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抱朴子內篇卷之十   明本

或問儒道之先後。抱朴子答曰:「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先以為陰陽之術〔一〕,眾於忌諱〔二〕,使人拘畏;而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墨者儉而難遵,不可遍循〔三〕;法者嚴而少恩,傷破仁義。唯道家之教,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包儒墨之善,總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指約而易明,事少而功多〔四〕,務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者也。而班固以史遷先黃老而後六經,謂遷為謬。夫遷之洽聞,旁綜幽隱,沙汰事物之臧否,覈實古人之邪正。其評論也,實原本於自然,其褒貶也,皆準的乎至理。不虛美,不隱惡,不雷同以偶俗。劉向命世通人,謂為實錄;而班固之所論,未可據也〔五〕。固誠純儒,不究道意,翫其所習,難以折中。夫所謂道,豈唯養生之事而已乎?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六〕。又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七〕,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又於治世隆平,則謂之有道,危國亂主,則謂之無道。又坐而論道,謂之三公,國之有道,貧賤者恥焉。凡言道者,上自二儀,下逮萬物,莫不由之。但黃老執其本,儒墨治其末耳。今世之舉有道者,蓋博通乎古今,能仰觀俯察,歷變涉微,達興亡之運,明治亂之體,心無所惑,問無不對者,何必修長生之法,慕松喬之武者哉〔八〕?而管窺諸生,臆斷瞽說,聞有居山林之間,宗伯陽之業者,則毀而笑之曰,彼小道耳,不足算也。嗟乎!所謂抱螢燭于環堵之內者,不見天光之焜爛〔九〕;侶鮋鰕于跡水之中者〔一0〕,不識四海之浩汗;重江河之深,而不知吐之者崑崙也;珍黍稷之收,而不覺秀之者豐壤也。今苟知推崇儒術,而不知成之者由道。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範鑄二儀,胞胎萬類,醞釀彝倫者也。世間淺近者眾,而深遠者少,少不勝眾,由來久矣〔一一〕。是以史遷雖長而不見譽,班固雖短而不見彈。然物以少者為貴,多者為賤,至於人事,豈獨不然?故藜藿彌原,而芝英不世;枳棘被野,而尋木間秀;沙礫無量,而珠璧甚尠;鴻隼屯飛〔一二〕,而鸞鳳罕出;虺蜴盈藪,而虯龍希覿;班生多黨,固其宜也。夫道者,內以治身,外以為國,能令七政遵度,二氣告和,四時不失寒燠之節,風雨不為暴物之災,玉燭表昇平之徵〔一三〕,澄醴彰德洽之符〔一四〕,焚輪虹霓寢其祅〔一五〕,穨雲商羊戢其翼〔一六〕,景耀高照,嘉禾畢遂,疫癘不流,禍亂不作,壍壘不設,干戈不用,不議而當,不約而信,不結而固,不謀而成,不賞而勸,不罰而肅,不求而得,不禁而止,處上而人不以為重,居前而人不以為患,號未發而風移,令未施而俗易,此蓋道之治世也。故道之興也,則三五垂拱而有餘焉。道之衰也,則叔代馳騖而不足〔一七〕焉。夫唯有餘,故無為而化美。夫唯不足,故刑嚴而姦繁。黎庶怨於下,皇靈怒於上。或洪波橫流〔一八〕,或亢陽赤地,或山谷易體,或冬雷夏雪,或流血漂櫓,積尸築京,或坑降萬計,析骸易子,城愈高而衝愈巧,池愈深而梯愈妙〔一九〕,法令明而盜賊多,盟約數而叛亂甚,猶風波駭而魚鱉擾於淵,纖羅密而羽禽躁於澤,豺狼眾而走獸劇於林,爨火猛而小鮮糜於鼎〔二0〕也。君臣易位者有矣,父子推刃者有矣,然後忠義制名於危國,孝子收譽於敗家。疾疫起而巫醫貴矣,道德喪而儒墨重矣。由此觀之,儒道之先後,可得定矣。」

或問曰:「昔赤松子王喬琴高老氏彭祖務成鬱華〔二一〕皆真人,悉仕於世,不便遐遁,而中世以來,為道之士,莫不飄然絕跡幽隱,何也?」抱朴子答曰:「曩古純朴,巧偽未萌,其信道者〔二二〕,則勤而學之,其不信者,則嘿然而已。謗毀之言,不吐乎口,中傷之心,不存乎胸也。是以真人徐徐於民間,不促促於登遐耳。末俗偷薄,雕偽彌深,玄淡之化廢,而邪俗之黨繁,既不信道,好為訕毀,謂真正為妖訛,以神仙為誕妄,或曰惑眾,或曰亂群,是以上士恥居其中也。昔之達人,杜漸防微,色斯而逝,夜不待旦,睹幾而作,不俟終日。故趙害鳴犢,而仲尼旋軫〔二三〕,醴酒不設,而穆生星行〔二四〕,彼眾我寡,華元去之〔二五〕。況乎明哲,業尚本異,有何戀之當住其間哉?夫淵竭池漉,則蛟龍不游,巢傾卵拾,則鳳凰不集,居言于室,而翔鷗不下,凡卉春翦,而芝蓂不秀,世俗醜正,慢辱將臻,彼有道者,安得不超然振翅乎風雲之表,而翻爾藏軌於玄漠之際乎?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為道者必入山林,誠欲遠彼腥膻,而即此清淨也。夫入九室以精思〔二六〕,存真一以招神者,既不喜諠譁而合污穢〔二七〕,而合金丹之大藥,鍊八石之飛精〔二八〕者,尤忌利口之愚人〔二九〕,凡俗之聞見,明靈為之不降,仙藥為之不成,非小禁也,止於人中,或有淺見毀之有司〔三十〕,加之罪福,〔三一〕或有親舊之往來,牽之以慶弔,莫若幽隱一切,免於如此之臭鼠矣。彼之邈爾獨往,得意嵩岫〔三二〕,豈不有以乎?或云:上士得道於三軍,中士得道於都市,下士得道於山林,此皆為仙藥已成,未欲昇天〔三三〕,雖在三軍,而鋒刃不能傷,雖在都市,而人禍不能加〔三四〕,而下士未及於此,故止山林耳。不謂人之在上品者,初學道當止於三軍都市之中而得也,然則黃老可以至今不去也。」

或問曰:「道之為源本,儒之為末流,既聞命矣,今之小異,悉何事乎?」抱朴子曰:「夫升降俯仰之教,盤旋三千之儀,攻守進趣之術,輕身重義之節〔三五〕,歡憂禮樂之事,經世濟俗之略,儒者之所務也。外物棄智,滌蕩機變,忘富逸貴,杜遏勸沮,不恤乎窮,不榮乎達,不戚乎毀,不悅乎譽,道家之業也。儒者祭祀以祈福,而道者履正以禳邪。儒者所愛者勢利也,道家所寶者無欲也。儒者汲汲於名利,而道家抱一以獨善。儒者所講者,相研之簿領也。道家所習者,遣情之教戒也。夫道者,其為也,善自修以成務〔三六〕;其居也,善取人所不爭;其治也,善絕禍於未起;其施也,善濟物而不德;其動也,善觀民以用心;其靜也,善居慎而無悶〔三七〕。此所以為百家之君長,仁義之祖宗也,小異之理,其較如此,首尾汙隆,未之變也。」

或曰:「儒者,周孔也,其籍則六經也,蓋治世存正之所由也,立身舉動之準繩也,其用遠而業貴,其事大而辭美,有國有家不易之制也。為道之士,不營禮教,不顧大倫,侶狐貉於草澤之中,偶猿猱於林麓之閒,魁然流擯,與木石為鄰,此亦東走之迷,忘葵之甘也。」抱朴子答曰:「摛華騁豔,質直所不尚,攻蒙救惑,疇昔之所饜,誠不欲復與子較物理之善否,校得失於機吻矣。然觀孺子之墜井,非仁者之意,視瞽人之觸柱,非兼愛之謂耶?又陳梗概〔三八〕,粗抗一隅。夫體道以匠物,寶德以長生者,黃老是也。黃帝能治世致太平,而又昇仙,則未可謂之後於堯舜也。老子既兼綜禮教,而又久視,則未可謂之為減周孔也〔三九〕。故仲尼有竊比之嘆〔四十〕,未聞有疵毀之辭,而末世庸民,不得其門,修儒墨而毀道家,何異子孫而罵詈祖考哉?是不識其所自來,亦已甚矣。夫侏儒之手,不足以傾嵩華;焦僥之脛〔四一〕,不足以測滄海;每見凡俗守株之儒,營營所習,不博達理,告頑令嚚〔四二〕,崇飾惡言,誣詰道家,說糟粕之滓,則若睹駿馬之過隙也,涉精神之淵,則淪溺而自失也〔四三〕。猶斥鷃之揮短翅〔四四〕,以淩陽侯之波,猶蒼蠅之力駑質〔四五〕,以涉昫猿之峻〔四六〕,非其所堪,袛足速困。然而嘍嘍守於局隘〔四七〕,聰不經曠,明不徹離〔四八〕,而欲企踵以包三光,鼓腹以奮雷靈〔四九〕,不亦蔽乎?蓋登旋璣之眇邈,則知井谷之至卑,睹大明之麗天〔五十〕,乃知鷦金之可陋〔五一〕。吾非生而知之,又非少而信之,始者蒙蒙,亦如子耳,既觀奧祕之宏修,而恨離困之不早也。五經之事,注說炳露,初學之徒,猶可不解。豈況金簡玉札,神仙之經,至要之言,又多不書。登壇歃血,乃傳口訣,苟非其人,雖裂地連城,金璧滿堂,不妄以示之。夫指深歸遠,雖得其書而不師受,猶仰不見首,俯不知跟〔五二〕,豈吾子所詳悉哉?夫得仙者,或昇太清,或翔紫霄,或造玄洲〔五三〕,或棲板桐〔五四〕,聽鈞天之樂〔五五〕,享九芝之饌,出攜松羡於倒景之表〔五六〕,入宴常陽於瑤房之中〔五七〕,曷為當侶狐貉而偶猿狖乎?所謂不知而作也。夫道也者,逍遙虹霓,翱翔丹霄,鴻崖六虛〔五八〕,唯意所造。魁然流擯,未為戚也。犧腯聚處,雖被藻繡〔五九〕,論其為樂,孰與逸麟之離群以獨往,吉光坼偶而多福哉〔六十〕?」

校 釋

〔一〕 先以為陰陽之術 孫校:「先」下當有脫文。校勘記:榮案盧本「先」作「夫」。明案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亦作「夫」。

〔二〕 眾於忌諱 校補云:「於」字無義,疑「相」之草書,形近之訛。

〔三〕 不可遍循 「遍循」原作「偏修」。校補云「偏」當作「遍」,「修」當作「循」,並字之誤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云;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索隱曰:不可遍循,言難盡用也。抱朴所言,實本史記。今據改。

〔四〕 指約而易明事少而功多 上述儒、墨、道、法、陰陽之要旨,略見史記太史公自序。

〔五〕 未可據也 孫校:「據」藏本作「遽」。

〔六〕 立天之道至曰仁與義 語見周易說卦。

〔七〕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語見周易繫辭上。

〔八〕 慕松喬之武者哉 孫校:「武」藏本作「式」。案魯藩本、慎校本亦作「式」。

〔九〕 天光之焜爛 焜爛,光明燦爛。

〔一十〕侶鮋鰕于跡水之中 鮋,音讎,小魚。鰕同蝦。

〔一一〕由來久矣 「由」魯藩本、慎校本作「其」。

〔一二〕鴻隼屯飛 孫校:「鴻」刻本作「鷹」。案:屯,難也。

〔一三〕玉燭表昇平之徵 春夏秋冬四氣和謂之玉燭,見爾雅釋天。

〔一四〕澄醴彰德洽之符 澄醴即醴泉。爾雅釋天云:甘雨時降,萬物以嘉,謂之醴泉。

〔一五〕焚輪虹霓寢其祅 焚輪,穨風,即暴風從上下降。爾雅釋天云:「焚輪謂之穨」。此句言穨風與虹霓並不為害。穨同頹。

〔一六〕穨雲商羊戢其翼 商羊,鳥名。此句言暴風不起,亂雲不翻,商羊亦不飛舞。

〔一七〕叔代馳騖而不足 叔代,指衰世之人。馳騖,謂勞碌奔走。

〔一八〕或洪波橫流 孫校:藏本無「或」字。明案魯藩本亦無。

〔一九〕池愈深而梯愈妙 孫校:二「愈」字藏本作「逾」。明案魯藩本亦作「逾」。

〔二十〕小鮮糜於鼎 鮮,生魚。老子云:「治大國若烹小鮮」。孫校:「糜」藏本作「麋」。

〔二一〕老氏彭祖務成鬱華 校補云:務成鬱華,道家有二說。太上老君開天經(雲笈七籤二)云,伏羲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無化子,一名鬱華子。帝堯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務成子。此謂務成鬱華諸仙,皆老子化身,蓋本道家舊說也。葛氏神仙傳辨之云,夫有天地則有道術,道術之士,何時暫乏。是以伏羲以來,至于三代,顯名道術,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也。是抱朴不取舊說者矣。今以老子、務成、鬱華並列,正可與神仙傳相印證。

〔二二〕其信道者 孫校:「其」下藏本有「明」字。案魯藩本、慎校本亦有「明」字。

〔二三〕趙害鳴犢而仲尼旋軫 史記孔子世家云:孔丘將西見趙簡子,至於河,而聞竇鳴犢舜華之死也,臨河而嘆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

〔二四〕醴酒不設而穆生星行 漢書楚元王傳:初元王敬禮申公等,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為穆生設醴。及王戊即位,常設,後忘設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設,王之意怠。遂謝病去。

〔二五〕彼眾我寡華元去之 左傳宣公二年:鄭伐宋,宋師敗績,囚華元。宋人以車馬贖華元于鄭,半入,華元逃歸,見叔牂云云。華元曰,去之,夫其口眾我寡。

〔二六〕入九室以精思 九室,修道之靜室。

〔二七〕既不喜諠譁而合污穢 孫校:刻本無「合」字,按當有脫誤,未詳。明案「合」疑當作「沾」,涉下文「合金丹」而誤。

〔二八〕鍊八石之飛精 神仙傳老子傳云:「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等。八石見前論仙篇注。校勘記:御覽六百七十「精」作「英」。

〔二九〕尤忌利口之愚人 孫校:「人」下藏本有「忌」字,非。

〔三十〕或有淺見毀之有司 孫校:「毀」字當衍。

〔三一〕加之罪福 孫校云「之」下當脫「以」字,「福」當作「禍」。

〔三二〕得意嵩岫 孫校云:「嵩」一本作「岩」。

〔三三〕未欲昇天 校勘記:御覽六百七十作「未欲輕舉」。

〔三四〕而人禍不能加 校勘記:御覽六百七十「人禍」作「凶禍」。

〔三五〕輕身重義之節 孫校:「義」藏本作「命」。案魯藩本亦作「命」。

〔三六〕其為也善自修以成務 孫校:「其」藏本作「無」,誤。

〔三七〕其靜也善居慎而無悶 孫校:「慎」當作「真」。

〔三八〕耶又陳梗概 孫校:「耶」當作「即」。明案慎校本、寶顏堂本「耶又」作「又聊」。

〔三九〕未可謂之為減周孔也 慎校本、寶顏堂本、崇文本「減」下有「於」字。

〔四十〕仲尼有竊比之嘆 孔丘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云云。孔丘謂弟子曰,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蓋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也。見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此即謂仲尼有竊比之嘆。

〔四一〕焦僥之脛 焦僥亦作僬僥。山海經大荒南經云:有小人名曰焦僥之國。列子湯問篇:從中州以東四十萬里得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

〔四二〕告頑令嚚 孫校:「令」當作「舍」。

〔四三〕則淪溺而自失也 孫校:「則」下當脫二字。

〔四四〕斥鷃之揮短翅 斥鷃亦作尺鷃,小鳥。

〔四五〕猶蒼蠅之力駑質 孫校「猶」字當衍,藏本脫「蒼」字「之」字。明案魯藩本亦脫「蒼」「之」二字,「蠅」訛為「鱦」。

〔四六〕以涉昫猿之峻 原校:「昫」一作「日」。孫校:「昫」當作「眴」。

〔四七〕然而嘍嘍守於局隘 嘍嘍,煩瑣貌。

〔四八〕聰不經曠明不徹離 曠,師曠,耳聰能善辨音。離,離朱,古之明目者。

〔四九〕鼓腹以奮雷靈 孫校:「奮」當作「奪」。

〔五十〕睹大明之麗天 大明,指日月。

〔五一〕知鷦金之可陋 鷦金,疑謂鷦明鳥羽上之金光。

〔五二〕俯不知跟 孫校:「跟」藏本作「根」。案魯藩本亦作「根」。

〔五三〕或造玄洲 玄洲,十洲之一,人跡罕絕處。海內十洲記云:玄洲在北海之中,上有太玄都,饒金芝玉草。

〔五四〕或棲板桐 原校:「板」或作「枝」。明案:板桐,山名,崑崙墟三山之一。楚辭莊忌哀時命云:望閬風之板桐。洪氏補注引博雅曰:崑崙虛有三山,閬風、板桐、玄圃。

〔五五〕聽鈞天之樂 鈞天之樂,古神話傳說天上之音樂。昔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及簡子寤,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游於鈞天,廣樂九奏萬舞,其聲動人心。見史記趙世家。

〔五六〕出攜松羡於倒景之表 松,赤松子;羡,羡門子高,傳說皆是古之仙人。見劉向列仙傳王圓照校正本。

〔五七〕入記趙世家。

〔五六〕出攜松羡於倒景之表 松,赤松子;羡,羡門子高,傳說皆是古之仙人。見劉向列仙傳王圓照校正本。

〔五七〕入宴常陽於瑤房之中 常,平常生;陽,陵陽子明,皆是所謂修道之人,見列仙傳。

〔五八〕鴻崖六虛 六虛,上下四方。

〔五九〕犧腯聚處雖被藻繡 犧,宗廟之牲,色純白曰犧,如犧牛犧羊。腯,豕豚肥盛。莊周不欲為被文繡之犧牛,見莊子列禦寇篇。

〔六十〕吉光坼偶而多福 吉光,神獸,見對俗篇注。

抱朴子內篇校釋

猜你喜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卷十四·高士奇
  卷五·夏僎
  卷三·林之奇
  卷四十三·康熙
  卷首第二·秦蕙田
  五  七患·墨子
  卷二十六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之一·李如圭
  卷首目录·乾隆
  卷一百一十五·佚名
  普陀洛迦新志卷二·王亨彦
  覆梅埔六属佛学院筹备处书·太虚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五·佚名
  佛说罗摩伽经卷下·佚名
  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上·灌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开场词引·丁耀亢

    【满庭芳】(副末道巾彩服上)花落春归,莺啼月缺,消磨白发三千。秦宮汉阙,丘陇漫荒烟。铁马金戈日月,困英雄行乐当年。跨驴背西湖沽酒,来问化人船。子虚应有赋,何生问渡,得遇成连。更仙侠名友,世外婵娟。凑****秋声

  • 卷十三·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录卷十三王维维字摩诘太原人父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擢进士第一与弟缙齐名天宝中歴官给事中禄山陷两都为贼所得服药佯瘖贼平定罪以凝碧池诗闻于行在特宥之官至尚书右丞尤长五言诗书畵特臻

  • 卷三百五 列传九十二·赵尔巽

      钱陈群子汝诚、孙臻 沈德潜 金德瑛钱载 齐召南陈兆仑、兆仑孙桂生 董邦达钱维城、邹一桂 谢墉金甡、庄存与、刘星炜王昶   钱陈群,字主敬,浙江嘉兴人。父纶光,早卒。母陈,翼诸孤以长,语在列女传。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

  • 进唐鉴原表·范祖禹

    臣祖禹言臣窃以自昔下之戒上臣之戒君必以古騐今以前示后禹益之于舜则言其所无于佚于乐【书大禹谟益曰吁戒哉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滛于乐】傲虐之作防于未然【书益稷禹曰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周召之于成王则相

  • 辽史拾遗卷九·厉鹗

    钱塘厉鹗 撰本纪第十八兴宗一兴宗神圣孝章皇帝讳宗真字雅布济小字济古尔圣宗长子改元景福契丹国志曰兴宗皇帝讳宗真番名实卜克圣宗第八子顺圣元妃所生帝生于顕州东锥子河秋九月辛亥宋遣王随曺仪致祭王騣许怀信梅询张

  • 尚史卷九十三·李锴

    志一天文志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浑沌迨其既分则清阳为天浊隂为地是故天为元气之始万物之祖浮悬于上有宗动之枢左旋不已而王者法之亦建其极有所或戾则示变于上昭应于下董子曰天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二 列女传四·纪昀

    列女传 【四】○金阿林妻萨勒扎 李宝信妻王氏雷妇师氏 康住住李文妻史氏李英妻张氏相琪妻栾氏 瓜尔佳华善妻额勒锦萨哈连妻通吉氏许古奏刘氏【二女】张慥妻冯妙真 完颜长乐妻富察明秀图 们呼图克们妻乌库哩氏

  • 光绪甲申(十年)·佚名

    □月□□日四月十三日四月十五日九月初一日九月初二日九月初三日九月初四日九月初五日九月初六日九月初七日九月初八日九月初九日九月十一日九月十二日九月十三日九月十四日九月十五日九月十六日九月十七日九月十八日

  • 唐纪五十九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长庆三年(癸卯、823)·司马光

    唐纪五十九 唐穆宗长庆三年(癸卯,公元823年) [1]春,正月,癸未,赐两军中尉以下钱。二月,辛卯,赐统军、军使等绵采、银器各有差。 [1]春季,正月,癸未(二十七日),唐穆宗赏赐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军将钱。二月,辛卯(初六),赏赐左、右羽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五 洪武十二年闰五月丙申朔。 戊戌,太白昼见。 辛丑,置台州府宁海县巡检司。 丙午,赏征进广西猺贼有功者,指挥人绮帛各五匹,自千户以下各有差,阵亡者倍之,征伤者加半;随征无功者:指挥人绮帛各三

  • 61.周勃夺军·林汉达

    汉惠帝没有儿子,吕太后从外面找了一个婴儿冒充是惠帝生的,立为太子。公元前188年,惠帝一死,由这个婴儿接替皇位,吕太后就名正言顺地临朝执政。吕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要立吕家的人为王,问问大臣们可不可以。右丞相王陵是

  • 六年·佚名

    (壬寅)六年清乾隆四十七年春正月1月1日○戊戌朔,諭八道兩都曰:「養者以荒政,莫如豫講,勑諭設賑三路,三路牧守,未知能有以奉承予意否。務農之道,亦惟曰及時而已。故曰:『食哉惟時。』每年元朝,輒下勸農綸音者,蓋欲其及時而豫爲之勑

  • 卷十五·汪克宽

    <經部,春秋類,春秋胡傳附錄纂疏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胡傳附録纂疏卷十五元 汪克寛 撰文公下【癸頃王元年】九年【晉靈三齊昭十五衛成十七蔡莊二十八鄭穆十曹共三十五卒陳共十四桓十九宋昭二秦康三楚穆八】春【頃】毛

  • 卷第八·道原

    景德传灯录卷第八怀让禅师第二世下五十六人(马祖法嗣)汾州无业禅师澧州大同广澄禅师池州南泉普愿禅师五台邓隐峰禅师温州佛嶴和尚乌臼和尚潭州石霜山大善和尚石臼和尚本溪和尚石林和尚洪州西山亮

  • 正德朝邑县志·韩邦靖

    明代方志。明王道修,韩邦靖纂。二卷。道,武城(今属山东)人。正德进士,历国子祭酒,终官吏部侍郎。邦靖字汝度,号五泉,陕西朝邑(今大荔)人。正德进士。官工部主事。著《五泉诗集》。邦靖因前代志书卷帙浩繁,记事欠详,文

  • 台阳见闻录·唐赞衮

    杂志。作者唐赞衮,字之,湖南善化人。曾任台南府知府。在台任职期间入境问俗,咨访旧章,甄搜事类,综要备录,成书两卷。包括建置、通商、田赋、政事、文教、防务、风俗、地理、物产等内容。书成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

  • 康范诗集·汪晫

    宋诗别集。1卷,附录3卷。汪晫著。此集为汪晫三世孙汪梦斗所编,“康范”为汪晫私谥之号。集末有汪梦斗跋语,称其诗词共70首,其余杂著亦曾辑得20篇,并《静观常语》30余卷,亡于兵火,唯诗词草本仅存,即为此集。原与汪梦斗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智旭

    或问蕅益子曰。吾闻讲法华者。莫善于台宗。是故智者大师妙悟之后。以不思议四无碍辩。宣玄义文句二书。章安尊者记为各二十卷。不异阿难结集。迨荆溪尊者。又以释籖转翼玄义。文句记转翼文句。于是教观大明。称为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