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若民恒畏死(2),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3)?恒有司杀者杀(4)。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5)。夫代大匠斫,则希不伤其手矣(6)。
【题解】
本章,老子警告那些以刑戮代天之威的暴君,他们专靠严刑峻法治理人民,决非长治久安之道。提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两句名言,向暴君们敲警钟。最后提出:“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手矣。”反复告诫之情,滥于言表,其意所在,更昭然若揭了。(采张松如说)
注释:
(1)河上、王弼及景龙、开元、景福、古观楼诸唐本皆如此。傅、范,“民”下有“常”字,“奈何”作“如之何其”。马王堆本乙本作“若民恒且不畏死,若何以杀惧之也”。甲本,前句损掩,后句作“奈何以杀惧之也”。《尹文子·大道》篇所引,“奈”作“如”。
(2)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作:“使我恒且畏死。”河上、王弼、傅奕俱作“若使民常畏死”。范应元作“若使民而畏死”。开元、龙兴碑及唐玄宗、寇才质、司马光、苏辙诸本,“民”作“人”。景龙、敦煌唐写本,省“民”字,又敦煌唐写本及龙兴碑,作“常不畏死”。
(3)河上、王弼、开元及范应元皆如此。景龙、敦煌,“得执”作“执得”。傅无“执”字,末有“也”字。敦煌六朝写本,末有“矣”字。马王堆本甲本作:“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乙本作:“而为畸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张松如《校读》:“诸本互有繁简,文义尽同。甲本‘则而为者’不词,疑有讹夺。乙本,‘畸’、‘奇’古通。合上下语意,是说:‘若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而民之为奇者竟不绝,此正反证‘民不畏死’,从而申述了‘奈何以死惧之’的主题。”奇,不正,邪。为奇者,指进行捣乱的人。
(4)傅、范及开元作:“常有司杀者杀。”马王堆本甲乙本俱作:“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有司杀者。”今据以改“常”字作“恒”。敦煌六朝写本及景福、河上,皆无下“杀”字。河上注:“司杀者天,居高临下,司察人过。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也。”
(5)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末有“也”字。上句,吕惠卿、陈象古,诸唐本,无下“杀”字。下句,傅、范与敦煌唐写本,同马王堆本乙本。六朝写本、强思齐本,“是”字作“谓”。河上、王弼及开元,作“是谓”。
(6)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无“者”字、“矣”字。上句,河上、傅、范及《淮南子·道应训》所引,皆同马王堆本甲本;六朝写本、诸唐本宋本,无“者”字。下句,六朝写本无“则”字。唐写本与《淮南子·道应训》所引,无“则”字、“矣”字;王、范与开元,作“希有不伤其手矣”。傅奕、司马光作“稀有不自伤其手矣”。
【今译】
人民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去吓唬他们?假如人民果真怕死,把敢于捣乱的人,抓起来杀掉,谁还敢捣乱?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那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正像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的人,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猜你喜欢 大雅·生民之什·佚名 卷十八·孙奇逢 卷十·严虞惇 卷十六·真德秀 后记·荀况 卷二·朱朝瑛 卷三十二·王道焜 卷六·王道焜 卷二十三·王志长 第三节 释新民之义·梁启超 序·田骈 大金刚火焰日轮仪轨分第十七·佚名 卷四十二·赜藏主 佛说过去世佛分卫经·佚名 中观论卷第二·龙树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