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宣汉篇第五七

【题解】

“宣汉”就是宣扬汉代的“功德”。王充在本书《恢国篇》中说:“《宣汉》之篇,高汉于周,拟汉过周”,在《须颂篇》中说:“《宣汉》之篇,论汉已有圣帝,治已太平。”可见他是很看重《宣汉篇》的。王充认为,太平盛世的标准,应当是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以此为标准,他把汉代与周代作了对比,认为汉代“四海混一,天下定宁”,疆域广大,荒野变成良田,各民族都有所进步。因此,他明确指出:“周不如汉”。这就驳斥了俗儒“好褒远称古”,认为太平盛世只存在于古代的观点。王充指出,“圣人”也是禀气而生的,“天之禀气,岂为前世者渥,后世者泊哉?”天施气,古今若一,所以“圣人”古今都有,问题在于“世儒不知圣”。至于祥瑞,王充认为汉代并不少见,只是“帝王之瑞,众多非一”,“今瑞未必同于古,古应未必合于今”。但是他尽力在“祥瑞”问题上作文章,把社会的进步又完全归之于封建帝王的所谓“功德”上,对汉代帝王极力作了美化。

【原文】

57·1儒者称五帝、三王致天下太平,汉兴已来(1),未有太平。彼谓五帝、三王致太平,汉末有太平者,见五帝、三王圣人也,圣人之德,能致太平;谓汉不太平者,汉无圣帝也,贤者之化,不能太平。又见孔子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2)”。方今无凤鸟、河图,瑞颇未至悉具,故谓未太平。此言妄也。

【注释】

(1)已:通“以”。

(2)引文参见《论语·子罕》。

【译文】

俗儒说五帝、三王时期招致了天下太平,汉代兴建以来,没有出现太平。他们说五帝、三王时期招致了天下太平汉代没有出现太平,是由于见五帝、三王是圣人,圣人的功德,可以招致天下太平的缘故;说汉代不太平,是由于汉代没有圣帝,贤人的教化,是不能招致天下太平的缘故。又见孔子说过“凤鸟不飞来了,黄河中也没有图出现,我这一生可能是完了”。当今没有凤鸟、河图,祥瑞略欠齐备,所以说汉代不太平。这种说法太荒谬了。

【原文】

57·2夫太平以治定为效(1),百姓以安乐为符(2)。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3),尧、舜其犹病诸(4)!”百姓安者,太平之验也。夫治人,以人为主。百姓安而阴阳和(5);阴阳和则万物育;万物育则奇瑞出。视今天下,安乎?危乎?安则平矣,瑞虽未具,无害于平。故夫王道定事以验(6),立实以效,效验不彰,实诚不见(7)。时或实然,证验不具,是敌王道立事以实,不必具验。圣主治世,期于平安,不须符瑞。

【注释】

(1)效:效验。指吉祥的征兆。

(2)符:符瑞,吉祥的征兆。

(3)修己:指君王修养自身的道德,认真尽到自己的职责。

(4)其:表推测语气,略与“大概”同。病:感到困难。诸:“之乎”的合音。引文参见《论语·宪问》。

(5)阴阳:阴气和阳气。阴阳和:指气候正常,风调雨顺。

(6)王道:先王之道,古代圣王治国的道理。事:事实,治理国家的实际情况。这里的“事”和下句的“实”,都指天下太平。验:和下句的“效”都指祥瑞。

(7)见(xiàn现):同“现”。

【译文】

天下太平是以社会安定作为吉祥的征兆的,老百姓是以安居乐业作为吉祥的征兆的。孔子说:“修养自身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尧、舜大概也还难于完全做到这一点吧!”老百姓安居乐业,是天下太平的证明。治理人,就应该以人为主。老百姓安居乐业就阴阳之气和谐;阴阳之气和谐就万物滋生;万物滋生就有奇瑞出现。看看当今的天下,老百姓是安居乐业呢?还是岌岌可危呢?既然老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天下就是太平的了,祥瑞即使不齐备,并不妨害它称为太平盛世。所以先王之道用祥瑞作为判断天下太平的根据,如果祥瑞不显著,那就是天下太平的事实还没有出现。但是有时也许天下确实太平了,然而祥瑞未必齐备,所以先王之道又是用事实来作为判断天下太平的根据的,不一定要求祥瑞齐备。圣主治理天下,盼望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并不期待符瑞的出现。

【原文】

57·3且夫太平之瑞,犹圣主之相也(1)。圣王骨法未必同(2),太平之瑞何为当等?彼闻尧、舜之时,凤皇、景星皆见(3),河图、洛书皆出,以为后王治天下,当复若等之物,乃为太平。用心若此,犹谓尧当复比齿(4),舜当复八眉也(5)。夫帝王圣相前后不同,则得瑞古今不等。而今王无凤鸟、河图,为未太平,妄矣。孔子言凤皇、河图者,假前瑞以为语也,未必谓世当复有凤皇与河图也。

【注释】

(1)主:据下文“圣王骨法未必同”,当作“王”。相:骨相。王充认为从人的相貌特征可以看出他的“命”的好坏。参见本书《骨相篇》。

(2)骨法:骨相特征。

(3)景星:参见52·1注(2)。

(4)比齿:即“骈(pián蹁)齿”,牙齿不分开,长成一片。传说帝喾“骈齿”。

(5)八眉:即《骨相篇》所说的“眉八采”。传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

【译文】

象征太平的祥瑞,好比是圣王的骨相。圣王的骨相特征未必都相同,象征太平的祥瑞为什么就应当相同呢?他们听说尧、舜的时候,凤凰、景星都出现,河图、洛书也都出现,就认为以后的帝王大治天下时,也应当出现这一类祥瑞之物,才能称为天下太平。依照这种想法,好比说尧应当像帝喾那样长出比齿,舜也应当像尧那样眉毛有八种颜色。帝王的圣相前后不相同,那么他们遇到的祥瑞古代和现代就不会一样。如果当今的帝王由于没有凤鸟、河图一类的祥瑞,便认为天下还没有太平,这就错了。孔子说到凤凰、河图这类东西,是要借用从前出现过的祥瑞来阐述自己观点的缘故,不一定是说世上应当再有凤凰与河图出现。

【原文】

57·4夫帝王之瑞,众多非一,或以凤鸟、麒驎,或以河图、洛书,或以甘露、醴泉,或以阴阳和调,或以百姓义安(1)。今瑞未必同于占,古应未必合于今,遭以所得,未必相袭。何以明之?以帝王兴起,命祜不同也(2)。周则乌、鱼(3),汉斩大蛇(4)。推论唐、虞,犹周、汉也。初兴始起,事效物气(5),无相袭者,太平瑞应,何故当钧(6)?以已至之瑞,效方来之应,犹守株待兔之蹊(7),藏身破置之路也(8)。

【注释】

(1)乂(yì义):安定。

(2)祜:据递修本当作“祐”。祐:福祐,这里指祥瑞。命祐:王充认为帝王禀承的是吉命,兴起时必然遇吉兆。祥瑞“众多非一”,遇到的祥瑞有偶然性,所以帝王兴起时遇到的祥瑞就各不相同。参见本书《初禀篇》。

(3)周则乌、鱼:参见12·1注(2)“武王得白鱼、赤乌”条。

(4)汉斩大蛇:传说汉高祖刘邦夜间行路,斩断了一条拦住去路的大白蛇。参见《史记·高祖本纪》及本书《吉验篇》。

(5)事:指统一天下的实际情况。物气:泛指祥瑞。

(6)钧:通“均”。

(7)守株待兔:语本《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蹊(xī西):路,这里指方法。

(8)罝(jū居):捕捉兔子的网。藏身破罝:出处不明,意与守株待兔相近。

【译文】

帝王遇到的祥瑞,多种多样并非一种,或许是凤鸟、麒驎,或许是河图、洛书,或许是甘露、醴泉,或许是阴阳之气调和,或许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现在的祥瑞未必与古代的相同,古代的祥瑞未必与现在的相合,偶然遇上什么祥瑞就是什么祥瑞,不一定古今相沿袭。用什么证明这一点呢?用帝王兴起时,遇到的祥瑞不同就可以证明。周武王遇到的是赤乌、白鱼,汉高祖是斩了大白蛇。推论唐尧、虞舜时的祥瑞,也应当如同周代和汉代的祥瑞不相沿袭一样。帝王刚刚兴起的时候,具体遇到的祥瑞,没有互相沿袭相同的,象征天下太平的祥瑞,为什么应当相同呢?用已经出现过的祥瑞作为标准,去硬套将来会出现的祥瑞,就好比是采用守株待兔和藏身破置的办法一样可笑。

【原文】

57·5天下太平,瑞应各异,犹家人富殖(1),物不同也。或积米谷,或藏布帛,或畜牛马,或长田宅(2)。夫乐米谷不爱布帛,欢牛马不美田宅,则谓米谷愈布帛,牛马胜田宅矣。今百姓安矣,符瑞至矣,终谓古瑞河图、凤皇不至,谓之未安,是犹食稻之人,入饭稷之乡,不见稻米,谓稷为非谷也。实者,天下已太平矣。“未有圣人,何以致之?未见凤皇,何以效实?”问世儒不知圣(3),何以知今无圣人也?世人见凤皇,何以知之?既无以知之,何以知今无凤皇也?委不能知有圣与无,又不能别凤皇是凤与非,则必不能定今太平与未平也。

【注释】

(1)殖:经商牟利。

(2)长(hǎng掌):增长,添置。

(3)问:指对上述议论的质问。

【译文】

天下太平,出现的祥瑞各不相同,如同老面姓发财致富,收藏的财物不相同。有的积蓄米谷,有的收藏布帛,有的畜养牛马,有的添置田宅。喜欢米谷的不喜欢布帛,喜欢牛马的不羡慕田宅,就说米谷胜过布帛,牛马胜过田宅了。当今老百姓安乐了,符瑞也出现了,竟然说古代的祥瑞河图与凤凰没有到来,认为天下还不太平,这好比吃稻米的人进入吃稷类的地方,没有看见稻米,就认为稷不属于谷类一样。实际上,天下已经太平了。有人说:“没有圣人,怎么能使天下太平呢?没有见到凤凰,怎么能证明天下太平是事实呢?”质问俗儒并不能识别圣人,凭什么知道当今没有圣人呢?一般人见到了凤凰,又怎么能识别它呢?既然不能识别它,凭什么知道当今没有凤凰呢?确实不能识别有没有圣人,又不能识别凤凰是不是凤凰,那么必然不能确定当今天下是太平还是不太平。

【原文】

57·6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然后仁(1)。”三十年而天下平(2)。

汉兴,至文帝时二十余年(3),贾谊创议,以为天下洽和,当改正朔、服色、制度(4),定官名,兴礼乐。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5)。夫如贾生之议,文帝时已太平矣。汉兴二十余年,应孔子之言“必世然后仁”也。汉一代之年数已满(6),太平立矣,贾生知之。况至今且三百年,谓未太平,误也。且孔子所谓一世,三十年也。汉家三百岁,十帝耀德(7),未平如何?夫文帝之时,固已平矣,历世持平矣(8)。至平帝时(9),前汉已灭,光武中兴(10),复致太平。

【注释】

(1)世: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引文参见《论语·子路》。

(2)“三十年而天下平”七字疑为释上句之语。王充喜于文中解经,语尾定有“也”字。疑“平”字下脱一“也”字。”

(3)二十余年:西汉于公元前206年立国,至汉文帝即位时已历27年。

(4)正朔:夏历正月初一。古代每个新王朝建立时,要向全国颁布新历法重新确定每年的正月初一在哪一天,叫“定正朔”。奉不奉行新历法,是服不服从新王朝的主要标志之一。服色:参见51·12注(3)。

(5)遑(huáng皇):闲暇,空闲。以上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代:当为“世”字。这是唐人避讳所改,今本沿用。

(7)上帝:从西汉高祖刘邦至东汉章帝,实际上经历了十四个皇帝,这里是以三十年为一世,举其大数而言。

(8)持:当作“治”,此亦系唐朝人避高宗讳而改之。

(9)平帝:汉平帝刘衎。在位五年。元始五年(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

(10)中兴:指一个王朝衰败之后又复兴。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圣人兴起统治天下,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经过三十年天下就可以太平了。汉朝兴起,到汉文帝时已经二十多年了,贾谊首先建议,修改正月初一的日子,改变服色,改变各种制度,确定官职名称,兴办礼乐仪式。汉文帝刚登上帝位,谦让说还来不及顾到这些改革。按照贾谊的建议,汉文帝时天下就已经太平了。汉朝兴建二十多年,应验了孔子“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的话。汉朝三十年的年数已经满了,太平已经成功,贾谊明白这一点。何况至今已将近三百年了,说天下还不太平,这就错了。况且孔子所说的一世,是三十年。汉家天下已经历了三百年,十位皇帝功德显耀,说天下还没有太平怎么行呢?汉文帝的时候,本来天下已经太平了,历代都达到了太平。到了汉平帝时,前汉已经灭亡,光武皇帝复兴了汉朝,再次导致了天下太平。

【原文】

57·7问曰:“文帝有瑞,可名太平,光武无瑞,谓之太平,如何?”曰:夫帝王瑞应,前后不同,虽无物瑞,百姓宁集,风气调和,是亦瑞也。何以明之?帝王治平,升封太山(1),告安也。秦始皇升封太山,遭雷雨之变(2),治未平,气未和。光武皇帝升封,天晏然无云,太平之应也,治平气应。光武之时,气和人安,物瑞等至。人气已验(3),论者犹疑。孝宣皇帝元康二年(4),凤皇集于太山,后又集于新平(5)。四年,神雀集于长乐宫(6),或集于上林(7),九真献麟(8)。神雀二年(9),凤皇、甘露降集京师(10)。四年,凤皇下杜陵及上林(11)。五凤三年(12),帝祭南郊(13),神光并见,或兴子谷(14),烛耀斋宫(15),十有余日(16)。明年,祭后土(17),灵光复至,至如南郊之时。甘露、神雀降集延寿、万岁宫(18)。其年三月,鸾凤集长乐宫东门中树上(19)。甘露元年(20),黄龙至,见于新丰(21),醴泉滂流(22)。彼凤皇虽五六至,或时一鸟而数来,或时异鸟而各至,麒麟、神雀、黄龙、鸾鸟、甘露、醴泉,祭后土天地之时,神光灵耀,可谓繁盛累积矣。孝明时虽无凤皇,亦致麟、甘露、醴泉、神雀、白雉、紫芝、嘉禾(23),金出鼎见(24),离木复合(25)。五帝三王,经传所载瑞应,莫盛孝明。如以瑞应效太平,宣、明之年倍五帝、三王也。夫如是,孝宣、孝明可谓太平矣。

【注释】

(1)封:封禅。参见24·1注(6)。太山:即泰山。

(2)以上事参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3)人:指“人安”。气:指“气和”。

(4)元康:汉宣帝年号,公元前65~前62年。

(5)新平:古地名,在今陕西彬县。

(6)神雀:传说中的一种神鸟。长乐宫:参见50·1注(6)。

(7)上林:参见50·1注(5)。

(8)九真:参见50·19注(7)。

(9)神雀:即“神爵”。汉宣帝年号,公元前61~前58年。

(10)京师:指西汉的都城长安。

(11)杜陵:古县名。西汉元康元年(前65)改杜县置,因宣帝筑陵于东原上,故名。治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12)五凤:汉宣帝年号,公元前57~前54年。

(13)南郊:古代帝王祭天在都城的南郊。

(14)子:据《汉书·宣帝纪》应为“于”。

(15)斋宫:帝王在祭祀前举行斋戒(忌荤腥、戒酒、沐浴更衣)的地方。

(16)日:据《汉书·宣帝纪》应作“刻”。刻:古代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昼夜分为一百刻。

(17)后土:土地神。

(18)延寿:延寿宫,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上。万岁宫:在今山西万荣西南。

(19)鸾(luán峦)凤:传说中凤凰的一种。

(20)甘露:汉宣帝年号,公元前53~前50年。

(21)新丰:古县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

(22)滂流:涌流,形容流量很大。

(23)“麟”字前脱一“麒”字。紫芝:紫色的灵芝草。嘉禾:长得特别茁壮、与众不同的禾。

(24)金出:指汉明帝时巢湖(在今安徽)里发现黄金十余斤。鼎见:指汉明帝时,在庐江郡(今安徽庐江县一带)挖出一个铜鼎。以上事参见《后汉书·明帝纪》、本书《验符篇》。

(25)离木复合:《指瑞篇》:“孝武皇帝西巡狩,。。又有木枝出复合于本。”

【译文】

有人问:“汉文帝时有祥瑞出现,可以称为天下太平,光武皇帝时没有祥瑞出现,称之为天下太平,怎么行呢?”回答说:帝王的祥瑞,前后出现的不相同,虽然没有具体的事物表现祥瑞,但是老百姓安定,风调雨顺,这些也都是祥瑞。用什么证明这一点呢?帝王治理天下太平时,就要登上泰山封禅,这是向上天报告天下太平了。秦始皇登上泰山封禅,遇到了雷雨的灾变,是因为治理天下还没有太平,阴阳之气尚未调和。光武皇帝登泰山封禅,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是天下太平的应验,天下太平了,和气就自然会同它应和。光武皇帝的时候,阴阳之气调和老百姓安定,物瑞等待出现。“人安”、“气和”已经应验,然而论事的人却还不肯相信。汉宣帝元康二年,凤凰停落在泰山上,后来又停落在新平这个地方。元康四年,神雀停落在长乐宫,有时又停落在上林苑,同时九真郡进献了麒麟。神爵二年,凤凰,甘露降落在京城长安。神爵四年,凤凰飞下杜陵县及上林苑。五凤三年,汉宣帝在南郊祭天,神光一齐出现,有时出现在山谷中,照耀斋宫达十余刻。第二年,汉宣帝祭祀土地神,灵光再次出现,灵光出现时的情形和在南郊祭天时一样。同时,甘露、神雀降落在延寿宫和万岁宫。这年三月,鸾凤停落在长乐宫东门中的树上。甘露元年,黄龙来到,出现在新丰这个地方,同时,醴泉涌流不息。那些凤凰虽然来了五六次,或许是同一只凤凰来了几次,或许是不同的凤凰分别到来,麒麟、神雀、黄龙、鸾鸟、甘露、醴泉先后出现,祭祀土地神和天地的时候,神光显灵照耀,可以说是祥瑞繁盛层出不穷了。汉明帝时候,虽然没有出现凤凰,也招致了麒麟、甘露、醴泉、神雀、白雉、紫芝、嘉禾,黄金铜鼎出现,伸出去的树枝又长回到树干上。五帝、三王时代,经传上所记载的祥瑞,没有一个超过汉明帝的。如果以祥瑞来判断天下是不是太平,那么汉宣帝、汉明帝时的瑞应已加倍胜过五帝、三王时代了。如果是这样,汉宣帝、汉明帝时可以称作天下太平了。

【原文】

57·8能致太平者,圣人也,世儒何以谓世未有圣人?天之禀气,岂为前世者渥,后世者泊哉(1)?周有三圣,文王、武王、周公,并时猥出(2)。汉亦一代也,何以当少于周?周之圣王,何以当多于汉?汉之高祖、光武,周之文、武也。文帝、武帝、宣帝、明帝,今上(3),过周之成、康、宣王。非以身生汉世,可褒增颂叹,以求媚称也。核事理之情,定说者之实也。俗好褒远称古,讲瑞上世为美(4),论治则古王为贤,暏奇于今(5),终不信然。使尧、舜更生,恐无圣名。

【注释】

(1)泊:通“薄”。少。

(2)猥(wěi伟):众多。

(3)今上:当今皇帝,指汉章帝。

(4)依文例“瑞”下宜有“则”字,方与下句“论治则古王为贤”对文。

(5)暏:当作“睹”,形近而误。

【译文】

能够招致天下太平的,是圣人,俗儒凭什么说当代没有圣人呢?上天供给气,难道由于是前代的人就供给多些,是后代的人就供给少些吗?周代有三位圣人,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同时纷纷出现。汉朝也是一个朝代,凭什么圣人应当少于周代呢?周代的圣王,凭什么应当多于汉代呢?汉代的汉高祖、光武帝,可与周代的文王、武王相比。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汉明帝以及当今皇上汉章帝,都超过了周代的周成王、周康王和周宣王。并不是因为自己生活在汉代,就随意夸大赞美汉代,以博得君王的宠幸、赞赏啊。是为了考察事理的真情,判断论说者的实际情况。世俗喜好赞美称颂远古时代,说祥瑞就认为古代的为好,论治理天下就认为古代的帝王贤明,在当今见到卓绝的帝王,却始终不相信。即使尧、舜再生,恐怕也不会获得圣人的美名。

【原文】

57·9猎者获禽,观者乐猎,不见渔者,之心不顾也(1)。是故观于齐不虞鲁(2),游于楚不欢宋。唐、虞、夏、殷,同载在二尺四寸(3),儒者推读(4),朝夕讲习,不见汉书,谓汉劣不若。亦观猎不见渔,游齐、楚不愿宋、鲁也。使汉有弘文之人(5),经传汉事,则《尚书》、《春秋》也。儒者宗之,学者习之,将袭旧六为七(6),今上上王至高祖(7),皆为圣帝矣。观杜抚、班固等所上汉颂(8),颂功德符瑞,汪。。深广(9),滂沛无量(10),逾唐、虞,入皇域(11),三代隘辟(12),厥深洿沮也(13)。

【注释】

(1)之:当是“人”字之误。顾:当作“愿”。“不愿”与下文“不虞”、“不欢”,义并同。又下文“游齐、楚不愿宋、鲁也。”可证。

(2)虞:通“娱”。喜欢。

(3)二尺四寸:参见11·3注(1)。

(4)推:推究,探索。推读:认真钻研。

(5)弘文之人:学识渊博、善于写文章的人。

(6)旧六:指原有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书。

(7)王:即“上”字之误而衍,当删。

(8)杜抚:杜叔和,东汉人,以门徒众多著称于时。班固:参见38·16注(4)。汉颂:歌颂汉代功德的辞赋。

(9)汪。。(wèi畏):形容水又深又广。汪。。深广:形容帝王的功德深厚。(10)滂沛:水流湍急。

(11)皇:指三皇。

(12)辟:通“僻”。偏僻,鄙陋。

(13)厥:其,指夏、商、周三代。洿:同“污”。停积不流的水。沮(jù剧):低湿地带。

【译文】

打猎的人猎获了禽兽,旁观的人就对打猎感兴趣,由于没有观看到捕鱼的人,观者的心理就不会向往这方面的事情。所以在齐国观光就不会喜欢鲁国,在楚国游览就不会喜欢宋国。唐尧、虞舜、夏代、殷代的事情都记载在二尺四寸大的经书上,读书人认真钻研,早晚互相讨论学习,由于经书上看不到关于汉代历史的记载,就说汉代不行,比不上唐、虞、夏、殷几代。也就如观看打猎没有看见捕鱼,游览在齐国、楚国就不羡慕宋国、鲁国一样。假使汉代有擅长写文章的人,把汉代的历史写成经传,那就会和《尚书》、《春秋》一样受重视了。读书人尊崇它,做学问的人温习它,将会接续原来的六经而成为七经,从当今的皇帝往上推到汉高祖都成为圣王了。看杜抚、班固等献上的歌颂汉代功德的辞赋,颂扬汉代的功德祥瑞,像汪洋一样又深又广,像急流一样永无止息,超过了唐、虞时代,进入了三皇时代的崇高境界,连夏、商、周三代也显得很浅陋,它们的深度只不过像低洼的泥塘罢了。

【原文】

57·10“殷监不远(1),在夏后之世(2)。”且舍唐、虞、夏、殷,近与周家断量功德。实商优劣,周不如汉。何以验之?周之受命者文、武也;汉则高祖、光武也。文、武受命之降怪(3),不及高祖、光武初起之祐;孝宣、明之瑞(4),美于周之成、康、宣王。孝宣、孝明符瑞,唐、虞以来,可谓盛矣。今上即命,奉成持满(5),四海混一,天下定宁。物瑞已极,人应订隆(6)。唐世黎民雍熙,今亦天下修仁,岁遭运气(7),谷颇不登,迥路无绝道之忧(8),深幽无屯聚之奸。周家越常献白雉(9),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10)。周时仅治五千里内,汉氏廓土,收荒服之外(11)。牛马珍于白雉,近属不若远物。古之戎狄(12),今为中国;古之裸人(13),今被朝服(14);古之露首,今冠章甫(15);古之跣跗(16),今履商舄(17)。以盘石为沃田,以桀暴为良民,夷坎坷为平均,化不宾为齐民,非太平而何?夫实德化则周不能过汉,论符瑞则汉盛于周,度土境则周狭于汉(18),汉何以不如周?独谓周多圣人,治致太平。儒者称圣泰隆,使圣卓而无迹(19);称治亦泰盛,使太平绝而无续也。

【注释】

(1)监(jiàn鉴):通“鉴”。借鉴。

(2)后:君王。夏后之世:夏朝。引文参见《诗·大雅·荡》。

(3)怪:怪异,指祥瑞。

(4)“明”字上亦当有“孝”字。下句“孝宣、孝明符瑞”,有“孝”字可证。(5)奉成持满:形容继承了前代功业,各方面都很完善。

(6)人应:表现在人事方面的瑞应,指上文的“人安”。订隆:疑当是“斯隆”之误。

(7)运气:指自然运行的灾害之气,即本书《恢国篇》中的“无妄气”。

(8)迥(jiǒng窘):边远。

(9)越常:亦作“越裳”或“越尝”。参见18·5注(12)。

(10)匈奴:参见9·5注(6)。鄯(shàn善)善:古西域国名,本名楼兰。王居扞泥城(今新疆若羌县治卡克里克),西汉元封三年(前108)内附。哀牢:古国名,在今云南保山市怒江以西,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国王贤栗始和东汉交通,受汉封号,建立朝贡关系。东汉明帝时在那里设置了哀牢、博南两县。

(11)收:据本书《别通篇》“汉氏廓土,牧万里之外”,应作“牧”。牧:治理,控制。荒服:参见25·2注(5)。

(12)戎狄: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

(13)裸人:指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还不具备穿衣服条件的少数民族。

(14)被:通“披”,穿。朝服:朝见皇帝时的礼服。

(15)章甫:一种成年男子戴的帽子。

(16)跣(xiǎn险):赤脚。跗(fū夫):脚背。跣跗:赤足。

(17)商:应作“高”。形近而误。高舄(xì细):厚底鞋。

(18)度(duó夺):估量,计算。

(19)迹:追寻踪迹。无迹:无法妨效。

【译文】

“殷代的借鉴不必到很远的时代去寻找,就在夏代可以找到。”故且抛开唐、虞、夏、殷几代不谈,就近和周代比较功德。实事求是地评定优劣,周代比不上汉代。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周代承受天命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汉代则是汉高祖和光武皇帝。周文王和周武王受命时出现的祥瑞,赶不上汉高祖和光武帝兴起时出现的祥瑞;汉宣帝和汉明帝时出现的祥汉,好于周代成王、康王、宣王时代。汉宣帝和汉明帝时出现的祥瑞,从尧、舜以来,可以说是最盛的了。当今皇帝即位,继承前代功业各方面都很完善,天下统一,全国安宁。祥瑞之物已经多到了极点,表现在人事上的瑞应同样兴盛。唐尧时代百姓和睦融洽,当今也是天下讲求仁义道德。尽管遇上了灾害之气,谷物颇为歉收,可是远行没有被拦路抢劫的忧虑,偏僻的地方也没有坏人聚集。周代有越常进贡白野鸡,当今有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周朝所管辖的区域不超过五千里,汉朝开拓疆域,控制了最边远的荒服之外的地区。牛马比白野鸡珍贵,近处缴纳的东西不如远方的贡物珍贵。古代西北的戎狄,现在变成了中原的诸侯国;古代的裸人,现在穿上了朝服;古代光着头的人,现在戴上了帽子;古代赤足的人,现在穿上了厚底鞋。把沙石地改造成肥沃的田土,把强悍不驯的人教化成良民,把高低不平的土地铲得很平整,教化不臣服的人成为平民,这不是天下太平而是什么呢?依据事实判断在道德教化方面则周代不可能超过汉代,若讲到祥瑞的出现则汉代比周代兴盛,计算国土区域则周代比汉代狭小,汉代为什么不如周代呢?偏说周代圣人多,治理天下达到太平。世儒称颂圣人过高,使得圣人卓越无比而无法仿效;称颂天下大治也太过分,使得太平之世断绝而无法延续下去。

猜你喜欢
  卷五·蔡清
  卷六·江永
  第七章 30·辜鸿铭
  卷三十一·真德秀
  礼记析疑卷四十七·方苞
  卷八·吴浩
  第五部分·毛公
  卷二百四十八·秦蕙田
  柏舟·佚名
  卷四十·王昭禹
  爱欲品法句经第三十二(三十有二章)·佚名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九·欧阳竟无
  指月录卷之十九·瞿汝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十三卷·灌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八出 惊飓·李渔

    〖南吕引子·临江仙〗(小生冠带,引众上)鸡肋微官邻幻蜃,愈教心悟浮云。乡音迢递不相闻。亲朋劳梦寐,骨肉费咨询。下官登莱观察使杨雨公是也。发迹浙中,分符海表,操北门之锁钥,固中国之藩篱。且喜海晏河清,人民乐业,正是文

  • ●目录·钟嗣成

    録鬼簿序録鬼簿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方今名公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方今已死名公才人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仙〕吊之云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知名才人録鬼簿后序

  • 后集卷七·罗椅

    钦定四库全书 放翁诗选後集卷七 宋 罗椅 撰 七言四句 筹笔驿【有武侯祠】 运筹尘迹故依然想见旌旗驻道边一等人间管城子不堪谯叟作降牋 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 舟中一雨扫飞蝇半脱纶巾卧翠藤清梦初回牕日晚数声柔橹

  • 第四十三回 秘大丧还宫立幼主 诛元舅登殿滥封侯·蔡东藩

      却说樊丰等闻杨震已死,还不肯干休,密遣心腹赴弘农郡,嘱令太守移良,派吏至陕,阻住震丧,不准他携榇归葬;并令震诸子充当苦役,走驿传书。路人共知冤情,代为流涕。野王君王圣,与大长秋江京,大长秋中官名。连结樊丰等一班权阉,复

  • 卷第八十八·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十〔起玄黓涒汉(壬申),尽昭阳作噩(癸酉),凡二

  • ●卷第二十一·胡三省

    【汉纪十三】起玄黓涒滩,尽玄黓敦牂,凡十一年。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一零九年)①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畤,还,祝祠泰一,以拜德星。〔师古曰:拜而祠之,加祝辞。〕②春,正月,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

  • 仁宗昭皇帝实录(卷一)·杨士奇

    仁宗敬天体道纯成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 昭皇帝讳 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 文皇帝嫡长子 母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洪武拾壹年柒月贰拾叁日生于凤阳是夕 仁孝皇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寤而生

  • 卷之一百七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武皇帝实录卷之一·佚名

    长白山高约二百里,周围约千里,此山之上有一潭,名他们,周围约八十里,鸭绿、混同、爱滹三江俱从此山流出。鸭绿江自山南泻出,向西流,直入辽东之南海。混同江自山北泻出,向北流,直入北海。爱滹江向东流,直入东海。此三度中,每出珠宝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十一·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颍濵遗老传上苏辙颕濵遗老姓苏氏名辙字子由父曰眉山先生隠居不出老而以文名天下天下所谓老苏者也欧阳文忠公以文章独歩当世见先生而叹曰予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常有所未足今见君之文予意足矣先

  • 卷一百六十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六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建官宋徽宗宣和中殿中侍御史许景衡上奏曰臣仰惟神考肇新官制凡省台寺监之官无有小大闲剧皆极一时之选比年以来其选寖

  • 管子补注卷十·刘绩

      戒第二十六【所以陈戒桓公】      内言九  桓公将东防问于管仲曰我防犹轴转斛【言我之防必有所济犹轴之转载斛石○绩按孟子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此必转附朝之悮也但以之

  • 卷二·陈启源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稽古编卷二吴江陈启源撰召南【正风】鹊巢鹊巢之鸠鸤鸠也毛云秸鞠尔雅同注云今之布谷郑言其有均壹之德故诗以喻夫人埤雅申之言均是母道壹是妻道义尤允矣永叔独为异说谓别有拙鸟处鹊空巢今谓之鸠至所谓

  • (九)·钱穆

    朱子曰:“仁体刚而用柔,义体柔而用刚。盖仁有流动发越之意,而其用则慈柔。义有商量从宜之义,而其用则决裂也。”今按:仁义刚柔之辨,古已有之。朱子此条极允惬。《小戴礼》言,东方之人仁,西方之人义。今日中西文化正可以此说之

  • 小山画谱·邹一桂

    二卷 清邹一桂撰。邹一桂字小山,一字无褒。号让乡。无锡(今江苏无锡市) 人。雍正五年 (1727)进士,官至礼部侍郎。邹一桂善工笔花卉,此书即其论花卉画法。上卷首列“八法”、“四知”。八法是:一曰 “章法”,二曰“笔

  • 合锦回文传·李渔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16卷。李渔撰;题“笠翁先生原本”,“铁华山人重辑”。卷首有图,每卷后有素轩评语。有嘉庆三年(1798)宝砚斋刊本和道光六年(1826)大文堂刊本。唐武则天藏有至宝回文锦璇玑图,战乱时失落,至唐僖宗年间,襄

  • 雨华盦词话·钱裴仲

    晚清钱裴仲撰,共12则,今收入唐圭璋 《词话丛编》中。其内容主要是评价北宋词人,对苏轼评论颇中肯,对柳永则贬抑过分。

  • 破山禅师语录·海明

    二十卷。明代释海明撰。海明,俗姓蹇,字破山,人称万峰老人。原籍渝城后迁徙大竹(今四川省大足县)人。据《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五十七记载:他“生含聪睿,质挺奇标”。十九岁在大持庵依融光尊宿为师落发为僧。后出四川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