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原文】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1)。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2)。骨弱筋柔而握固(3)。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4)。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5)。精和曰常(6)。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7)。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8)。
【题解】
任继愈说:“老子宣传‘无为’、蒙昧主义的处世哲学,教人们回到愚昧无知的原始状态。认为只有像无知无欲的婴儿那样,才算最符合‘道’的标准。经常保持柔弱、无知的状态,才可以避免灾祸,否则就不合于‘道’的原则,就要死亡。”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含德”二字及“者”字损掩。王弼及诸通行本无“者”字,傅、范有“者”字,句末并有“也”字,傅“比”下有“之”字。《列子·天瑞》篇张湛注引作:“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汉书·贾谊传》刘奉世注:“婴儿体色赤,故曰赤子。”
(2)据马王堆本并参照王、范诸本写定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逢(蜂)(虺)地(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乙本作:“蠭(蜂)疠(虿)虫(虺)蛇弗赫(螫),据(攫)鸟孟(猛)兽弗捕(搏)。”诸本均分作三句,王本作:“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傅本作:“蜂虿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王本“蜂虿虺蛇”四字或傅本“蜂虿”二字,河上、严遵及诸唐宋本均作“毒虫”,独范应元本作“蜂虿虺蛇不螫,猛兽攫鸟不搏”,实近马王堆本甲乙本。“搏”字,《道德真经》及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作“抟”。虿,蝎一类的毒虫。虺,一种有毒的蛇类。螫,训刺,《字林》:“螫,虫行毒也。”攫鸟,高亨说:“攫鸟,犹云鸷鸟也。”
(3)马王堆本甲本及河上、王、傅、范诸通行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作:“骨筋柔弱而握固。”
(4)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牝”下六字、“精”下一字损掩。“会”字,诸本作“合”。“朘怒”,诸王本作“全作”,傅、范作“朘作”,景福、敦煌、古观楼、龙兴碑诸本作“作”。于思泊说:“全,元部。谆部。元、谆通转。”《释文》:“全,河上作,一本作朘。《说文》云:‘赤子阴也。’”《老子注释》:“牝,这里泛指雌性。牡,雄性。朘、男孩的生殖器。”景龙、开元、敦煌俱省“也”字。
(5)王弼及诸唐本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嗄”作,当为“憂”之省,读为“嚘”。乙本仅存右部“口”旁,参照甲本写定作“嚘”。《玉篇·口部》:“嚘,于求切,气逆也。”严遵本正作:“终日噑而不嚘。”傅奕本亦作:“终日号而嗌不。”
“嚘”、当是同字异构。“不嗄”,宋刊河上本作“不哑”,道藏河上本作“嗌而不嗄”。《玉篇·口部》:“哑,于雅切,不言也。”“嗄,所讶切,声破也。”不言与声破,义正相近。景龙、开元、敦煌俱省“也”字。
(6)据高亨《正诂》写定如此。诸本俱作“知和曰常”。马王堆本甲本作“和曰常”,乙本损掩,只剩一“常”字。高亨说:“知和曰常,义不可通,疑‘知’当作‘精’。盖‘精’字转写捝去,读者依下文增‘知’字耳。前文云:‘精之至也。’又云:‘和之至也。’故此总之曰‘精和曰常’。常乃自然之义,此言‘精’与‘和’,乃性之自然也。”张松如说:“号而不嗄,和之至,近似合二为一;未会而怒,精之至;近似一分为二。总之,精和者一中有二,一处一中,此之谓‘常’也。”
(7)王、范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马王堆本乙本,第二“曰”字损掩。傅本“曰强”作“则强”。龙兴碑本,无“知常曰明”句,“祥”作“详”。李道纯作“盖生不祥”。张松如说:“‘祥’字、‘不’字皆误。”劳健说:“古称袄祥、灾祥,凡诸变异,本统谓之不祥,非如今义专以吉善为祥也。”奚侗说:“‘祥’,当训眚。
《易》‘复有灾眚’,子夏《传》‘袄祥曰眚’。是祥有眚谊。灾眚连语,眚亦灾也。
《庄子·德充符》篇:‘常因自然而不益生。’盖以生不可益,益之则反乎自然而灾害至矣。”李奇说:“内妖曰眚,外妖曰祥。”《玉篇》:“祥,妖怪也。”《左传》昭公十八年:“将有不祥。”祥,指灾祸,义如今“殃”字。马叙伦说:“‘氣’,当作‘气’,‘彊’,借为‘僵’。《庄子·则阳》篇:‘推而彊之’,《玉篇》引作‘僵’,是其例证。
老庄‘氣’字有视‘心’字义为胜者,如《庄子·人间世》篇:‘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氣。氣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应帝王》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本书‘专氣致柔’‘冲氣以为和’,皆是也。此‘氣’字义亦然,故曰‘心使氣曰僵’。”又“‘曰’、‘则’通用。”这里“心使气曰僵”,即“心使气则僵”。
(8)王、傅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同,“壮”字损掩。甲本“物壮”二字及末三字损掩,“则”字作“即”。范及古观楼、《道德真经》诸本“谓”“之”作“是谓”。敦煌、龙兴碑,二“不”字并作“非”。寇才质本“已”作“死”。高亨说:“此三句已见三十章。”
【今译】
含德浑厚的人,好比无知无欲的婴儿。蜂蝎毒蛇不来伤他,凶鸟猛兽不来抓他。骨头嫩弱,筋脉柔软,而拳头却攥得紧紧的。还不懂得男女的交合,而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是由于他的精气非常旺盛的缘故。整天哭号而嗓子不哑,是由于他的元气非常淳厚的缘故。精气的旺盛与元气的淳厚,乃是自然的常道,掌握了常道,就是明智。一味贪图生活享受,就是灾祸。意志受感情驱使,就变得麻木无知。万物壮大就要走向衰老,这就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必然早死。
猜你喜欢 易经·说卦传·第一章·佚名 卷一百三十六·陈祥道 第六章 22·辜鸿铭 九经辨字渎防卷八·沈炳震 卷一百九十七·山井鼎 卷十·顾栋高 卷十七·林之奇 谈乐天知命·梁漱溟 卷七十五·佚名 法句譬喻经奉持品第二十七·佚名 普陀山为德侨收容所之反对·太虚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之二·佚名 忆先品第二十二·佚名 宗镜录卷第十四·延寿 第九十六則 趙州示眾三轉語·胡兰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