚 五 道谛聚结论  序论  成实论十六卷,诃黎跋摩论师造。罗什三藏译后,颇讲习之,未尝判为小乘。梁武朝诸德盛弘此论,一时有成实宗之称。后高丽道朗法

  • 卷第七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七十一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一二十二根。乃至九十八随眠。如是四十二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二十二根者。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

  • 单身女子公寓·松本清张

    服部和子在下午四点左右离开公司。这天是星期六,所以比平时提早一个钟头半就下班。尽管提早下班,和子并不特别高兴,因为既没有约会的人,也没有想要看的东西。提早下班反而让她感到忧郁。她任职的公司是机械商行,她在那里打

  •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知礼

    凡六卷。宋代四明知礼述。又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观经疏妙宗钞、观经妙宗钞、妙宗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知礼的时代,受唐末五代战祸之影响,佛教教学萎顿不振,天台宗分裂为山家、山外二派。属于山家派之知礼于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