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九)新与旧

今人好作新旧之争,又莫不喜新而厌旧。实则新旧只是一名词分别。就时间言,今日之新明日已成旧。就空间言,彼此两地亦必互见,为新。新与旧只是各人心理上一感觉,并无绝对客观之存在。安于旧,乐于旧,则觉新亦可喜。喜新厌旧,则会感到一切尽可厌无可喜。

婴孩初生,只觉其眼前有新无旧,欢乐无上。及中年,则觉生命中新旧参半,而新的受旧的限制,不能如婴孩乃至未成年前之快乐。待其老,旧日增,新日减,此下更少有新可得,将觉人生可悲可厌。实则不然。旧本都是新,老年人经历愈积愈多,愈感充实,凡所回忆,全是往日之旧,但亦甚感快乐。

人当幼年时,倘一心向前,认为人生可乐尽在前,忽略其眼前之实际,白白空空过了,则将造成其悲苦之一生。如知得眼前即是一新,可喜可乐,待到晚年,回顾以前,亦可感到同样喜乐。故凡属人生,在其当前莫不是新,同时亦莫不是旧。无分老幼,尽若可喜可乐。主要则在己之一心。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正谓赤子心中无分新旧,只觉前面一片快乐而已。

今日则竞务趋新,同鄙守旧。然人生至十八二十岁,始为成人,而已积有十八至二十年之旧,又何可舍,又何能全不记忆起。方其趋新,又转瞬即旧,人生乃尽属可鄙可厌,惟有远去国外,庶若获一新生。故近代知识青年,首以出国留学为期望。中年人事业稍稳,财富稍盈,亦惟求其子女先能出国。待其老年,出国定居,亦庶终获一新生。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今日国人生活已有此一景象。举国尽厌其旧,只言兴国与建国,则又从何处兴起建起。

老子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生可厌,即死无可畏。一般人既无出国之望,亦无日新月新之业,厌生之情不可制,则惟求一时之快。如交通事故之屡丧其生,而终难诫止,亦即其一端矣。喜新厌旧之风,今已举世皆然,惟中国为尤甚耳。

今由新旧转言动静,人能安其心,静其心,当前自足,则毕生可乐,而日新月新之境亦不期而自至,不召而自来。此之谓静有动,动有静,即是一神妙。果以己心验之,则实况亦易知,非所难解。

濂溪《太极图说》言:“主静立人极。”又曰:“无欲故静。”心有欲则动而不静,心无欲则心虚自能静,而又静中能有动。如婴孩饥自会啼,寒亦啼,倦亦啼,与之食,与之衣,使之睡,则安矣。然婴孩非知有求食求衣求睡之欲,虽有啼有笑有恬有安,亦一片天真,事过则忘,其心则虚,所谓静无而动有者是矣。及渐长,始知有欲有求,又能有记忆,实则在其生命过程中,其心仍是虚仍是静,乃能日新月新而然,非先有一欲求以达此也,逮其长大成人,当仍该如此。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则可谓其不失赤子之心而然矣。虽曰有欲,实非欲,《中庸》则谓之率性,此为中国理想人生之最高境界,乃为人生之至乐。今人之厌其生而惟感不足者,则亦喜新厌旧之欲为之崇耳。

依世界人类宗教言,印度婆罗门教定人为四等,首为婆罗门,最贵,惟掌教。次刹帝利,主政,然隶于教。最末则为贱民。历久不易。故印度不能成一国。而衣食粗足,亦以其心少欲,则亦终能相安而不乱。耶教则生前所欲,恺撒主之。死后所欲,耶稣主之。政教分,而终不治。伊斯兰教一手持《可兰经》,一手执刀,以教主政,以死后统生前,而终亦不治。中国亦分人有等,曰圣曰贤,曰士曰庶,人生当自求历级而上,而曰圣希天,达于天人合一之境界而止。天乃一大自然,无新旧,无动静,亦新亦旧,亦静亦动,而无欲。此非深透体会于大自然生化之妙者不与知。濂溪之辨物与神亦正此意。实则物可通于神,神亦本于物,无大异也。神物如此,新旧亦可推知。故中国自古亦甚少新旧之辨。

《通书》又有《理性命》章,谓:“万为一,一实万分”,此七字涵有甚深妙义。如性命与理,无不随人随物随时随地随事而异,而实出于一。通常多认为一积为万,而不知乃由万生一。中国人言天地,言宇宙,言世界,莫非言万之为一。有万代,乃始有一代。有万方,乃始有一方。先有万人之大生命,乃始有一人之小生命。西方人好言个人主义,而不知个人实由大群生。激而为社会主义,实则仅知有当前之多数,而不知无穷代之大多数。与中国人之言天地宇宙世界者仍大不同。

今试问,先个人乃有社会,抑先社会始有个人。亦如人分男女,禽兽亦有牝牡雌雄,植物亦有阴阳配合,乃始有生育。但最先微生物则可谓无阴阳之别,可见生物进化亦由合而分,非由分而合。此乃天命之一例。故《通书》本章言:“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也。朱子论理气,亦谓二者无先后。若必追问,则理当先。故中国人所认识之真本源,所理想之大归宿,必本于万象之大同处,即朱子所谓之理气是也。而西方则转本之于各自之小别处。即如宗教,亦言有上帝,有灵魂,却不问上帝与灵魂更由何来。则纵在天堂,亦仍见有分,不见有合。上帝可以支配灵魂,则灵魂复何有自由平等独立可言。朱子言理气,又必申明能在气,不在理。理既无能,又何得生气,则此气乃自然生。然自然仍是一理,则岂不万种自由,莫非平等,莫非独立,而实属一本乎。中国人则谓之天。孟子又曰:“莫之为而为者谓之天。”则天亦一自然。当知此自然之然,与此自然之自,仍在合中有分,则知天地之奥秘矣。今以俗语翻译,则自然当称自己这样,只这样才始见自己,亦只自己才始有这样。种种活动,种种变化,种种能,则惟见在这样这样上,而自己则总是一自己,如无能,如无变。这样即是一气,气中有理。万物之各自有一自己,此即是理。今称这样与这样之间有分别,乃见理。何以有此分别,则仍是这样自己生出此分别。故朱子理气二字,实即道家之自然二字。惟自然合成一语,而理气分成二字,则更见分明耳,朱子之理气论,则似不能不说乃由濂溪此章来。亦可以说,濂溪此章早已启其端矣。

今再言西方宗教信仰,天堂中有一上帝,有众多灵魂。若果不再追问其何由来,岂不亦可说是自己这样。而社会人世同是自己这样,则岂不人世即如天堂。中国人言性,即如每一人之灵魂。言命,则如灵魂上面之上帝。上帝与灵魂之间,应有一分别,此即性命之理,一切都是自己这样。则一天人,合内外,即当身而便是,更何必追求此天堂中之上帝与灵魂。又如佛教东来,释迦牟尼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则我今在地狱中,岂不亦如释迦牟尼。只要我心一转,亦以慈悲为怀,亦以救苦难为务,则当下即涅槃,即身成佛,立地成佛,而佛世界亦即在尘世间。故耶释之与吾儒,仍可三教合一。而中国社会则同时即天堂,同时即涅槃,机关转捩只在一心。自己这样,便就自己这样了。此乃中国观念,中国理想,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精义妙旨之所在。

《通书》有《文辞》章,谓:“文以载道,文辞艺也,道德实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孔子以六艺教,又曰:“游于艺。”艺非不可要,但当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始可言及艺。如植五谷,亦言艺。制造器物,亦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皆属艺。如今人言艺,属工具,属手段,非目的。道始是其目的。诗三百,周公以之治国平天下。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然有心之所怀,而未可倾以达者。屈原为《离骚》,太史公说之曰:“离骚犹离忧也。”屈原忠君爱国,忧之深,而未可倾情直达其辞乃若不可骤晓。而《楚辞》遂继诗三百而为中国文学之所宗,其艺可谓之高矣。

孟子言仁之实,义之实。而曰:“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礼之实,节文斯二者。乐之实,乐斯二者。’,则礼乐皆属艺。智亦属艺。惟仁义始是道,人之为学岂有舍道以为学者。中国人知各项学问必当会通合一于道。而近人之为学,则必分门别类,各成专家,乃至不可和合。此则中西双方智之不同之所致也。

如古希腊有荷马,沿途演说,种种故事,动人听闻,乃为西方文学之祖。在荷马心中,所欲表达者,究为何等道义。其实亦如商品化,耸人听闻,供人娱乐,斯已矣。此即独立成为一项文学或艺术。陆放翁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此乃中国文学之末流小节,而正是西方文学之大本真源所在。中西文化相异,亦由此见矣。

《通书》有《势》章,谓:“天下,势而已矣。势轻重也,极重不可反,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反之,力也。识不早,力不易也。力而不竞,天也。不识不力,人也。天乎!人也何尤。”中国人主一天人,合内外,识与力在人在内,势则在天在外,故曰“天势”,又曰“时势”。孔子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是孔子已识其势之不可反矣。然势只在轻重之间,只是一数量问题。轻重之分即是理,则势亦仍是一理。惟有常理有定理,无常势定势。势有变而理无变,理有必争势有不可争。故中国人重理不重势。理在我,尽其在我斯可矣。物极必反,在我无躁心,安以待之而已。西方人重外,势则在所必争,但亦终有不可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人与德人各在濠沟内,呼吁祈祷,上帝助我,早获和平。然上帝究助谁,两边濠沟中人各不知。既所不知,复亦何争。孔子则曰:“我之祷久矣。”安分守已,乐天知命,尽其在我,斯不争。识之早,则易为力,此乃中国人生。否则且安毋躁,此亦中国人生也。

势亦有动静之分,如言时势,则属动。言地势形势,则属静。中国乃天下一统的民族国家,就历史文化大统言,其全国首都宜在北方黄河流域,不宜在南方长江流域。又宜在黄河上游,不宜在黄河下游。周室东迁,静势已变,不易再振起。孔子以平民讲学,后世尊为至圣先师。然曲阜孔林仅供全国瞻仰,两千年来之贤士大夫,能至孔林一瞻谒,此乃毕生幸事。然曲阜终不能为人文荟萃集居讲学之所,则地理形势所限,亦无可奈何者。战国时,齐秦东西对峙,齐之临淄稷下,为学术集中区,然统一大业,终不在齐而在秦,此亦有静势使然。

汉唐建都长安,最得静势之宜。政治首都同时即为人文荟萃之区。东汉都洛阳,其势已不如西汉。宋都汴,地理静势最下。宋亦为历代统一政府中最弱之一代。其时人文则集于洛阳,皆避首都不居,是亦静势使然也。濂溪湘籍,终隐庐山,非二程继起,理学亦难宏扬。横渠游洛而名彰,而关学终自成一派别。朱子居闽,象山居赣,别有湖南与浙东。学术分野,皆由地理静势助成之。明清建都燕,而学术人文则荟萃江南。阳明生于浙,而为江西巡抚,其学流衍之盛,亦得地理静势之助。而东林起于无锡,亦江南人文荟萃区也。清乾嘉之学分吴皖,实则皖学自戴东原北游京都,传其业者亦多在吴。论述中国历史人文,不得不兼重其地理静势之归趋。

西方地理形势易于外展,艰于内集。无论在政治上学术上,易分不易合,此亦静势所限。而各地气候不同,此亦一种静势,其影响人文者皆至大。近人好论中国印度欧洲文化三系统,大体可以天时地理之静势为之说明。濂溪所谓“天乎,人也何尤”,此之谓矣。

《通书》论势偏人事,偏动势。故特加静势一边以资发明。司马迁言:“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势者,即天人之际,而古今之变亦无以逃之。明乎此,则知人事之用力所向矣。

《通书》又有《刑》章,其言曰:“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物之生既成,不止则过,故得秋以成。圣人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治。情伪微暖,其变千状,苟非中正明达果断者,不能治也。天下之广,司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今按:势与刑不仅孔孟儒家所不言,即庄老道家亦不言。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而濂溪独主为政以刑,何以故?盖《通书》一本之《易》,《通书》此章亦引《易》之讼卦与噬嗑,同在《易》之六十四卦中,举世事变,无不涉及。战国时有阴阳家,乃兼儒道,而言五行,则秋之刑杀,亦所不避。濂溪言阴阳,亦必兼言五行,则宜其有此章矣。

西方人争势重刑,既不讳言,复加提倡。今日国人望崇慕西化,但又言文化复兴。窃意倘治《易》卦,又兼究阴阳家言,庶于西化易接纳,而亦知安插适当之地位。如《通书》,可为道其先路矣。

猜你喜欢
  上篇上·唐甄
  孟子纂笺卷七·詹道传
  第十三章 9·辜鸿铭
  卷四十四·李明复
  卷三十八·李明复
  卷三十·冯复京
  目录·李如圭
  老耗品法句经第十九(十有四章)·佚名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全文·佚名
  碧岩录卷第十·圆悟克勤
  佛说法灭尽经 原文·佚名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四·智旭
  刻辟邪集序·智旭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六·佚名
  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子酉·唐圭璋

      子酉号冰壶,官转运判官。   玉楼春   纱窗春睡朦胧著。   相见尚怀相别恶。   梦随城上角声残,   泪逐楼前花片落。   东风不解吹愁却。   明月几番乖后约。   当时惟恐不多情,   今日情多无处著

  • 高唐赋译文·宋玉

    从前,楚襄王和宋玉游览云梦台,远望高唐观,高唐观上云气特异,状如峰峦,升腾直上,忽然又改变形状,顷刻之间,千变万化。襄王问宋玉:“这是什么云气呀?”宋玉回答:“这就是所说的朝云。”襄王又问:“什么是

  • ◆仇教授远(山村遗稿)·顾嗣立

    远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人。宋咸淳中,以诗名,与白珽湛渊并称于吴下,人谓之「仇白」。一时游其门者,若张雨、张翥、莫维贤,皆有名当时。元至元中,部使者强以学职起之,为溧阳州学教授。以杭州知事致仕。自号「近村」,又号「山村民

  • 楔子·郑光祖

    (净孙坚领卒子上,云)某孙坚是也。大小三军,摆开阵势,依着我,先摆个胡同阵。(卒子云)元帅,怎么叫做胡同阵?(孙坚云)把这马军摆在一边,把步军摆在一边,中间里留一条大路,我若输了好跑。摆开阵势,尘土起处,吕布敢待来也。(吕布领卒

  • 卷五十·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五十兵部主事陈焯编高九万【号竹磵理宗时人与刘後村孙季蕃善後村寄诗云行世有千首买山无一钱其风致可想】卜居结屋离黄道开门对白沙一庄千古月三径四时花客至旋沽酒身闲自煮茶相闻虫鸟外不复听

  • 卷一百十·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一百十览古项王亭赋【有序       唐】李德裕丙辰嵗孟夏余税驾乌江晨登荒亭旷然逺览因观太尉清河公刻石美项氏之材叹其屈于天命且曰汉祖困阨之时生计非萧张所出余以为不然矣自古聪明

  • 志十二 郡县志(案:《郡县志序》,原本阙佚。)·薛居正

    河南道 西京河南府 滑州 许州 陕州 青州 兖州 宋州 陈州 曹州亳州 郑州 汝州 单州 济州 滨州 密州 颍州 濮州 蔡州关西道 雍州京兆府 同州 华州 耀州 乾州 陇州 泾州 原州 鄜州威州 衍州 武州 良州 府州 雄州 警州河

  • 卷三百五十 元豐七年(甲子,1084)·李焘

      起神宗元豐七年十一月盡是年十二月   十一月丁酉朔,詔築誠州上誠、天村、大由三寨,從湖北鈐轄運司請也。   涇原路經略使盧秉言西賊入靜邊寨,隊將借職白玉、蕃部落軍使李貴戰死。詔錄玉子一人、貴子二人。(新紀:夏

  • 卷十九子一·何良俊

    自《六经》之外,世之学者,各以其道术名家。虽语孟、学、庸皆子也,但孔子之学最正。而其言与六经相参,当与六经并行矣。若曾子、子思、孟子,亲得孔氏之传。而《大学》、《中庸》、《孟子》三书,则《论语》之翼也,故今世亦与《

  • 李承勋传·张廷玉

    李承勋,字立卿,湖北嘉鱼人。他的父亲李田是进士出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为人有操行,理政不苛刻扰人。承勋考中弘治六年(1493)进士,由太湖知县升任南京刑部主事,经工部郎中,转任南昌知府。正德六年(1511),赣州的盗贼进犯

  • ●跋·李元弼

    是书见于直斋书录解题及明文渊阁世善堂两书目常熟陈子准依宋本传录继入于铁琴铜剑楼卷首有李元弼自序作于广陵时为政和丁酉是本卷末有淳熙己亥中元浙西提刑司刊二行距成书时已六十余年是必当时重视兹书可为牧令圭臬故

  • 提要·陈祖范

    (臣)等谨案经咫一卷国朝陈祖范撰祖范字亦韩亦字见复常熟人雍正癸卯会试中式举人未及殿试乾隆辛未荐举经学特赐国子监司业衔是书皆其说经之文名经咫者用国语晋文公咫闻语也祖范膺荐时曽録呈御览此其门人归宣光等所刋凡易

  • 卷一·傅逊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卷一    明 傅逊 撰周桓王伐郑隐公三年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

  • 提要·张虙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月令解       礼类三【礼记之属】提要【臣】等谨案月令解十二卷宋张虙撰虙慈溪人庆元丙辰进士官至国子祭酒是编乃虙端平初入侍读幄时以纂未及竟以病归家居时乃续完之表进於朝十二月

  • 卷九十一·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九十一士之孝敬亲汉韩延夀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勅功曹议罚门卒当车愿有言延夀止车问之卒曰孝经曰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旦明

  • 光赞经卷第八·佚名

    西晋月支国三藏竺法护译摩诃般若波罗蜜所因出衍品第十九佛告须菩提:&ldquo;如汝所问,何从出衍中?何从住衍中?谁为成衍者?从三界生,住萨芸若,有本无生无甫当生。所以者何?其摩诃衍萨芸若慧,于此二事,法无所合亦无所散,无色无见无

  •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卷·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卷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护受用福品第七之二宝积经云。佛言。迦叶波。若菩萨具此四法。则未生善法令灭。已生善法亦不增长。何等为四。谓于世间

  • 盛京疆域考·杨同桂

    历史地理著作。清杨同桂、孙宗翰辑。1902年成书。六卷。同桂有《沈故》已著录。宗翰字筱藩,山东黄县人。是书为杨、孙二人在海龙厅(今吉林海龙)为官时,参考史书记载,对历代东北建置析疑订误辑成。光绪二十八年(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