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原文】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1)。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2)。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3)。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4)。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5)。
【题解】
本章讲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互相谦下,特别是大国之于小国,更宜为下。吴澂说:“大国下小国者,欲兼畜小国而已;小国下大国者,欲入事大国而已;两者皆能下,则大小各得其所欲。然小者素在人下,不患乎不能下;大者非在人下,或恐其不能下,故曰:‘大者宜为下’。”
注释:
(1)依马王堆本甲本,参照乙本,写定如此。甲本“交”字作“郊”,“静”作“靓”,依乙本改。“故”字及“故”前“也”字损掩,依乙本补。乙本“邦”作“国”,“国”下七字损掩,“天下之牝”、“故宜为下”两句下,各有“也”字。此段,傅奕作:“大国者,天下之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靖胜牡。以其靖,故为下也。”王弼作:“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劳健参照傅、范及诸唐本写作:“大国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其静为下。”范应元本“交”上有“所”字,“牝”作“牲”。
敦煌唐写本与道藏龙兴碑本,“交”作“郊”,同马王堆本甲本。诸本文字,多参差不同,而其共同点,则是以“天下之交”四字,放在“天下之牝”句前,并以“牝”字断句,王弼注云:“‘天下之交’,天下之所归会者也。‘天下之牝’,静而不求,物自归之也。”蒋锡昌《校诂》:“此文诸本纷异,以谊求之,当仍以王本为长也。”又说:“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下流’乃指江海而言。‘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当为一句。言大国者,其所处态度,应如江海,而为天下众水所交会,又应如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而以静为下也。此句文法组织,颇为复杂,故读者每不易得其主意所在也。”张松如《校读》:“‘天下之牝’、‘天下之交’,都是由‘下流’一语所生发,其谊并同,不必分作两义也。”张说甚是,今从之。
(2)依马王堆本甲本,参照乙本写定如此。甲本首句“以”字及下“邦”字损掩。
乙本前有“故”字,“邦”字作“国”。诸本皆有“故”字。傅奕两句皆作“取于”,王弼两句皆作“取”,无“于”字。景龙同王本。陶绍学说:“详文义,似上句应无‘于’字,下句应有‘于’字。下句‘取于’二字,河上公一本作‘聚’,开元本,敦煌唐写本、周氏残片与道藏龙兴碑本、赵至坚本,皆作‘聚’。蒋锡昌《校诂》:‘本章四“取”,皆为“聚”字之借。’惟此文上‘取’与下‘取’,用法不同,上‘取’主事之词,聚也;下‘取’受事之词,聚于也。此言大国以下小国,则聚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见聚于大国也。”
(3)马王堆本甲乙本皆如此,惟乙本“下”字下损掩三字。诸本并同,傅奕无“故”字,王弼有“故”字。河上一本亦作“或下以聚”。“以聚”,御注本作“而聚”。
“以”、“而”古通。
(4)马王堆本甲本如此,惟“故”字损掩,依乙本补。乙本两“邦”字均作“国”,“兼”字作“并”,下“过”字损掩。王弼、傅奕诸今本,无“故”字,并无两“者”字,两“邦”字均作“国”。敦煌一本句上有“夫”字,他本皆无。
(5)参照马王堆本甲乙本写定如此。甲本上句作“夫皆得其欲”,下句只残留“为下”二字。乙本“皆得”二字损掩,依甲本补。景福与六朝写本作“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王弼本同此,句首多“夫两者”三字,景龙则作“此两者”。傅奕与开元、敦煌作:“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范本同傅,惟“大者”作“本国者”。
【今译】
大国好比江河的尾泄,好比天下物类的雌性,它是天下众水的汇流处。雌性常常以沉静战胜雄性,因为她很沉静,所以情愿屈居下位。
大国对小国谦下,就能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就能被大国信任。所以有的以谦下取得信任,有的以谦下而被信任。所以,做大国的,不过要求领导小国;做小国的,不过要求侍奉大国。这两方面都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归结起来,做大国的尤须特别注意谦下。
猜你喜欢 难岁篇第七十三·王充 论语纂疏卷二·赵顺孙 卷三·高士奇 第四章 23·辜鸿铭 卷二十八·秦蕙田 幼官图第九·管仲 卷七·叶梦得 卷二·魏了翁 (九)新与旧·钱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卷三·欧阳竟无 为人类开辟新历史而奋斗·梁漱溟 卷二百五十六·佚名 卷七·佚名 修行道地经卷第六·佚名 复邵慧圆居士书·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