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禮書綱目卷六十七     婺源江永撰

學記    通禮十六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憲法也言發計慮當擬度於法式也謏之言小也 朱子曰動衆謂聳動衆聽蓋守常法用中材其效不足以致大譽】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就謂躬下之體猶親也 朱子曰遠謂踈遠之士下賢親遠足以聳動衆聽使知貴德而尊士然未有聞導誘掖之方也故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所學者聖人之道在方册 朱子曰此言唯教學可以化民使成美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謂内則設師保以教使國子學焉外則有大學庠序之官】兑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典經也言學之不舍業也兑當為說字之誤也】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旨美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學則覩己行之所短教則見己道之所未逹】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自反求諸己也自強修業不敢倦 張子曰困者益之基也學之病正在於不知困矣自以為知而問之不能答用之不能行者多矣】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言學人乃益己之學半】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術當為遂聲之誤也古者仕焉而己者歸教於閭里朝夕坐於門門側之堂謂之塾周禮五百家為黨萬二千五百家為遂黨屬於鄉遂在遠郊之外】比年入學【學者每歲來入也】中年考校【中猶間也鄉遂大夫間歲則考學者之德行道藝周禮三歲大比乃考焉】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逹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離經斷句絶也辨志謂别其心意所趣向也知類知事義之比也強立臨事不惑也不反不違失師道 張子曰離經離析經之章句也事師而至於親敬則學之篤而信其道也論學取友能講論其學而取友必端也知類通逹比物醜類是也九年者言其大略人性有遲敏氣有昏明豈可齊也強立而不反可與立也學至於立則自能不息以至於聖人而教者可以無恨矣 朱子曰按鄭注張說皆是也辨志者能分别其心所趨向如為善為利為君子為小人也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樂羣者樂於取益以輔其仁也博習者積累精專次第該徧也親師者道同德合愛敬兼盡也論學者知言而能論學之是非取友者知人而能識人之賢否也知類通逹聞一知十而觸類貫通也強立不反知止有定而物不能移也蓋考較之法逐節之中先觀其學業之淺深徐察其志行之虛實讀者宜深味之乃見進學之驗】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懷來也安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蛾蚍蜉也蚍蜉之子微蟲耳時術蚍蜉之所為其功乃復成大垤】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皮弁天子之朝朝服也祭菜禮先聖先師菜謂芹藻之屬】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宵之言小也肄習也習小雅之三謂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也此皆君臣宴樂相勞苦之詩為始學者習之所以勸之以官且取上下相和厚】入學鼓篋孫其業也【鼔篋擊鼔警衆乃發篋出所治經業也孫猶恭順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撻犯禮者收謂收歛整齊之威威儀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禘大祭也天子諸侯既祭乃視學考校以游暇學者之志意】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使之悱悱憤憤然後啟發也 朱子曰觀示也謂示以所學之端緒語告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學教也教之長穉】此七者教之大倫也【倫理也自大學始教至此其義七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官居官者也士學士也】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有居有常居也】學【朱子曰上句鄭注孔疏讀時字居字句絶而學字自為一句恐非文意當以也字學字為句絶時教如春夏禮樂秋冬詩書之類居學謂居其所學如易之言居業蓋常時所習如下文操縵博依興藝藏修息遊之類所以學者能安其學而信其道】不學操縵不能安弦【操縵雜弄】不學博依不能安詩【博依廣譬喻也依或為衣張子曰依聲之依永者也】 不學雜服不能安禮【雜服冕服皮弁之屬雜或為雅 張子曰服事也雜服洒掃應對投壺沃盥細碎之事又曰道本至樂古之教人先使有以樂之者如操縵博依雜服如此己心樂樂則道義生今無此以致樂專義理自得以為樂然學者太苦思不從容第恐進鋭退速苦其難而不知其益莫能安樂也】不興其藝不能樂學【興之言喜也歆也藝謂禮樂射御書數 張子曰禮樂之文如琴瑟笙磬古人皆能之以中制節射御亦必合於禮樂之文如不失其馳舍矢如破騶虞和鸞動必相應也書數其用雖小但施於簡策然莫不出於學故人有倦時又用此以游其志所以使之樂學也】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藏謂懷抱之修習也息謂作勞休止於之息游謂閒暇無事於之遊】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敬孫敬道孫業也敏疾也厥其也學者務及時而疾其所修之業乃來 張子曰孫其志於仁則得仁孫其志於義則得義惟其敏而已】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呻吟也佔視也簡謂之畢訊猶問也言今之師自不曉經之義但吟誦其所法簡之文多其難問也呻或為慕訊或為訾】言及於數【其發言出說不首其義動云有所法象而已 朱子曰數謂刑名度數言及於數欲以是窮學者之未知非求其本也注疏法象之說恐非若小學之教蓋將使之馴習乎埽灑應對之節與今之教言及於數者其意不同】進而不顧其安【務其所誦多不惟其未曉】使人不由其誠【由用也使學者誦之而為之說不用其誠】教人不盡其材【材道也謂師有所隱也易曰兼三材而兩之謂天地人之道 張子曰人未安之又進之未喻之又告之徒使人生此節目不盡其材不顧安不由誠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難必盡人之材乃不誤人觀可及處然後告之聖人之明直若庖丁之解牛皆知其隙刃投餘地無全牛矣故使人必由其誠教人必盡其材人之材足以有為但以其不由於誠則不盡其材若曰勉率而為之則豈有由其誠者哉】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者言非則學者失問】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隱不稱揚也不知其益若無益然 朱子曰隱其學謂以其學為幽隱而難知如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之意】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速疾也學不心解則忘之易】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刑猶成也】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未發情慾未生謂年十五時 朱子曰此但謂預為之防其事不一不必皆謂十五時也】當其可之謂時【可謂年二十成人時 朱子曰此當其可謂適當其可告之時事亦不一不當以年為斷】不陵節而施之謂孫【不陵節謂不教長者才者以小教幼者鈍者以大也施猶教也孫順也】相觀而善之謂摩【不並問則教者思專也摩相切磋也 朱子曰此但謂觀人之能而於己有益如以兩物相摩而各得其助也】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興起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教不能勝其情慾格讀如凍之扞堅不可入之貌】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時過則思放也】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小者不逹大者難識學者所惑也】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不相觀也】燕朋逆其師【燕猶䙝也褻其朋友 朱子曰大戴保傅篇作左右之習反其師朋此燕朋是私褻之友所謂損者三友之類注說非也】燕辟廢其學【䙝師之譬喻 朱子曰以上文推之注亦非是燕辟但謂私䙝之談無益于學而反有所害也】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廢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逹【道示之以道塗也抑猶推也開為發頭角】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逹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思而得之則深】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失於多謂才少者失於寡謂才多者失於易謂好問不識者失於止謂好思不問者 張子曰為人則多好問則寡不察則易苦難則止】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救其失者多與易則抑之寡與止則進之】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言為之善者則後人樂放傚朱子曰注說非是繼聲繼志皆謂微發其端而不究其說使人有所玩索而自得之也】其言也約而逹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師說之明則弟子好述之其言少而解臧善也 朱子曰三者皆不務多言而使人自得之意】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美惡說之是非也長逹官之長 張子曰知學者至於學之難易又知其資質才性之美惡也】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弟子學於師學為君朱子曰詳上文此但謂能為師以教人則能為君以治人耳】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師善則善朱子曰此言能為師者其人難得故不可不擇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四代虞夏商周】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嚴尊敬也】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尸主也為祭主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尊師重道焉不使處臣位也武王踐阼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黄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齊矣王齊三日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從隨也庸功也功之受其道有功於己】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言先易後難以漸入】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從讀如富父舂戈之舂舂容謂重撞擊也始者一聲而已學者既開其端意進而復問乃極說之如撞鐘之成聲矣從或為松 朱子曰注說非是從容正謂聲之餘韻從容而將盡者也言必答盡所問之意然後止也】此皆進學之道也【此皆善問善答也】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記問謂豫誦雜難雜說至講時為學者論之此或時師不心解或學者所未能問】必也其聽語乎【必待其問乃說之】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舍之須後】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仍見其家錮補穿鑿之器也補器者其金柔乃合有似於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仍見其家撓角幹也撓角幹者其材宜調調乃三體相勝有似於為楊柳之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以言仍見則貫即事易也】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仍讀先王之道則為來事不惑】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以事相况而為之醜猶比也醜或為訃 朱子曰詳文意此句合屬上章仍有闕文】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當猶主也五服斬衰至緦麻之親】君子曰大德不官【謂君也 朱子曰注說非是但言大德者不但能專一官之事若荀子所謂精於道者兼物物也】大道不器【謂聖人之道不如器施於一物】大信不約【謂若胥命於蒲無盟約 朱子曰注說亦非此謂如天地四時不言而信者也】大時不齊【或時以生或時以死】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本立而道生言以學為本則其德於民無不化於俗無不成】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源泉所出也委流所聚也始出一勺卒成不測 朱子曰疏云源則河也委則海也申明先河後海之義也今詳此言所以先河後海者以其或是源故先之或是委故後之疏有二說此說是也 並學記】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彛之性也然無教則亦放逸怠惰而失之故聖人設官而教以人倫亦因其固有者而道之耳書曰天叙有典勑我五典五惇哉此之謂也】 又曰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庠以養老為義校以教民為義序以習射為義皆鄉學也學國學也共之無異名也倫序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庠序學校皆以明此而已】 又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庠序皆學名也申重也丁寜反覆之意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頒與班同老人頭半白黑者也負任在背戴任在首夫民衣食不足則不暇治禮義而飽煖無教則又近於禽獸故既富而教以孝悌則人知愛親敬長而代其勞不使之負戴於道路矣】 孔子曰興於詩【興起也詩本性情有邪有正其為言既易知而吟詠之間抑揚反覆其感人又易入故學者之初所以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而不能自己者必於此而得之】立於禮【禮以恭敬辭遜為本而有節文度數之詳可以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故學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為事物之所摇奪者必於此而得之】成於樂【樂有五聲十二律更唱迭和以為歌舞八音之節可以養人之性情而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查滓故學者之終所以至於義精仁熟而自和順於道德者必於此而得之是學之成也 按内則十歲學幼儀十三學樂誦詩二十而後學禮則此三者非小學傳授之次乃大學終身所得之難易先後淺深也程子曰天下之英才不為少矣特以道學不明故不得有所成就夫古人之詩如今之歌曲雖閭里童稚皆習聞之而知其說故能興起今雖老師宿儒尚不能曉其義况學者乎是不得興于詩也古人自洒埽應對以至冠昏喪祭莫不有禮今皆廢壞是以人倫不明治家無法是不得立於禮也古人之樂聲音所以養其耳采色所以養其目歌詠所以養其性情舞蹈所以養其血脈今皆無之是不得成於樂也是以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難】 子思曰夫子之教必始於詩書而終於禮樂雜說不與焉【孔叢子】 葬曹平公往者見周原伯魯焉【原伯魯周大夫】與之語不說學歸以語閔子馬閔子馬曰周其亂乎夫必多有是說而後及其大人【國亂俗壞言者適多漸以及大人大人在位者】大人患失而惑又曰可以無學無學不害【患有學而失道者以惑其意】不害而不學則苟而可【以為無害遂不學則皆懷苟且】於是乎下陵上朁能無亂乎夫學殖也不學將落原氏其亡乎【殖生長也言學之進德如農之殖苗日新日益 昭十八年左氏傳】

大學    通禮十七

補【自有朱子章句今止存其篇目】

中庸    通禮十八

補【自有朱子章句今亦但存其篇目】

禮書綱目卷六十七

猜你喜欢
  卷上·王诩
  卷二十·佚名
  序·钟泰
  卷一百一·卫湜
  第25章·老子
  雄雉·佚名
  抱朴子內篇卷之十   明本·王明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冯友兰
  維摩詰所說經品目·欧阳竟无
  阿兰那行与养成僧宝·太虚
  神僧传卷第三·朱棣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三·佚名
  月灯三昧经卷第六·佚名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佚名
  金刚仙论 第七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唐圭璋

    孙光宪(一首)   谒金门  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白纻春衫如雪色。扬州初去日。  轻别离,甘抛掷。江上满帆风疾。却羡彩鸳三十六。孤鸾还一只。  此首写飘泊之感与相思之苦。起两句,即懊恨百端,沈哀入骨。“

  • 卷十三·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十三      宋 韩淲 撰七言律诗 赵太社出示夕月斋宫所作次韵报之 年时过我涧之南寂寞宽闲所共堪此道吾侪非自苦人情物态是谁谙?心纵惜形容变餬口犹图齿颊甘且和湖边夕月句老生无奈只常

  • 第十六回 诣东都马援识主 图西蜀冯异定谋·蔡东藩

      却说建武六年复月,光武帝因关东平定,乃拟西略陇蜀,先抚后攻。蜀地为公孙述所据,称王称帝,自霸一方。惟陇西一带,要算隗嚣为西州领袖,名盛一时。公孙述两见前文,隗嚣为西州大将军,见十一回。嚣前曾附汉,助击赤眉,尝受汉大司

  • 第五十七回 具使才说下凉州 满恶贯变生秦阙·蔡东藩

      却说张祚被杀,下手的厨子,叫做徐黑。名足副实。黑既劈倒张祚,便出报外兵,宋混等入阁枭祚,取首悬竿,宣示中外,并暴尸道旁。凉州士民,同称万岁。祚二子泰和庭坚,均遭骈戮。总计祚篡国僭位,仅阅三年,已是恶贯满盈,身死子灭。将

  • 一三九七 左都御史纪昀奏文源阁书覆勘先完请将详校官等分别议处折·佚名

    一三九七 左都御史纪昀奏文源阁书覆勘先完请将详校官等分别议处折【真按:文源阁书校阅如此,而一把八国联军火就烧戮全尽!!嗟呼,文献之亡,岂敢或忘!!今兹所以任真书库屡开,而犹愿我辈同志者勠力于分享共产,以冀藏于天下,毋复亡佚

  • 詹序·沈有容

    余傲游,尝泛舟海上,偕何仪部稚孝君登石湖塔,沈将军士弘持饷饷余。余纵观其寨垒艨舰,棋置星列,极赏其才。已复详其破巨浪,战覆七倭舟,岛夷辟易;则又叹其出兵之合于法。乃今获睹诸君子赠言也,珠玑灿耀,盈卷充溢,或以碑、或以序、或

  • 卷之三  翦勝野聞(明)徐禎卿 撰·邓士龙

    (翦勝野聞,一卷,明徐禎卿撰。徐禎卿,字昌穀,吳縣人。弘治十八年進士,官國子博士。明史卷二一六有傳。) 太祖嘗自敘朱氏世德之碑,其文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鄉。上世以來,服勤農業。五世祖仲八公,娶陳氏,生男

  • 六·钱穆

    现在我们若为唐以下的中国社会,安立一个它自己应有的名称,则不妨称之为科举的社会。这一种社会,实在是战国游士社会、西汉郎吏社会之再发展。这一种社会之内在意义,仍在由代表学术理想的知识分子,来主持政治,再由政治来领导

  • 刘鸿生·佚名

    刘鸿生先生小传刘先生名克定字鸿生浙之定海人今年四十有二岁以五月五日生故老相传凡端午日生者其人必端正而聪明刚严而辟恶先生生七岁而孤幼读于私塾专攻汉文时海禁大开外国语文为应世必需之具遂考入梵王渡圣约翰大学

  • 卷十六 十六之二·孔颖达

    《大明》,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二圣相承,其明德日以广大,故曰“大明”。○复,扶又反。[疏]“《大明》八章,首章、二章、四章、七章皆六句,三章、五章、六章、卒章皆八句”至“武王”。○正义曰:作《大明》诗者,言文王有

  • 卷二百四十五·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四十五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军礼十三马政下宋史兵志太祖初置左右飞龙二院以左右二使领之太平兴国五年改为天廏坊雍熙四年改为骐骥院左右天驷监四左右天廏坊二皆

  • 卷二十五上·朱熹

    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二十五上宋 杨复 撰宗庙上 祭礼九上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廐库为次居室为后【重先祖及国之用 曲礼下】 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库门内雉门外之左右故书位作立郑司农云立读为位古者立位

  • 原性原文·韩愈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

  • 福量品第五·佚名

    焰慧地摄精进波罗蜜伽陀。彼色受想行识等,菩萨观照悉无常。各各现行而不知,非法非生智者见。无色无受想行识,是法无得复无生。了知一切法皆空,是名最上般若行。如化恒沙等佛刹,诸众生证罗汉果。若能书写此般若,令他受持功德

  • 郡斋读书志·晁公武

    目录著作。晁公武撰。宋孝宗淳熙年间,门人杜鹏举在蜀刻4卷本。此后门人姚应绩重新编定20卷,亦在蜀刊刻。淳祐九年,游钧在衢州重刻20卷本,是为衢本。次年,黎安朝延赵希弁在袁州重刻4卷本,赵希弁据自己藏书写成《读书附志》1

  •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陈景元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北宋道士陈景元集注。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陈景元序,内称《度人经》乃太极真人授东吴道士葛玄,南齐严东始为之注,唐李少微、成玄英、薛幽栖并有注解

  • 宝女所问经·佚名

    又名《宝女经》、《宝女问慧经》、《宝女三昧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西晋竺法护译。四卷或三卷。首尾皆残,仅一纸二十八行。经中主要论述毗尼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菩提分、三十二相业因、三十二障大乘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佚名

    二卷,功德施菩萨造,唐地婆诃罗译。直释经文。论名者取本经所诠之义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